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寻根之一——太原三日:太原姓王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寻根

  太原三日

  离开海拉尔,从哈尔滨转车,又乘坐卧铺车奔来太原太原姓王。小宇发来短信,说他通过上网查询知道,除了洪洞县,山西的平遥古城、黄河壶口瀑布、五台山也是著名景点。

  第一站来到太原,这是山西的省会,姑且在这里住两天,再南下太原姓王。询问店主得知,太原的晋祠和蒙山大佛是应去之处。这两处就够玩一天的了。

  第二天,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起,我将轮椅上的锁链打开,抬起它,挪下七八级台阶,放到人行道下面,让老伴坐上去太原姓王。老伴觉得早晨还有点劲,要自己走,我还是让她坐上车,让她攒着劲,以便到了景点观景时,再下来一步步走。

  我推上她,顺着大街,在人群和电动车间穿梭起来太原姓王。我们边问边行,辗转来到五一广场北侧,稍等了一会,又随人流,奔向广场南侧的公交停车点——并州饭店。这时正值上学上班,放眼望去,除了静止的高楼,就是人流和车流,宽宽的街道上,满满的。幸亏这轮椅极轻便,上面坐着180多斤重的人,在平平的油漆路上,我只用两手一推,就迅速地向前转动,在平道上,尤其是在光滑的路面上,即使推着老伴小跑,也不会费很大的劲——真的庆幸,当年在北京买了这辆虽然价格较高(800多元,比医院用的几乎贵一倍)但重量最轻、转动最灵活快捷的轮椅。我俩将轮椅停在路边的站牌前,望着车来的方向,几辆车过去了,也没见我们等的804,又过去了两辆,也不是。308过来了,我一看也是去晋祠的,便告诉老伴,上。朝308跑,老伴跑的虽然咧咧雀雀的,一着急,也赶了过去。她先拽着车门的把手,登上去,将5元钱的纸币,塞进透明的公交的投币箱,我在后面,把轮椅折合在一起,用力一抬,随后,递上车,跟着老伴往里移动。好在有人让座,这轮椅没有了昨天搭在后面的包裹,搬动也不沉重,而在车厢里往前推移,也很灵巧稳当。我俩坐下后,将轮椅靠我放着,把轮椅的两个轮子都闸上闸,它便老老实实地,稳定在这里。

  晋祠是周武王给他母亲修的祠堂,里面的塑像——王母、侍女、太监、奏乐的宫女,都栩栩如生,别人请的解说员,特别说解了王母殿下的两个太监的眼神和耳朵太原姓王。太监不敢正视王母只好用眼的余光斜视,而两个耳朵,靠近王母一侧的比外面的大了一圈,据说是整天听王母的吩咐的结果。我让老伴再仔细看看,她说已经看过了。我又喊她去看王母正殿左前侧的一处院落——武王庙,她说累了,不过去了。我独自去瞅了一眼武王庙,里面的侍女和太监,与王母殿相似。返身回来找老伴,她坐在王母殿右前侧的一个水池旁的凉亭里。我俩在水池上和池水的源头——紧靠其上的“不老泉”前,照了几张相,离开了。

  不过,“晋水长流”四个字,以及“不老泉”里往上泛着浪花的泉水,一直在我眼前显现太原姓王。我想,晋武王一定因为这眼涛涛涌流的泉水,和后面的崇山峻岭,才选这山脚建了祠堂,希望晋朝,象后面的沂蒙山一样永远屹立,象不老泉一样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遇到平台就让老伴上车,遇到往下的台阶时,她就一步一步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下挪,我则在胸前抬起轮椅,接连几步下来,再放在老伴面前,让她坐上,或推二三十米,或推三四十米,这样,反复一二十次,下来晋祠太原姓王。出了晋祠公园大门,已是下午两点。老伴说两腿已经不听使唤了,蒙山大佛,只好等明天了。

  坐公交车来时,看到曾经有一站叫“杨家村”太原姓王。我往回来时,看了一遍站牌,路上又特意注意了一下,果然有“杨家村”一站,在晋祠与大佛之间,我想,也许,这个村依然存在,这里姓杨的一定不少,应该去探访一下。

