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王姓有三十八郡望,你属于哪一支?: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姓。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一、郡望源流相演绎
郡望,堂号,是历史上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也是表示一个姓氏内涵的专用术语王姓。郡望,是某郡显贵世族为标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称号,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望。堂号,是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不过后来也有将郡望、堂号混用,共同表示某地的一个姓氏的家族来源。
王姓来源众多,郡望堂号也十分多,在当今中国所有大姓中,拥有郡望堂号之丰富,还没有一个能超过王氏王姓。一个郡望堂号的背后包含内容丰富的家族历史。
(一) 传统的二十一望
历史学家为了便于对王姓的研究,根据各支王姓人的不同来源和祖居历史,将其分为二十一望王姓。南宋硕儒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王氏”注中,以及宋鄢恩《姓解》中,均称:“王氏凡二十一望,各以分封食隋地而立也。”
传统二十一郡望及其主要源流大致分布如下:
1、太原:太原王氏以太原为郡望者,多称太原晋阳人或太原祁人王姓。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市郊区一带,祁即今山西祁县,在太原市南(详略)。
2、琅琊:琅琊王氏为祖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亦即今山东费县东王姓。
注:太原、琅琊王氏都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姓。其中王元为避秦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详略)。
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王姓。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3、北海:北海王氏世居北海剧县,即今山东昌乐县西王姓。
4、陈留:陈留王氏世居陈留浚仪,即今河南开封市王姓。
注:北海、陈留,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齐王田和之后王姓。北海王氏因所居地望不同,以县分为三支。三支中,营陵王氏知名最早,剧县王氏影响最大,密县王氏家富于财。世人所说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剧县王氏。
两晋十六国时,王猛侨居魏郡(今河北临漳县南),博学好兵书,佐前秦主符坚成就霸业王姓。剧县王氏亦因此而兴。王猛有子四人:皮、休、曜、永。皮仕前秦,官散骑侍郎,休官河东太守,永官至丞相。前秦亡后,王猛子孙一分为二,分仕于南北朝。仕于南朝者,有王曜及休子镇恶等人。
5、东海:东海王氏世居东海郯县,即今山东郯城县王姓。
注:东海王氏亦东海郡郯县王氏,世居今山东郯城县城北王姓。自东汉以至南北朝,东海王氏也是王姓人的一个著名家族。东海王氏起于东汉会稽太守王朗,王朗是个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慕名举其为秀才。
6、高平:高平王氏世居高平郡,汉魏时属山阳郡,即山西省晋城王姓。
7、京兆:京兆王氏分为京兆郡霸城、新丰、蓝田、杜陵四支,分别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市东北、临潼县东北、蓝田县柳城、长安县东北杜陵王姓。四支之中,以霸城和杜陵两支最知名。
注:高平、京兆王氏亦为姬姓传人,据说其始姐是战国时期的魏公子无忌王姓。秦灭六国之后,无忌的子孙逃至泰山,始以王为姓。西汉时,泰山王姓被迁至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因此地属京兆尹,后来便被称为京兆王氏。
8、天水:天水王氏世居天水郡上县,即今甘肃天水市王姓。
9、东平:东平王氏世居东平郡新桃县,即今东平县一带王姓。
10、新蔡:新蔡王氏世居今河南新蔡县王姓。
11、新野:新野王氏居今河南省新野县王姓。
12、山阳:山阳王氏世居今山东滕州市西王姓。
注:山阳王氏又称高平王氏,是继元城王氏之后又一个王姓著名望族王姓。山阳即山阳国,西汉景帝时分梁国设置,武帝时改称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下辖昌邑、巨野、高平、金乡等十县。西晋时改称高平国,后降为郡。王氏始居高平腻子县,即今山东滕州市西北、南阳湖边的鲁桥乡南。南北朝后山阳王氏逐渐败落。
13、中山:中山王氏世居今河北定县王姓。
14、章武:章武王氏世居今河北行唐县王姓。
15、东莱:东莱王氏即东莱曲城王氏,世居今山东掖县东北王姓。
16、河东:河东王氏世居河东猗氏县,亦即今山西临猗县南王姓。
注:天水、东平、新蔡、新野、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均为子姓敫王子比干之后王姓。
17、金城:金城王氏世居金城郡,亦即今甘肃省兰州市王姓。
18、广汉:广汉王氏即广汉郡郪县王氏,世居今四川中江县东南王姓。
19、长沙:长沙王氏世居今湖南长沙市王姓。
20、堂邑:堂邑王氏世居今江苏六合北王姓。
21、河南:河南王氏即河南郡王氏,世居河南洛阳市王姓。
(二)三十八郡望及四十四望
