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太子王子晋考略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偃师市府店镇南,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孤兀地傲立在嵩山西延北坡的万安山和景山之间的川地上,远远望去,婉如一座漂渺在碧波中的仙岛,显得既神奇而又秀美。这就是道教名山,缑山。千百年来缑山不但孕育了深厚的缑山文化,而且是中华王姓最大支脉——太原王氏的祖根所在地。
缑山,又名缑氏山。关于缑山之名的来历,古籍多有提及。《太平广记》女仙类“缑仙姑”条记曰:“西王母姓缑乃(缑仙)姑之祖也”,“河南缑氏(山)西王母修道之故山也”。(1)《水经注》引“《开山图》谓之缑氏山”。因其山形似倒置之铁锅,《水经注》又谓之“覆釜堆”,又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履,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并说“堆上有子晋祠”,“(缑氏)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2)缑山之“子晋祠”、“仙人祠”、“仙人观”,皆缑山仙子王子晋灵仪之在所。自传子晋在缑山“仙者升焉”,缑山便成为真仙之宅,福地仙居,受到人们推崇,从此缑山、缑仙道事纷繁,弥久更新,长盛弗衰。
王子晋史有其人,缘何由人衍化为仙,又缘何继西王母之后灵居缑山达两千年之久,与缑山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真正的缑仙被人们所敬所仰,下面就此问题分数小节做出论述。
一、历史人物王子晋
王子晋,名晋,字子乔,为周灵王太子,也叫太子晋,王子乔。关于王子晋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文献《逸周书》和《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语录体历史文献。《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说的是,周灵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二十二年(前550年),谷水和洛水争流,水位同时暴涨将要淹毁周王宫。周灵王欲壅堵二水以保宫,太子晋极力劝阻父王而未成的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所记,几乎全是太子晋的谏语。《逸周书·太子晋》记叔向、师旷使周见子晋问答的事,亦属语体文献。我们只有从这两篇文献所记的王子晋的话语里,来分析、探究王子晋。
《逸周书·太子晋》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能言善辩令叔誉颇感意外,叔誉回到晋国后对晋平公说,周灵王太子年方十五,学识竟如此渊博,我和他辩论,竟被太子晋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要不然等到太子晋继位有了天下,我们就会大祸临头的。平公听后意欲归还周地。在一旁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十五岁的周太子会有那么厉害,便要求入周与太子晋辩论。令师旷没有想到的是,他到了周庭后同样领略了太子晋的厉害,也被太子晋所问倒。
《逸周书·太子晋》开头说:“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平公将归之,师旷不可曰:‘请使瞑臣往之与言,若能幪予,反而复言。’”“五称而三穷”,是说叔誉称说五件事,太子晋一一做了回答;太子晋称说三件事而叔誉三穷。武则天撰书的《升仙太子碑》中所说的“屈叔誉而三穷”,即指此。“逡巡而退”,谓叔誉败下阵来。这里虽无言及辩论的内容,却昭喻着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以及知识的广博。在接下来与师旷的辩论,太子晋的聪明、才智、胸怀、志向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印证叔誉所言“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的可怕后果。
师旷继叔誉之后再使入周。太子晋与师旷之答问依然是“五称三穷”。师旷见太子先发难。一称:师旷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这是师旷见周太子的奉称之语,看太子晋做何回答。然而太子晋回答的谦恭得体,礼敬适度。太子晋曰:“吾闻太师将来,甚喜。热又惧吾年臣少,见子而慎,尽忘吾其度。”
二称:师旷曰:“吾闻王子, 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始如周,行不知劳。”
王子应之曰:“声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施关,道路无限,百姓悦之,相将而远,远人来欢,视道如尺。”
面对异国使者师旷的褒奖,十五岁的太子晋泰然若定,贤德蕴于语间。太子晋所尊崇的“其行至慎”的古之君子,是那些使治下和谐,让“百姓悦之”、“远者来欢”的施德政的君王。《国语·周语下》也记有太子晋“古之圣王唯此之慎”的话。“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开篇第一段云:“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物归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汙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阤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扎、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圣王唯此之慎。”太子晋在这里宣导的是养物丰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只有养物丰民使君臣相互团结,才能以防不测。君子之慎乃圣王之慎,长民丰物,委积施关,这与“百姓悦之”、“远者来欢”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三称:师旷告善,又称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则,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
王子应之曰:“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分奉翼远人,皆得己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居,以利天下,好取不好与,必度其正,是谓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有其二,敬人无方,服事于商,既有甚众,而返失其身,此之为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异姓同姓各得所,是之为义。”
败涂地。
四称:师旷告善。又称曰:“宣办名命,异姓恶之。王侯君公,何以为尊,何以为上?”
王子应之曰:“人生而重丈夫,谓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士率众始作,谓之曰伯;伯能积善于众,与百姓同,谓之公;公能树名生物,与天道俱,谓之侯;侯能成群,谓之君。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曰予一人;善至于四海,曰天子,达于四荒曰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
在《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里,太子晋论共工,崇伯鲧违弃长民之道而废,伯禹、四岳顺应长民之道而兴;周王朝自后稷以来十八王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从厉王开始变更先王的法度,经历十四王,于是招祸乱于天下,王室愈卑,周室天下每况愈下。太子晋忧虑地说:“我日夜戒惧担忧,总是说‘ 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扬王室,以此迎纳上天的福祉’”。助长祸乱,王室衰落,子孙沦为奴仆,百姓也遭祸害,是因为上不效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完全抛弃了这五个准则。前贤圣君行事的法度,都是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而得到了天下的大福,受到民众的拥戴,子孙延续繁衍,美名传之久远。以上两段话,从不同侧面反应出太子晋的好恶追求,是太子晋言志修德的真实写照。
王子应之曰:“穆穆虞舜,明明赫赫,立义治律,万物皆作,分均天财,万物熙熙,非舜而谁能?”
师旷听了太子晋“人生而重丈夫”的回答后,称赞子晋“性情温柔,厚道敏捷,不改常德”,并对他完成志愿的计划给予肯定——“下学以起,尚登帝臣,乃参天子”。然后师旷话语一转,“(这样的做法——最后才参配天子的)自古以来有谁呢?”,然而,太子晋的表现依然是“温恭敦敏,方德不改”,以“穆穆虞舜,明明赫赫”,“非舜而谁能”为答,充分展示了这位周太子的风采,同时也是他言志的补充。
然而,太子晋因早夭而未登周庭王位,他的志向也未得实现。虽然他极力谏阻父王壅塞谷洛二水,但灵王最终还是堵塞了水流。在他言志后的第三年便“上宾于帝所”。《逸周书·太子晋》篇末记太子晋问师旷曰:“我闻汝知人年之长短,告吾。”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勿言,殃将及汝。”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国语》、《逸周书》堪称我国最早的史书,所载太子晋语事是可信的,王子晋不但史有其人,而且是一位具有“养物丰民”的“民本”思想者,他有着超凡的学识和治国安帮的卓越才能,是一位胸怀经世济民大志的王子。然而,这样一位抑或改变周王室衰败命运的人物,却英年早逝,赍志而终,年仅十七岁。《风俗通义校注》载:“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