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济世精神的“义庄”实践: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导语:
范氏义庄,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民间宗族福利组织,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创建,它以范氏宗族为单位,展开祭祖活动,同时,在宗族内履行救贫、助学、体恤等救济功能,构建了完善的宗族内部福利体系,践行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精神,堪称是我国民间宗族福利机构的楷模,对后世宗族福利机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宾祭祖宗族祠堂。下面,笔者从5个方面谈谈范氏义庄。
一、范氏义庄的历史演变;
二、范氏义庄的主要内容;
三、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
四、范氏义庄的历史影响;
五、范氏义庄的局限性;
范仲淹画像
一、范氏义庄的历史演变
两宋时期,崇文抑武,深受儒释道多元思想的影响,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大多仁爱、向善,这为民间福利机构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范氏义庄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1.范氏义庄的创建背景来宾祭祖宗族祠堂。宋代时期,儒家士绅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博得功名,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变,范仲淹也是如此。他出生于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为了生存,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山东的朱文瀚,少不懂事的范仲淹也只能改名换姓成了老朱家的孩子。慢慢长大后,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甚是伤感,便辞别了母亲,只身一人前往应天书院,拜师读书去了。在这期间,他缺吃少穿,孤苦无依,饱尝辛酸,但是,这无情的贫困没有打断他学习的念头,经过奋发图强,在他27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踏上了仕途,随即,迎回母亲,恢复范姓,返本归宗。这段经历让范仲淹感悟颇多,也让他养成了体恤农民、乐善好施的性格,他常说:“自祖宗者,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颜入家庙乎?”皇祐二年,范仲淹贬知杭州,他考虑到苏州老家范氏一族中还有不少贫困百姓需要救济,便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了10多顷土地捐赠给老家范氏,用得来的地租帮扶同族之中的贫困户。这就是后面我们要说到的“义田”。
应天书院
2.范氏义庄的建立符合当时的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价值观来宾祭祖宗族祠堂。两宋时期,崇文抑武,新兴的儒士君子非常推崇儒家思想中的宗法观念,说究“仁”、“礼”之制。作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自然深受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结合当时的敬宗收族制度,他一直想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运用实践到社会秩序改造中,尤其是想去维护宗族伦理道德,满足宗族之间的生活需求,增强宗族之间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于是,他建立义庄,积极弘扬儒家思想,践行宗法观念。
3.范氏义庄有赖于后世子孙的发扬光大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仲淹创建了范氏义庄,可惜两年后,范仲淹就病逝了,此后,范氏义庄却在我国古代存续了长达八百多年,这离不开范氏后人的不断发扬。一方面,范仲淹的人品正直、学识渊博、身份尊贵,在宗族之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为范氏后人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时刻激励着范氏后人弘扬正能量;另一方面,范仲淹的三个儿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不仅都是朝廷官员,还都能遵从父训,继承父志,积极参与义庄事务,多次捐出自己的俸禄,为义庄的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同时,范氏后人,不乏遵从祖训、继承祖业之人,像范氏子孙范正卿捐田80亩,所得地租用于家族祭祀活动;范良遂建立小义庄,弥补范氏义庄不足之处;康熙年间,范仲淹的十八世孙范承谟、范承勋兄弟二人捐出巨资,重修范氏义庄,让范氏义庄再塑辉煌。可以说,范氏义庄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范氏子孙的努力和奉献。
范氏义庄
4.范氏义庄的一次破坏与兴起来宾祭祖宗族祠堂。残酷的战争往往会毁掉美好的事务,范氏义庄也不例外。北宋末年,宋金矛盾升级,战争接连爆发,范氏义庄在连年战火中,大受影响,不少子孙流落他乡,损失巨大,好在,范仲淹的老家苏州吴县并非主战场,这给范氏义庄的生存留下了喘息的机会。到南宋时期,范氏义庄的掌管人范良器重修义庄房屋,收回先前荒废的义田,恢复了生产,再加上继任掌管人范之柔重修庄规,去弊存利,逐渐提升了义庄的经营水平,完善了运作模式;到了范良遂担任掌管人时,他置田收租,建立小庄,用小庄的收入弥补范氏义庄的不足;经过多年的运作,范氏义庄才慢慢恢复了元气,有了些许生机。到了宋宁宗时期,吴县县令潜说友上书朝廷,请求在吴县建立文正公专祠,宋宁宗不仅准许建祠,还特意批复了300亩土地,这给范氏义庄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让范氏义庄逐渐兴盛了起来。
