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谱 过 目 随 笔:乐陵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家谱是一姓世系及人物的真实记载,属于方志范畴乐陵王姓。必须有:叙及凡例、艺文、姓源、世系、名录。叙事语言要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尽求简要、准确、严谨、朴实。
我1966年于宁阳一中高中毕业,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断了高考乐陵王姓。1968年3月回乡务农,8月任民办教师,其间听到了许多家族历史及人物的传说。1977年改革高考制度,我首届考入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任中学语文教师。1985年我利用工作之暇,抄写并认真阅读了大孟《石氏宗谱》及《石氏支谱》。
2002年,我内退后致力于方志及谱学的研究(2016年3月聘为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会员)乐陵王姓。参与了《泗店镇志》及《宁阳县村庄简志》的编纂工作,借机观阅了县境内:周、闫、徐、卢、刘、柳、许、吴、薛、李、张、杨、王(平阳、晋阳、铁枪、孝子、府尹)、翟、陈、黄、蒋、金、宁、郑、任、谢、于等40多姓的家谱。近几年参加石氏宗亲联谊会看到了:东蒙、曹县、范县、岱东魏家庄、莒县石家屯、兰山石家屯等石姓家谱。从历史的悠久看,能上溯到黄帝的只有闫、周、石(卫国)三姓。其他姓多于清朝立谱,始祖 乃明朝永乐年间及以后移民。从格式上看,除闫、周、石(大孟)三姓是竖格直叙(以院分叙,格式与石氏先茔神道碑记同)外,其他多为变了型的欧氏方块格氏(正确的欧氏谱格式是依据高、曾、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族的排列格式修叙,每页5代,两页共9代,前页的“己”就是后页的“高”,也就是1、2、3、4、5;5、6、7、8、9的排列顺序),有的一页4代,有的5代,还有的6代,秩序混乱,失去了本意。
大孟集村《刘氏族谱》格式为图表与叙述相结合,较有特色乐陵王姓。刘姓始祖刘谏于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宁阳县大孟村。该谱谱系是图表式,分总述,分述两部分。总述是谱系总图,五世一页,以一世为首,五、九、十三、十七、二十一分别为前页尾,后页首的格式排列。分述部分排列方式与总述同,有个人简况,如功名、品德、婚配、生子、嫁女、生卒年月、卒葬墓地等。从“谱叙”可知,现藏《刘氏祖谱》是清朝同治年间刘成美所修。道光六年进士,曾任广东巡抚的蒋集添福庄人黄恩彤、同治年间副贡陈云路、同治年间宁阳训导长清人孔继虞都曾为该谱书叙。谱中还记入了清康熙年间福建漳州人李光地为刘氏七世祖石匣副将刘虎所书“荣寿序”。
谱叙及姓源是家谱的纲目亦尤闫、周、石三姓较为规范乐陵王姓。由三姓姓源可知,后稷乃帝喾之子。至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是闫姓的始祖,三季历是周、石两姓的祖先。季历生子昌,昌即文王。文王十子,第四子名旦,后称周公是周氏的始祖。第九子名封,封国于卫,初采食于康,名康叔,康叔历九代卫公子何封于石徂乡,以石为姓,便是石姓的始祖。
周氏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修谱是汉平帝元始三(公元3)年孟春乐陵王姓。《周氏族谱》内容丰富,凡例、格式明晰,祖先名讳记叙清楚,重要历史人物有简明扼要的概述,每一辈为一代,现已传至90余代。共三卷:第一卷内容有周公像、赞语、祭文、碑文、谱序等。第二卷内容有古迹、庙宇、族规、宗训、家法、宗派、姓源。第三卷是历代祖先名讳世系,最后附有与周氏元圣祖同宗的128姓。由其中的“谱说”可知,周时分封诸国,姓氏多出于周。“谱说”中还摘录了汪石林、朱晦庵、苏老泉、苏东坡、吕东莱、欧阳修、黄山谷、陈北溪、石子、曾氏、伊川公、游墨齐、胡五峰等人关于家谱的论说,是有关谱学的珍贵资料。
闫氏家谱名《闫乡家乘》,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来宁时带谱同迁,迁宁后叙谱4次,现已传至98代乐陵王姓。
大孟《石氏宗谱》原名《徂徕志》乐陵王姓。北宋庆历元(公元1041)年,徂徕先生石介将原谱历代祖先名讳与所撰“石氏墓表”、“石氏姓源略叙”集成《徂徕志》。石姓起源于卫公子何,石何七世孙名悊,因宁喜之乱潜逰于秦之武威,八世孙作蜀又自武威携谱带卷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于72贤,后人将其称为一代祖,是为武威石氏。晚唐时,42代石光前自乐陵迁乾封(今泰安)。47代石介26岁举进士甲科,集直贤院,世称徂徕先生。后因奸臣嫁祸其孙49代石承先迁龚坵青川上大孟乡定居。
