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客家源流初探/黄征旺陈谟志(转):贺州姓王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博白客家源流初探/黄征旺陈谟志
灿烂的文明古国,悠悠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客家这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贺州姓王。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辗转南迁,逐渐扩展到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香港等省区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近1亿的客家人。广西约有450万,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县约有90多万,占博白人口的三分之二。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博白的客家人对博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对博白客家源流的探讨,寻“根”溯“源”,继往开来,以增强客家人与中原人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团结博白的、广西的、中原的、海内外和客家人发扬客家精神,为四化建设服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对客家的界定
客家一词较早的出现在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末)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纪)先后两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贺州姓王。到了唐代正式使用“客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把说客家话的、新民话的、唛介话的人,都统称为客家人。客家人的形成地是福建汀州,以汀州及广东的梅州、兴宁、大埔、五华、惠阳、江西的东南部、广西的博白、陆川、贺州等县市最为集中。对于客家人的界定,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如下三点:
(一)血缘血统,即生他(她)的父母,只要有一方是客家人的血统,他(她)就属于客家人贺州姓王。我们知道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母系社会,一切以母权制为主,包括姓氏、血统、民族都是以母亲为主。进入封建社会则以父权为主,父权制社会一切以父亲为主。到了现在的新社会,说究男女平等,所以只要父母中的一方是属于客家和血统,他(她)都算是客家人的根种,都属于客家人。
(二)语言特征,即会说客家话贺州姓王。客家话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的第五种。八大方言及地域分布是:①北方话,即以北京话为代表的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共同基础,东北、昆明、南京等地的人都说北方话;②江南话,也叫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江苏、浙江的人说吴语;③湖南话,也叫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湖南、湖北的西北部的人说湘语;④江西话,也叫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江西、湖北的东北部人说赣语;⑤客家话,也叫新民话、唛介话,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地区、广西部分县的人说客家话;⑥闽北话,以福州话为代表,福建北部、台湾的一部分人说闽北话;⑦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潮州、汕头的人说闽南话;⑧广东话,也叫广府话、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的大部分人说粤语。
(三)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素质贺州姓王。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接受和传承。客家人保留的传统的风俗习惯,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当地人的风俗,所以客家人的风俗显得特别丰富多采。博白客家人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节吃鸭子、这与海内外的客家人都基本相同。
客家人在长期的繁衍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感情心态,这就是客家精神:爱国爱乡、勇于开拓、刻苦耐劳、团结互助、诚实勤奋、热心教育、尊老爱幼、崇敬祖先贺州姓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具有共同的汉民族血统祖先,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是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就是客家人贺州姓王。
二、博白客家人的祖根在中原笔者经过初步的探讨贺州姓王,认为博白客家人的祖根是中原经过多次的迁徙到博白定居的、其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博白客家人的形体、精神气质、血统根源与中原汉民族没有变异,而有独特的稳定性贺州姓王。
