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溧水县令白季康:溧水县免费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溧水建县以来,先后来任的父母官数以百计,当地老百姓最熟悉的要推唐代县令白季康溧水县免费祠堂。
据白居易撰 《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并序》介绍:白季康原籍山西太原,从他祖父白温起移家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定居溧水县免费祠堂。白季康曾任华州下邽县尉、怀州河内县丞,以及徐州彭城、江州浔阳、宿州虹县等县县令,最后任宣州溧水县令。后因病卒于任上,归葬于故乡下邽。
他的夫人河东薛氏,生二子、一女溧水县免费祠堂。长子名阐,又名居中,任杭州於潜县尉;次子名幼父,又名执中,任睦州遂安县尉;女号鉴虚,末笄而出家为尼。薛氏去世后,又娶高阳敬氏,是缓州刺史敬琬之女。生一子二女。女皆早夭。子敏中,长庆二年中进士第,后来曾先后任唐武宗、宣宗、懿宗三朝的宰相。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白季康之妻敬氏卒于下邽溧水县免费祠堂。当时诸子尽殁,独由敏中一人操办丧事,将敬氏与白季康及夫人薛氏合葬。白季康的堂侄白居易为此回下邽参加葬礼,并应敏中之请,撰写了《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并序》。称“公 (白季康)为人温恭信厚,为官贞白严重。友于兄弟,慈于子侄,乡党推其行,交友让其才。自尉下邽至宰溧水,皆以廉洁通济见知于郡守,流誉于朋僚。”这篇墓志铭后来收录在《白香山集》中。人以文传,白季康这位溧水县令因此受到历代研究白居易的学者们的关注。
白季康之所以被溧水群众所热知,是因为他后来被封为溧水的城隍神,世世代代受到溧水民众的供奉溧水县免费祠堂。据清光绪《溧水县志》称:(唐)会昌四年 (844年),溧水县衙改建为城隍庙,而把县治移至街西的酒坊。从此城隍庙在原地不断改扩建,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座庙宇。现在每年旧历四月初一、十月朝的县城交流会,就是从城隍庙会演变而来。
对于白季康在溧水的任职年代溧水县免费祠堂。清光绪《溧水县志》有两种说法。如清光绪《溧水县志#8226;官师志#8226;职官表》中,称其在唐代元和年间(806一820)任。而明代知县张锡命所作《重修城隍庙记》则称:“长庆二年(822年)……除令于兹。”而今人陈友琴、王拾遗在《白居易》一书中,根据白居易于贞元十四年(798年)秋到宣州,第二年以宣州贡生 的身份进京赶考并考中进士的史实,作者认为白居易是到宣州投奔在溧水任县令的堂叔白季康,并由他荐举拜见了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参加了宣州的乡试,并被选为宣州的贡生。由此考证白季康是在贞元十四年前到溧水为令。
近读《唐宰相白敏中墓志铭》,墓志铭中称敏中“以咸通二年七月十五日薨于凤翔府公馆溧水县免费祠堂。享年七十。”由此可知白敏中生于贞元八年(792年)。他于长庆二年登进士第,时年20岁。新旧《唐书》均称“敏中少孤。承学诸兄”。 假如长庆二年时白季康才到溧水任县令,怎么能说“敏中少孤”?所以,我同意陈友琴、王拾遗二先生的考证,即白季康是在贞元十四年前到溧水任县令的。
至于白季康在溧水的政绩,县志中笼统称之为“多惠政”溧水县免费祠堂。甚至说他使溧水“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这已经属神话的范围了。
白季康这位唐代溧水县令为什么被奉为城隍神?我认为:首先是白居易在大和八年 (834 年)为他作了墓志铭,这无形中抬高了白季康的声誉溧水县免费祠堂。开成二年 (837年)“邑掾翟畋率民就县治大树下筑土坛剏祠祀之。”更重要的是父以子贵。会昌二年(842年)宰相李德裕荐白敏中为相,武宗命他入翰林院为学士;会昌四年,敏中拜中书舍人,到会昌六年(846年)正式登上相位,居四辅之首。五年间凡十三迁。在这种情况下,会昌四年,溧水县令把县衙门让出来作为白公祠,并派人“不惮千里,赍香币往下邽迎请府君神主入庙。”不久,正式把白季康奉为溧水的城隍神。看来白季康之所以当上城隍,除了他是一位“多惠政”的好官之外,也许还由于他是“少傅 (白居易)之叔,宰相(白敏中)之父”的缘故。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30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