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转载):乐山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沂蒙革命老区良店村印记——李凤苍 孙立村 王永军)在莒南县城西北部鸡龙河畔的后良店村中,有座王氏祠堂,位于225省道路以北,坐北朝南,青砖黛瓦,苍苔斑驳,庄严肃穆,古韵悠然乐山祭祖宗族祠堂。
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
正面有一双扇大门,两个拱形窗户,祠堂门前立有两根旗杆,旗杆中上1/3处有一方形旗斗,上放下收,侧面雕有钱币吉祥图案乐山祭祖宗族祠堂。不远处有一莲花状的旗杆础石,半掩于乱石荒草中。祠堂内正面供设王氏祖先的神主牌位,东山墙有本村进士王金相的画像,西山墙上写有“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机要处旧址”字样。整座祠堂古朴清幽,静谧安详,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向人们娓娓诉说着不同寻常的过往。
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
洪武二年,王氏始迁祖弘爵公携妻、子从江苏东海县云台山麓之当路村风尘仆仆来到这里,见此地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另有古道延绵穿行,周围田畴丰沃,遂在此选址开村,聚族发展,繁衍生息乐山祭祖宗族祠堂。他们在古道两旁各开一坊店,故取村名为两店。明末时村名演化为良店。因村中有东西大街,故有前街、后街之说,以大街为界改称前、后良店村那是后来的事。话说清仁宗嘉庆十二年,良店村家境殷实的王宗雍家中有一个男孩诞生了,父亲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出仕入相,遂取名王金相。王金相幼聪敏,颇有悟性,过目成诵,清道光十九年(1839)就中了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联捷进士。历任直隶、武清、宛平、密云知县及滦州、涿州、昌平州、通州知州等职,后任西路督捕同知,兼署通州运河兵备道,诰授奉政大夫。他恪守旨意,清正廉明,勤于政事,视民事如家事,颇得当地百姓的好评。其事迹在《重修莒志》中有记载,至今在良店一带还仍广为传颂。当时密云是清代皇帝祭扫陵墓的必经之地,每年朝廷都为此拨款修整道路。这年王金相担当此任,他恪尽职守,修路完毕,余银数万两,王金相面呈朝中大臣,请为代缴国库。大臣说:“你办事节俭,才有盈余。如果把它上缴,就会相沿成例,以后就很难继续这样办了。”王金相最终没把这些款项据为己有,而是全部捐出用于慈善事业。房山一带岩谷丛杂,多虎狼,一般人不持火把器械不敢夜行。有一次王金相因公务夜出,没带火具,百姓见之,大为感动,主动聚众护送之,其为民所爱戴多类此。经过一代代王氏族人的努力,到了清朝中期以后,良店一带商贾云集,极为繁荣,一直延续着二、七逢集的传统。其堂号也众多,可与北边的大店比肩,家族联姻更是普遍。如大店居业堂堂主庄余珍的夫人,就是良店进士王金相的女儿,至于其它各堂号之间联姻也较多。在那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此足以说明当时良店村王氏家族的显赫与辉煌,故有“北有大店庄,南有良店王”之说。大店有家私塾馆,学生众多,门口外有一卖烧饼的,是良店王姓人,因大店庄家与良店王家之间亲戚来往频繁,故大店人对这家卖烧饼的颇为关照。卖烧饼的有一儿子,时年九岁,天天跟随父亲左右,有时也跑到私塾馆窗外听老师说课。有一天私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让学生作文,说完就出去了,学生都愁的不知如何下笔。一学生拿着纸笔愁眉苦脸地走出教室,恰好遇到卖烧饼的儿子,这小孩就问这学生愁什么?学生说老师要求写篇作文,大家都不会,并说出作文题目。小孩一听,说:“我来试试!”这学生正在发愁,一听此言,立马把纸笔递过来,这小孩提笔一蹴而就。老师回来了,学生都回到座位,把作文收上来,见只有一个学生完成了,其他或刚开头,或是空白,老师看完这篇大有见地的作文,正予以表扬一番,没想到这个学生说不是自己写的,而是门口卖烧饼的儿子写的。老师急忙来到烧饼摊位前,对卖烧饼的说:“让你的儿子来我这里读书吧!”卖烧饼的急忙摆手道:“别开玩笑了,我们穷人家根本上不起学。”“你只管让你儿子过来读书,一切费用全免。” 卖烧饼的万般感谢,遂答应让孩子在私塾馆读书。这个孩子不负期望,终得功成名就。王、庄两家不仅联姻较多,而且尚有师生之情和知遇之恩,故良店王家与大店庄家之亲密非同一般。本族中有对夫妇中年得子,十分溺爱,没想到却养了一个事事不顺父母心的逆子,叫他上东,他偏上西,让他去打狗,他偏去撵鸡,气得父母一病不起,这小孩有个叔叔,实在看不过,数落又不中用,有一天他逮着这小孩用磨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今以后你要是不孝顺父母,我就砸断你的腿!”谁知这小孩遭此棍打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得以悔改。进士王金相不恋朝堂,53岁就辞官回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扶掖后学。
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
