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郑板桥的落拓人生:板桥姓王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落拓”二字可恰如其分概括郑板桥的一生板桥姓王。他在其《落拓》诗中,这样描述自己早年的生活:“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落拓扬州一敝裘”。人至中年,生活景状大所改变,友人顾于观评价他为“有才终落拓,下笔绝斑斓”(见《澥陆诗抄》),板桥仍逃不掉一个“落拓”。结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郑板桥归隐乡园,友人们依然以“落拓”称之。王文治曾有诗曰:“板桥道人老更狂,弃官落拓游淮阳”(见《梦楼诗集---为吴香亭题郑板桥画竹》)。后来凌霞在《扬州八怪》中则以“板桥落拓诗中豪,辞官买画谋泉刀”(见《天隐堂集》),又是一个“落拓”。诚然,早年之“落拓”与中年之“落拓”以及老年之“落拓”涵义有别。中年“落拓”可释为狂傲颠怪,晚年之“落拓”当指其放荡不羁,而早年之“落拓”却真真体现了其穷困潦倒、贫穷失意的生存景状。就板桥本人而言,“落拓”二字更多的是同其早年的苦难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落拓的早年,又与其出身不无关系。就让我们从童年开始探求他的一生吧。

  从繁华的扬州乘船沿运河北行约两百里,便来到郑板桥的故乡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板桥姓王。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郑板桥就出生在这里。兴化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四面环水,地势低洼,交通闭塞,可谓一穷乡僻壤。郑板桥四十岁之前的大部分时光便是在这个贫穷的县城里度过的。

  事实上,板桥的祖籍并非兴化,而在苏州一带,其祖先是由于明廷的移民政策而于洪武年间迁来的板桥姓王。其缘由同元末张士诚起义有关:当时,日趋腐朽的蒙元政权,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其中张士诚便领导农民、盐民在兴化起义。这支义军曾建立一个号称大周的政权,占据苏杭一带大片地区。此政权后来逐渐蜕变为封建割据力量,定都平江,张士诚称吴王。元败后,他与朱元璋势力火并,为后者所灭。朱元璋得天下后,将兴化视为张士诚的老窝,甚不放心,于是便把兴化土著居民统统迁至天津郊区,以绝后患,同时又将苏州闾门一带居民迁至兴化。郑板桥的祖先正是由这个时候起便成了兴化人。

  当时兴化有三个郑氏,分别为“铁郑”、“糖郑”和“板桥郑”板桥姓王。郑板桥属于“板桥郑”。这一支介于城乡之间,生活甚为清苦。对此板桥在后来的诗词、文章乃至通信中时常提及。如,他后来在为宦范县期间所写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中写道:“东门系之苗裔,泰半衣败絮,啜麦粥,处于颓垣破壁中”,此当为这支“板桥”郑氏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兴化“板桥郑”的始祖为郑重一板桥姓王。郑板桥的曾祖名新万,字长卿,是庠生。祖父名湜,字清之,是儒官。父亲名之本,字立庵,号孟阳,是廪生,品佳学优。板桥生母姓汪,在板桥年幼时即去世,后又有继母郝氏。板桥无同胞兄弟,为独子。叔父名之标,字省庵,十分疼爱板桥。叔父亦仅有一独子,名郑墨,字五桥,为庠生。板桥和这唯一的堂弟感情甚密。

  板桥出生的十月二十五日,正当“小雪”板桥姓王。依当地风俗,这一日为“雪婆婆生日”。有道是瑞雪兆丰年,这应是个好日子。板桥后来曾冒艺术界“不典”的讥诮,刻印“雪婆婆同日生”,足见他对自己与雪婆婆同日生这件事颇感到快慰。和天下大多数父母一样,立庵先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一生平安,做一个温顺平和之人,故为板桥取名燮,字克柔。燮者,委顺也(《尚书---洪范》中有“燮友柔克”句)。此外,和其他很多地方的风俗一样,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往往为他起一个很鄙俗的小名,而且常常是颠倒性别,用一个女孩的名字来称呼小男孩。板桥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名“麻丫头”(据说板桥脸上有几个淡淡的麻子)。对父母为自己起的这个小名板桥非常珍爱,在其书画作品中,我们时常可看到“麻丫头针线”之类的闲章。至于“板桥”二字则真真缘自一座木板桥。郑板桥祖宅位于兴化东城外,东面即是蜿蜒流淌的护城河。出于交通方便人们在河上用木板架了一座桥,称板桥(此桥历经沧桑,如果还在的话,而今怕早变成水泥的或石头的了)。板桥时常由此桥经过,周边的风景亦应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故而,他便以家乡的这座古板桥作为自己的号,曰“板桥”、“板桥道人”。但是,板桥的性格和处世态度大大背离了父母名之为“燮”的初衷(对于板桥的性格我们后面有专章详述);而他吉利的生日亦未为他带来一个幸福的童年。他出生于穷乡僻壤之地,同时双是一个寒儒之家。其具体的出生地是一个叫夏甸的地方,这是一个周围约二三百步的小岛。板桥出生时,郑家家境十分艰难。板桥先世三代皆为读书人,但却都未能做官。郑家亦未有什么大产业。板桥在做官之后,在他认为一生中“稍稍富贵”的时候,于一封寄于其堂弟郑墨的信中这样说:“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百亩足矣,可见板桥早年家中田产应是大大少于百亩的。家中得房屋亦少,所谓“郑家大堂屋”(包括瓦屋三间、厢房一间、厨房一间)是郑板桥做官后才修建的,据此推测的话,板桥出生时,怕也只有茅屋两三间。郑家收入的另一个来源应为立庵先生教书所得,但从板桥后来对其乳母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家有时穷得连乳母费氏的饮食都无法供给,使得她不得不回去吃自家饭而后再来郑家服务,这也足以看出立庵教书的收入是十分微薄的。总之,板桥出生在一个温饱难以维持的书香门第,穷苦二字自哇哇坠地那天起便伴随着这位板桥道人。

  而且,板桥幼年之苦远非仅仅由于一个穷字板桥姓王。家中再穷,也会想法让襁褓中的板桥吃饱,这些不会给一个幼儿留下太深的印象。幼年板桥最痛苦的经历来自情感和心灵上的打击。他的生母汪夫人在他三岁的时候便病故了(板桥《七歌》中说:“我生三岁我母无”;而其《乳母诗》中又说“燮四岁失母”。此处从《七歌》中的说法)。在母亲病重之际,听到儿子夜啼,她还挣扎着起来照顾板桥,这一镜头深深地印在板桥心中。他在三十岁时所作的《七歌》之二中痛苦地回忆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这是何其惨痛的现实,真如严霜寒风猛扫幼小的树苗,使不懂人事的小板桥尝到了人间的痛苦。想想吧!当母亲已经僵直地躺在床上时,小板桥却还不知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哭天号地地要奶吃。如此惨痛的细节,若不是亲身经历,是难以写出的。三岁丧母的惨痛,相伴板桥终生,对此,他后来的诗文中不断提及,如《得南闱捷音》中“何处宁亲惟哭墓”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幼年丧母的深痛回忆。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89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