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家谱传递的戍边热血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4日电题:一本家谱传递的戍边热血
梅世雄、刘敏、王琢舒
大年初三,在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国门六连”,中士阿钴达木正和父亲双喜尼玛进行视频通话,父子两人手里各捧着一本《连队家谱》,边看边动情地说述连队变化和戍边故事家谱。
翻到自己当兵时的影像家谱,曾在连队担任一班副班长的双喜尼玛在视频那头再次说起曾经的故事:“那时候新鲜蔬菜运不到,吃的都是风干的蔬菜,放在水里泡发了煮着吃;为了烧火取暖做饭,还得一边巡逻一边捡牛粪……但就是这样的条件,留队的时候大家还是争着抢着要留下来,都想接着干、接着守边防呀!”
可是,由于名额的原因,老兵双喜尼玛当年并未如愿家谱。
双喜尼玛退伍近40年,他的儿子阿钴达木从学校毕业应征入伍,在填写志愿的时候,主动选择了艰苦的边防家谱。新兵下连时,阿钴达木又凭借着优异的考核成绩到了“国门六连”。现在的连队有明亮的宿舍、先进的取暖设备,还有8米宽的砂石巡逻路、食堂里丰盛的菜肴……
听到父亲的说述家谱,刚刚被选为中士的阿钴达木格外动容:“我和我父亲都是《连队家谱》中的一员,基因赓续、血脉传承,我继承了父亲的梦想,也一定要续写父辈的荣光,守好祖国大北疆!”
这一刻,是父与子的情感产生的共鸣,更是老一辈戍边人和新时代戍边官兵跨越时代的交集家谱。
“国门六连”驻守在二连浩特口岸——这里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中蒙边境最大的铁路公路口岸,也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陆路口岸家谱。历经46年风霜雨雪,几经调整转隶,“国门六连”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18次。
如何把老边防的红色基因融入新生代戍边官兵血脉?2020年2月,连队政治指导员康皓隆踏上了追寻老一辈戍边人足迹的“寻亲之旅”家谱。
康皓隆利用休假时间,实地探访56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国门六连”退伍的老兵,足迹遍及北京、西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17个城市;到驻地二连浩特市图书馆、档案局,搜集整理“国门六连”自1976年组建以来,连队建设发展的音像、影像和文字记载等珍贵史料1000余份……1年多后,编纂成《连队家谱》家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家谱。”在康皓隆看来,读军史,首先要读连史,这本《连队家谱》作为连队特有的文化符号,正逐渐成为官兵们赓续红色血脉、激发戍边热血的精神载体。
二级上士张悦,几年前从二线连队来到边境一线,面对繁重的执勤和巡逻任务,他一度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家谱。但了解到连队前辈达赖老班长飞身扑向偷渡人员、前辈乔祥胜老班长捡拾脱手的手榴弹勇救民兵的故事后,他被深深震撼了。从那以后,张悦铆着一股劲儿:“二线连队的训练尖子更要当好一线连队的执勤标兵!”
训练之余,他在机房学习复杂的边防监控设备操作和使用家谱。外出巡逻时,他把边境的每一处洼地、每一个土坎都牢牢记在心里……现在,他不但多次在旅岗位技能单科目比武中折桂,还成为了连史说解员:“找回初心再出发,赓续血脉铸军魂。我们一定要接过老边防的钢枪,锻造敢打必胜、强边固防的国门利剑!”
连队是一个特殊的“家”,承载了太多官兵的青春和梦想、光荣与回忆家谱。《连队家谱》作为“传家宝”,激励着一茬茬官兵守卫在祖国的最前沿,不断续写连队新的辉煌。(完)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306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