王氏宗族人丁兴旺,已成为当地望族,为了溯源念祖,增强家族凝聚力,更好地教育后生,深谙治理家族之道的王金相,回家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祠堂乐山祭祖宗族祠堂。此言一出,应者云集,大家都慷慨解囊,1860年由他主持开始建造。当时部分族人希望把祠堂建的高大豪华气派些,王金相则主张不能太过招摇,富而不显的处事方式获得了族人的认同和尊重,故祠堂建造的不是太大。祠堂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门前是贯穿东西的大道,正殿3间,南屋3间,正中一间是通殿门楼,两边是耳屋,堂屋正殿供有王氏先祖灵位,正殿门前立有两对旗杆。另设有族田3亩,种族田者负责祠堂祭祀用的香、酒、烧纸及其他用品等。祠堂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之地。每逢春节、清明,族长召集本族男丁到宗祠里供奉列祖列宗,表示不忘先祖功德及对先祖的崇拜孝敬之心,以此教育后代,耕读为本,忠厚做人,书香继世。自古以来,教育孩子是一件让父母头疼的事情。王金相辞官回家就听说本族出现过逆子,后经棍棒教育回心转意之事,他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了维护家规家训,除了正常说教外,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因此在祠堂建成之日起,祠堂正殿门后各特设有一木棍,名曰“孝子棍”,此棍约锨把粗细,长约1.5米,为红木材料做就,木质坚硬、沉重。族内若有虐待父母和长辈老人的不孝之徒,族人就将其拖到祠堂里,用孝子棍棒挞惩罚,如有不服者,阖族共治其罪。如此坚硬的木棍打在屁股上,疼痛之重不言而喻。每次祭祖毕,族长都要求族中男丁出门前都要摸一摸孝子棍。这孝子棍确有一定得震慑作用,特别是年轻的后生,摸到像铁棒般的孝子棍就不寒而栗,其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按照家规自觉地予以规范。祠堂门前的功名旗杆即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又是族人学习的榜样,私塾老师每到族中孩子开学时,就把孩子带到旗杆前举行启蒙仪式,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和有上进心。良店王氏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家族,且代有学人,绵延不绝,特别是受进士王金相的影响,此地逐渐形成了一种宗法为礼、耕为生计、读可入仕的的理念与遗风,良店村就成了分居蒙阴、沂水、济宁、江苏、宿迁、北京等地东海王氏家族的文化、祭拜中心。在封建社会中,全村得中秀才以上功名者25人,其中进士以上者3人,五品官员3人,七品官员7人,全村中举和做官的人数之多,在全国也是少有的。由此可见当时族人读书风气之盛,王氏家族也因此荣耀乡里, 显赫桑梓。
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
崇文重教、吃苦耐劳的良店人,深知“家”与“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乐山祭祖宗族祠堂。在战争年代,他们心系国家,以其特有的质朴和胸怀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八路军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新四军所属华东干校、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滨海军区二十三团等都曾进驻过良店村。如八路军第115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其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盛名传遍全国。王氏家族因是当地望族,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且良店村群众基础好,文化水平高,有理想的休整环境,1944年10月,罗荣桓、萧华率115师就进驻良店及其周围一带。当时官兵分居在老百姓家里,他们除了开会、学习、练兵外,平时和群众同住同劳动,每天挑水、扫院子、拾柴禾,样样都干。白天村里男女老少也都各司其职,儿童团、识字班站岗放哨查路条,妇救会为部队纺线、织布、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夜间民兵站岗、防特务、扫盲识字上夜校,今天识字班民兵们,踩着高跷、扭秧歌,欢送青年光荣参军,明天敲锣打鼓送捷报,拥军优属送红花,大街小巷洋溢着齐心抗战的气氛。当时军民融洽,亲如一家,各项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为了推动全省各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黎玉确定以莒南县、沂南县为减租减息实验县,本村怡心堂王乃甲,家有土地百多亩,他积极响应号召,不是减租减息,而是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耕种,还把十字路的御昌荣商号全部捐给了共产党,他因此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早期唯一的开明绅士,在他的带动下减租减息运动顺利开展起来。解放区开展大参军运动,也在这里先行实施。当时全村有百多户人家,积极报名参军和投入到抗日队伍中的男女青年有三十多名,几乎每家都有都挂抗日军属的牌子,很多户还是“双军属”。
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
1946年春天,持续8年抗战,我军将士急需补充,动员参军工作又在良店村开始了,刚刚过上了合家团圆的安稳日子,现在又动员参军,其难度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乐山祭祖宗族祠堂。澄心堂有个贾大娘,是妇救会长,为了动员参军工作的顺利开展,她率先将自己的独生儿子送上前线,在她的带动下,村里青年纷纷报名参军,超额完成了征兵任务。她的事迹,鼓舞了广大军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也深深影响着周围村落之民风。过去由于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影响,良店王氏行医的堂号较多,但他们的思想都极为开通。如酉庚堂王本华,为西医外科医生,医术高明,八路军进驻本村后,他积极为八路军伤病员服务,后来他随八路军入伍,并将随身携带医药器械无偿献给八路军,在部队中做出巨大贡献。另如医生王本纯、王乃俊、王克敏等,也日夜穿行在八路军医院中,配合卫生员为八路军伤病员包扎、换药,从不计任何报酬。良店王氏深知教书育人乃国之大事。本村小学校长王中峰,抗战爆发后,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当地最早的地下党员,他在担任校长期间,还兼任良店乡乡长。