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乾隆的七世孙,手戴上亿玉扳指,专家劝其上交却遭回怼:吉林祭祀祖先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洪流冲刷过的时间印迹,犹如大浪淘沙一般,留下的只是星星点点的记忆,一朝一代的辉煌不断被冲毁被翻新,最终在清朝这支最后的历史之流之中画上句点吉林祭祀祖先。而自清朝灭亡,爱新觉罗一脉皇室子弟也大多改姓换名,告别了养尊处优的皇室生活,成为普通老百姓。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已有一百多年,乾隆皇帝的七世子孙却依旧很不低调,他手指上戴乾隆皇帝的玉扳指,身上穿着皇帝龙袍,进行着仿古祭祖的活动。
01爱新觉罗·恒绍,他是位出生于1958年10月的满族男性,因曾在吉林穿龙袍祭祖而引起网友关注吉林祭祀祖先。爱新觉罗·恒绍是位真正的清朝皇室后人,但他不同于其他满清皇族一般隐姓埋名,他不仅坚持着爱新觉罗的姓氏,还成为了吉林省的政协常委、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而他而本人更是一位知名中医,于吉林大型中医研究所工作,更是凭借超群的医术获得了美国著名医学研究院的医学博士学位。
02曾是皇族的满清爱新觉罗后代,现在一大部分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方的吉林市,爱新觉罗·恒绍身为爱新觉罗皇族后裔,觉得清朝祭祀的风俗习惯应该作为民族特色传承下来,以至于每年都会在吉林进行浩浩荡荡的祭祀活动,表达对于满清祖先的尊敬吉林祭祀祖先。
03爱新觉罗·恒绍披上“龙袍”组织着满族部分同胞,在吉林进行着盛大的祭拜祖先的活动,满族祭拜祖先自然是理所应当,虽然祭祀所穿的服装看起来较为粗制滥造,但祭祀时的场面可谓是浩浩荡荡,相比起电视剧的情形也可谓是所差无几了吉林祭祀祖先。而不同于电视剧特制的饰品道具一样,爱新觉罗·恒绍有一样货真价实的满清权贵的象征——玉扳指。
04扳指这一种物件,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应用于战场作战,并没有在皇室普及开,直至清朝的八旗子弟练习骑射时,为了避免拇指被利剑磨伤而专门在大拇指处佩戴扳指,其才渐渐被广泛佩戴于皇室指上吉林祭祀祖先。
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乾隆大阅图》,画中的乾隆皇帝身骑白马、神采奕奕,仔细地看皇帝持剑的右手拇指处,戴着一只白色的玉扳指吉林祭祀祖先。而另一幅道光皇帝的画像《情殷鉴古图》中,道光帝坐立板正,左手拿着书,右手拇指处佩戴一枚半金半玉的扳指。
满清的很大一部分皇帝们都对扳指有着十分浓烈的兴趣爱好,乾隆帝更是为各式各样的玉扳指写下了不下50首御诗,朝中大臣纷纷投其所好,玉扳指也因此成为了清朝权贵的象征吉林祭祀祖先。
05在被问及祭祖时手上所带的扳指时,爱新觉罗·恒绍对媒体说,自己手上的佩戴的玉扳指是历史上的著名的乾隆皇帝之物,此话一出便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与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大家都在怀疑扳指的真假与爱新觉罗·恒绍的身份,然而后经专家鉴定,爱新觉罗·恒绍的玉扳指确实为乾隆皇帝的遗物,爱新觉罗·恒绍是乾隆七世孙的消息也被广大网友所知晓吉林祭祀祖先。
专家在得知爱新觉罗·恒绍的玉扳指为乾隆之物时,也曾劝说其将玉扳指“上交国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向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曾经开创康乾盛世帝王的御用之物吉林祭祀祖先。而爱新觉罗·恒绍知晓专家的想法后,却以“我是皇族后裔”六字拒绝了专家的建议。
爱新觉罗·恒绍表示,他作为皇族后裔希望留下最后一件祖上遗留的物品,并承诺会用心守护祖上的遗物,希望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延续爱新觉罗家族的习俗吉林祭祀祖先。
爱新觉罗·恒绍回绝专家的六字虽短,却可以看出爱新觉罗·恒绍对于祖先的敬意,以及他作为曾经皇族后裔的谨小慎微吉林祭祀祖先。
结语
古代的皇族虽然没落了,但他们的血脉仍旧在民间不断延续,国家一直都在进行着考古工作,发掘历史上的帝王遗留下来的物件,然而爱新觉罗·恒绍作为皇族后裔,是拥有保留遗物的权利的吉林祭祀祖先。
对于爱新觉罗·恒绍回绝专家的做法,许多网友表示理解,自己祖上流传下来的物件希望可以代代相传吉林祭祀祖先。在新时期的当下,爱新觉罗·恒绍也是一位尊敬祖先的普通人,只是因为玉扳指价值实在太高,但也不能仅以此就让爱新觉罗·恒绍将私人物品“上交国家”。
参考资料:
《满族研究》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79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