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汉奸鲍承先:安丘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应县鲍堡鲍氏之源,鲍本姒姓,远古有熊部落首领少典及附宝生黄帝(今陕西境内),黄帝居轩辕之丘(今陕西黄陵县一带),生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曾、鲧祖、鲧父、鲧生禹安丘王姓。鲧在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其子禹出生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但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母亲是有辛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关于大禹故里有三说,分别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东夷、出自西戎,随着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公元前2146年,禹为“夏“部落(今山西夏县)首领,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禹生启,启生太康,太康生仲康,仲康生相、贞。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杞国建国于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
明天启皇帝朱由校
公元前1060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 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安丘王姓。杞国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杞谋娶公的时候,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了山东。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 淮夷、 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 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到新泰一带。后来,由于别国的入侵,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先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 昌乐县附近。到了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迁到淳于,即现在山东安丘县附近。现在安丘 黄旗堡镇西南的杞国古城遗址,是杞都城之一。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即春秋初期,杞国公子敬叔仕齐为大夫,食邑于鲍(今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县东),成为鲍姓得姓始祖;因以为氏,称鲍敬叔。敬叔生子鲍叔牙。公元前685年,二世祖鲍叔牙辅佐齐桓公夺得王位;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鲍牧行燕地(今河北省盐山县、南陂县一带);公元前6年,汉哀帝建平元年,渤海郡(今河北盐山县高城)人鲍宣官至谏议大夫,因正直忤帝意,流放至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其后家人同迁上党,永,宣子,任司隶校尉;昱,宣孙,荫司隶校尉,其父鲍永后;德,宣三世孙,任大司农。昂,宣四世孙,始徙居东海泰山郡平阳(今山东新泰);鲍信,宣八世孙,泰山人,为济北相,是奸相曹操的好友,曾以身相许;鲍勋,宣九世孙,泰山平阳人,魏御使中丞。
