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穿越历史风雨的朱氏老宅: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穿越历史风雨的朱氏老宅

  作者 老枫

  在浓绿与酷热的七月,我们到龙井村寻觅朱家老宅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如没有该存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带路,很难发现被翠竹林遮掩的陈迹。

  走进绿丛,拨开青霭,民居错杂,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旧瓦,新砖;古墙,新檐;古井,新路,无不昭示历史的风雨与沧桑的巨变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朱氏老宅坐落于龙井村14组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走进院落,见大门上方,一根悬梁特别醒目,整体底色为朱漆,上绘精美、细腻牡丹花纹。大门“眉头”嵌有两个圆形突出“门簪”, 如古代中国仕女青丝高髻。亦有彩绘,似荷花图案。“门簪”是富裕的象征。门眉下方雕刻着一只巨大的寿桃,两边桃叶将寿桃捧着,极其生动形象。下门槛造作别致,可灵活安取。推粮食等物进屋时取出放在一边,就绪后再安装上。木门尚存,用手推之,发出凝滞而沉重的“吱吱”响声。步入大门即是前厅位置。房顶横梁亦有雕花,为“双凤朝阳”。过了前厅进入约20平方米的袖珍天井,里面被茂盛的胭脂花挤满,一个古老的磨盘躺在叶丛下若隐若现。走完天井,就是正厅了,比较宽敞,约80平方米。此间为整个建筑“中轴”位置,尽管目前没有住人而显凋敝,但此院主人仍将祖先灵位供于后壁正中,右书“恩承博士名垂四书五经”;左书“德配先贤典隆十二哲人”;正中书:“沛国‘昭堂穆’高曾祖考妣神位”;横批四个大字:“理学传家”。

  整个院落建筑,原有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房间建筑1000多平方米定西祭祖宗族祠堂。院落朝向东北,呈长条状,由前厅、下厅、堂厅、南北两房、厨房、粮房等组成。大部分房子已拆毁或改建新房,现存旧房仅200余平方米。

  此院落的主人为朱德贵,已90高龄,共育五男两女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老大朱文章是个知识分子,一生教书,退休在家。朱老虽年岁耄耋,但身体康健,耳聪目明,口齿清晰。他可谓近百年特别西河镇农村历史变迁的见证人。建国后积极参加土改,任柑子村(即原龙井村名)武装队长,后来数十年先后任农业合作社主任、村党支部委员、社主任、生产队长、机砖厂副厂长。“文革”时,破“四旧”,有人要拆掉朱氏老宅正厅,因朱德贵阻止而保护下来。

  在院落里,这位老人向笔者说述了朱氏老宅的兴衰史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他与本村人对话时说粤语定西祭祖宗族祠堂。我对他说:用四川话给我们介绍。他点头。

  朱德贵娓娓道来:清朝初期大移民,我们的祖先朱必达公夫妇于康熙58年(1719)率三个儿子永盛、永吉、永秀徒步入川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一边行走,一边卖麻糖以弥补路途支用。当时他们打定主意,目的地奔向“长江发源之域”成都平原。最后落业于“成都县西河场”。因为入川较晚,土地已被先入者“插占”,因而只好“易贸西市,摊摆南巷”,作些小生意赚钱。后来,发展到华阳县三甲(即今西河场)之滥泥沟(龙井村五、六组)、半节河(十陵镇千弓村第三、四组)。振播家声,耕读传家,事业日渐兴旺发达,人丁超千口,置办田地达数千亩之多。到了四川,必达公夫妇又生育永进、永才。一共五弟兄。其中,永秀生朝琳、朝贵、朝宗、朝云、朝发等七弟兄。这个院落是朝发公修建的,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朱氏老院子天井图片定西祭祖宗族祠堂。符维摄影)

  朱德贵老人对祖先留下的老宅子极有眷顾之情,尽管现在老宅子里已空无一人,但每年在朱熹生辰之日和春分时节都要虔诚地来到正堂祭拜先灵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对于朱氏入川途中艰辛与落业西河的兴起历程,《朱氏家谱序言》里有简要记载:“始祖必达公、二世祖永秀公由粤东迁于西蜀,道越七千里,山川阻险,关河崎岖,跋山涉水,不辞劳瘁,强毅勤苦,诒谋有方定西祭祖宗族祠堂。竟至子孙繁衍,田地数千,虽后人游泮食饩列明经擢官职者亦相继踵起,……”此序言为进士朱道南于民国十七年戊辰岁二月二十七日撰。

  (朱氏老院子门簪图片定西祭祖宗族祠堂。符维摄影)

  我问朱德贵老人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这座老宅还留下了什么?

