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大槐树入门攻略~:和龙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HALLO SPRING
洪洞大槐树
春
天
到
去
旅
行
春暖花开时 一起去洪洞大槐树吧
和龙祭祖宗族祠堂了解景区·购票优惠
洪洞大槐树
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
人的一生至少要去三次大槐树和龙祭祖宗族祠堂。第一次,为你豆蔻年华,寻生身之地;第二次,当你意气风发,可荣归故里;第三次,等你雪鬓霜鬟,要认祖归宗。
景区简介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传承保护单位,更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和龙祭祖宗族祠堂。景区占地3.5平方公里,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板块组成,共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
游玩须知
开放时间:7:3018:30和龙祭祖宗族祠堂,闭园前半小时停止售票
景区位置: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景区门票:80元/人和龙祭祖宗族祠堂,可在美团、同程、携程、高德地图等APP上预约景区门票
到达景区方式
高铁:洪洞西站26路人民医院5路洪 洞大槐树景区;洪洞西站26路中心岗楼3路洪洞大槐树景区
火车:步行至国税局站或中心岗楼站3路洪洞大槐树景区
自驾:下高速后导航洪洞大槐树景区和龙祭祖宗族祠堂,景区南门对面有停车场
门票减免
免费
老年人 65周岁(含)以上凭身份证
儿童 身高1.2米(不含)以下
残疾人 残疾证
现役军人 凭军官证、士兵证
跟团导游 凭IC卡导游证
记者 凭国家新闻总署颁发的记者证
残疾军人凭军残证
优惠5折票
老年人 60周岁(含)64周岁(含) 凭身份证
儿童 身高1.2米(含)以上且18周岁(含)以下凭身份证
全日制本科以下和龙祭祖宗族祠堂,不含研究生、函授 凭学生证
祭祖祈福·景点打卡
01祭祖大典
02姓氏祭祖
03小型祭祖
04祈福牌、祈福带
05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寓意大槐树后裔同根、同源、同祖、同心和龙祭祖宗族祠堂。
06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根”字由我国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所题写和龙祭祖宗族祠堂。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浓浓的桑梓之情,道尽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乡之感。
07古大槐树处
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和龙祭祖宗族祠堂。碑亭建立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据史料记载,第一代大槐树为汉代所植,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08二、三代槐树
二代槐树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它于上世纪70年代干枯,现在只是对它进行加固保护,树虽已死,意义犹存和龙祭祖宗族祠堂。旁边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的正是第三代槐树,现有近百年历史,它接替了一、二槐树,担负起守护槐乡之责。
09祭祖堂
祭祖堂的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和龙祭祖宗族祠堂。祭祖堂坐北朝南,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天下民祭第一堂。
10民俗村
各种娱乐设施、打卡出片地、民俗风味美食应有尽有和龙祭祖宗族祠堂。
演艺体验·舌尖美食
精彩演出看不完
洪洞大槐树景区节目演出表
/ 五虎爬山根字影壁
/ 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一代大槐树
/ 苏三路过大槐树古大槐树处
/ 铁锅记洪崖古洞广场
/ 传统婚庆喜庆婚礼院
/ 家国情槐明代戏台
特色美食品不完
大槐树民俗饭店家宴
/ 槐花古垒
/ 臊子面
/ 洪洞饽糕
/ 牛肉丸子面
/ 麻椭
/ 洪洞蒸饭
/ 赵城头肉
/ 洪洞格兰饽饽
/ 文创雪糕
老家纪念购不停
在中华姓氏苑可购买百姓家谱、姓氏竹简家训、文创等产品;在老家土特产可进行购买大槐树果糕、洪洞蒸饭等特产和龙祭祖宗族祠堂。
/ 百姓家谱
/ 姓氏竹简家训
/ 中华文化姓氏扇子
/ 姓氏家风家训挂画
/ 浮雕笔筒
/ 大槐树姓氏瓷盘
/ 大槐树吉祥物马克杯
/ 大槐树吉祥物帆布包
/ 大槐树槐宝发光棒棒糖
/ 大槐树果糕
/ 槐花饼
/ 万安咸菜
人文关怀和龙祭祖宗族祠堂,便利游玩
自助饮水、自助充电
医疗室、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景区租车服务设施
服务热线:03576658066
问和龙祭祖宗族祠堂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5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