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漫谈乐毅和田单们的结局:和田姓王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一个“们”字?因为历史上那些功勋卓著的臣子们最终的遭遇基本上分属于乐毅和田单的两种类型,或被猜忌或侥幸终老天年,但也有的遭遇悲惨,因被猜忌而致死,这要看个人的际遇和运气和田姓王。

  乐毅本是魏国人,在那个人人都喜欢跳槽的战国时代他为了响应燕昭王的高薪政策跟剧辛、邹衍等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和田姓王。燕昭王委之以重任,任命他为亚卿。后来他为了帮助燕国报仇,与各国结盟,并带着诸侯国的联军攻打齐国,结果齐国的军队节节败退,乐毅率领的燕军势如破竹,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燕昭王封他为昌国君,让他继续攻打齐国其余的城池。乐毅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只剩下莒地和即墨两座城市没有攻下。但这两座城市作为齐国最后的堡垒坚持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被攻破。于是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说乐毅现在有不臣之心,他之所以不把莒和即墨攻下来是想笼络齐国人心以便将来在齐国称王。燕昭王不愧是历史上一个比较英名的国君,他大宴群臣,在宴席上杀掉了这个进谗言的人,并送给身在齐国前线的乐毅许多礼物,且要立他为齐王。于是乐毅惶恐辞谢,他万分感动,发誓效忠燕国,这次危机算是过去了。可是不久,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惠王即位。这位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感冒,现在他做了燕王之后又中了齐国田单的反间计,以为乐毅是真的想在齐国称王,于是任命骑劫替代乐毅,让乐毅回国。乐毅怕回到燕国会被惠王杀死,于是跑到赵国,赵国封他为望诸君,乐毅终死于赵国。

  田单是齐国人,他是在乐毅率军进攻齐国的时候崛起的著名将领和田姓王。在燕军进攻齐国安平邑的时候他因让族人把车轴用铁包起来而顺利逃出城门而崭露头角。他跑到即墨后,被拥戴为将领,适逢燕惠王即位,他便用反间计离间燕国,使得燕惠王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乐毅逃到赵国。这时,田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使齐国军队团结起来抵抗燕军,然后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杀死替代乐毅的燕国将领骑劫,一鼓作气收复了齐国被攻下的七十多座城市,最后迎立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回到临淄。田单复兴了齐国,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历史上如乐毅和田单一样立有大功的臣子很多,但结局却各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内因和外因两重因素和田姓王。内在因素指臣子的个人因素,外在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他人因素和君主因素。这里首先谈一下内因,即做臣子的个人因素。

  在春秋末期越国出现过两个有名的人物——文种和范蠡和田姓王。这两个人为了越国的复兴可以说也是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最终他们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强大的吴国,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但是,文种与范蠡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两人的关系很铁,当年两人一起冒死从楚国逃到越国,为越王勾践服务,他们是真正患难与共的挚友,所以两个人可以说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吴过被灭亡后,范蠡谢绝了越王勾践的挽留,独自泛舟五湖,走得决绝而潇洒,并因此而得善终,让后代人不由得感叹他的深谋远虑的智慧。他离开后曾写信告诉文种勾践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人,应该远离以避害。可是文种却以为自己功高,不会得到悲惨的下场,也许他还想着继续辅佐勾践,成为又一位管仲式的名臣呢!于是文种继续留在勾践身边,终于受到勾践的猜忌,被迫自杀,他临死前悔恨当初不听好友范蠡之良言相告。同样是有着非凡才能的功臣,从两人的结果看,可以说,在如何做臣子方面,范蠡会,文种不会。