5.范氏义庄的二次破坏与再度兴起来宾祭祖宗族祠堂。南宋末年,蒙古铁骑踏进中原,战乱再次来袭,范氏义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忽必烈统一中原后,提倡儒学,任用汉人,倡导礼制,这让范氏义庄得以稳定发展。不过,到了明朝,事态就不一样了,朱元璋下令没收了义庄2000亩的土地,流放了不少范氏族人,这样一来,不仅削弱了范氏义庄的发展力量,更是吓退了那些本想支援义庄的有识之士,这给范氏义庄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这还不算,到了嘉靖十七年,朝廷下令,要求义庄中的义田也要像其他民田一样正常交税,这一规定大大消耗了义庄的元气,几乎面临破产。好在,范氏后人没有气馁,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范惟一担任掌管人时,曾向江南巡抚方濂请求减免义田税收,方濂虽有此意,但不敢妄下结论,于是,方濂上书朝廷,奏明此事,嘉靖皇帝才准许下调税收比例,减轻义庄负担,这样范氏义庄才有了一丝生机。后来,范仲淹的十六世孙范惟丕捐赠私产,重建宗祠,再度让范氏义庄兴盛起来。
蒙古铁骑
二、范氏义庄的主要内容
范氏义庄不仅修族谱、建祠堂,开展祭祖活动,它还搭建了以义田、义庄、义宅为主要内容的宗族内部福利体系,以救助贫困族人为宗旨,开展各项福利活动,下面,笔者围绕义田、义庄、义宅,介绍范氏义庄的创建内容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1.“有我一口饭,就有你一口饭”的义田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在苏州长洲、吴县等地购买了10多顷良田,修建了存放粮食的房屋和粮仓,将每年所回收的租金、租米发放给苏州原籍的族人作为生活补贴,提高族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帮扶族内贫困群众渡过难关。同时,他制定了发放原则,明确了发放对象和发放限额。他规定,苏州原籍的族人不分贫富,都可发放,但是,在外做官的人不能领取;同时,他细化了发放物品的数量,在义米的发放方面,凡各房五岁以上的男女,每天每人发给一升白米,如果是发糙米的话,另行折算;在布匹的发放方面,每人一匹布,五岁到十岁的孩子给半匹;在婚嫁丧葬方面,嫁女给三十贯,再嫁给十贯,娶妻给二十贯,再娶不给,尊长丧葬补贴十五至二十五贯,十岁至十九岁丧葬补给三至七贯;在领取义米方面,规定诸房各置米历子,每月末向掌管人领取,掌管人登记造册,按实际人口发放。范仲淹要求各房族人共同遵守这些规定,不得违反,后来,经过族人的不断捐献,义田达到了3000亩,规模如此之大,就离不开严厉的管理制度,否则,极易出现问题。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便向朝廷如实汇报了范氏义庄的情况,并请求官府能够按照国家法律处理损害义庄权益的人。宋英宗看到奏请后,批准了这一请求,命令苏州地方官府对范氏义庄进行登记备案,严格保护。
宋英宗
2.“我能读书,你也能读书”的义学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宋朝时期,崇文抑武,是我国历史上教育比较发达的一个朝代,不管是官学,还是民间私塾,都非常普遍。范氏义庄的义学制度,是以义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为宗族子弟提供的一种义务教育。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儿子范纯仁主持修订了《续订义庄规矩》,明确规定了义学制度的要求和内容。在资助方面,凡是范氏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补贴十贯,再次考试的,补贴五贯,领了补贴不去考试的,追回补贴;在教师的选用和待遇方面,挑选族内学识渊博之人担任老师,根据学员数量发放教师工资,学生满十人,老师每月可领五石糙米,学员满八人,老师可领四石糙米,学员不满六人,老师只能领三石糙米;在学员奖励方面,中举人或者补入太学的学生可以领奖励五十千文,能进入省试的,奖励一百千文,考中贡士的,追加奖励金额。这些福利极大地激励了范氏子弟的学习欲望,给范氏子弟塑造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
义学
3.“有我的安身之地,就有你的栖身之所”的义宅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这项制度属于范仲淹首创,所需物资、钱财皆来源于义田的收入,但是,与义田的救济对象不同,义田是救济本族中的所有人员,而义宅的救济对象只限于本族内孤寡之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给他们提供安身之所,不至于让他们流落街头,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对于这部分人,如果房屋需要修葺的话,尽量自费,实在没有能力,义庄再提供资助;而且,不能把义宅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对外租赁。另外,要特别关注义宅中收养的寡妇,为她们设立贞节牌坊,奖励她们的贞洁和节操,这样一来,就可以约束族人的言行,弘扬儒家中的“孝义”思想。
从义田、义学、义宅来看,范氏义庄具有一套完善的福利体系,囊括了粮食、布匹、婚丧嫁娶、科举考试、住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宗族之间的帮扶作用,提高了宗族子弟应对困难的能力,给宗族子弟打造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三、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
