王子晋祠

从龚坵石氏迁徙颠末及宗谱传藏看《史记》世次的缺失:乐陵王姓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石氏宗谱·石氏姓源》(即《徂徕志》)记载:后稷本帝喾之子,元妃姜嫄所出,姓姬氏名弃字度展,天纵神圣善耕农稼穡,尧舜时为农师,教稼穑有功封於有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官名后稷乐陵王姓。 历七世不窋鑑载国语曰:昔我先王世官后稷以事虞夏及夏之衰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因失其官而自窜於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狄人感其德而事君之。 不窋之孙公刘至成汤放桀践位之初至东郊论诸侯功罪,言后稷降播农殖百谷有功於天下后世,诏立公刘为商诸侯,迁国於豳(今陕西旬邑西南) 历十五世古公字亶父即太王迁国於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古公因受戎狄威逼,自豳迁於岐山下周原,筑城郭居室,作邑以居四方来归之民 )古公立太姜为元妃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王季(季历)。

  王季(季历)为殷诸侯立太任为元妃生子昌於祖甲二十有八祀太岁庚寅四月八日也乐陵王姓。姬昌即文王有圣德立太姒为元妃,第九子姬封与武王、周公为同母兄弟。武王克商后封姬封国於卫,初食采於康故曰康叔。

  康叔七世孙何为卫大夫食邑於石徂乡因姓石氏乐陵王姓。历六世悊赋姓爱静、乐颂读、避尘扰,因宁喜之乱潜遊於秦之武威因家焉生子作蜀(北宋理学先驱石介撰修《徂徕志》将其断为先贤石氏一代祖)。

  一代祖讳作蜀字子明,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携谱带卷自武威来鲁受业於孔子之门,勤学於杏壇之上,后为郈邑(今东平东南)宰,因三家雍徹辞叔孙氏辟不就去隐徂徕山中乐陵王姓。

  七代祖讳谦字允让才识卓越,胆量过人乐陵王姓。闻秦始皇会李斯议焚书(公元前213——212年)同长子善继匿谱潜逰於越之会稽山,将谱藏于山洞,后自越迁赵。

  十一代祖讳绍爱清高,淡名利,潜游于渤海因家焉乐陵王姓。

  十六代祖讳灵珍字怀宝为河阳令多善政乐陵王姓。

  二十代祖讳苞字仲容,以才干推重,于晋武帝时官迁大司马封乐陵郡公乐陵王姓。

  四十二代祖讳光前自沧州乐陵,迁乾封县梁父乡云亭里商王村 (今岱岳区徂徕镇北望村附近)乐陵王姓。

  先贤石氏初居徂徕山下,既鲜兄弟,也无族姻专以农为业乐陵王姓。四十三代兄弟一人,四十四代兄弟七人,其兄弟七人中路真祖行五是一个勤老的农民,他“笃勤农事,乐田野,终身不遊市郭。”他十分钦慕读书人,让自己的孙子石丙拜当地有名的儒者为师,他希望他的儿孙都能好好读书。因语人曰:吾不敢命吾儿青紫,得乡党以儒名吾家,吾老死足矣。四十六代祖讳丙没有辜负其祖父的期望。从小就勤奋读书,虽然屡困场屋,但失志不移。刻苦读书,专三家《春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终于考中了进士。先后任青州临朐、单州砀山县令,最后以太子中舍终。

  四十七代祖讳介字守道,曾于应天府学院师从范仲淹乐陵王姓。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时年二十六岁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进士考试,正月赴礼部试,翰林学士晏殊知贡举。合格后,三月又在崇政殿参加了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得中甲科进士及第。五月授将士郎、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以后又任南京留守推官,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代父远任嘉州判官,上任月余继母去世回家奔丧。仁宗康定元年(1040)三月,四十六代祖讳丙卒,介祖,母丧守期未满又为父守丧。守丧期间撰《拜扫茔记》、《祭堂记》并将“石氏姓源略叙”、“徂徕山前石氏先茔神道碑记与原谱集成“徂徕志”。服除后入任国子监直说,因作诗《庆历圣德颂》而得罪宵小,庆历五年七月以疾卒于云亭里商王村。卒后奸臣欲中伤富弼、杜衍等,言石介未死,弼阴使入契丹,谋发兵,弼为内应。十一月,诏提点京东路刑狱司,体谅太子中允直集贤院石介存亡以闻。并羁管其妻子于江淮,其他石姓族人皆潜逃。二十一年后其长子四十八代师讷祖往请欧阳修为墓志铭,欧阳修乃撰《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并序》,始克葬介祖于北商王村北(今北望村)的石氏祖茔,欧阳修、苏轼等亲临致祭。