形成民系的第一要素是人,要有优势的人群势力,才能形成自我优势的环境,才能酿成以自我祖源为本,又同新环境相融合的个性,继续保持和发展贺州姓王。博白客家民系是由中原汉民族南迁后和壮族祖先西瓯骆越人相融合,历经一千多年而形成的。但其中原汉民族的形体、精神气质并没有变异。根据《博白县志》记载,博白在古代曾是百越人杂居地区,曾住一过壮族祖先西瓯骆越人。公元前22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派遣54万大军到岭南“镇守边疆”,开创中原汉人南移的先河。汉武帝时又从巴蜀征调万计兵丁,连同江浙沿海兵勇南征移居岭南。同时,一些得罪于朝廷的文人学士,被贬到岭南任职。南宋北方元兵压境,为避战乱,大批汉人相继经江西、福建辗转入粤、桂与土著民族杂居,辛勤开发,创基立业。在汉人大批迁徙洪流中,博白地区由于有优越地理环境,特别有南流江这条南北水路通途、南移入博白的汉人越来越多,初步形成民系。相传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率大军远征交趾时,经博白,乘船沿江而下到了南流江的马门滩时,因水流湍急,乱石阻塞,兵船无法通过,马援即停兵疏凿,附近乡民自发来协助疏河,使汉军顺利通过这一险滩。后来马援班师时,又再开凿险滩,以便利船只通行。乡民为了纪念马援,在此滩岸修建了伏波祠(庙),祠庙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前座通高7.5米,后座通高8米,门联为“功高东汉,威震南交”。祠的正堂有马援塑像,左右差臣、宫娥,后有端娘、东室有文昌、康星等几座佛像。祠建成后香火一直不断,解放后至今曾两毁两建。解放初期,一些胆大的村民拆了祠,用庙里的一些木瓦建私房,当地的乡民不久又捐资重修。文化大革命中,祠庙被红卫兵全部毁掉,1985年,乡民再一次集资重修了马门滩伏波将军祠庙。
到了晋朝荆州刺史石崇为交趾采访使,往返南流江贺州姓王。唐初,大将军李靖挥师驻足博白城东雷公岭。咸通六年(公元856年)高骈将军率军从水路南流江下合浦。北宋大将军狄青率兵南征,驻军博白将军岭。这一批批官兵南征,大批汉人进人博白,促进了博白的开发,伏波将军马援凿通了南流江,加速了经济发展。同时,一批文武官员被贬博白,如唐代大将军周以悌,将领崔玄暐,莱州刺史崔远,安抚司参议刘子羽谪居博白。再加上无数商人在南流江穿梭往来,南来北去,对博白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风俗都带来了中原汉人的深刻影响,既促进了博白的开发,又推动了文化、语言的融会、变化和发展。
迁居海白的汉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一批批官兵的留下,二是一家一族的迁入贺州姓王。迁入后他们又相对的集中,聚群而居、发展成一村一屯,这样就保留了中原汉人的原有形体、精神气质、血统根源、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博白历来有所谓“先入为主,后来为客”的习惯和说法,就把中原先迁人的汉人叫地老话人,后迁入的这部分汉人称为“新民”,即客家人。
(二)从姓氏族谱来考察,:博白客家人的根源在中原贺州姓王。
博白客家人的族谱主要是按姓氏来修的贺州姓王。从各姓氏的族谱来看,都是来自中原。据河南有关资料统计,南迁汉人的地区和姓氏有:陈郡有袁、谢、王、陈、殷、邓6姓;颍川有庚、钟、葛、韩4姓;陈留有蔡、江、范、阮4姓;荣阳有郑、毛2姓;汝南有周、应、厂李3姓;南阳有范、乐、刘、张、庚、宗六姓;义阳有朱胜等。以上这些姓氏,在博白县志的姓氏栏目中,绝大部分都有记载。
又据专家研究的结果,我国古今的姓氏约有三分之二发源于中原,从当今人口最多的一百家大姓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姓氏发源于中原贺州姓王。所以人们常说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仅从姓氏发源一个方面便可得到印证。从西晋末年开始,随着中原汉人的广泛南迁并进一步衍化为客家先民,其所使用的姓氏也进一步发展成客家姓氏。例如陈姓的祖根在中原的颍川,其先民分别在晋末、唐初、唐中叶迁居福建,后又迁入江西、广东及广西博白县,形成博白客家陈姓;郑姓发源于中原的荣阳,族人郑昭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南迁福建,其后在唐初、唐末又有两批郑姓迁入闽、粤、桂,迁入桂的郑姓发展成博白客家的郑姓;钟姓的祖根也在中原的长江,族人祖先钟会正在晋末迁入江西,后又迁入广东、广西,迁入广西的这族发展成博白客家钟姓。
记载得特别清楚的就是黄姓的祖根,肯定的是在中原信阳潢川县贺州姓王。通过查黄氏族谱得知,黄姓传至黄征旺这一代是149代。黄的始祖是陆终公的第二子,在周初时受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即现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这个地方,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周长为2.8公里,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最高处约5米,最低处约3米,虽经两千年风雨侵蚀,至今依然存在。小城内遍布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鼎足、瓦当、铜箭头等物俯首可拾。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又在潢川县老李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黄孙须子白亚臣”铭文,铭文中的“黄孙”就是黄国公孙。由此可见,周初的黄国在今潢川县确凿无疑;以国为氏的黄姓祖根在中原潢川县也是可以确信的。
那么,黄姓怎么会迁移到博白呢?根据《春秋》记载,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王会诸侯于沈鹿,唯“黄猄、随不会”贺州姓王。时楚国想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不服,敢于和楚国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有兴师问答罪之意,但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认为从楚国郢都到黄国有900里之遥,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之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的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越国用兵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各家各族被逼向东南方的福建、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辗转迁徙,博白客家黄氏就是这黄国子孙的一支后裔。
