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2.崖州民歌中的精神民俗(征求意见稿):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它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形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化传承,就成精神民俗。精神民俗一般包括民俗宗教、信仰(俗信)、巫术、占卜、预兆、道德、礼仪、经验知识、各种禁忌及口承语言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谚语、谜语等)。

  崖州“客人”其远祖“根”植黄河,后来“蔓”延闽南,继而“秧”天涯,传下瓜瓞绵绵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州精神民俗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文化在崖州地区化、具体化、民俗化。崖州民歌中反映出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为来自民间的宗教信仰、感情伦理、艺术哲学等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观念

  天人观念崖州人民间宗教的内容之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民间宗教信仰的内涵,是指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家乡百姓有一句颇有意思的俗语:“天生人,天饲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天降雨水,地长五谷,都是为了“饲人”。黄流人对‘“天”的依赖和感念,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流露一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他们还有一句俗语:“人不与命做得过”,意思是人斗不过命。而命是老天爷安排的。这种情绪不时在民歌中流露出来。

  张跃虎的叔父照贤公曾向他说及他年轻时候随口创作的一首民歌,那里他还只十多岁,穿着一双用槟榔皮拆成的拖鞋,扛着山刀跟着父亲上岭劈园种山兰稻麻城祭祖宗族祠堂。那双槟榔皮鞋无法抵挡尖锐的荆棘,他不时被刺得脚板出血。疼痛中倒为了灵感,就开口唱道:

  请求天公发雨水

  脚脚踏来都着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多多请求土与天,

  请求天公发雨水,好得山兰稻今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人穷志短,只能低声下气的乞灵于上天,希望它多施雨水,以便有个好年成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天不但生了人,饲了人,还成了人间诸事至高无上的见证者与裁判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申冤、结义、结婚要拜天地,请天来作证,惩罚违背誓约的人。恋人们的海誓山盟,当然也更离不开天的监督——

  有命千年挂千年

  求得侬愿哥也愿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与侬齐齐誓过天,

  云挂青山哥挂侬,有命千年挂千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至于凝望天公赐福、请求老天保佑的祈祷,就更普遍了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好多人敬天、畏天,但也有一些不把天当回事的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有一首气派好大、口气也好大的民歌就这样唱:

  一拳打得天起泡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一脚踢雷公翻跤,

  一口吹得海水涸,一刀劈雷公落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还有一首是:

  啕气出来天都动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吸气回来土窿空,

  轻轻伏下咳声嗽,天上雷公都震恐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以下四首民歌皆为张跃虎搜集。]

  (2)神灵崇拜

  神灵崇拜是崖州人民间宗教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人们认为祖宗虽然永别了人间,但祖宗的亡魂还可以在冥冥中庇护自己,所以尽管这些亡魂已不属此岸世界了,也仍须好生伺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每户人家家中都有自己祖先的灵位,供家人祭拜所用。各宗族还建自己的宗族的词堂(家庙、大宗),据《黄流村志》载,黄流村过去的祠堂有陈氏、邢氏、孙氏、林氏、张氏、黎氏、黄氏、吴氏、杨氏、杜氏等28家。此外,众还尊自己认为可以保护和恩养自己的的自然物和神灵为善神,从而经常祭献祈祷,以求得福,观音娘和关公是人们心目中的最重要的善神,不少人家家中还安放观音娘和关公像。《黄流标志》载,过去黄流村有关公庙(两处)、岳飞庙、神山庙、太各庙等庙宇9处。

  每逢年节是人们祭拜神灵的好时光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清明节、鬼节是为了祭奠神灵而特设的节日。其它节庆,如春节、元宵、端阳、重阳等,人们也照例要为祖先的魂灵献上一瓣心香,好酒好菜须由他们先尝。平时祭拜时,少不了要烧些冥钱、帛纸。每到清明节、鬼节,一些更为有心的孝子贤孙还会不惜工本地为祖宗们焚烧箱柜、轿马及至豪宅等祭品。在崖州地区祭祖题材的民歌不多,如赵大恩搜集的民歌——

  怀念祖先

  三月清明日子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处处坡头祭祖先,

  五月初五端阳节,屈原人人都缅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重阳登山

  转眼到七月十四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是烧纸钱的日期,

  八月中秋拜明月,九月重阳登山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孝儿泪

  自从我出世之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母亲求神拜苍天;

