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皇权时代的中国哲学(秦汉):德惠祭祖宗族祠堂

皇权时代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德惠祭祖宗族祠堂。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汉书#8226;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缴缴循禁贼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中国的2000年的皇权社会管理结构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名称、层级有变化。隋唐宋称为州府制,元朝以后为行省制。主要特点是县及县以上的主管官吏由国家派出,由国家统一发放薪水和活动经费,是国家直辖的官僚机构,县以下的比如乡、村一级往往由当地的豪门望族选派,是非正式的官僚机构,活动经费和报酬来自本地,代表当地豪门的利益。实际上中国的皇权社会是由军事贵族集团政权(皇帝及代表皇帝的军队和官吏)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上的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地方自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是这样的,由于中国的皇权社会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社会流动性不强,人们经过长期繁衍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大家族,所以往往县以下的乡村都是由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家族组成。现在大家如果到农村里去还有很多机会会看到大家族的宗族祠堂还有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村落和城镇,比如扬家村、刘家镇、黄家屯等。所以国家的意志到了这里就打住了,家族内部的事物一般由家族内部来解决,而家族与家族之间发生冲突官府才会出面裁决。而大家族中的族长和主要成员往往又是家族中的富户和地主,所以说是地方上的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地方自治制度。通常的情况下,只要地方家族在税收上以满足军事贵族集团和国家机器的开销,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运转得很好。

   我一直避免称中国2000年来的皇权社会为封建社会是因为它与欧洲的中世纪式的封建制度和印度的封建制度差异很大,欧洲的中世纪和我们前面描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是差不多的,就和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从未达到过古希腊、罗马时代那样的高度一样德惠祭祖宗族祠堂。上述地区的封建制度也从来没有达到中国皇权社会高度中央集权的地步。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的皇权社会都比同时代其他地区在组织上,人才的选拔以及社会结构上都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这也是中国能够将它的文明传承下来的原因之一。

   秦国通过法家改革后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到了统一中国后遇到了问题,战争越来越漫长,原因是战争地点越来越远,秦朝派了50万军队远征岭南,30万军队与匈奴打仗,同时还在修万里长城德惠祭祖宗族祠堂。战线的拉长需要数量巨大的后勤保障支持,比如将山东的粮食运往河套地区支持与匈奴的战争,30担粮食到前线只有一担,其他的粮食都被运粮的民工给消耗掉了。岭南的战争需要粮食,秦朝打通长江水系(湘江)与珠江水系(漓江),为了支持战争,广修道路。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东通燕齐,南通吴楚的驰道;又修建了一条直通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约合今700公里)。又于川、黔山区修筑了“五尺道”。并对车辆轨距作了统一,即被史家称谓的“车同轨”。同时修建阿房宫,始皇陵等,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战争与工程规模的巨大,当时秦朝2000万人口中有700万人远离家乡在服徭役,加上战争和严刑峻法爆发起义不可避免。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恢复了分封制,但是为了限制诸侯的权利,刘邦向每个诸侯国派驻相国以防止诸侯坐大,就是这样,诸侯国还是越来越强,经常叛乱,到了景帝时期,晁错削藩政策(削减诸侯封地)出台,引起诸侯国叛乱,历史上称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平定叛乱后取消了这七个诸侯国,改为中央直接管理,到了武帝时期,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就是把王国平分给诸侯的儿子们,儿子越多,分封到了地越少,再传下去就越来越小,这样对中央的威胁越来越小)。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与此同时,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学说治国,以道家的理念为精髓,以法家的制度为辅,制定汉初法律,主张无为而治。不干涉民众的生产生活,让百姓休养生息,到了文帝、景帝时期,赋税很低。农民收获的粮食只需要上缴三十分之一,史称三十税一,徭役也很少,汉初对外也基本上不用兵,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对于匈奴的侵犯和掠夺采取闭关守城不出战的策略。到了武帝年间,汉朝国力强盛,可谓国富民殷。在削弱了诸侯势力以后,武帝改变了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的策略,将冶铁、盐业、制造钱币等利润丰厚的行业至于国家的垄断下,同时增加赋税、扩军备战。

  公元前133年,武帝元光二年的马邑埋伏之战拉开了长达数百年的汉匈战争的序幕德惠祭祖宗族祠堂。其后,汉朝对匈奴一直保持优势,在数百年的争斗之后,匈奴的一部分投降汉朝,一部分远遁欧洲,成为罗马帝国崩溃的主要原因。汉朝对匈奴用兵的同时还派兵侵入西域各国,打通了通往西方的商路,史称丝绸之路。对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商业、文化、科技史产生重大影响,武帝还对辽东、朝鲜用兵,将朝鲜北部并入汉朝版图。在南方,武帝派兵攻取贵州、云南和越南,还击败盘踞在两广的秦朝将领赵陀建立的割据势力,将汉朝带入全盛时期。而这一切,都是在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之后才可能发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了削藩、国家垄断经济以外,武帝还改革了中央官制,建立中朝,主要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利,汉初承袭秦制,以丞相辅佐皇帝,丞相权势之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形势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仍然没有什么改变。他即位不久,丞相田蚡掌握任免大小官吏的大权,可谓权倾朝野。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这些官职在汉初是低级官职,是皇帝的近臣)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武帝用近臣制横朝臣,为后来汉朝近臣专权埋下伏笔。

   武帝在位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呢?我们先看看汉高祖刘邦为了证明自己帝王的合法地位编的故事吧,刘邦以前是一亭长,比乡长还小,也大概就是一村长级别的人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下成了皇帝总得给大家点解释吧,于是刘邦给他爹带绿帽子,说他不是他爹生的,说有天晚上,天上电闪雷鸣,天上下来一条龙进了他家,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了他德惠祭祖宗族祠堂。还要他老婆编故事说:“我看见天上有五彩之云,哪儿有五彩之云,我就到哪儿找到刘邦”。到了武帝这里就可以找些知识分子来编故事了,董仲舒就编得很好。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是百神的最高的君主,而皇帝是天子,那就是人间最尊贵的人。我在前面的法家论述中提到的皇权时代的主要特点是“阳儒阴法”,此处所言的“阳儒阴法”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以儒家的理论提出而实践上为法家的主张,其中有“儒家化”的法家,也有“法家化”的儒家。二为在政治上以儒家掌“教化”,而以法家掌“吏治”。故儒家“言”,而法家“行”。三在意识形态上,提倡儒家的理想,而在现实政治上实行法家的制度。就其原因是:法家指出了人性本恶,但是又维护君权,强化君权,强调君主是唯一合法的统治者,如果君主也是本恶的话,法家的理论就要招到质疑。儒家的本善理论可以从这个方面指出君主是本善的,是绝对正确的。所以皇权社会采用阳儒阴法的办法治理社会,不但从理论上解释得通,而且在实际上也很实用。董仲舒不只是将儒家理论拿来实践,而是把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与儒家柔和到一起,可以说是改良的儒家思想,很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儒学从此开始支配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我所有的文章都发表在《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贴中,由于考虑到前面的哲学部分过于枯燥,所以单独把科学史与哲学史的文章分开发表,想看连载的朋友和喜欢哲学的朋友请去该贴参与讨论德惠祭祖宗族祠堂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295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