当时学校不仅接收本村及邻村孩子上学,还接纳了滨海区90多位烈士子女在此上学,这些孩子都分至各户由村民抚养,如村民王坤家里就抚养了涝坡小岭和筵宾下河的2个烈士子女。他成立了全县第三个党支部,并组建了40余人的抗日革命队伍。他教育学生“百善孝为先”“小孝孝于家,大孝孝于国”,好男儿必须有精忠报国之志。良好的学校教育, 造就了王氏后人急赴国难的良好风气,他教育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随八路军走向抗战的道路。他发展党员,积极为共产党做着各种工作,如邻村的杨毅、杨阴培、尹世儒等3位共产党员就是他秘密发展的;《大众日报》社驻本村时,为了扩大宣传抗战,报社需要扩充有文字功底的人员,经他举荐,村内先后有王子青、王家福、王文、王须堤、王环堤和王瑞玲等6人进入报社工作,成绩斐然。基于良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良店村当时被滨海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解放战争时期,良店人民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如筹粮草、运弹药、烙煎饼、做军鞋等。在孟良崮战役中,炮火连天,担架如林,本村王永胜、王昌义两位民工在此战役中光荣牺牲,1947年良店村被省政府授予“支前模范村”称号。在整个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全村戮力拥军抗战,没有一人去当汉奸、土匪。村里老人现在还清晰记得烽火岁月中许多生活片段,如八路军115师师长兼政委罗荣桓曾住在本村哨门里清代老宅内,因伤病在身,他就坐在一藤椅上,出入时全由士兵抬着。此老宅还是大众日报社旧址,当时报纸在此老宅内编辑完成,然后在一地窖内印刷。村中有一老屋,堂屋门框上方有四个方形门簪,分别雕有“竹苞松茂”四字,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虽然这座老屋己人走屋空,但它当年的风姿依然如旧,传统文化色彩极为浓郁,原来屋主人定是位有品味的文化人。战争时期,叛徒、特务到处探寻共产党人的踪迹,斗争形势十分险恶,原山东省政府 黎玉住在此老屋里时,岗哨极为森严,老屋东是一南北走向的纵深胡同,地面青砖铺砌,送信之战马经过时马踏青砖的“嘚嘚”声老远就能听到。村西还有一排老屋,抗日小学、抗大一分校、山东军区皮革厂、大鸡卷烟厂、县医院等,都曾先后使用过。抗大一分校学生100多人,男女学生均有,大都为南方人。当时俘虏了一国民党团长,名叫王四海,年仅30岁,因病就在县医院治疗。老人们还记得政治部主任萧华、大鼻子医生罗生特等,都曾在这里住过。诸多片段,不胜枚举。这些如烟往事,原本以为早已飘落在记忆深处,随风而散,今天和当地老人们谈起时,却是那样的鲜活明亮,仿若历历在目。
追溯家族文化 寻访红色足迹
据《莒南县军事志》记载,1938年7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记第二支队司令员罗积伟带领该部第3连到达境内,驻在相邸、洙边、良店等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扩充军队,清剿土匪乐山祭祖宗族祠堂。这与纪庭等写的《回忆父亲纪心如》文中的记载一致,7月21日,庞疃村绅士纪心如带领4个孩子来到良店村参加八路军,罗积伟司令员亲自出来接待。苏蕴山原系115师司令部机要科长,他在《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记》中这样记录到:1944年10月20日黄昏后,由朱梅出发,经相邸、曲流河等(司令部)到西良店宿营,行程60里。16日至18日罗司令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整整开了3天。11月1日至28日,驻后良店,29日移至大坊前。《光照千秋 莒南的红色遗址》一书中记载: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曾驻在后良店村,莒南县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十字路镇后良店召开,选举徐干卿为参议长,同时,抗大一分校(建国大队)驻扎在东、后良店村。在《萧华画传》书中还有萧华在本村的照片等。这些资料可与良店村老人回忆的情形相互佐证。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良店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较多,如罗荣桓、黎玉等办公室、大众日报社、抗大一分校及其它一些机关的旧址,均为清朝老宅,至今尚在。除当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机要处所在的王氏祠堂进行修缮过外,其它有的尚且有人居住,有的已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如黎玉办公室旧址已门窗四落,风雨飘摇,破败不堪。传承优良传统、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正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目前革命老区良店村就像掩埋于乡土间的一块璞玉,知其真身者甚少,笔者有心成文,诚心呼吁,囿于能力所限,遗憾之处在所难免,但愿能借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衷心期待有心之人为它重整昔日光彩。(本文根据王亮、王永祥提供的资料及王坤、王宝琪等老人的口述整理而成,另承蒙葛树民、张光辉、石学东、石运宏、秦玉利等全力帮助,谨此致谢)第一作者通讯地址: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联系电话:13864993760(转自头条刘红东7829)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89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