  多求天公来保佑,香火有人烧四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陈鸣东的《清明祭祖》歌蓬(长歌)共120行,具体叙述了祭祖的情景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3)崇文重读

  耕读儒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句子,在崖西的乡村更为普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其子女发愤读书,于是有了“黄金不比黑金贵”的谚语。崇文重读的传统一直薪火相传,于今犹盛。因为穷,其子弟读书也就特别用功。过去,一边卖柴一边上学,靠番薯汤充饥而手不释卷通宵苦读者大有人在。黄流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海南省(特别是岛南各县市)从事文化或秘书工作的职员中,黄流人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才思敏捷、聪明勤勉、忠诚纯朴,文章和字都写得很漂亮,囚而成为文员的天然人选。但秉性普遍刚直孤傲,不善吹牛拍马,能当上“领导”的不多。黄流百姓(包括镇上的市民)对于为官之道及当官之人都不那么感兴趣,却把读书人中的俊彦时常挂在嘴上,津津乐道其逸事趣闰。读书人也常常家里子女择偶标准。民歌中这方面的题材极为丰富。民歌故事《嫁夫要嫁读书哥》(童永佩)这样记载:

  相传黄流村有一户姓童的大户有个美丽女玉雪,二十出头了,却对自己的婚事不闻不问,整日在闺房内读书作赋、弹琴唱曲,说媒的踏破门槛,都被她婉言谢绝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当父母的可为女儿着急。有天母亲到闺房中关心地问:“玉雪,不能光顾着忙女儿红的事,也应为你的婚事打算,你给妈妈说实话,想找啥模样的女婿呢?”玉雪泪水汪汪说地:“妈,不是女儿不想,她们来说媒的女儿均不满意,我要嫁读书郎。”说完唱道:

  愿嫁笔头刺过纸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不嫁犁头犁过畦;

  愿嫁精哥吃半肚;不嫁呆人吃饱饭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嫁夫要嫁读书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笔光如银利过刀;

  和气待人懂礼节,恩爱交情甜蜜糖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原来村里秀才陈公子,一表人才,知书达理,深得玉雪的恋慕,是玉雪的意中人,怎奈父亲嫌他家境不富裕,不同意女儿和他交往,女儿只能伤心落泪?……以致她的婚事一拖再拖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崖州民歌中许多歌本都是这样的路套:才子佳人巧遇,天灾人祸分离,难中发愤苦读,最后中状成名,喜结良缘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4)看重感情

  崖州人从主体上来看是比较看重感情的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其根源在儒家宣扬的思想文化、礼仪常纲、人伦情感。在亲情方面,崖州人看重父母子女的慈和孝,丈夫妻子的主夫唱妻随,兄弟婶嫂的友和恭。亲情是一种被动的人伦情感,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在儒家的三纲五常中规定好了,难显其特色。而朋友方面的感情则是主动的,因地因人各有不同特点。崖州人看重朋友感情作用。喜欢结交朋友,认兄弟(朋友圈)、姐妹党、认同年。黄流村邢康和孔汶村张跃虎、张跃琏之间的友情在社会上很有口碑,九所作协 罗灯光和张垂金、韦迪忠等十人结拜的十友党,黄流崖州省级传承人吉彩妹和歌友黎运引、陈亚香等歌友结拜的十“姐妹党”在社会上也有反响。崖州人朋友之间通过年节串门拜年、举行宴会、做公道(AA制聚餐)等渠道联系和巩固感情;邻里间这和为贵,处理纠纷的法宝是:百忍成金、冤家宜解不宜结,善待外人,“过屋是人客”。

  爱情则是人类情感中最世俗、最本质,也最美好,最叫人回肠荡气的一种感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张跃虎通过对崖州客语方言群的婚姻与家庭的调研考察,他认为崖州地区的世俗婚姻主流是稳定的。他注意到:愈是贫贱之家,夫妻就愈平等,感情就愈深。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公老婆,称不离陀。”除了责任制约作用外,主要是感情基础稳固。故事就发生在张跃虎身边。他的一位小学同学结婚不过几年,一次在帮邻居锯木料的过程不慎补被木料压折的腰椎,虽然乡亲们捐款多方救治,他还是落下高位截瘫,从此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也还是落下高位截瘫,从此躺在床上,生活无法白理。妻子正当青春年华华,而丈夫成了废人,孩子又嗷嗷待哺;其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但年轻的妻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对丈大悉心照料,并继续并继续为他求医问药,曾一度使他可以拄杖而行。从他罹祸到逝世,在长达二十年的反复折腾中,妻始终不渝地与大长相厮守,走过了一段悲苦、艰难而不失温馨的岁月。像这样一方突遭飞来横祸、另一方坚持不弃不离的夫妻,在我的故乡不乏其例。但人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在他们意识深处,总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是常态。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情况,在崖州州客语群中极少发生。

