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可以找到关于琅琊王氏家族的记载:清镇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琅琊王氏_互动百科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清镇王姓。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
王骏(?—公元前15年), 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子清镇王姓。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
王崇: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孙、王骏之子清镇王姓。历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左将军(《百官公卿表》为右将军)、大司空,封扶平侯。安汉公王莽专权于朝,篡位之心日益明显之时,王崇无力回天,为保名节,欲称病乞骸骨归于乡里,未成,后被傅婢毒死。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琅琊(今临沂)人清镇王姓。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历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事后母孝,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
王览(206―278),字玄通,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清镇王姓。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西晋太保王祥的同父异母弟。“书圣”王羲之的五世祖。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
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贤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浑(与王昶之子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王乂之父清镇王姓。受到魏国安定太守·孟达(与原来是蜀将的新城太守孟达不是同一人)的推荐而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与田豫政见不合,使人阴构田豫乱边,魏明帝遂将其转为汝南太守。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为害魏国边境。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深感威胁的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清镇王姓。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清镇王姓。
王廙(276—322年),字世将清镇王姓。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屈指可数的音乐家。王廙是东晋丞相王导的从弟、晋元帝的姨弟,并与王导一起倡导晋室南渡。晋室过江,廙书、画为第一,为晋明帝的图画老师,他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转任参军。建武初,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王廙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世有“王平南”之称。他死于同年,谥曰康。享年47岁。
王邃(?-324?),字处重,东晋中领军,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侍御史王会之子,琅邪临沂人清镇王姓。累迁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淳化阁帖作海陵恭候)。
王彬(278—336年),字世儒,东晋大臣清镇王姓。琅琊王氏成员之一。系王正第三子(王正长子王旷,次子王廙)。
王含(?—324)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处弘清镇王姓。王敦兄。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敦举兵时,为敦军元帅,与钱凤等率众攻建康。兵败,奔荆州,被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
王浑,字长源清镇王姓。是王雄之子,王乂(字叔元)之兄,王戎之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担任过曹魏的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其子王戎,是西晋初年的名士,为“竹林七贤”之一。
王旷,东晋书法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清镇王姓。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行书。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三载:“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
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字夷甫,西晋大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清镇王姓。著名的清谈家,魏晋名士。官至太尉。喜老庄学说,当他解读老庄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与手同色”的玉拂尘,神态从容潇洒,谈论精辟透彻,倾动当时。当他说错时,却又会“随即改更”,所以被当时之人号为“口中雌黄”。
王澄(269~312)字平子,王衍之弟,王戎堂弟,王敦族弟清镇王姓。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世族,有盛名,勇力过人,好清谈。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清镇王姓。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封安丰侯。永兴二年(305年)卒,谥元侯。
王洽(323--358):字敬和,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清镇王姓。他是宰相王导的第三子。历官至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众书通善,尤能隶行。从兄王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复工于草,落简挥豪,有郢匠成风之势。尝与羲之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在《晋书本传》、《能书人名》、《书断》中,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述。
王恬:汉族,字敬豫,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丞相王导的次子,东晋著名围棋手清镇王姓。少时尚武,不为公门所重,后袭爵为即丘子,官至中军将军。善弈棋,为中兴第一。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恬)多才艺,善隶书,与济阳江霦以善弈闻。”
王劭:汉族,字敬伦,小字大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大臣及书法家,丞相王导第五子清镇王姓。历官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杨尹。因得桓温器重,故迁任吏部尚书,后转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后调外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王劭去世后获赠车骑将军,谥号为简。
王荟,字敬文,小字小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清镇王姓。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第六子。王荟恰虚守静,不竞荣利,承家学,善行书。南梁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下之上品,并云:“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传世墨迹《万岁通天帖》中有其《疖肿帖》。