范氏义庄作为一个庞大的民间福利组织,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持正常运转,为此,作为范氏义庄的发起人,范仲淹手订《规矩》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范氏后人又根据实际情况,先后续订了义庄规矩,让义庄的管理制度更加严谨、更加实用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1.掌管人推举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的掌管人,就像今天的董事长,掌管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水平,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想义庄发展强大,就要选用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掌管人。范仲淹在《规矩》中规定,掌管人要由公道、正派、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人选需由各房、各分支共同推举,然后,再由家族长老遴选出来,这种民主选举的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所选之人顾大局、识大体,能够带领义庄走向繁荣,更体现出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2.人岗匹配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个庞大的宗族内部福利组织,单凭掌管人一己之力,难以管理,还需要优秀的副手前来辅佐。到了南宋庆元时期,范氏义庄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自掌庄之下,设立主奉、提管、主计、典籍、熟师等职位,各房、各支又设立房长、支长。根据《续订义庄规定》,义庄大小之事需由掌管人依规处置,即便是族内长辈,只要不在义庄任职,也不可插手义庄事务,一经发现,掌管人可以申官处理。至于提管,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理事长,负责行政和户籍;主计,相当于今天的出纳,负责出纳事务;典籍,相当于今天的会计,负责会计事务;熟师,相当于今天的司仪,负责教育族内弟子和家族祭祀活动及其一些典礼的流程安排。他们与各房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监督,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好、发展好义庄的大小事务。
3.人口登记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仲淹创建义庄,就是要帮扶到每一位宗族成员,这就需要精确掌握族内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动态变化,因此,范氏义庄要求实行人口登记制度,以此确定宗族成员享受福利待遇的资格。这个制度规定,凡族人家中新生儿女,需在两个月内向义庄报告,说明新生儿的姓名、性别、生日、排行,甚至包括生母或者嫡母的姓氏,然后义庄的管理人,再去实地核实,经过证实后,方准登记,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宗族内的正式成员,才能允许享有福利待遇。至于家中有死亡人口,也要及时向义庄汇报,以免虚假冒领补贴。
4.义庄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虽是非宗教民间福利组织,无偿帮扶宗族弟子,但是,义庄的管理者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所以,这一部分人可以从义庄领取工资。至于领取多少工资,就要看管理者的工作质量,而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族众的评价,就像今天的差评、好评一样,除此之外,族众也有权揭发管理者的不当行为,交由族人处理。这就像今天所说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管理者的工资与民主评价相结合,切实起到了民主监督作用。
5.资产保护与保值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拥有大量义田,多处义宅,还有水塘等产业,为了保护这些产业不受人侵占,范氏族人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一方面,不许到祖坟及其附近放羊,更不许偷砍祖坟及其附近的花草树木;另一方面,不许霸占义庄的水塘、义田、义宅等公共资产;如有违反,轻则扣罚义米、布匹等福利待遇,重则送官处理。同时,为了保值,甚至升值,经过族人允许,可以将义庄剩余收入放贷给富商生息;也可以将多余房产对外租赁,收取租金;甚至还可以资助族人经营工商业,收获分成。所得资金,再买良田,作为义田之用,从而达到增值的效果。
6.义田购买与租种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规定,为了避免产生纠纷,义庄购买土地时,不能购买族人自有的土地;至于租种,为了公平起见,不能将义田租赁给族内成员种植,需租给可靠的佃户租种。将义田出租后,管理人就要如实收回地租,倘若不能如实收回,就要管理人自己赔付。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地租快速回笼,不给义庄带来任何风险。
7.灾荒备粮制度来宾祭祖宗族祠堂。天有不测风云,即便范氏义庄拥有大量义田,但是,也不能保证每年都能大丰收。因此,范氏义庄做出了灾荒备粮制度,遇到灾荒之年,以轻重缓急的原则,分配粮食,比如,遇到极困之人,酌情增加补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遇到丰年之时,要留出二年的储备粮;遇到灾荒之年,分发干粮,其他不支,避免义庄财产过度透支。
四、范氏义庄的历史影响