鲍伸(山东青州)于太康九年(公元288年)被西晋武帝(司马炎)授以护军中尉封户部尚书,永嘉(307—302年)乱后,弘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市),东晋咸和己丑(329年)转新安新安太守,镇守新安,新安郡治所在地设在始新(今淳安西)安丘王姓。以后鲍伸之子鲍泉于西晋惠帝时被任命为信州刺吏,信州即 饶市,位于新安郡以南。鲍伸和鲍泉父子两代人都分别被派往镇守新安和信州,对这一地带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相当了解,但他们在暮年都叶落归根回到山东青州府。在鲍伸去镇守新安的41年以后,鲍伸之孙、鲍泉之子鲍弘于东晋咸和己丑年(公元329年)被晋成帝任命为新安太守。鲍弘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被任命为新安太守时正37岁,西晋灭亡于公元316年,又过了13年,到东晋咸和年间才被东晋朝任命为新安太守。鲍弘祖籍山东青州府,鲍弘看到东晋朝已经建立,就设法投奔建邺(后改建康,为东晋的都城),然而东晋朝考虑到其上辈曾镇守过新安和信州,对那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于公元372年,晋咸和四年就派任他去担任新安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新安郡的治所后改在歙县,从实际情况考虑,鲍弘公已无法再返回原籍山东青州,遂占籍定居于新安郡城西门,后举家迁居新安郡,成为鲍氏迁徽州一世祖。弘公卒于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享年73岁,葬于歙县岩寺镇塔下。
据明嘉靖《新安名族志)记载,棠樾鲍氏祖先是青州人,西晋永嘉末(公元四世纪初)“背州大乱,子孙避居江南”,西晋时由丹阳迁居新安,卒葬歙西砶溪安丘王姓。东晋咸和年间(326-334),鲍弘任新安郡守,“因占籍郡城西门,继于郡西十五里牌营建别墅”。
明朝兵部尚书辽督师袁崇焕
棠樾鲍氏原居丰乐河南岸的金龟坦 鲍屯,据明代记载:由鲍屯分迁各地的鲍氏已有29派安丘王姓。鲍弘的十世孙萝节居徽郡河西坞至十二世的鲍荣。
隋末唐初棠樾有鮑氏居住,有一个名叫鮑安国,此人是东晋新安太守鮑弘的后代,家有良田千亩,非常富裕安丘王姓。隋末大业年间,天下大乱,安国捐出家产,募集武士,协助妻舅汪华起义保卫六州,两人受到唐高祖的封赏,鲍安国被封为六州总管府司马,汪华被封为越国公、忠烈王,在明朝被封为“唐越国公之神”。
应县鲍堡
汪华殁后,州邑遍立祠庙,百姓奉祀,香火累世不断安丘王姓。当时徽州为六州首府,各乡都建有“忠烈行祠”。汪华后加封忠烈王,行祠又称汪王庙。汪华是棠樾忠烈的先锋,流传千年。徽州照壁上居首位的就是汪华。行祠最著名的有六所,其中以棠樾龙山汪王庙香火最盛。宋末元初,鲍宗岩,字传叔,号熙堂,处士;鮑宗岩生于南宋寧宗嘉定十六年( 1223),母親是浙東提刑汪應元之姊, 而汪應元與南宋丞相程元鳳為表兄弟。 据说鮑宗岩自幼读书,長涉世故,博通經史。兒子鮑壽孫(生於1249年)在考過童子試後, 丞相程元鳳便奏薦他為登仕郎, 宋咸淳三年(1267),鮑寿孙,字子寿,18歲時,宋咸淳中江東解元第一,元至正年间升授徽州路的儒学教授。元代鲍元康在村北龙山即庙址建慈孝堂,是因为元代至元丙子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其父子鲍宗岩与鲍寿孙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以慈孝事登清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明初,《孝顺事实》将其事采入,还有明永乐皇帝也作御制诗二首赞,并敕建“慈孝里”坊于以旌表。传说鲍氏父子生命能够保全,是越国公神灵庇佑的结果,为了感戴唐越国公的大恩大德,就把村名称做“唐越”。唐是指唐代,越是指“越国公”。
明崇祯皇帝
后鲍氏借《诗经甘棠》篇周贤吕台伯故事中的“蔽芾甘棠”之句安丘王姓,
诗中歌颂周宣王的贤臣召伯,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来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阴满地安丘王姓。
后来把棠阴一词,比喻为德政安丘王姓。
棠樾的“樾”,即指树阴安丘王姓。
唐越又名棠川、慈孝里,演绎谐音,“唐”字谐音为“棠”,“越”字谐音为“樾”,的“棠樾”, 意为甘棠树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之意,命名的主旨都是为了纪念先贤,歌颂德政安丘王姓。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
而徽州之名拜宋徽宗(1082—1135)所赐安丘王姓。徽本意为捆绑,引申为控制。称黄山南为徽州,与称黄山北为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都是希望黄山地区能天下太平。宣和二年(1120),歙人方腊(?—1121年)聚众起义,声势浩大。宋徽宗刚平了方腊起义,立即改歙州为徽州。没想到自己于6年后被金兵绑去,后来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境内)。说徽州之名来源于翚岭(徽岭),只是其中一说。但不论是旱路、水路,徽州(新安)始终在京口的南边。