  朱老答:“有几块匾,保存在朱文国那里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你们去找他,他知道我们家族的历史。”

  问朱文国何许人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答曰:“是个检察官,现在退休在家,是研究我们朱氏家族历史、文化的专家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住在龙泉驿区街道。”

  我循声而去,见到了朱文国先生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他介绍:“古时西河场为三甲治所,管辖面积很宽,现在的成华区龙潭属于当时西河场。朝发公为三甲族长,其职责是管理所辖区域的行政事务。西河当时属于首场,居洛带与成都市之间,经济、文化繁荣,有五座庙宇。而西河场的开山之祖,就是必达公。”

  嘉庆二十四年(1819),必达之孙朝云,扩建华阳县仁三甲西河场半节河祠堂定西祭祖宗族祠堂。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选定半节河为成都科甲巷朱祖文公总祠之陪祠,朝云之孙、熹公第二十四孙荣元作《诞祷》为纪,次年朱荣元在扩建修缮陪祠时,新建书院一座。

  看来,西河场与龙泉驿区朱氏家族有不解之缘定西祭祖宗族祠堂。朱氏先商业而后农业,逐渐兴旺发达。田土数千亩,成为西河望族。俗话说:“有钱修屋,无钱栽树。”大富之后必大兴土木,于是朱氏家族逐步在西河建设起一个场镇。一代接一代,经过数百年发展之后,而今依然为“镇治所在地,”场镇建筑面积更加宽阔。成都市地铁4号线直达西河,气象比旧时更加隆盛。笔者设想,假如没有朱氏家族在数百年前奠定西河场建设的基础,或许地铁4号线将会改变路线。

  朱文国一边介绍,一边领我看牌匾,共有四块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其中一块悬于客厅正中,云“轮奂维新”。匾额色彩令人为之一振,金煌灿然,富丽堂皇。其中“奂”字,煞是考人,书法如“负”字,但不通说。笔者当时判断应读“奂”。书家写字,有时候为求字形之美,多一“点”,少一“笔”是常见的。回家“百度”,果然是一个“奂”子。“轮奂”指屋宇高大众多。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我想,此匾的题字不仅仅是理想房屋多保持清新的风貌,还当有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求新求变。此匾为光绪甲午岁仲春月吉日立,落款为“朱荣元印”。光绪甲午年为1894年,至今已有123年历史了。时值晚清风雨飘摇之际,正是我中华饱受西方列强侵侮之时。笔者联想,朱荣元这位知识分子当有家国情怀,希望政治刷新,国家强大。

  第二块匾亦立于光绪年间,内容为“奉:旨考岁进士”,落款为“朱道南 立”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此君字循郂(1856~1936),国华公长子,贡生。二十二岁接管陪祠尝事五十年,添置田地三十亩。光绪戊申(1908)“旨考授岁进士”。民国获四等文杏章,任华阳县学务委员兼理教育经费委员。民国十年倡办西河场南华宫“一线会”,后改为“恒河商会”。担任西河场必达公后裔《朱氏族谱主编》(载《华阳县志》)。为西河朱氏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第三块匾为“皇恩宠锡”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为“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初六日(吉日)奉旨”立。落款为“正八品寿官朱朝发、妇朱太太 荣升”。无疑,朱朝发对西河场与朱氏老宅的建设,立下了功劳。算是西河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

  第四块匾为“旌表节孝”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奉旨立。落款为“本府安老太太立”。因匾额部分朽蚀,不见何时立匾。

  这些原来悬挂于朱氏老宅的匾额,成为西河朱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家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珍品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从《朱氏族谱》中可以看到,西河朱氏家族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忠孝为家风之首重,并将祭祀祖先的诗文录入家谱,其间冬至祭祖云:

  天时人事两相催,冬至阳生春欲来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白云有情梅有意,对此深感意徘徊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水源木本最关情,春露秋时门庭老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后来君住粤之东,长乐县内著家风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祖考思维久远计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乃谋迁徙蜀郡中,

  山川悠远路遥遥,数千余里最萧条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回首当年广东道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艰辛劳苦何日消;

  风尘憔悴固艰辛,身临蜀郡家犹贫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安居卜宅华阳地,栉风沐雨费精神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家业积少便成多,落业之地半节河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后来流传一二代,数房人分甚婆婆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前人基业后人因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天地数千非困贫,

  饱暖当思祖宗德,还是耕田凿井人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天气冷暖深感痛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寒衣九月谁人送?