  或许,因为这方面的原因,爱情题材在崖州民歌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艺术性也最高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与元九书》)情感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动力作用与感染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诗人用情感思维,千百年来,诗歌这片伊甸园之所以花卉繁茂,弥漫馨香,历久不哀,完全归于情感河流源源不失的浇灌。崖州民歌中情歌占很大分量,其中不乏民歌中的精品,就是放在中国民歌大家族中来考量也并不逊色,如黄流后歌王歌后孙炳耀和陈中花的《情歌对唱》、《百怨歌》、《梁生歌》等都是长久传唱,百听不厌的作品。蔡明康的搜集的《崖州情歌》收录144首,根据不同的性质情形分为恋情、逗情、求情、离情等28种。崖州民歌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一曲曲缠绵深情的作品,展示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赞美坚贞美好的爱情,展现了崖州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态度与美好的愿望。如《崖州情歌》(蔡明康)所唱:

  崖州人唱崖州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州歌情飘满坡;

  哥唱情歌寻情侬,侬唱情歌找情郎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情歌情侬意情深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海角天涯心挂心,

  落笔洞中吃口蒌,鹿回头前诉衷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州情歌》

  唱民歌是崖州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特殊方式,在民歌中表真意抒真情,毫无顾忌地敞开心灵之门,坦诚直露地奉献爱心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海角天涯、落笔洞、鹿回头几个景点意象逐一展开,是不懈追求爱情的见证。从崖州民歌的内容看,反映男欢女爱的情歌比重较大,而崖州人的爱情生活带有浓重的大胆泼辣、真挚热烈的爱情气氛,从情歌所表达的感情内涵看,相当数量的情歌指向的是热恋的奔放之情,这是崖州民歌中的情歌特色。崖州民歌冲破世俗的禁锢,大胆、自由的抒发个人的情感,火辣辣的浓情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情和难以抵抗的甜蜜,如《黄流文化弦歌风》:

  各地土戏与土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乐地灵妹与哥;

  婚姻佳节都兴唱,男女唱和甜过糖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男女唱和面对面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哥妹深情重千金;

  哥哥有情妹有意,鱼水永远不分离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又如《黄流民歌》:

  求得哥愿侬也愿,定定做成线与针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哥且做针侬做线,针过千层线都跟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这两首民歌直接明了地指出了崖州民歌中情歌对唱的总体特征“男女唱和甜过蜜”,歌中不掩饰彼此的心意,赤裸裸地表白自己的心意,充分体现了爱情自主、婚姻自主,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又如《情歌对唱》:

  孙炳耀:

  兄想交妹如线针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情义相投心上念; .

  兄作风筝妹作线,风筝几高线都跟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冻中花:

  风筝几高线跟上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侬比东郎会西厢;

  情义双双情欢喜,七七留烦鹊架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州情歌》

  哲思美与文化美是孙炳耀与陈中花民歌对唱的情思美的重要特征之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风筝几高线都跟”这是生活中的真理,用来喻指爱情坚贞就让人信服。西厢记和牛郎织女古典文学典故的运用也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品味。委婉含蓄地倾诉衷情,令人神往情迷,如尝醇厚醉人的美酒。又如《人情难舍哥难丢》:

  人情难舍哥难丢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抗战救民情愿丢,

  国家兴亡哥有责,抗日救亡不相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州情歌》

  为了“抗战救民情愿丢”的背后,更见出爱情的难舍与执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小我”的爱服从“大我”的爱,不单是个人感情,而是民族感情,感情基础更博大,意义更伟大,更有普遍性。把爱情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爱情更显美好而崇高。

  (5)倡孝重节

  儒家将人伦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五常”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孟子·腾文公上》说:“授以人伦:父子有亲,老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关系是人伦中最重的一项内容。那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慈”和“孝”。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崖州民众历来有孝父母,感怀亲恩,怀家报国的优良的传统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历代政府对有孝行的人都给予赞颂和宣传。《崖州志·儒林》载:

