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古文字杨字杨姓略释及甲骨文非卜辞说:姬姓和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杨牧青:古文字杨字杨姓略释及甲骨文非卜辞说
今大量发掘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不是殷商时期人凡事崇尚鬼神、迷信占卜而形成的卜辞文字,它是商代中晚期对自己的“王朝”社会状态,包括军事、律令、医疗、天文、方国、地理等用“龟甲兽骨”契刻的一种记事记录文字,是对当时的历史档案资料保存的另一种形式姬姓和王姓。史料《尚书》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册与典是不同的图文记录形式。按说,唯殷先人,不仅有册典,也有甲骨、青铜、玉石等不同的图文记录载体啊!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它是我们现行汉字的早期肇始阶段,周代继承并革新,体现了中国人先祖的智慧结晶姬姓和王姓。
甲骨文字自1899年引起国人的重视面世120多年以来,在旧有的王朝君权纲常传统的金石训诂学思想主导下,加之当时西风劲吹与时代革变,或受宗教神学观念影响,或受西方人制定的文明标准左右,对中国人先祖的文化与传承进行误解,甚至错释,抑制扼杀,通过社会状态的原始、奴隶等性质的划分,偏差的、错误的纠缠、混淆于“龟卜法”之中,认为我们的先祖就是那样的愚昧、落后、原始而凡事崇尚鬼神、迷信占卜姬姓和王姓。
在今天看来姬姓和王姓,把甲骨文性质定义于占卜性质的卜辞文字,显然是不对的,是对华夏先民的文字智慧的一种错判!(可参阅本号内《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的相关文稿)
上图是我拜题的书法作品古杨侯国四字,第二字甲骨文"杨",木,立杆、立标,表象监测义姬姓和王姓。最早的昜(读音yáng)字,甲骨文是没有左边木字形符的,仅“昜”字形。
这个"杨"字一直以来 "以杨树为图腾"的解释是不对,是不符合文化史学观的科学逻辑推论关系,各种文本都是错传的,现应予以纠正姬姓和王姓。至于让我们以师礼敬的著名文化学者王大有先生(1944-2020年5月4日)提出的“杨”是兵主蚩尤之说,多奇谈妙思,有益启发罢了(见其所著《中华姓氏图腾始原》第52页)。
上图:如今常见的这个“杨”姓氏图符就是王大有先生原创作品,序列在姓氏的第6位姬姓和王姓。
我们中国的"古文字"形体和“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姬姓和王姓。”“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文字”的古人造字几个法则已经告诉我们:老杨家始祖是立木监测太阳运行的天文官而命名为杨姓的。当然,这也是我近几年通过研究、破解“甲骨文字”才发现的,才明白的!
从文字的传承天文、人文角度分析,以我的古文字破译法,可以推证出"杨姓"应是上古黄帝的姬姓氏族出的后裔在唐尧时期的钦天监式的人物,所以才称为"昜"姬姓和王姓。这样一来,古"昜"字天文属性就与陶寺观象台遗址考古的人文属性能对应上了,也等于是将“杨姓”以文献记载、出土器物的“史料”佐证下从西周初年再向前追根溯源两千多年!
按,“唐尧”时期距今约4300年至4500年左右(参考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朝”时间为前2070年姬姓和王姓。史说“尧、舜、禹”三代相连续,即:禹夏前为虞舜,虞舜前为唐尧。今又新说,其内的“虞”估计存在时间更长,应属于“舜”的大族群。参见本号内《杨牧青:尧王行迹考》一文)考古发现,陶寺遗址时间为前2300年至前1900年。唐尧/陶寺的区域在西周时属于唐、晋之地,即史载:姬虞封唐,再称晋侯。
《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姬姓和王姓。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
由是,也明白史料记载:西周早期为什么要在唐、晋之地初封“杨邑”(唐叔虞次子杨杼封于杨),西周晚期再为“杨侯”(周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春秋时期晋武公子伯侨封于“杨”,此为史称“三封杨邑”姬姓和王姓。之后,再置“杨县”(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置杨县,西汉属河东郡。)后来历经两汉至隋代。
隋末李氏兴兵因隋朝杨氏王朝之故,将“杨县”改为“洪洞”之名(杨县,隋初属晋州,大业三年/607年属临汾郡,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被隋王朝所封的“唐王”李渊、李世民父子推翻仅用了7个月年号的隋恭帝杨侑王朝,上追唐尧,又承王封,故国以“唐”为立)姬姓和王姓。
同时,也能明白:宋时杨家将府邸为什么叫"天波杨府"以及杨令公(杨业)出生的地方叫“神木”(古名“麟州”)和宋、杨、赵三者之间为什么能够演义出那么一段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的原因,而且演义中“大破天门阵”时又是穆桂英要使用“降龙木”之故了姬姓和王姓。因为从"昜"到"杨"、从“尧”到“唐”、“晋”以及从“宋”到“赵”都与"天文官"有关系。从符号到图纹,再到文字,中华文化的血脉万年以来从未中断,华夏人的智慧在这些古文字已有所明证!见下图:
甲骨文看,“昜”字,是一个由日、丅组合的表意字,日,明显的表意太阳;丅,为示、为祖,表意恭敬上天之义姬姓和王姓。到了西周金文时,“昜”表意形符象日影下垂下照之义,并开始增加了“木”字形符,为进一步说明这个字的本义是什么。上囗下丅的“昜”字是另一种写法,表义是在“壇城”上的意思。
古人造字、古人命名都是“参天鉴地”的,不会按着“宗教神学观念”胡日鬼的,中国人的先祖是很聪明智慧的,是懂科学的,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是明白天、人、地、时、空“五位一体”的宇宙法则的姬姓和王姓。
我在创作古杨侯国时此"杨"字时,以甲骨文意象为先入,兼顾甲骨、金文形体且又表明"杨姓",故作了“木+昜”的组合形体书写姬姓和王姓。今,讫望海内外六千万杨氏儿女明正如示如悉!
上图:书法“杨”字,杨氏家人遍及海内外,家业兴旺,人脉广博,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姬姓和王姓。丙申杨牧青书。
上图:《杨姞壶》铭文“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姬姓和王姓。该器是1993年9月开始在曲村-天马晋侯墓地发掘出土,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为晋穆侯及其二夫人合葬墓,位于曲沃乔山南麓10公里开外的山前地带。《杨姞壶》的出土,补上了典籍未记载杨国历史的缺失,堪称重大发现。这一组墓地的发掘,也成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古杨侯国,是黄帝25子12姓之一姬姓的一个封国,在今山西洪洞县(涉及临汾、浮山一带姬姓和王姓。)唐尧、虞舜、夏禹、商朝、西周初期一直存在,后来被晋国所灭。《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史籍上对西周、东周时中国存在的诸侯国有一次比较全面的记载,在《国语•郑语》中,史伯对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姬姓和王姓。”在这诸多国家中,“杨国”一直被史学家认为在山西的洪洞县境,今天我们称之为古杨侯国,是“杨姓”主要的起源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多友鼎》《四十二年逑鼎》《杨姞壶》都有记载。
其中,1980年,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村民在河边挖沙时挖出了一件国之重宝《多友鼎》,该鼎279个字的铭文记述:某年十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威胁到京师的安全姬姓和王姓。于是周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双方激战半个月,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多次大战,杀敌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周境内,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武公将多友的战绩转告给了周王,于是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为了感谢周王,也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便把周王赏赐给他的铜器铸造成鼎,作为宴请宾朋好友的器具。《多友鼎》没有具体年代,通过研究得知,此事发生在周宣王的父亲周厉王时。
一一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姬姓和王姓。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41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