博白客家黄氏是从广东的梅州以及饶平县的营前村,廉江的陀村、塘蓬村、根竹村、雅塘村等地迁入博白的贺州姓王。迁入博白后住在东平、沙河的黄岗岭村、田子村、金鸡坡村、扶旺洞村、江背垌村、照福田村、瓦屋岸冲村、陂塘村、大塘头村、横岭村、合沙田村。笔者之一黄征旺就是合沙田村黄氏的149代孙。广东的黄姓是从福建的邵武、建宁、汀川、宁化、长汀等地迁来的。福建的黄姓是从湖北的江夏、德安、安陆等地迁来的。湖北的黄姓就是从中原潢川县迁来的。
以上事实说明,博白客家的各姓氏的祖根都是从中原迁来的贺州姓王。
三、博白客家方言初探
起初迁入博白的客家人,与当地人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久天长,互相往来,便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形成了博白的两种方言:新民话和地老话贺州姓王。说新民话的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
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族人民,迫于战乱,自晋初开始向南迁徙、大规模迁徙有五次贺州姓王。第一次在东晋永嘉之乱至隋唐;:第二次是唐末宋初的黄巢起义;第三次是宋室濒亡之时;第四次是在清康熙中叶至乾隆嘉庆年间;第五次是在嘉庆之后。现在博白新民话的人绝大部分是来自福建和广东,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有福建汀州来,或者是从广东嘉应州来。”
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可以印证王力先生的观点是成立的贺州姓王。因为形成客家人、客家话的发源地是在福建的汀州,这是被海内外的客家人所承认的历史事实。福建的汀州是客家的首府中心。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闽粤赣边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汀州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生息最安全的地方,加上有汀江流域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州府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所以能成为客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汀州自然成为客家首府。客家先民历时一千多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才在汀州等地定居下来。从唐末宋初开始,才逐渐形成以汀州为代表的客家特色,亦即从那时起,才有共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特色。而这些特色,则是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在长期转辗迁移和在汀州一带定居后艰苦创业,以及后来繁衍四方的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汀州是客家人的摇篮,几百年后,汀州又成为客家人再迁闽、粤、桂乃至海外各地的发祥地,把传统的古中原文化播衍到世界各地。有人说:“凡有太阳的地区,就有我们客家人。”这就说明客家民系具有特别坚强的生命力。客家人每到一处,总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达起来。
客家人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聚族而居,保持着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习惯贺州姓王。客家人经常外出谋生,四处闯荡,他们身处异乡,势薄力单,必须加强内部的团结,而客家话就是维护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正如客家祖训所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把不说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客家婚姻习俗,往往以是否会说客家话作为合得来的前提条件,语言联姻起了“鹊桥”作用。正是这个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地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越是侨居国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已迁离客家的地区,到了海外或国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能说客家话。例如孙中山先生的上祖本是广东紫金客家人,后迁增城,最后迁到中山县军事村,待孙中山出生时,已隔七代,孙中山出生在粤语(广府话)地区,以说广府话为主,但也不忘客家话。他遇到广州人来访就说广府话,遇到客家人来访就说客家话,他跟廖仲凯、胡汉民、何香凝、宋庆龄就经常说客家话。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家话是在汀州形成的贺州姓王。从现在的情况看,闽粤赣三省相连的客家人,所说的客家话基本上相同或相通,汀州的客家话与粤东梅州、赣南的客家话完全可以相通。离别家乡五六十年归来的华侨,完全不会忘记而且能很自然流利地说客家话和唱客家山歌。客家话与广府话、福佬话、赣话、湖南话等方言都无关系,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同意王力先生的意见,博白的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和广东的梅州来。汀州的客家话就是博白客家话的祖宗话,即第一期的客家话梅州的客家话是客家话标准的代表,博白的新民话是有些变化的第三期的客家话。