  四十九代 祖讳承先字裕后謚醇谨自奉符迁居龚邱青川上大孟乡,耕读传家,忠厚贻榖,子孙食德乐陵王姓。定居大孟后,承先祖依据《徂徕志》叙修《石氏宗谱》并修建石子作蜀祠。卒后葬于村西南茔兆。

   县志载:金、元之际,乃宁阳一大厄也乐陵王姓。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上距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共51年(原称53年),乃以一万五千户之旧境仅余四百八十户,盖其间兵燹叠更,遗民几尽。其间多数族人相继迁出。阅《宗谱》可知:石氏迁居大孟后,叙的谱是以承先祖为大孟始祖,二代共兄弟五人,三代十人,四代十九人,五代二十九人,六代、七代浸昌也。大明万历癸酉(公元1573)年,重修庄南三圣堂,石姓族众题名中有四十户,现于此居住的也只有五十九代丕顕祖之三子,六十代节、景、隆三祖之后裔。失传、迁出的有六十余支。近几年宗亲联誼知五十代长支后裔中有迁居新泰、滕县的。明朝有一支赴德州军籍后又定居岱东魏家庄,五十二代石浩迁老范县观音堂;五十三代石璘明永乐年间以廪生授曹邑教谕,后裔居曹县石河等地; 五十四代石清、石茶(查)因保驾以军功分封沂州屯所(今兰山石家屯)、莒邑屯所(今莒县石家屯);五十五代石玉大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506)以岁贡授汉中教授,后裔迁蒙阴南桃墟; 五十六代石暹迁汶西晒甲林(今梁山蔡林);明中期有一支迁往宁阳台里,后又迁到大吴村;明万历年间六十代石孜迁居泥家村;还有一支迁往费县;。介祖受诬陷,其孙承先祖定居大孟后,后裔相继迁出的有十之七八。承先祖生活在大孟,葬于大孟,其子孫后裔的根系皆在大孟。原为齐相孟尝君及门客侨居地的大孟,一千三百多年以后又成为北宋太子中允介祖后裔的发祥地。

  承先祖叙修谱系后乐陵王姓,后世又相继叙修,谱中记载的有:元至正四年国子监祭酒

  王思诚为之叙;清乾隆四年六十七代向离祖、道光年间七十代东观祖、宣统元年、民国年间宜亭、含信、兆陞、兆铭等祖都相继叙修乐陵王姓。

  曹县同宗家谱,谱叙中说:清乾隆壬寅(1782)韫璧祖承其父原灏祖遗志与族人商修家谱,以林(璘)祖迁自奉符为先贤后裔乐陵王姓。由先贤以迄林(璘)祖,世次宗支不能详述终有未慊。 璧 因不惮跋涉,躬诣泰安,拜访至宁阳大孟集晤族人向离,并谒旧谱始知上代颠末。

  蒙阴同宗家谱,谱叙中说:广嶽祖因其父绍亭祖,尝存收族之思,恐贻忘祖之诮,问心终觉未慊,嶽祖亲诣泰安,徧谒族人,访徂徕以前根源、查徂徕以后世次,尔时徂徕老谱,泰邑并无存者乐陵王姓。至嘉庆己卯有奉祀生名登显者去蒙议修徂徕贤祠,并携曹县族人韫璧所修族谱,列前代世系详明,系璧亲谒宁阳得自族人向离传授徂徕老谱。绍亭祖敬录存稿以备再修蒙谱序列清楚,使后之人知原原本本老谱所载。