两宋及两宋以后王姓,王姓望族与分支更多,远远超出二十一望之外,仅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一书所记,两宋时的王姓就有三十八望之多,其中除去二十一望外,多出的十七望是如下:
1、河间王氏(毕公高之后)王姓。
2、汲郡王氏(王子比干之后)王姓。
3、乌丸王氏(乌丸族)王姓。
4、冯翊(同州)王氏(羌族钳耳氏)王姓。
5、安东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王姓。
6、营州王氏
7、华阴王氏
8、河内王氏
9、广陵王氏
10、聊城王氏
11、长安王氏
12、高陵王氏
13、蓝田王氏
14、上党王氏
15、邺郡王氏
16、广平王氏
17、乐陵王氏王姓。
此外,还有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等等王姓。
还有以下二支大的王氏也未列入王姓。
(1)元城王氏出自虞舜之后,属妫姓之王王姓。秦灭齐后,齐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西汉初,田安一支来到平陵(今山东东平)。田安的四世孙王贺得罪当地豪强终氏,为避祸乃迁居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大名县东),遂为元城王氏。王贺的孙女王政君连嫁两次皆未婚丧夫,十八岁时被送入宫中当了最低一等的宫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政君到了太子身边,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骜。三年后,汉宣帝死,刘骜被立为太子,王政君随之成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 (今山东莘县)侯。
王禁死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承袭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开始知名王姓。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登上皇帝宝座,立新朝。十五年后,新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刘秀建东汉,元城王氏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荣耀。自西汉元、成二帝时开始,到东汉建国前,元城王氏为天下第一望族,权势地位远远超过西汉皇室。至王莽时代汉自立,建立新朝,其声望与后起的王姓二十一望相比毫不逊色,然而,却不被包括在王姓二十一望之中。
(2) 三槐王氏
太原王氏后裔王言,其先祖为太原祁人,是姬晋第五十六代孙,娶妻姚氏,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王姓。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从此,大名莘县王氏便日益兴旺繁昌。
综上所述王姓,三十八望也不能归纳王姓的望族,这里再简要归纳为四十四望如下:
1(39)、王城王氏,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王姓。
2(40)、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王姓。
3(41)、元城王氏,妫姓之后王姓。
4(42)、三槐王氏,属太原王氏王姓。
5(43)、豫章王氏,太原王氏景肃后裔世系,居江西南昌、婺源武口、安徽歙县、湖北阳新、鄂州、浠水等王姓。
6(44)、开闽王氏,居福建,后扩大到台湾与东南亚王姓。
(二) 地望源流相演绎
研究地望常常必须与该地的主要支系的源流结合起来,以便于真正把握世系传承王姓。但是,往往某一地方有多支王氏族人存在,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变化。依据我们的经验要把握以下几点。
1、古代族人往往首先在封地繁衍集居,迁徙时也往往同族同宗相聚而居,以便相互保护与照顾,从郡望之城市到广大农村均普遍,所以,以地望研究世系源流比较方便王姓。
2、在当代,隋着交通与通讯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行业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员流动范围与速度的加快与扩大,族人以地集居的现象逐渐淡化甚至在逐步消失王姓。因此,姓氏世系研究应当偏重以世系。因此寻根连祖、编绘世系图,成为研究的主要形式。
3、现在虽然古代的郡望已基本消失,集居现象也在逐步消失,但是在广大农村的一些村、多个村、或一大片区以某个姓氏为主还很常见王姓。也就是说说地望是以较小的地域范围形式而存在,当然在某省或某市县以某姓氏为第一。农村人士的家族观念仍较强,城市人的家族观念在淡化。
目前,我国处在太平盛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光,重修家谱与寻根连祖活动也在发展扩大王姓。这对抢救、保护与宏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悠久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北、大西南,从大城市到广大农村,修谱之风出现可喜的发展。
形式上略有差异,城市修谱以个人为主,农村则是以宗族为主的一村、多村,甚至联合城市人进行王姓。他们不计报酬、自筹资金、以奉献精神默默地在撰写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家谱文化而努力着。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