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清代皇帝的戏剧情结,帝王们的娱乐兴趣:大庆祭祀祖先

戏剧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其前身是原始社会宗教性的祭祀表演和大型乐舞大庆祭祀祖先。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南北朝又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时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逐步形成;从宋代开始,各具特色的戏剧演出渐趋丰富,历经元、明两代的发展,至清廷定都北京而进入新声迭奏的全新历史时期,成为清朝皇帝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演戏是古来有之的传统,历代帝王都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庆祭祀祖先。满族入主中原后,积极接受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在巩固基业、实现统一的过程中,对戏剧投入了越来越高的热情,皇家演戏风气之盛为前世罕见。

清代,承应宫中奏乐和演戏的机构叫做升平署大庆祭祀祖先。清朝初年,因典章制度未尽详备,因而宫廷内管理奏乐和戏曲演出的机构仍然沿袭明代教坊司旧制。教坊司掌雅乐和俗乐两种,雅乐即中和、丹陛大乐,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或朝贺、大典时所用的舞乐;俗乐也称百戏(戏剧)、队舞及讴歌等,是各民间音乐戏剧的总称。康熙年间又专门设立南府作为管理宫中演戏的机构,据章乃炜、王蔼人先生所著《清府述闻》载“……于西华门外迤南……设承应宫廷戏差之所,名日南府”。另外,《国朝宫史》在“官制”一节中对职掌南府作出如下规定:七品职守侍总管一名,八品侍监首领四名,无品级委署首领定额,太监无定额。专司南府内一应杂项。雍正元年(1723年),取消教坊司乐户籍,雍正七年(1729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乾隆帝时,为适应日益频繁的演戏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南府内承应演戏的习艺太监的数量,并对其勤加训练,还将演戏机构扩大到南花园大庆祭祀祖先。此外乾隆帝还招纳江南优伶,在景山后提供房屋百余间,供其居住。因此便出现了与南府并立的演戏机构——景山。南府的演戏太监与景山的南方演员合起来达到1500人之多,这些艺人训练有素,演技高超,极大地推动了宫廷演戏活动的发展,使宫廷演戏进入全盛时期。嘉庆、道光时,南府、景山演艺人员数量锐减。道光七年(1826年),取消南府,设立新机构升平署管理演戏事宜。至咸丰时,由于国势衰微,宫中演戏已呈捉襟见肘之态,遇有大型戏剧演出,不得不到民间临时招纳戏班子进宫演出。

康熙、乾隆时期,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边疆日益安固,使宫廷演戏活动的繁荣成为必然,演出内容涵盖了皇家礼仪、祭祀、喜庆活动、娱乐观赏等各个方面大庆祭祀祖先。具体来说,清宫南府主要执掌四项承应,包括月令承应、庆典承应、九九大庆、临时承应等。

宫中每逢帝、后生日,也要演戏祝寿,“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喜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这种祥瑞戏规模宏大壮观,角色多,热闹非凡,常常连演数日乃至十数日大庆祭祀祖先。在清朝典制中,皇帝万寿节是与元旦、冬至并立的三大节日,是非常重要的宫廷礼仪。

除了正常的演戏承应外,皇帝还经常要求临时加演助兴的小戏以丰富宫中的娱乐生活,这些小戏多以不穿戏装的清唱为主,也被称为临时承应大庆祭祀祖先。

在古代娱乐设施匮乏的情况下,戏剧无疑是一种当时最受欢迎的取乐方式,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宫中的帝王,都对这一种娱乐方式情有独钟,戏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戏剧的地位也是得到了上升大庆祭祀祖先。但是,并不代表当时的这一批戏子的身份地位有了提高,最为一种取悦他人的娱乐设施,戏子在当时仍为人们所不耻。远远比不上如今这些娱乐明星的地位,所以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279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