  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也是这样和田姓王。白起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服务于秦昭王,率领秦国的军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他打败了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率领的赵军,坑杀赵国军队四十万人,使诸侯国闻其名而丧胆。可是,白起却因在战斗中的节节胜利而滋生了骄傲之心,他在进攻赵国邯郸的问题上又与当时秦昭王的红人——身为国相的应侯范雎产生了矛盾,使自己一举攻破邯郸进而灭掉赵国的战略意图受到了阻挠。白起作为战国时代最勇猛的将领,肯定是个非常血性的男人,他如果认为自己受了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那就很难再让他回头。所以当秦昭王后来派军队再次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的时候,他便称病不起,以此发泄对昭王和应侯的不满。而秦国在面对诸侯国军队支援下以死力抵抗的赵国军队的时候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于是秦昭王和应侯只好几次三番请白起再次出马,而他呢?竟然坚称自己生病无法带军打仗。他的这个举动实在是有点像小孩子怄气一样,做得有点过分了。因为秦王和应侯亲自到你家里来看望你邀请你带兵,这算是既给足了面子又等于是向你道歉了,你应该是见好就收才对。可是白起偏偏就是一根筋拧到底,不去!不光如此,他还对别人说风凉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当初我要打不让我打,现在怎么样了,不行了吧!这句话使秦昭王勃然大怒,他强迫白起起来带兵,但白起仍然坚持卧病在床,不肯答应。他跟秦昭王摽上了,你说你这不是找不痛快吗?于是秦昭王免去了他的职务,并在几个月后逼迫他自杀。白起枉为一代大将,在战场上虽潇洒自如,纵横决荡,但在如何处理自己与国君的关系这样重大的问题方面未免显得小家子气,过于幼稚了。他不仅不知道在功高震主这样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因素下应该处处小心以求太平,从而减少君王的猜忌方能保全自己的道理,反而高调抗衡,以抒自己的私愤,这实在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他的死虽然有让后人为之惋惜遗憾的地方,但他自己在如何权衡利弊以保护自己方面也实在是显得太不明智了。

  王翦是嬴政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他带领秦国军队灭掉赵国、燕国、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嬴政的器重和田姓王。但在攻打楚国的问题上,开始的时候他却与秦王出现了分歧。当时秦国的少年将军李信血气方刚,他告诉秦王说如果让他带兵,只需要二十万人即可灭掉楚国,而王翦却回答说如果自己带兵则必须要六十万人才能灭掉楚国。于是秦王以为王翦已老,便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没想到秦军遭受损失吃了败仗,被迫撤退。这次失利使秦王终于看出王翦这位老将的远见卓识,于是亲自登门请他出山。这时候的王翦跟白起当初对待秦昭王和应侯的时候的态度非常相似,他也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所以他委婉地推辞说,我已经老了,又有病在身,人也糊涂,希望大王再找别人吧。这当然是托词,你心里不爽,发发小脾气,完全正常,秦王也完全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先向王翦致谢,检讨自己,然后又坚持请他出山。接下来王翦的表现可以说比白起不知道要高明了多少倍。他不像白起那样一意孤行,坚持到底,也许他在以白起的遭遇为前车之鉴,他知道秦王的个性,不能把姓嬴的人给惹毛了,你偶尔耍耍小性子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否则那就是自找难看。现在自己小性子也耍了,脸面也有了,也该见好就收了,于是他在嬴政致歉之后就借坡下驴,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出山的请求,只是坚持说要自己带兵的话,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这次一口答应,并且在王翦出征的时候自己还亲自把大军送至灞上,给足了王翦面子。王翦确实是个聪明绝顶之人,在这个时候他向秦王提出请求,要了很多的良田美宅,说是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等大军即将出了秦国的武关南下攻楚的时候,他又先后五次派使者回秦国请求良田美宅。他这种略带夸张的做法连他身边的人也有点不理解,他们不知道这位王将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财迷,连秦王自己都说你灭了楚国回来还担心不给你富贵吗这样的话,你干嘛还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去向秦王提及这事呢?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王翦却说,不是这样。秦王为人生性多疑,现在他倾全国兵力托付给我一个人,我之所以说为子孙留下产业,其实是为了的稳固我的地位,让他觉得我现在在为子孙后代考虑,说明我王翦还想好好地过日子呢,我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异心和非分之想了,他对我就放心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王翦的此举真可谓是绞尽脑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为了不使君主怀疑自己有不臣之心确实是煞费苦心的。所以从王翦和白起两人的遭遇看,如何做臣子,王翦会,白起不会。

  待续……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90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