  岱东魏家庄《徂徕石氏族谱》,谱叙中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嶽巌祖承其父遗志与族人商修家谱,以东周、瑞董、绍先列祖为先贤徂徕后裔,由先贤以讫东周祖、瑞董祖、绍先祖世次、宗支不能祥述终有未慊乐陵王姓。便不惮跋涉躬诣乔沟拜访至北王村,翻阅宁阳旧谱数次,始知上代颠末。

  由以上谱叙可知大孟《石氏宗谱》即《徂徕志》是先贤石氏后裔中由后稷祖一代一代地传至于今的唯一谱系乐陵王姓。

  1951年县收集各种文件、方志、档案等资料时,村干部石茂堂把石茂荣家珍藏的民国二十一年所修《宗谱》交出乐陵王姓。一个月后返回的消息是:政务院周总理看到了大孟《石氏宗谱》(现在该谱不知存在何处),该谱受到了赞扬,是历史悠久、没有断代、比较完整的家谱。1956年北望村北石家祖莹遭毁坏时,岱东魏家庄七十三代石景谦会同族人携谱上诉至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宗谱》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的赞许。

  《史记》载:古公亶父是黄帝15代孙,后稷12代孙乐陵王姓。《石氏宗谱·石氏姓源》载:古公亶父是黄帝24代孙,后稷21代孙, 自稷至康叔(武王之弟姬封)凡二十四世,而史记只十五世,以年代论,《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宋朝著名的学者洪迈撰写的笔记体名著《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临终前13天要看的一部书。书中卷一“史记世次”中记:《史记》所记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论之。二人皆帝喾之子,同仕于唐、虞。契之后为商,自契至成汤凡十三世,历五百余年。稷之后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历千一百余年。王季盖与汤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则周之先十五世,则每世皆在世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数,则其所享寿皆当过百年乃可。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国语》所载太子晋之言曰:“自后稷之使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皆不然也。洪迈的话很有道理, “史记世次”的确不可考信。近几年我看过近五十多姓家谱,除闫、周、石三姓外,其余多为明清移民后裔所修,大部分没有姓源,个别有姓源的也是从《史记》等史书上抄来,真实性较差。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周朝时“诸侯不入谱”,所以不与周姓是同宗的姓源是不可能上溯到周朝以前的。清朝中期,社会较稳定,不少姓氏欲修谱,苦于无根可寻,便到处抄袭,以至出现“《谱说》中石子曰:谱之一书关系甚重,祖宗之所自出,子孙之所自分,胥由此考。否则不学郭崇韬之哭子仪,姓闵者谓己之出于子骞未之有也。”的现象。姓源是一姓的起源,即便是同姓,源也不同。张、王、李、赵、刘同姓不同宗,石氏也同样。即便是同宗的先贤石氏后裔,有的家谱无姓源,有姓源的也是从《史记》抄袭。也有的石姓,同是石何祖的后裔,因本支家谱上代失传,或失误,只信史书不信同宗家谱,把石骀宗作为石碏的孙子,其实石骀仲是石碏的次子,不是孙子。《徂徕志》载:何为卫大夫食邑於石徂乡因姓石氏生子碏,碏为卫大夫生子二长厚无传、次骀仲。(荆楚武威堂石氏家谱世系与徂徕志同)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话用在石碏祖与骀仲祖的关系上确实这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话是完全正确的。同史书与他支家谱相比看,龚坵大孟一支的《宗谱》姓源是从后稷祖一代一代地传至于今,且与历史年代相吻合。纵观历史、横看谱牒,对历史人物记载的准确性应该是家谱高于地方志,地方志高于国家志。

  注:龚坵,原为商时的供坵乐陵王姓。周朝,封殷臣箕子于此,易供为龚,为龚坵国。元朔三年,汉武帝封刘恬于鲁西之宁乡,易乡为阳,置宁阳侯国,后为宁阳县,公元596年复称龚坵县,公元1110年改名龚县,公元1189年又名宁阳。乾封,春秋时称博邑,公元666年更名乾封,公元1008年改为奉符,公元1136境内置泰安军,公元1182年改泰安州,奉符县并入泰安州。

  韫璧祖所抄谱及登显祖带到蒙阴去的谱至今未见,只有东蒙抄的登显祖带去的谱与大孟是一致的,其他(包括曹县原谱已失)都是从魏家庄抄的,48代不一样乐陵王姓。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100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