以上诸姓家谱,除闫、周、石三姓外,其余多为明清移民后裔所修,大部分没有姓源,个别有姓源的也是从《史记》等史书上抄来,真实性较差乐陵王姓。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周朝时“诸侯不入谱”,所以不与周姓是同宗的姓源是不可能上溯到周朝以前的。清朝中期,社会较稳定,不少姓氏欲修谱,苦于无根可寻,便到处抄袭,以至出现“《谱说》中石子曰:谱之一书关系甚重,祖宗之所自出,子孙之所自分,胥由此考。否则不学郭崇韬之哭子仪,姓闵者谓己之出于子骞未之有也。”的现象。姓源是一姓的起源,即便是同姓,源也不同。张、王、李、赵、刘同姓不同宗,石氏也有周卫之石,后起之石之分。史书中,一姓可多个姓源,家谱中只能有一个,绝不能有两个乃至多个姓源。
武威石氏,徂徕一支,北宋庆历年间遭奸臣嫁祸后,14院分迁各地各有其谱乐陵王姓。据了解,曹邑、东蒙所藏谱是宁阳大孟67代石向离依据所藏《石氏宗谱》(徂徕志)协助叙修;《徂徕石氏族谱》是1957年依据岱东魏家庄谱所修,而魏家庄《石氏肇修族谱》是光绪26年依宁阳旧谱所修。可姓源略有不同,纠其因或早已从史记上抄下,没再仔细对照。但从名字上看“姓源考”有一考“字”就不能放入谱中,家谱不同史书,是真实的记载,勿需考证。再者家谱中生是生的乳名或用名,而不能生谥号(人死后的诔名)。例如姓源考中:康叔生康伯。康伯是牟的谥号,康叔只能生牟,又怎能生牟死后的诔名呢?再说,早在宋朝就有人质疑《史记》中稷之后为周世次的真实性了。还有的将《徂徕志》中的《石氏姓源》略加修改,加入自己的话,这样的文章作为谱序尚可将就,若作为姓源就背其本意了。
谱叙是放在谱内容前面说明叙谱起因及过程的文章乐陵王姓。明清以来的移民,修谱较早,又没被文化大革命烧毁的,谱叙中初迁始末记载清楚;后修或烧毁重修的大都依辈数推断始迁年代,多数不准。有的谱叙起因、过程一目了然,有的你抄我袭,错讹不知,以致文题不符。更甚者谱叙不一,自相矛盾。但大多数套话连篇,多以“山水有源、草木有根、、、、、、”等虚话开头冲淡了宗旨。 《石氏族谱》中的谱叙我看到了几篇,最早的是大孟《石氏宗谱》中的“先贤裔石氏家谱叙”。该叙是元至正四年仲春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王思诚顿首拜撰,后世族人叙谱时也有将之抄成“徂徕石氏族谱序 ”、“徂徕石氏宗谱序”的。清乾隆4(公元1739)年,贡生大孟67代石向离所书谱叙失传,未能看到。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曹邑石韫璧谱序叙述了承其考遗志,与族人商修家谱,不惮跋涉躬诣泰安,甲辰(公元1784)春,拜访至宁阳大孟集,唔族人向离并谒旧谱的过程。乾隆61(公元1796)年,邑庠生桥沟67代石光禄及嘉庆25(公元1820)年,69代石成珍“泰安重修家谱叙”,叙述了该支宗谱失传,考墓碑叙宗谱以明宗支远近,并将62代兄弟三人分院各叙的过程。光绪26(公元1900)年,贡生赵正琛“石氏族谱叙”、24世石岳岩“石氏家谱记略”、庠生26世石镜寰“石氏肇修谱叙”中都叙述了该支石氏宗谱失传,47代以上无徵,借观宁阳旧谱,分清宗支且将宁阳旧谱冠于己谱之前,修成家谱的过程。宣统3(公元1911)年,72代石宜亭“石氏谱叙”叙述了帝喾之后裔至49代石承先的历代迁徙,概述了迁龚坵(宁阳)以来的几次叙谱过程。民国21(1932)年,72代石含信“石氏谱系叙”叙述了大孟石氏自60代节、景、隆兄弟三人分为三大院,各大院又分别分为八、十二、七院,共二十七院分叙的叙谱过程。以上举出的几例都秉笔直书用详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记述了修谱的过程,属于很规范的谱叙。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所修家谱,谱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编辑”、“编纂”、“编委”、“主编”、“副主编”等词,多用“撰修”、“拜撰”等词乐陵王姓。进几年所修谱中时有出现,细推敲,家谱是记实的,她与其他刊物是不同的,用词必须准确。
谱系的连接是家族、宗族、民族传承发展的表现,谱系就是家族的根乐陵王姓。家谱是地方志、国史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我们要重视家谱的叙修与研究。
注:该文已在山东省《中华家谱学学会》年刊登载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00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