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祭祖母:王姓祭祖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祭祖母

   祖母去世,三十三年了王姓祭祖。

   再过十六天,就是老人家的忌日王姓祭祖。

   那一年,祖母六十岁,我十四岁王姓祭祖。

   三十三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又是多么短暂的瞬间!说漫长,是因为活着的人风风雨雨,挣扎岁月;说短暂,是因为逝去的人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王姓祭祖。

   祖母姓燕,桑科人,身材略矮,白皙秀弱,小脚伶仃王姓祭祖。与高大威猛的祖父在一起,特别显出女性的柔弱。她对祖父百依百顺,一切以祖父的意志为主。我一直清楚地记得,在那样缺衣少食的岁月里,祖父的穿戴是村里最好的,祖父的饭食也一直吃“二样”,大家吃地瓜,祖父要吃“面卷”。别人抽烟叶、“葵花”,祖父要抽“金杯”、“泉城”甚至“金鹿”。

   祖母心灵手巧,这在我们街是有名的王姓祭祖。在那全靠手工穿衣的年代,大姑娘、小媳妇不知有多少做过她的“徒弟”,让她手把手教针线活,以免啥也不会,让人笑话。就是与她一般大的老姐妹们,也不时有人让她帮忙裁剪。裁裤褂鞋样,祖母不用粉片画样,把“粗布”或“洋布”在炕沿上一抖展开,问来人:“给谁做?”来人回答后,祖母用叉开的手在布料上“走”一圈,然后拿起剪刀,绞,剜,切,一会儿的功夫,剪成的衣料打成卷,零零碎碎用长布条捆住,往来人怀中一塞:“家去做吧,小一点针脚。”来人笑嘻嘻的一边说“有麻烦你了”,一边信服地满意地回家了。

   祖母心地善良,是大家都说的好人王姓祭祖。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穷困,遇到盖房娶妻这样的大事,互帮互助是“必须的”。我的祖父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冒着风险,坚持领着一帮老少爷们干“地下包工队”给人家盖房,挣个工钱。这样我家就成了别人眼中“有钱”的人家。经常有过不去“坎儿”的街坊邻居,到祖母那里借钱,三块,五块,十块就是大数了。祖母总是有求必应,忙不迭地给人拿钱。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拿不出来,她也会撒个谎,给人定下“下晌就有了,你再来”的约定。人家走后,她会跑上几家,大多是到当干部的五祖父家去“挪借”。每次五祖父都会气哼哼地骂她“滥充好人”,她也不介意。拿回钱等人家来,人家不来就给人家送家去。她经常说“哪家也有个大事小事,一家子忙活忙活就过去了。”

   我六、七岁的时候,村里常来要饭的,老人说是河北边的,有的是一家子全出来要饭王姓祭祖。我家里就留住过一家三口,住我家小东屋,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半大青年。模糊记得那个老二叫“来·”,会唱快板书,乐哈哈的样儿。他管祖母叫“大娘”,让我叫他“二叔”。我要跟他去要饭,听快板儿。他不让,说去走家串户,要走很多个村,我还小跟不上。最后,还是他答应了要着好吃的给我留着我才罢休。他们来过两年,都住在小东屋。小东屋又小又破,第一年略加打扫就住下了。到了第二年的秋后,祖母对祖父说:“来他娘仨今年还来咱家,你把东屋拾掇拾掇吧。”祖父叫来几个人,把东屋加固整理一番。到冬上他们来时,小东屋受住多了,娘仨欢喜的不得了。来·更是“大娘长”“大娘短”的,叫的人甜到心里。我盼着他们来,因为他们一来,第一顿一定是好吃的手擀面和锅贴饼子,还隔三差五的让他们来改善,我也跟着沾光,还能听快板儿。可惜第三年没有来,以后就杳然无信了。

   祖母一生辛苦,她生养了我爸、我叔、我姑姑三个孩子王姓祭祖。姑姑十多岁就去世了,这让祖母半生心痛。而更让她操心费神的是我爸。在我四岁那年,我爸妈离婚了,我与我哥(大我两岁)就跟着祖母。在我七岁那年,祖父母又给我爸结了婚,后母带来两个孩子,不要我哥俩,我兄弟二人还是跟祖母一块过,一直到我十四岁她撒手西去。很难想象,她拉扯着我哥俩,吃过多少苦,有过多少辛酸······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53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祖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