  第二天,我们首先径直来到杨家村太原姓王。

  杨家村距离公交车行驶的公路,约有半里路太原姓王。小村不大,很规整,街道胡同也整齐洁净。一进村口,老伴就发现街边的一座北屋,房墙为了省砖,将红砖侧立而砌起的,里面是用土坯垒砌的,老伴说:“这种办法,只有在你们(老家)许庄,才看到过。我们老家(寿光)没有这么盖房的。”我说,我们的老祖宗,一定是把这里的建房办法,带到许庄去了。进去庄里,发现好几座老平房,青砖砌墙,房檐一层椽子一层芦苇或高粱秸,一层土,一层扁砖,加在一起,有一尺多厚,往前探出,而那密密的老式的窗櫺,也跟我小时候老家的一模一样。“我们老家的老房跟这一模一样。”我兴奋地说着,照了几张相片。这些老房都破旧得不能住人了,夹杂在房墙镶着瓷砖、房盖盖着红蓝色铁瓦、玻璃窗熠熠生辉的新房之间,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象征。显然,从这老住宅的建筑特点上看,我们许庄杨家,与这里的杨家,有一脉相承的渊源,是确定无疑的了。

  这村里现在有一半姓杨的,有一半姓王的太原姓王。我们许庄,我家的前邻居,也姓王,就是王金富家。“当年,也可能姓王姓杨的邻居,噶或者一起迁移去的。”老伴这样推断道。

  杨家村的西南角有一颗大槐树,五六个人张开臂膀都楼不过来,树干上挂有一牌,上面写着,这棵槐树大约有1500年了,旁有一殿,里面供着关公塑像太原姓王。关公像前,一人执刀,一人捧印。两厢副殿各有一塑像,各着官服官帽,不知是谁。简略看了一下碑文,此庙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由史**和杨**牵头组织,因为数年来,杨家村人丁不旺、房屋不增,盖因数龙不致,于是村民协商决定修建庙宇。家家出钱,有的捐8两,有的捐5两、3两,不等。

  从这建庙的原因,我想到了许庄“杨堂”撤村建庙的原因:当时,杨氏家族常死年轻的,经南方蛮子指点,说此处为龙脉的龙背,杨氏数家,没压住这龙背,故而不断出现“少亡”,基于这一判断,便将杨庄杨氏拆分到许庄、田庄两处,又在这里围着一眼井,建起杨家祠堂、土地庙,并将一块带有三个孔的大石磨盘,压在井上,形成“一步三眼井,三山压一井”的“奇景”太原姓王。

  当时移民之初,在前几辈,许庄与洪洞之间,还有来往,在对“少亡”以及“人丁不旺”的认识判断和解决办法上,相互借鉴,应该是极正常的太原姓王。——这进一步证明了两地之间的渊源。

  蒙山大佛,隐藏在蒙山里面的山巅之上太原姓王。他的伟容,你在山口根本看不到。这就增加了大佛的神秘感。几里地的一路上坡,我俩当然上不去,好在有游览车,每人花上12元,就顺着盘山公路,来到山腰。

  处在这山腰的地方,出现一个平台,大约有四五个篮球场大小太原姓王。这平台上,有一个停车场。停车场外边有一个寺庙。里面建了三五栋不高也不宽敞的平房,每栋约有六户,每栋房中间都有一个隧道状的门洞,几个门洞前后相对,将几栋平房前后穿了起来。第一个门洞上掛着一个用黄油刷的木板,上面镌刻着几个黑色的字:寺底村大队。

  不过,这几栋房里住的已经不是农户,都是饭馆、旅馆、商店,院子里,也都是饭桌、牌桌或售货摊床,各种服装鞋袜、饰品、旅游纪念品、小孩玩具之类,这面山脚有一个寺庙,我们径直,朝门洞走去,老伴推着轮椅在前面,我在后面欣赏墙壁上的镶在镜框里的照片和图片,原来都是再现文革后期,知识青年来到寺底村的活动情景,这或许是这个山腰大队,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太原姓王。