  “张作铭,字台砭,黄流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颖悟博学,读书至废寝食。为文章,原本传注。士多从之游。所授诸弟子,先令诵《孝经》,乃旁及诸子百家。每称引书义,至孝弟忠信,必反复详说。曰:此学者立身之本:不仅肄业及之也。天启改元,以恩选贡京师,广麻城尉。三年,升武昌卫幕。所至,辄以廉能称。”

  《崖州志·孝友》中记载的孝行有12例,其中之一:“邢宗显,黄流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少孤贫,以佣工为业。得钱,即以养母,每遇风雨,辄不食。主人问其故。曰:恐母无以为炊,请以已餐遗之。事皆遵母命。尝佣于某家,有黠者故以钱遗母,辄之。其朴诚如此。”

  父母和朋友是人生避不开的话题,作为主要素材来自生活的民歌更是不能缺乏对这一话题的认知,如何赡养父母,善待朋友在崖州民歌中更是屡有出现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如下所录——

  《二十四孝歌》:

  威信传颂的贤孝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子孝爹娘的典昭;

  华夏孝敬的传统,应该发扬与保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例如三亚市梅山村的赵大恩先生创作的《孝子歌》:

  自古以来人世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目连孝行德感天;

  欲去西天找玉帝,求天保佑母长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1936年黄流地区民歌比赛入围作品《风前灯烛老父母》:

  羔羊跪奶畜道好,乌鸦反哺人经看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风前灯烛老父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欠知及时养亲否!

  崖州民间的孝道,除了对现有父母的尊养,也包含着对已故的先人的祀奉,否则就不算全孝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崖州的孝子不仅要侍奉活着的的高堂,对永别了人间的祖宗也不敢怠慢。人们认为祖宗的亡魂还可以在冥冥中庇护自己,所以尽管这些亡魂已不属此岸世界了,也仍须好生伺候。清明节、鬼节是为了给丢人招募并祭奠祖灵而特设的节日。其它节庆,如春节、元宵、端阳、重阳等,人们也照例要为祖先的魂灵献上一瓣心香,好酒好菜须由他们先尝。平时祭拜时,少不了要烧些冥钱、帛纸。每到清明节、鬼节,一些更为有心的孝子贤孙还会不惜工本地为祖宗们焚烧箱柜、轿马及至豪宅等祭品。在崖州地区祭祖题材的民歌不多,如赵大恩搜集的民歌——

  怀念祖先

  三月清明日子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处处坡头祭祖先,

  五月初五端阳节,屈原人人都缅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重阳登山

  转眼到七月十四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是烧纸钱的日期,

  八月中秋拜明月,九月重阳登山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孝儿泪

  自从我出世之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母亲求神拜苍天;

  多求天公来保佑,香火有人烧四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陈鸣东的《清明祭祖》歌蓬(长歌)共120行,具体叙述了祭祖的情景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烈女守节也是孝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在封建社会烈女守节被当作美德而受政府褒奖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种种的所谓烈女,有一些就是随死老公而去死的,当然,更多的是老公死后誓不再嫁(不再嫁是成为烈女的根本标准),或养遗腹子,或养小孩子,或诚心服务公婆弟姑等。《崖州志》第十八卷人物志三,专说烈女。记有明清二代共计109名烈女(明朝11人)。孙元姬是其中之一。

  孙元姬是清朝黄流岁贡孙天锦四女,黄流才子孙元度的妹妹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孙元姬在十六岁那年嫁给了黄流村庠生陈之屏为妻。好景不长,四年后陈之屏就病死了,没有留下子嗣。那时陈之屏有个尚未成人的弟弟,孙元姬没有改嫁与姑姑一起抚养弟弟长大成人。姑姑老了以后,孙元姬也是悉心照料,孝顺不已。陈之屏的弟弟陈之熙死了以后,孙元姬把其儿陈河鉴纳为养子,并供他读书,培养他成为地方绅士。 