范氏义庄不仅在其宗族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给后人的福利事业带来深刻的启迪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1.让宗族得到了繁荣的发展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创建初期,义田数量只有十多公顷,经过后人的不断捐赠和发展,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已达到了五千三百多亩。这项义田制度养活了大量范氏后人,由义庄初建之时的90口人逐渐发展成名门望族,并借助义学制度先后培养了大批进士、朝廷官员等栋梁之才,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家世族的地位和名望。
2.为后继义庄树立了榜样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依靠其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族众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续了八百多年,为后继义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称得上是后继义庄的典范。在南宋时期,其他姓氏,按照范氏义庄的规矩建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义庄,一时间,义庄甚是普遍,在南宋时期,有史记载的义庄数量已到了四十多家,规模虽有大有小,但已遍布南宋各地。后来,范氏义庄经历了多次战争,甚至是改朝换代,中间有过低谷时期,但经过范氏后人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争取,范氏义庄逐渐得到了历朝皇权的认同,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帝亲自手谕“济世良相”,赐予范氏义庄,并将范仲淹列为国家圣贤之一,与孔孟、朱熹同列,此时,范氏义庄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更是下达圣谕,鼓励发展义庄,帮扶贫困群众,这对义庄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使范氏义庄及其其他宗族的义庄上了一个新台阶。
3.弘扬了儒家思想来宾祭祖宗族祠堂。儒家思想一直弘扬“仁”、“礼”、“孝悌”等价值观念,范氏义庄济困百姓、尊重贞操妇女,可以说,范氏义庄的善举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显现;尤其是范氏义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绵延不绝,更是将“仁”、“礼”、“孝悌”等观念贯穿于历朝历代,也贯穿在了古代慈善事业中,成为了当时社会中践行儒家思想的风向标,引领各族竞相推崇。
五、范氏义庄的局限性
范氏义庄的出现,不仅将范氏后人团结地凝聚了一起,更是给范氏后人塑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但是,凡事都有利弊,范氏义庄也概莫能外,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1.救助范围比较狭隘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是宗族内部的福利组织,只有宗族成员才可以享受义庄福利,当然,范氏宗族的外姓亲戚如果有难,也能享受很少的福利补贴,不过,非亲非故的外姓人员就不能有这个待遇了,因此,范氏义庄的救助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并不能给其他贫困人员带来福利。
2.只是救助,不能扶志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氏义庄的财产属于宗族共有,一方面,不能将义田租赁给族内弟子种植,另一方面,义田收入分配给族内弟子,补贴家用。这种输血式的救助方式,只是一味的用物质帮扶族内弟子,并不能提高族内弟子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对族内弟子展开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因此,这种救助方式并不能帮助族内弟子拔掉贫困之根,也不能帮助贫困子弟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反而让缺乏志气的贫困子弟产生了依赖心理。
3.规矩很严,束缚了族众的思想来宾祭祖宗族祠堂。范仲淹建立义庄之后,便手订规矩十三条,后人又先后续订规矩,可以说这套规矩非常严格,也非常细致,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族人们的行为准则,这种规矩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族众的思想和行为,以寡妇为例,义庄对待恪守贞操的寡妇确实不错,包吃、包住,还给立贞节牌坊,以示表彰,但是,倘若改嫁,就会受到族人的歧视。其实,守寡之人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如此严格要求,未免限制了守寡之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梦想。
结语:
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不仅救助了族内子弟,更是践行了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以严谨的救助制度,开创了民间非宗教慈善组织的先河,并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续了长达八百多年,深深影响着后世宗族福利组织的发展,这一宝贵的无形资产可以称得上是后世宗族福利组织的典范来宾祭祖宗族祠堂。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89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