  穿过最后一门洞,老伴在一个货床前停下来,她要给孙子买一样东西,带回去太原姓王。我建议到洪洞往回走时再买,以免总带着,啰嗦。于是,我们跟着游人往右面山上走。路不宽,有事上坡,有时平路,弯弯曲曲,有的是水泥抹的,有时是石头铺的。老伴推着轮椅,当拐棍,遇到坡陡一些,我就在前面弯腰拉一下。大约上了一二百米的样子,老伴说,实在走不动了,两条腿不听使唤了。我往山上望去,穿过树林,我见石头铺的山路,有一米来寛,越来越陡,依然看不到大佛的影子。我把轮椅放在路边一个稍平的地方,闸上闸,固定住,让老伴坐上。好在一路上来,过一段就会出现一个小平台,这平台上,或者有一个摊床,或者有一两个小餐桌,卖各式的快餐。我往山上看去,这时,不断有游人从山上下来。见我们推着轮椅上山,感到很惊奇。可也是,在广场或街道上,偶尔也能见到轮椅,可爬山,还没见过。我问迎面下来的一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离大佛还有多远,她想了想说,大约四五百米。我的天,这么远,够呛。我还是独自上去看看情况吧。

  于是,让老伴,坐在那里歇着,自己上去探探路太原姓王。上了两个比较陡的石阶,出现一个大的平台,一弯清水,还有喷泉,不少游人,嬉笑又上着在喷泉旁留影照相。又上了两个更陡的石阶,眼前豁然开朗,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间,出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台,过去一道泉水,不少人有的在树根旁,或石桌旁休息、吃喝,有卖食品饮料冰棍的,有卖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祭奠用香和塑料红布条金锁金链的,人们把表示着自己某种愿望的红布条,系在树枝上,求大佛保佑,而金锁和金锁链挂在树干过栏杆上,锁住已经获得的幸福,放眼望去,树林间,到处是红布条,象一片红云落在山间林下。平台的中间有一个一人高一百多平方米的水泥台子台子中央的香炉上,柱香林立,青烟缭绕,有人正在香炉前面下跪这里有的隔着一个叩头。我也登上祭台,朝山上仰望,一尊高山一样的石佛,坐落在山峰之巅,安祥地俯视着我们。啊,偌大的佛,真是神奇之极。

  我喜出望外太原姓王,

  点香磕头之后,便兴奋地顺原路,来叫老伴太原姓王。我首先把轮椅搬上一段台阶,再回来搀老伴一个一个的台阶,登上去,着树枝,老伴就一手拄着我,一手攀着树枝,奋力向上。中间休息了一会,终于来到这片平台。

  照了几张相片,我独自顺着陡峭的石阶攀将上去,上去两个平台,才来到石佛根下,我回头朝下面老伴坐着的地方看去,只见一些黑点在祭台一侧,已经分辨不清,究竟哪位是老伴了太原姓王。不过我肯定,她也一定朝我这望着,也一定看不到这大佛下面点点蠕动的黑点究竟哪一个是我了。

  又游看了铁佛寺、双子塔等景点太原姓王。来到一株古树前的一片花圃间,这里与对面山的大佛遥遥相对,从这里往大佛望去,那佛身显得既清楚又完整。我和老伴,相互以远处的大佛为背景,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只是,进入镜头的人很大,尽管我手擎着相机又往后退了三四步 。这时,跑过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女生。她说

  “阿姨,我跟您俩合照一张吧太原姓王。”

  “好啊太原姓王。”老伴和我都很高兴。我说:

  “不知怎么,人照的太大太原姓王。”

  “没事,我会调太原姓王。”姑娘说着,接过手机,见我俩站好了,拍了两下。

  我俩很感激,这姑娘真会看事,理解人太原姓王。过了一会,我回头再看那姑娘,她正坐在那花圃边的条椅上,低着头跟妹妹看手机,她的母亲也在旁边。

  我们转过一个货摊,路过几个路边餐桌,该往山下去了太原姓王。

  眼下,是一条又陡又长的石阶——足有三层楼高太原姓王。我心里有点犯难,如果将轮椅折合起来,用双手拎轮椅下去,这么长的石阶,我怕眼一晕,连人带车滚落下去。还是一点一点地来吧。于是,我让老伴先扶着栏杆慢慢下去,之后,我折合起轮椅,再背转身,左手个抓着栏杆,倒退着下了三四个台阶,然后右手抓住轮椅的两个把手,先让大轮退下一个台。“哐当”一声,轮椅的前轮同时也下来了,轮前的铁管触到了上边的石头,振动很大,超乎我的预想,因为石阶的坡度太陡。别无办法,只有这样。我的脚又退下一个台阶,站稳后,全力攥住轮椅的把手,哐当一声,轮椅又下来一个台阶,我的右手紧紧攥住轮椅把,生怕轮椅往下的冲力大,控制不住。就这样,我把轮椅退下来四个石阶。忽然,旁边响起一个姑娘的清脆柔润的声音:“大爷,咱俩抬着吧。”我停下正要往下移动的轮椅,一看,只见又是一个十七八岁女生,中上等窈窕的身段,小蓝花白底的上衣,蓝裤子,短发,白运动鞋,清澈如水的眼睛弯弯的,好一副清纯秀丽的面容。