  清朝光绪年间,中央政府给她送匾额表彰其“节孝”,陈河鉴在崖州地方政府的资助下建成了“节孝坊”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石制坊额阴刻楷书“节孝”,左侧有载记文字。之后,陈河鉴请孔汶人张嶲举人为其题联:“数十年历炼冰霜,深惭蜾负无才,晚景未酬乌哺志;几千里颁来竹楔,尚幸萱堂克健,九重亲见凤含书。”其时孙元姬尚健在,时年65岁。节孝坊二十多年前就倒塌了,废墟无存,铭文碎片收藏在民间。烈女题材在崖州民歌中也同样也有作者文化层次不同而态度不同的情况。文人创作的歌封(歌本)《高燕真土歌》中写到,高燕真的母亲丈夫死后,生活艰难,三叔劝她改嫁:

  三叔说明大嫂听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今日家贫又无兄,

  壶内没酒难留客,嫂欠讨条生路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大嫂愁怀开声诉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节女不重嫁二夫,

  生味同生死同死,原死黄泉共作堆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高燕真妻子孟玉洪在家照顾母亲:

  我夫进京考中了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年尽苦条不开交;

  讨得米来不得菜,母亲日夜口上嘲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听母怨叹奈不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上市听人打把刀,

  愿割手肉来养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怕母你不足心肠……

  婶母过来亲眼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见割手肉血鲜鲜,

  看见手上肉割了,世间无人事当奇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小时候每唱到这里总是让人如刀割肉,潸然泪下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花《笺记中》中写到梁生和瑶仙船上许亲的同时,梁父在家作主和姚府联姻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梁生得知后无可奈何。而瑶仙虽未和梁生成亲,但也想为他守节,誓不再家嫁。歌中唱道:

  各物毁完留誓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常读誓词文生香,

  记取与郎花下事,誓做贞廉死节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在民间百姓创作的民歌中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烈女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无情苍天偏屈咱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薄命红颜谁处安;

  空房守形单影只,席角枕头珠泪湿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这首民歌对夫死后独守空房的艰难情景进行了刻画,暗含对守寡意义的怀疑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灯坏没油灯才过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犹信乜誓海盟山;

  重改嫁不重节操,咱去谁个奈乜何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这首民歌中改嫁求生、摆脱困境的态度更加坚定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以《抗日救国》组歌著名的(孙恢尧先生)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写了歌蓬《冲破礼教》,这在文人创作中极为难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民歌中唱:

  生路欠投身去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旧礼教人已勾销;

  管乜烈女不烈女,神圣爱情趁新潮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管乜烈女不烈女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法律许人嫁第二;

  不说重婚违夫主,生生都随意脱离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6)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的观念,是上古父权制的遗物,是“男尊女卑”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作崇,也有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所谓“无后”并不单指不婚、不育或育而不活,同时也指未能育出一个“男丁”。无男而光有女,同样等于“无”。这在父母看来是“大不孝”,因为儿子未能尽至延续香火的责任;在儿子看来则是大不幸――因为他晚年的口粮和死后的供奉都失去了保障。身后萧条,哀莫大焉。所以,“断子绝孙”成了乡间最刻毒的咒语。过去,在崖州乡村,男孩才有资格继承财产;才有资格在父母逝世时捧香炉治丧;才有资格被录上族谱。女子也不配有名字,在《崖州志》记载的119个烈女,也只标明姓氏,而不标名字。如果生不到男孩而生了一打女孩,这些女孩仍未能染指家财;父母还须从其他兄弟的男孩中“过继”一个来延续香火。这样,自己创下的家业就得落入侄子或某个远房兄弟之手。那当然不是一件快活的事,所以怎么整了得弄出个男丁来向本人也向祖宗交账。好些人就因为此而此而拼命的生,直到无法再生为止。

  有名的黄流花灯开始时是人们为庆贺家中添了男孩而扎起小灯笼,并悬挂起来作为家中添丁的吉祥物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不管哪家兄弟多与少,凡是元宵灯会前一年内谁家出生一个男孩,都会制作一盏灯笼;生两个就制作两盏,依此类推。灯游结束后把灯笼挂在家中,直至破旧为止。当时,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一般都有好些个叔伯及兄弟,如是某一户人家新年里挂出6个、8个甚至10来个小灯笼,也是不足为怪的。当时流传的一个说法:“今岁村里(生)男多少,元宵春游灯笼知”,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黄流花灯”当初的景况。而且“游灯不出村”,担心“丁旺”会传到外村去,“肥水不流外人田”。早年的黄流花灯,题材比较单一。除了最初的展示“今岁村里(生)男多少”、祈求“丁财两旺”之外,后来也逐渐融入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吉庆祥和、平平安安等内容。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崖州妇女中引起大的不满,而民歌则是她们向封建思想作斗争的武器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有一首民歌《重男轻女歌》在黄流地区广泛流传,邢孔史在调研搜集时先在其堂姐邢孔妃口中听到这首民歌,85岁的母亲在一旁也跟着唱的起来——

