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王氏源流及分布:王氏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余姚王氏家族,为明朝著名家族,出自浙江绍兴府余姚(今属宁波)王氏。
据史书记载,周灵王太子姬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寓居洛阳,号为王家,因以为氏王氏。两宋之际,有不少王姓族系随驾南渡,迁居余姚,子孙遍布城乡。据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王姓38711人,居各姓人口第三位。全市自然村名中带王字的有40余个,而直接冠以“王家”的有10个,带王字的行政村则有梨洲街道的上王岗村、朗霞街道的龙王堂村、丈亭镇的寺前王村等。因为王姓人数多、分布广,所以民间戏称“邋遢王”。
追本溯源,余姚王姓皆源自太原王氏之琅琊王氏三槐堂世系王氏。所谓三槐堂,以北宋初年王祐于庭前手植三棵槐树,并云“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而得名。
王姓支派较多:
秘图王氏
迁姚始祖王季,宋末元初自上虞县达溪迁居余姚县城秘图山王氏。
余姚王姓各支派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王阳明所属的秘图王氏王氏。迁姚始祖王季,号质庵,宋末元初自上虞县达溪迁居余姚县城秘图山旁,王阳明为其十世孙。宗祠位于秘图山后,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辟为柴行街小学。“文革”时,王阳明后人为避祸,亲手将《姚江秘图王氏宗谱》偷偷烧毁,令人叹息不已。
双雁王氏
迁姚始祖王文宇,明代由临安县迁居余姚县上王村(今属梨洲街道)王氏。
清乾隆年间,王文宇裔孙王思明,字元臣,再迁双雁乡西周畈村(今属兰江街道),号“绳武堂”王氏。今存清同治三年(1864年)二修本《姚江双雁乡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官人宅王氏
迁姚始祖王俣,南宋建炎年间由宛邱(今河南淮阳)尚书文穆公随宋室南渡,迁居余姚县城东,其中一支迁居姚江安东湖,后迁城东眉塘号官人宅,子孙繁衍散居,以王姓为村名的有王家、前王、上王、下王、南王等27个村王氏。
其四子王达,字致通,再迁孝义乡官人宅(今属慈溪市周巷镇)王氏。号“三槐堂”。今存民国二年(1913年)十修本《余姚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残七册,藏泗门看云楼。
芦山上宅派王氏
迁姚始祖王奕,字生仪,宋代自萧山县连山村迁居剡县芦田村(今属余姚市四明山镇)王氏。号“树滋堂”。今存清同治七年(1868年)四修本《芦山上宅派王氏宗谱》全四册,藏泗门看云楼。
上塘王氏
迁姚始祖王寰,南宋时自会稽县徐家渡村迁居余姚县兰风乡上塘村(今属黄家埠镇),号“嗣槐堂”王氏。今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修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全八册,藏浙江图书馆。
开元王氏
迁姚始祖王明三,元初自上海县十七都复迁余姚县开元乡八愣柱村(今属马渚镇),号“存本堂”王氏。今存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一修本《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全四册,藏市文保所。
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
迁姚始祖之七王怀,字居安,号养静,明成化年间自明州凉风冈迁居余姚县上菁李家塔(今属鹿亭乡)王氏。
与秘图王氏关系最为密切王氏。始迁祖王怀,字居安,号养静,系王阳明从叔。其父王豪自余姚县城迁居宁波郡城凉风冈,至明成化年间,王怀复迁四明乡上菁李家塔(今属鹿亭乡),号“孝义堂”。今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修本《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全四册,藏海宁市图书馆。此派王氏实为秘图王氏分支,宗谱内保存了大量有关王阳明的文献资料,聊以弥补秘图王氏宗谱缺失之憾。
中村王氏
迁姚始祖王尽克,字崇一,元初自会稽县八郑村迁居余姚县四明乡中村(今属鹿亭乡)王氏。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修本《王氏宗谱》全四册,藏上虞市图书馆。
臧墅王氏
迁姚始祖王公达,明末自上虞县梁山迁居余姚县云楼乡臧墅湖村(今属马渚镇)王氏。今存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修本《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兰风王氏
迁姚始祖王邈,字思明,居兰风乡坝里村(今属黄家埠镇),号“思明堂”王氏。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修本《余姚兰风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箭山王氏
始迁祖王兆吉,字子伦,自上虞孙家闸迁居同邑箭山(今属余姚市梁弄镇),号“三槐堂”王氏。今存民国二年(1913年)二修本《箭山王氏宗谱》全二册,由当地村民收藏。
本文转载自网络王氏,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3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