  嗣孙冬至表真情,拜跪谨将先祖奉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祠堂祭祖自年年,不腆牺牲已数传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达室从今始备鸡定西祭祖宗族祠堂,羊豕少长咸集乐,

  团圆螽斯振振瓜,瓞绵数房人尽乐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尧天惟冀祖宗垂,庇佑人才焕衣冠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此篇祭祖诗文,既表达了对祖先的孝道之心,又简要回顾了迁徙及创业的艰难历程定西祭祖宗族祠堂。是文化的张扬,又是家风的传承。对今人不无启迪。

  一般家族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必干两件大事,即修家谱与建祠堂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西河朱氏家族也不例外,他们除了在半节河修建祠堂外,还修编了西河《朱氏家谱》。在谱中立定字派,共计16代。即:

  朝廷荣华,道德文章,世代兴隆,科甲联芳定西祭祖宗族祠堂

  字派不仅有辨血缘、明世系,避免近亲婚配之功,而且对避免重名和后人研究族群文化有重要意义定西祭祖宗族祠堂。今人大多不按字派取名,优秀传统文化中断可见一斑。我阅读《朱氏家谱》,大多都按字派取名,如“世洲、世兰、世杰”等。这是很好的家族文化行为。

  《朱氏家谱》云:“溯厥渊源皆入川始祖,祖妣有以培植于其先也,人丁滋生,向外发展,盖公与妣之规模亦宏远矣!”客家人朱氏在西河落业,历经数百年风雨,一部分继续在龙泉驿区范围内生存发展,一部分以到区外发展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自必达公开基以来,已传十四代,据编修家谱时统计,仅在龙泉驿区裔孙达4000余人。

  从西河场和朱氏老宅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定西祭祖宗族祠堂。除了上面介绍的朝发、道南等而外,家谱中还赞誉朱朝云(1761~1842),永秀公之四子,身躯高大,乡人称“长四翁。”治家勤俭,善于守业与创业,家庭饶裕,办事公道,为人忠厚,在乡里威望颇高。

  朱道坤,字福顺(1856~1936),新华公长子定西祭祖宗族祠堂。西河场必达公《朱氏族谱》编修发起人之一。

  朱德芳,字仲菲(1883~1936),道南公之次子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光绪三十年选送日本振武士官学校学习陆军炮兵射击科目。宣统元年(1909)回国在四川都督尹昌衡部作参谋工作,授中士职官。1912年7月10日以秘书长身份随尹西征,追敌至深,迷失方向。后经印度、缅甸于1924年归里,以教为生至卒。

  此外,道云为庠生,道权为千总,道遵为军佐,贯然为团总兼乡长,德镕为团总定西祭祖宗族祠堂。另有保长多人。新中国建立以来,有支部书记数人、处级以上干部3人,大学生26人,研究生2人,留学生3人,教授1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朱文国先生,退休前是正处级干部,热爱西河场历史、文化,长期研究朱氏家族历史、人文定西祭祖宗族祠堂。朱文国等人推动恢复“朱熹宗祠”的祭祀活动,还先后设立了“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开展 “四川省文公会暨首届朱熹文化节”等文化旅游活动。2002年,朱文国牵头组织成立朱熹宗祠管理委员会并担任主任至今。魏平(凸凹)先生在《郊游篇:入蜀的红豆》一文中记述了朱文国承传朱氏文化的一个细节:“朱文国为了从一个收荒匠那里买回清代‘理学遗徽’牌匾,自行车都骑爆了胎;加上其他文物,他出资数千元收回且维修好后,慷慨地把它捐给了宗祠。身为宗祠管委会主任的他说,此生别无他求,文公就是我的一切;又说,文公属于全人类,而我只属于文公。”

  听闻朱氏老宅穿越历史的风雨,认知生存、活跃在新时代的朱氏族人,感慨良多定西祭祖宗族祠堂。笔者希望每一个家族、每一个民族留住自己的优秀文化,记住自己的奋斗历程。希望朱氏老宅再度青春。在祖国“复兴梦”的背景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景象不会出现吧。

  (写于2017年7月酷暑之中)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291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