徽州的棠樾村位于歙县郑村镇,和大多歙县乡村一样,白墙墨瓦,曲径通幽安丘王姓。在宋以前,就有鲍、汪、董、姚、张等姓居住,棠樾又有上下之分,大体说自村西软桥头,大母埸溪岸向东到鄣山公墓、牌楼塘一带称“上棠樾”。自此以下为下棠樾,聚居于此的鲍氏为徽州望族。
棠樾村位于歙县城西7公里安丘王姓。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鲍荣,失字,行二,遂人称二公,祖居歙州郡城西门,徽州府的文学职官,说《礼》教《诗》,教授儒学,是他的责守,其曾孙鲍居美生宋建炎庚戌年(1130)推算,当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人,在徽州府任“文学”职官的鲍荣,多在歙之西乡,他看到棠樾环境很好,便在棠樾村后坪头建了一所别墅掌书园,生前还把早逝的妻子、孺人葬在一园内,即今村中之鲍氏始祖墓园。先公而卒,葬于别墅之厅,即后称坪头掌书园墓。园以“掌书”名之,鲍荣死后,并未与妻合葬掌书园,另葬西沙溪螃蟹出泥形。荣生四子.长子次子俱失名讳,且止传;三子名铸,四子名锺,锺以止传。故棠樾鲍氏后人皆铸公之后。荣生铸,铸生筁,筁四子,长绝嗣,次居美、三居安於南宋初迁居棠樾,四子居仁徙蜀源。居美又五传曰寿孙。居仁裔孙昌孙,元初自蜀源再迁砶镇。其鲍荣第四代曾孙居美,才将全家从徽州府西门河西搬到棠樾来,鲍居美谓:“棠樾山川之盛,原田之广,足以立子孙百世,遂自西门挈家居焉”。所以开始了规模宏远的村业,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到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棠樾村中生产、生活设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础。元代村中的建筑,主要以始祖墓园而建,有鲍同仁蒙古文状元坊的墓。
熊廷弼
宋末元初,在崇祀鲍庆云(号西畴)的“西畴书院”,漕解第一的鲍寿孙(号云松)与漕泾方回(虚谷)说学安丘王姓。
元至元年间,鲍元康与侄鲍深(字伯源)创师山书院,与彦昭、朱升、揭傒斯、赵东山、唐白云等有往安丘王姓。鲍元康曾赎朱文公庙,人称“卫道功臣”,又组织“棠川诗会社”。元末,“红巾”乱时,红巾至徽,郑玉被执,深以重赀解其难。十二月元兵至,执深等至军门,欲杀之,深辞色不变,卒获免,与师山先生郑玉有交往。明初,为师山书院山长,著有《芳坞樵隐集》、《徽锄录》。
魏忠贤
元代
鲍同仁状元 字国良,号静轩安丘王姓。兼通蒙古国语文字。泰定元年,举试翰林院,授全州学正,历会昌州同知。致仕,旁通针砭之术,治无不中。著《通元指要赋注》二卷及《经验针法》一卷。
鲍深 字伯源,国良长子安丘王姓。
鲍元康 字仲安,号燕斋,于书无所不读安丘王姓。
明代
鲍颖翰林编修 字尚炯安丘王姓。伯源子。洪武初荐入尚宾馆编修元史。累升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出贰陕西耀州。后犯坐经历常达事,死于狱中。
鲍 宁 字廷谧,正统初御史郡守交荐之,力辞不就安丘王姓。尝纂修郡志。著《天原发微辨正》五卷、《正锋针》一卷、《谧斋集》。
鲍灿 因鲍灿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故赠兵部右侍郎衔安丘王姓。
鲍楠进士户部主事,字良用,号龙山,成化甲辰进士安丘王姓。历官南京户部员外郎等职。著《龙山集》。
1357年朱元璋的军队占领徽州后,便下令尋索郑玉,但郑玉已自殺殉元,而鲍氏卻继续支持新政权安丘王姓。 洪武年間,鮑深的兒子鮑熲( 1332-1371) 親赴南京, 覲見明太祖。与明太祖说明与郑玉的关系,並得到賞賜白金50兩, 帽履衣各一襲, 鮑熲最後擔任國史院編修官一職, 幫助編修《元史》 。明初行里甲制度,以戶等作為徵稅標準,負擔不同程度的差役。在里甲制度下,棠樾鮑氏被編成大戶,从事里役等新制度。
明弘治年间,鲍孟辉从江南徽州府(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村,迁至嘉兴府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钱林乡)鲍家埭,世袭安东中屯卫指挥,奉孝宗皇帝旨,以开创军功出任雁门关外安东卫指挥,管辖的范围包括应州、浑源、山阴、怀仁、右玉五县,卫治所设在应州(城内东街觉兴寺,即南寺)安丘王姓。携眷到任,家眷和大本营驻扎在应州城西北三十里的黄花岭脚下,由于他们世世代代都任安东卫指挥,所以这座军营人们就叫鲍家大营(该村因鲍姓逐渐减少,于民国初年改称大营村)。安东卫有马军七百余人。步军三千余人,任务是镇守雁门关,维护边陲安全。从此应州始有鲍姓。