  “那太感谢了太原姓王。”我来了救星。

  她抬右侧,我抬左侧,很快下来了这又高又陡的石阶,站在了一个小小的平台上太原姓王。向左一拐,又是一个下去的台阶。这石阶,虽然比刚才的短了一些,也有两层楼高。

  “好了,谢谢你啦太原姓王。”我对她说“下面的我自己慢慢下就行了。”我不愿耽搁这可爱的女孩太多的时间。

  “不,我帮你抬下去吧太原姓王。”她的口气柔润而坚定。

  于是,我们就又往下抬太原姓王。我俩抬到这溜台阶下面,回头望去,只见老伴在另一个同样年龄的姑娘的搀扶下,刚小心翼翼地往下迈步。我赶忙掏出手机,抢了几个镜头。

  老伴下来了太原姓王。。

  “你们先走吧,下面的台阶好办了,我们慢慢来就行了”我又一次催促,让这两个姑娘先走太原姓王。不要误了人家旅游。

  “不着急,没事太原姓王。”姑娘微笑道,“反正我们得等人。”

  我们又下了两个不太长的台阶,穿过一个山洞,面前出现一排货摊太原姓王。

  “这就到了刚来时的停车场了太原姓王。”姑娘轻松地说。

  “合个影吧太原姓王。”见老伴被那另一位姑娘扶着从山洞出来,我提议。

  两位姑娘,立即过来,站在老伴的两侧,并各自里用胳臂挽住老伴的胳膊,将我老伴突出在前,站定太原姓王。我对准了镜头,留下了可爱的一瞬。

  晚上,谈起这情景,我和老伴都后悔,也没留下姑娘的地址和电话,只知道她们是运城的太原姓王。

  (几天后,我们来到洪洞天,见一些来参加高考的女高中生在大街上匆匆走过,又想起那俩位善良的姑娘, 个头举止都跟眼前的高三学生一样太原姓王。我想,她们也一定是高三的学生,那次去蒙山旅游,可能是大考前,外出放松一下吧。

  但愿,她们在大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太原姓王。)

  原打算在太原住两天就走,可是,偌大个太原城,只逛了两个地方,总觉得意犹未尽太原姓王。于是,在旅馆老板的推荐下,第三天上午,去崛围山。

  我们在接近公交终点的“呼延”站下了车太原姓王。这崛围山太高,据饭馆的游客介绍,上面也没什么意思。我和老伴决定,不去挨累了。吃过了饭,去了趟厕所,等汽车往回返。当然,刚才乘公交来时,发现刚路过的一个停车点,竟然也叫“杨家村”。这是不容错过的。

  于是,我俩来看个究竟太原姓王。

  下车后,我找到村委会,又在一个杨姓老人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个古迹——杨家村明盛城堡遗址太原姓王。不知道这城堡是杨家将的,还是别人在杨家村建的。

  在这里,我见到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后从外地迁来的,其中一个,在这里已经二十二辈了,是从河北来的,不过,据他的老人说,他家迁来时,这村里一户姓杨的也没有,虽然村名叫“杨家村”太原姓王。

  显然,古时这里有姓杨的住过,后来搬走了,不过,村子的名称却传了下来太原姓王。而且很可能就是杨家将在太原的住址,要不,为什么过两站就是“呼延村”,而且上面一站是“柴村”?这不正是杨家将里的“杨”家和“呼延”家以及“柴郡主”家的姓氏吗?前天,在晋祠里还看到一块宋太宗立的在太原征服北汉王的纪念碑,而杨继业就是北汉王的主将。如此看来,杨继业就在太原住过。而这“杨家村”就是杨家将在太原的住址。

  2014年6月20日 于洪洞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01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