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成都有一座千年古镇,你知道在哪里吗?:湖北祭祖宗族祠堂

洛带古镇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地理区位上位于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交界的地方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洛带古镇是客家人的传统聚落,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民居、会馆和宗祠,其中三大会馆建筑已经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来洛带古镇的最主要原因。

我曾两次来到洛带古镇,第二次是和朋友一起来,现在的洛带古镇除了一街七巷之外,还包括古燃灯寺和其他一些建筑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我上期写了一篇《神垕古镇访古记》,实际上,古镇的类型可以说千差万别,不仅形同,和神垕古镇依托钧瓷的烧造工艺而逐渐形成繁荣的商业市镇有所不同,洛带古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落。

这个移民就是客家人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很多人会以为客家人是一个少数民族,其实客家人是汉民族内部的民系。今天的中国人对“民系”已经相当陌生,更多的是以省域来区分地缘亲疏,比如河南人、江苏人等,但由于自元代以后,在行政区划上采用“犬牙交错”的方式来划分地界,不同民俗文化的地域群体被强行归并到一个省内,造成隔阂,最典型的就是江苏省和安徽省,陕西、山东、福建也是如此。然而,民系不然,民系是“构建于本民族社会框架结构中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团体,是民族内部交往不平衡和民族内部文化区域性传播的结果”,所以,民系的内部通常是使用相同的方言(同一个省可能会说不同的方言,但一个民系内部一定是说同样一种方言),以及类似的饮食习惯和民俗风情。其中,方言是最主要的划分依据。虽然客家人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省份,但却一直坚持使用客家语。

上图: 洛带古镇也叫做甑子场,为成都东山五场(隆兴场、西河场、甑子场、石板滩、廖家场)之首,甑子是做饭的炊具湖北祭祖宗族祠堂

中国现在有八大民系,其中北方民系又可具体分为9大民系,一共16大民系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其中,南方汉民族中存在5大民系,为湘赣民系、江浙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

洛带古镇是典型的客家人聚落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洛带”二字的“洛”字是“洛阳”之意,以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之意(客家人是他称,河洛郎是自称),而“带”字则联系纽带的意思。客家人是中原人的移民后裔,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在魏晋时期,和以士大夫为主力的“衣冠南渡”所不同的是,平民百姓的迁移路程更加遥远也更加艰辛,来到异域他乡,面临着当地土著的排挤和偏见,所以,客家人通常要依靠强大的宗族关系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也诞生了像福建土楼、广东围龙屋、江西围屋这样的建筑形式,把自己围在一起,用于防卫和抵御进犯,而这种建筑形态则是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中原地区用于自保的坞、堡、壁、寨类建筑形式。

上图:洛带镇的“博客楼”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是仿照福建土楼的风格建造

此后每逢中原战乱,都会有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从魏晋时期的中原人,到唐宋时期的中原人,延续上千年之久,由此在广东、福建和江西等地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民族内部地缘群体湖北祭祖宗族祠堂

中国历史上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客家人共有五次比较大规模的迁徙,分别如下:

第一次:西晋时期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持续170余年。当时中原正值“八王之乱”,并由此导致“”五胡乱华,中原人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第二次:中唐时期湖北祭祖宗族祠堂。这一次客家大迁徙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历时90余年。中原等地十数省第一次南迁汉民,自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第三次:北宋末年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此次客家大迁徙是北宋被金人所灭,南宋建立,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京城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向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迁徙期间,“客家人”的称谓产生,原有“客户”之意,是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对称,后相沿成为称呼。

第四次:明朝末年湖北祭祖宗族祠堂。本次客家大迁徙的出现因反清运动及移民运动,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大量入川。

第五次:清朝末年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客家大迁徙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土客械斗”,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以上资源来源网络)

其中,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唐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难”导致的大迁徙对客家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湖北祭祖宗族祠堂

上图: 作者在洛带古街

洛带古镇的客家人大部分又是在清朝初年从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迁入的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四川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人口灭绝,一次是宋末元初,一次是明末清初,尤其是第二次张献忠大屠杀,四川地区浮尸千里,饿殍遍野,出现良田千里却无人耕种的局面,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优惠移民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大批客家人选择进入川内。但闽粤赣的客家人也只是后来者,和四川更近的两湖地区则先入为主,在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安了家,致使后来的粤、赣客家人只能在靠近川西坝子边缘的龙泉山脉扎根,同时也由于避乱的缘故,在岭南地区便已经形成了“住山不住坝”的习惯,逐渐形成了东山客家人的聚集区,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洛带古镇逐渐形成。

上图:洛带古街字库塔(左侧)

和早在魏晋时期因为避乱不得不建造更加封闭的建筑不同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客家人融入当地文化当中,已经不再担心安全问题,建筑的防御性大大降低,表现在建筑形态上就是,建筑不再一味追求封闭的聚族而居(如土楼、围屋等),逐渐地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性居住模式,再随和商业的繁荣,沿街的民居也基本定型湖北祭祖宗族祠堂

今天看到的洛带古镇便是如此湖北祭祖宗族祠堂。目前洛带古镇所村的建筑主要为民居、祠堂和会馆。

上图: 洛带古街

这里主要谈一下会馆湖北祭祖宗族祠堂。会馆这种建筑形态出现于明清时期,会馆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和地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用途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功用在于给旅居异乡的同乡人或同业商人公共提供聚会、交易、借宿或进行婚丧礼仪的场所。相比其他族群,客家人更看中乡土情谊,因为客家人向来是以外来者的身份出现,其语言、习俗跟其他省移民相比,差别比较明显,他们通常有着更强的故土观念,为了强化联结,于是便通过捐资兴建会馆的方式来团结宗族,互助互帮,以此来到达维护客家人的共同利益的目的。

上图: 湖广会馆大门

洛带有三大会馆建筑:广东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北祭祖宗族祠堂。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上图: 江西会馆(万寿宫)

上图: 广东会馆

上图: 广东会馆内的匾

广东会馆,也叫做南华宫,会馆内供奉南华老祖(即六祖慧能);江西会馆,也叫做万寿宫,会馆内许真君;福建会馆,也叫做“天后宫”,供奉妃祖(天后圣母,江海保护神)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可见,会馆本身除了联系乡谊的功能之外,还具有“神道功能”,会馆内部供奉着“乡土神”。除此之外,会馆本身的建筑规模也非常庞大,相比低矮狭窄的民居,更能突出会馆在整个空间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建造者寄托精神的心思,同时也兼顾展示风俗脉络、炫耀财力的作用。

上图:位于洛带镇的燃灯古寺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始建于隋代,目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以木构为主,在梁架上以抬梁式和穿井式为主,在斗拱和屋顶、台窗门上都有既符合传统又创新独到之处,展现了客家人从东南地区迁入四川地区之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趋势湖北祭祖宗族祠堂

客家文化是汉民族族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祭祖宗族祠堂。客家人自魏晋时期从中原迁入南方以后,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历经五次大规模迁移以及多次小范围内的迁徙流动,在语言、建筑、风俗、礼仪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外来者的客家人素有重视礼仪、敬天法祖、崇尚团结的品德,并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缔造了一个璀璨的文明体系。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2924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