王应(?--324年):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清镇王姓。其父王含为东晋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含,叔父王敦是东晋丞相、江州牧、武昌郡开国公。王敦无子,以王应为嗣。
王允之(303-342):汉族,字深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会之孙,王舒之子,丞相王导的堂侄清镇王姓。仕东晋,为钱塘令、领司盐都尉、宣城内史、建武将军、西中郎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会稽内史,封番禺县侯。死时,年仅40岁,谥号为忠。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清镇王姓。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清镇王姓。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再从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王珉,晋(351—388),字季琰,小字僧弥清镇王姓。珣弟。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赠太常。自导至珉三世善书,时方之杜、卫二氏。尝书四疋秦,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献之)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欲度骅骝前。” 《晋书本传》、《书断》。
王谧(360-407):汉族,字稚远,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晋穆帝升平四年,卒于晋安帝义熙三年,死时48岁清镇王姓。他是东晋宰相王导之孙,王劭之子,后过继给伯父王协(王协早死)。谧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人清镇王姓。东晋重要官员,出身琅琊王氏,王彬之子,王导堂侄。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献之的兄弟,善草书、隶书清镇王姓。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后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因而与诸子一同遇害。
王徽之(338--386年):汉族,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清镇王姓。王羲之第五子。东晋名士,东晋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徽之自幼追随其父学书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势”。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 、《新月帖》等。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清镇王姓。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弘(379~432)字休元,南朝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清镇王姓。王珣子。元嘉九年(432)进位太保,卒年五十四,谥文昭。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
王昙首(394~430)名不详,琅邪临沂人清镇王姓。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七年,年三十七岁。幼有素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惟取图书。文帝为徐州刺史,以为府功曹。文帝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疑之,昙首劝帝行。帝未许,复力谏。及帝即位,以为侍中,迁太子詹事。卒,帝为之大恸。谥曰文。昙首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志》注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祖弟也清镇王姓。祖荟,卫将军,会稽内史。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王僧达(423~458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宋文学家清镇王姓。东晋王导五世孙,太保王弘之子,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之婿。
王猷,字世伦,南朝宋琅琊临沂人清镇王姓。太保王弘之侄,光禄大夫、东亭侯王柳之子,位侍中、光禄大夫。有子王瞻。
王僧绰,琅邪临沂人,左光禄大夫昙首子也清镇王姓。幼有大成之度,弱年众以国器许之。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袭封豫章县侯,尚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王僧绰著有文集一卷,行于世。
王僧虔(426~485年),字简穆,琅琊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清镇王姓。南朝齐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齐书》本传称:“僧虔善隶楷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 冈峦被雪, 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窦臮《述书赋》称其书:“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等。
王俭(452~489) 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清镇王姓。字仲宝。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王俭1岁时,父被害,为叔父所养。自幼勤学,手不释卷。宋明帝时,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18岁时成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后辅佐齐太祖萧道成即位,礼仪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升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兼丹阳尹。齐武帝时任侍中、尚书令,领国子祭酒、学士馆主、太子少傅、卫军将军、中书监,死后谥文宪。
王道琰,南朝宋琅琊临沂人清镇王姓。东晋丞相王导六世孙,宁陵县五等侯、中书令王僧达子,徙新安。元徽中,为庐陵内史,未至郡,卒。子王融。
王融(476--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清镇王姓。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王僧达之孙,王道琰之子,王俭(王僧绰之子)的从侄。
书法大家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六有论云:“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清镇王姓。 王献之《中秋帖》(4张)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书法,最具代表的人物与作品无不出自琅邪王氏家族。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王氏最精擅书法,其书家之众,书艺之妙,皆空前绝后,无可比拟。
赵翼《陔余丛考》卷四○有“世擅书名:”和“世擅文字”二条札记,详论琅邪王氏之世代精擅书法,文字清镇王姓。前一条述唐武则天时王方庆献其家族先辈28人之书法真迹,后一条进而论云:
“江左之王可谓盛矣,然不特文也,书法亦然清镇王姓。自羲,献之外,先有丞相导,大司马敦,太保弘,太子詹事筠,荆州刺史广,丹阳尹僧虔,黄门侍郎涣之,会稽内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书令恬,领军洽,散骑常侍徽之,东海太守慈,特进昙首,卫将军殉,中书令珉,皆以书名,合(王)方庆所上家藏真迹观之,可谓世其家学者矣。”
琅邪王氏已形成了书法方面的“家传之学”清镇王姓。有自己的书法传统,为文学,书艺之世家。、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825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