在汀州形成客家话的基础,在梅州形成了客家话为标准的代表,广东的梅州在宋元朝时称为梅州,清朝时称为嘉应州,后又称为梅县,现在改为梅州市贺州姓王。王力先生说的博白新民话“或者从嘉应州来”,指的就是现在的梅州。因为各地迁到梅州的客家人,相对的居住比较集中,梅州市全市人都说客家话,包括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等整个梅州地区的人都说客家话,所以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方言的时候,就把梅州的客家话作为标准的代表。
博白的新民话仍然保留了不少古汉语成份,它有6个声调、20个声母、65个韵母,虽然与梅州的标准客家话相似,但比梅州客家话标准音多了3个声母,即Y、N、D,这是受广府话和普通话影响的结果贺州姓王。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没有入声字,但新民话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入声字。有些古代诗词,用现在的普通话朗读似不押韵,但用新民话朗读却琅琅上口,韵味无穷,例如:杜甫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贺州姓王。
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贺州姓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贺州姓王。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贺州姓王。
用普通话念:深shen,心xin,金jin,zan贺州姓王。用en,in,an,这三个韵母押韵是不和谐的。按照韵律的要求,韵尾要相同,主要元音要相同或相近。韵尾都是n,这才算符合要求。但主要元音,e,i,a,则不符合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如果用新民话朗读却很和谐,主要原因是新民话至今仍保留有中古的闭口韵尾m,加上主要元音部分是a,与i很相近,因此读起来十分和谐,能体现出原古诗的韵味。
至今新民话人唱山歌、木耳彩茶调仍叫做博白客家山歌贺州姓王。我们于1997年7月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在南宁召开迎香港回归祖国的晚会上,唱了七首山歌、木耳,受到欢迎。
综上所述,不论是汀州形成的第一期客家话,或是梅州的第二期标准的客家话,亦或是博白第三期的新民话,它的根源都是来自河南中州(郑州一带),它跟郑州郊区的音韵有不少相通的地方贺州姓王。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说:“客家话源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话”。中州话为河南郑州的土话,与客家话很相似。
主要参考资料:
李建源主编:《博白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贺州姓王。
黄顺等主编:《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贺州姓王。
谢钧祥主编:《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贺州姓王。
王大良的论文:《客家与中原关系刍论》,打印稿贺州姓王。
《博白东平、沙河的黄氏族谱》,1990年9月重修,打印稿贺州姓王。
作者单位:
陈谟志南宁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黄征旺广西行政学院
本主题由 伟人 编辑于 2005-6-29 15:02:07
欢迎大家进入客家文化时空!我是客家文化时空的服务者贺州姓王,有事请在QQ留言或发消息给我!
点击这里给贺州姓王我发消息
引用编辑第 1 篇
作者: hd136302发表时间: 2004-11-23 21:45:42
“客家一词较早的出现在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末)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纪)先后两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贺州姓王。到了唐代正式使用“客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把说客家话的、新民话的、唛介话的人,都统称为客家人。”
——既然这么早就有客家一词贺州姓王,又为何很多地区的客家人没客家的概念?而代之的是“新民话”、“涯话”、“麻介话”、“土广东话”?
所以说客家一词的出现贺州姓王,并没有这么早!
“血缘血统,即生他(她)的父母,只要有一方是客家人的血统,他(她)就属于客家人贺州姓王。我们知道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母系社会,一切以母权制为主,包括姓氏、血统、民族都是以母亲为主。进入封建社会则以父权为主,父权制社会一切以父亲为主。到了现在的新社会,说究男女平等,所以只要父母中的一方是属于客家人血统,他(她)都算是客家人的根种,都属于客家人。”
——“到了现在的新社会贺州姓王,说究男女平等”,如果张三,其母是客家人,但其父是广府人,他还能算客家人吗?一个人,既能是客家人又能是广府人的吗?如果有一百万这样情况的人,把他们归入客家人的话,那么广府人的数量不就少了100万了吗?
例:在还没将这一百万人归类的时候,打比方说,客家人有5000万,广府人有6000万贺州姓王。如果将这一百万人划入客家,则客家人是5100万,广府人6000万;反之,客家人5000万,广府人6100万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94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