  堂姐唱:

  封建时代的父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生女子来算作败,

  总怨生女子不好,粗过九个月过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粗过,黄流方言音,白费、可惜之意。]

  母亲唱:

  总怨生女子不好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歹命告罗自四坡,

  男女半个说有子,女子百个都说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堂姐唱:

  生男才是生着子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生出起连忙烧香,

  是生的是女子,移脚出门讨路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母亲唱:

  女子原来不算数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嫁猪嫁牛由她安,

  男子味得携去学,女子无从去学堂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7)婚姻观念

  崖州人的婚姻观念主要表现在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的双向对立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包办婚姻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观念的产物,女子在家中没有地位,在婚姻上也不会有自主权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在古代也不乏以子女终身大事,做为攀龙附凤、谋取钱财,而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的父母。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家已没有地位可言。所以黄流话说:“只娝牌,嫁去人室是人的。”[只娝牌,黄流方言音,指女子。

  包办婚姻在崖州地区较为普遍,而不同的时期程度又有所不同,在封建时代最为严重,不论是父母还是儿女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在新社会有所减弱,尤其受到文革的后,包办婚姻更不得人心。民歌中包办婚姻题材在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作者中有不同的表现。由文人所做的民歌,尤其是长歌,大力宣扬儿女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天经地义,儿女们一有半点反抗的权利。在长篇民歌《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祝英台的父母看中了马家的富有,非要把女儿嫁给马文采,祝英台也只能逆来顺受——

  英台又说贤兄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今日无缘到宅迈;

  父亲许亲嫁马宅,粗过苦行远路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两人三年同窗共枕的恋情因父母许嫁马家而破灭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祝英台也不愿反抗爹娘,最后来个折衷的办法,以死殉情,做阴间夫妻:

  我都打钱来相会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既是山伯墓欠开,

  兄你开墓弟入去,半脚不行马宅门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叫了当时天即黑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时刻当场就开墓,

  英台即拱入墓去,四边看来皆黑摸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一场虚拟的爱情盛宴,让世上痴情的男女对英台的软弱赢得了同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民歌中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花《笺记中》中,瑶仙虽对梁生动了真情,却还是严守周礼——

  瑶仙羞愧开声言:“礼节古来遵周公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瓜田李下人议论,男女又不约私逢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婚姻自有父与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儿女乱为不应该,

  礼节所拘难乱动,敢违爹娘自独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在下层群众创作的民歌中,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的题材不少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民歌故事《花开花落随春去》(童永佩):

  相传清朝中叶崖州梅山脚下,有一村落住着几十户佃户,青山绿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孙立和同村的林姑娘,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厢倾心。但林姑娘的父母嫌孙立出身贫寒,与她家门不当户不对,让她嫁给有同村大财主李公子。父亲全然不顾女子百般哀求,当着媒婆茁面拍板定下婚期。在李公子准各迎娶小姐前一夜,在丫环梅香的帮助下小姐和孙立相约一起悄悄地离开村子逃走了,并给父母留下 ,内有民歌二首,表明心迹:

  包办婚姻侬不嫁

  包办婚姻侬不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愿守鸾房夜透更;

  花开花落随春去,欲择才郎与侬平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自由恋爱自由嫁

  自由恋爱自由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不要媒婆来到家;

  海枯石烂心不变;鸳鸯枕头陪日夜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父亲看完后,脸有愧色,黯然落泪,急忙叫家人找来媒婆,将彩礼全部,退还李家公子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再听《婚姻自主》(邢亚妃唱):

  欠女责不知路还

  父母听我见识下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将婚姻的事说下,

  男女结婚欠同意,双方自由你理平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男女结婚欠自愿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切勿交权父母专,

  封建时代的父母,欠女责不知路还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婚姻自主

  自由婚姻自由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不用媒人与娘爹,

  月下灯前眉试意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厚义深情岁又平

  包办婚姻难成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成家都不得命生,

  两人有口没话说,如嫁木头度日夜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293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