后来,鲍孟辉四世孙鲍崇德出使俺答立功,官拜骠骑将军安丘王姓。他的儿子鲍承先受父荫任职沈阳副将,从总兵贺世贤守沈阳,世袭武职,努尔哈赤克沈阳,承先退守保宁,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被后金军俘虏,降了后金,为清初将领,仍为副将。天聪时,随皇太极攻明京师,屡败明军。时明经略袁崇焕率师自宁远入卫,屡败后金,阻扼后金兵于宁远一线,他献离间计,致使袁崇焕被诬杀。后下宁远,克滦州,攻大凌河,又是一个铁杆汉奸。为清朝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由于英武贤能,助努尔哈赤完善后金政权建设有功,因而被封为清朝第一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从此他们离开了鲍家大营,后代遍及全国各地,仅有一枝迁到鲍堡村居住。但大营的名字却因此而保留下来。
城内居民惨遭屠杀
鲍承先(1548一1645),字奉思,号野庵安丘王姓。世承祖辈武职,任大同府应州安东卫指挥。明神宗时,三十六岁的承先公出任镇守辽东参将。公审时度势,实行“整顿军务、严明纪律、招抚流亡、修筑城堡、练兵制械”的持久防御方针,守城兵将士气大振,边防得以巩固。庚申年十月,鲍承先升任开原东路统领“新勇营”副总兵,负责镇守沈阳。后因守城有功,受到朝廷嘉奖,授都督佥事衔。壬戌年在援救三岔河战斗中,承先公中箭落马。辽宁巡抚王化贞见状大骇,与众文臣武将临阵溃逃。承先公身负重伤,无力回天,遂弃职远隐。
清太祖爱新觉罗•怒尔哈赤知鲍承先的贤能,便暗地寻访,终于在大黑山下找到承先公安丘王姓。太祖亲自召见他,许赐予家产、从仆、蟒币、鞍马等厚遇,留他为后金效力。承先公再三婉辞,努尔哈赤爱才心切,诚恳劝导,承先公为其诚心所动,答应仍任开原副总兵,但拒绝接受任何优厚待遇。已巳年,鲍承先被清太祖授予秘书院大学士,并授阿达哈哈番的殊荣。崇德五年(1641年)秋,承先公随郑亲王和济尔哈郎攻打锦州。他见明军在城周围构筑防御工事时,毁坏大片庄稼,百姓叫苦不迭,遂建言,如我军此时攻城,势必也会践踏庄稼,损害百姓利益,应待百姓们把一年的口粮收回后再战。郑亲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令军队撤回到山坡上整军训练。此事被素日对他不满的济尔哈郎以贻误战机,退避不援之罪奏本摄政王多尔兖。皇上念其有功,赦无罪。清朝入关定都燕京后,鲍承先成为第一任内阁宰相,参与当朝军国大事。他与宁完我、范文程上疏建言:为明崇祯帝发丧,安抚宗室,举用遗臣,减免税赋,举办乡试,训练保甲,法尧舜拯救苍生,效汤武不杀无辜。他的奏章受到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兖的赞赏,赐承先公蟒币、鞍马等。清初,江南三楚及滇、黔、闽、粤诸省动荡不止,倭寇横行。须有一名功威具备、谋勇双全的重臣镇抚,顺治帝遂命鲍承先前往。承先公尚未赴程就因病逝世,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享年六十一岁。顺治帝闻鲍承先逝,悲痛不已,派内阁大学士范文程验看装敛及安葬准备情况,并赐祭品,清大学士吴正治在其后撰写的祭文。
后金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改文馆为内三院安丘王姓。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授鲍承先内秘书院大学士,参与军国政务。清初,据袭明朝的典章制度,也是不设宰相,秘书院大学士即是实际上的宰相。清崇德三年(1638)改任吏部参政.同年.制定汉军八旗,鲍承先隶正红旗.而鲍承先的宰相府官邸,就是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陈列室,为他的家眷居住地,缘于此,清初叫鲍家胡同,清朝中期改称鲍家街,现称鲍家街甲二号。清崇德三年(1638)改任吏部参政.同年.制定汉军八旗,鲍承先隶正红旗。京师鲍家坟墓址,安葬于京西房山县沙锅村。鲍家坟距北京三十公里,东距芦沟桥十八里,由太平岭自白灰厂南三里至南沙锅村西头(今北京市丰台区西王佐乡沙锅村)。
明、清两代,是鲍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安丘王姓。 康熙三十年(1691年),卸任回家务农的鲍铎和他第四子鲍之源(孟辉公第九世孙),携家眷从相距六十里的应县鲍家大营迁居到本县东南乡的小石村。他们在村西一边垦荒种地,一边大兴土木。其后,鲍之源长子鲍栋、次子鲍桐,分别在河对岸建起土堡,起名为鲍家堡,即南河种镇鲍堡。鲍家堡建村至今已有三百一十多年。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00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