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故事逛巢湖:第六节 “嘴”边评卢杞,林下吟《常棣》(二):巢湖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我还想到了卢杞嘴的另一个并不有名、甚至少为人知的地名:庐起嘴巢湖王姓。之所以关注它,是我想起了卢杞嘴对应的巢湖南岸的一个地名——棠林嘴,又叫棠棣嘴。我是巢湖南岸人,我们那儿的方言,把学名棠棣的树就称作棠栗树,棠栗树可能是“棠棣树”的讹读,秀才读字读半边,把“棣”读成“隶”了。为什么想到这个地名,这就与历史上的“巢庐分国”有关。
南巢国历史悠久,久到什么程度?前章已经说过,它可能是历史上存在最长的古国,有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巢湖王姓。如果区分国家的标准是有组织有制度的话,那么,可以追溯到有巢氏走出山洞,集体抗争生存的压力之时。从“巢居”时代到“庐居”时代,再到“舍居”时代,聚落一步步扩大,变成城镇、城市,它一直是吸引周边的核心所在。有夏部落从良渚西进,进而入主中原,是先通过包括联姻在内的种种手段笼络住南巢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夏朝是把包括南巢国在内的部落(或国家)联盟当做了入住的支柱的。所以,大禹选定的接班人不是儿子启,而是部落联盟的另一位首领、也是夏领导集团重要成员的皋陶。可惜皋陶先大禹死去,而大禹再选的接班人伯益未孚众望,领导集团成员才选择了启。太康、中康失国,少康也是凭东夷部落的这些支柱成员帮助复国的。正因为如此,即使夏后期统治失德,商汤灭夏,汤也只能以将夏桀“流放南巢”而不是将他杀死的方式取得政权,因为夏桀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舅家!而且喜欢历史的人还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商一朝,几乎很少见到商犯南巢。因为那是个虽没有扩张愿望,但凝聚力很强的超级存在,得小心地伺候着,不让它找你的不自在!不然哪一天你的统治就不稳了!
姬周取代殷商,起先同样不敢轻撩南巢的虎须巢湖王姓。周分封了唐尧虞舜的后裔,分封了夏的后裔,分封了商的后裔,让他们都成了与天子平礼的“公国”;对南巢,它也不敢不封,于是继续了它的封国,定爵为“伯”——总不能让它与它的盟主夏一样都是“公”吧,毕竟它以前名义上是内部独立的附属国身份。因此说,周对南巢表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虽然内心还是时时提防,如刺在背。
但玩“阳”的有顾忌,不代表不可以玩“阴”的巢湖王姓。周在站稳了脚跟,并且有实力叫板的时候,做了一件让人挑不出话来的事,明增暗削,让南巢国实力出现衰弱的势头。这件事就是“巢庐分国”!
据周原出土甲骨《龟甲刻辞Hll•110》记载,周曾有“征巢”行为,《西清古鉴》中也有两件青铜器记载周对巢的用兵巢湖王姓。一向重农耕渔牧、重科技发展而淡于军事的巢国无力抵御势头正兴周师,只好表示臣服。周武王姬发发现巢国地大人多,基础富饶,为防将来再次尾大不掉,于是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国,赐伯爵,称“巢伯国”;仍旧都于巢城;二为庐国,立都庐邑,赐子爵,称“庐子国”。
庐、巢以哪儿为界呢?据说就是以北岸的卢杞嘴(当时应该不是这个名字),南岸的棠林嘴为界,西和西北为庐子国,东和东南为巢伯国巢湖王姓。一国分两国,一国有两侯,是恩宠?显然不是。被强迫分家,明显是让你永世臣服的举动,巢人焉能不觉?但关进了笼子里的虎,你必须得敛起虎威,老实做人!
心里不服的南巢人巢湖王姓,于是只能有念念不忘的方式提醒自己:庐界自此起,庐国从此起,那是我的兄弟之国啊!两边原本是一家啊!
大家还记得《诗经》里有一首诗叫《常棣》吗巢湖王姓?是的内容是这样的: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巢湖王姓。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巢湖王姓。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巢湖王姓。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巢湖王姓。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巢湖王姓。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巢湖王姓。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对不起巢湖王姓,借用百度了):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巢湖王姓。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巢湖王姓。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巢湖王姓。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巢湖王姓。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巢湖王姓。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巢湖王姓。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巢湖王姓。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巢湖王姓,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百度在介绍这首诗创作背景时说:此诗写兄弟宴饮之乐巢湖王姓。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毛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又说,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小雅·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巢湖王姓。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我关注的重点还不在此巢湖王姓。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巢湖流域的地名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明初移民文化的痕迹很深,地名往往是某姓加一排行,如王兴一、金沈二(就是最初就金、沈二家)、盛宗三等,再就是特征性明显的命名,古名保留下来的极少。棠林嘴肯定不是因姓“唐”或“棠”而得名,那是“棠栗树”多的缘故?我也去那儿看过,几乎看不到“彼尔维何”(《诗经·采薇》)的那种白花盛开的景色。我做过考证,“棠林嘴”是个古名,不是明代的产物。至于是什么时候的名字,我无法认定。假设,我是说假设,假如它就是周时就留下来的,或者后代的也如我一般的有心人在追寻那曾经的失落,然后命此名纪念,那反映出彼时彼刻什么样的民众心态呢?是说虽然兄弟分家,但要彼此亲近、彼此提携?还是面对外侮,兄弟齐心共同抗敌?还是如儒家劝导的孝悌价值观念?或许都有,也或许我想多了。但我还是乐于相信,在度过了分家之痛,尤其是居民换了一茬又一茬时,把“棠林”这个标签贴紧的用意,在内是强调孝敬友恭,对外是强调团结抗侮。要知道,两千多年的代代强化,它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里了!忠孝节义,民心自有尺度!
时代发展到今天,美好的依然美好,不美好的人们也在力图改变巢湖王姓。当然,变的不是它身上体现的人文底蕴,是要变他的自然风貌。棠林嘴虽找不到棠棣林,但高高的意杨,婀娜的垂柳,在努力恢复的苇草,正在努力展示自然的美景;卢杞嘴则已变成了“芦溪嘴”,以它那美不胜收的宁静与壮美,为追逐自然的城市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发现美的地方。我在想,置身此境的人们,还需要去考虑忠奸辨别?这标准不早在民心了吗?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05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