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张岱先祖——张浚、张栻: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张岱家族是忠孝世家,数百年来香火不断,人才辈出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只有这样的家学渊源,才是孕育红楼梦的合适土壤。薪火相传,张元忭接过接力棒,说学岳麓书院,也是一段佳话。

  【家风家训】硕儒父子 垂范千秋——张浚张栻父子家风相承的故事

  葬于长沙宁乡巷子口大沩山下龙塘的张浚,据载是汉代张良的34世嗣孙,字德远,号紫岩,原籍西蜀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生于绍圣元年(1094),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及第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他辅佐过南宋高宗、孝宗两代皇帝,史书称他“四岁而孤,行直视,无狂言,识者知为大器”。

  张浚画像

  张浚任枢密院知事时,正金兵南侵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他力主抗金,并亲自挂帅上阵。南宋绍兴五年(1135)担任宰相,统帅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抗金卫国。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有张良辅佐汉高祖之遗风,常大败金兵。宋史上评价他:“时论以浚之忠,大类汉诸葛亮。”绍兴七年(1137),因奸臣陷害,朝廷昏庸,张浚被贬永州。《宋史》记载:“浚去国几二十载,天下士无不肖,莫不倾心慕之,武夫健将,言浚者必咨嗟叹息。至儿童妇女,亦知有张都督也。金人惮浚,每使必问浚安在,唯恐其复用。”

  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被重新启用,封魏国公王姓辈分其述乃昌。隆兴元年(1163)出兵破金。因当局干扰,指挥难于统一,以致战事相继失利。第二年。张浚罹患重病,以致不起,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报国,遗言给儿子张栻道:“吾尝相国,不能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先人墓左。”张浚死后,儿子张栻将其葬于宁乡沩山南麓的罗带山下之龙塘山坳。

  张浚高尚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他对子孙的要求十分严格,教育儿子要勤读圣贤之书,时刻廉洁奉公,起居俭朴,不能半点松懈。其儿子张栻,字敬夫,自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张栻幼年始师事理学家胡宏,刻苦学习,得所传理学,与当时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齐名,时人并称“东南三贤”。张栻年轻时曾为其父参赞军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宋乾道年间(1165-1174),先后在岳麓书院说学多年,力主“明理居敬”,继承和发扬了理学精神,成为湖湘文化成熟阶段的杰出代表。

  张栻死后亦葬于龙塘,陪侍父侧,故此地被后人称作官山,张浚、张栻父子墓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张浚、张栻父子墓

  张氏父子去世后,其族人来宁乡守护墓庐,遂在宁乡繁衍子孙,成为宁乡张氏之重要一支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氏父子的子嗣们一直以先祖的道德风范传示族人,也以先祖故事引为骄傲,张浚、张栻父子家风得以垂范千秋。

  南宋名相张浚的三大精神遗产

  一、张浚事迹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人,高宗、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名将,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李显忠等抗金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一生经历“六起六落”,尽忠为国。

  北宋靖康末年(1127),处于奴隶社会早期阶段的金朝攻灭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面对北宋政权让位于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和习惯于游牧生活的女真政权形势,面对金朝军事上对南宋朝经济文化的破坏和威胁,无论从先进的南宋朝经济文化避免严重历史倒退、还是从南宋新政权抗外敌、平内乱来立稳根基的国家、民族、家族利益方面看,以宋高宗赵构和张浚等群臣为首的新政权面临十分巨大的压力,国破家亡民族危难、宋高宗父兄为人质,南宋内忧外患、立脚未稳、百废待兴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历史上,中国汉族抗击外敌入侵大多以失败而灭亡,而南宋卫国战争取得成功,可以说,张浚是成就南宋卫国战争胜利的历史伟人;没有张浚,南宋历史、中国历史都将改写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1、北宋末年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浚入京城太学、承父志进士及第、自川陕调京师为官、亲历国破家亡

  张浚父张咸(1048-1100)北宋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后首举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哲宗亲擢第一(张咸、秦观、方坰等参加秘阁考试),比合试乃报罢。再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中第五等,授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张咸卒后,年幼的张浚母计氏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立志报效国家。

  北宋政和八年(1118)张浚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调山南府(兴元府)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事王姓辈分其述乃昌。秩满后调任褒城(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令,辟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宣和间(1119-1125),张浚为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宣和末(1125)底,张浚娶乐氏,不日被召,自恭州(今重庆)司录改秩至京师(今河南开封)。靖康元年(1126)初,张浚三十岁时官至太常寺主簿。九月,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在围城二百五十余日后攻陷太原。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京城,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京城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金人议立张邦昌时,太常寺主簿张浚与开封士曹赵鼎(1085-1147)、司门员外郎胡寅(1098-1156)不甘受辱,不书议状,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

  2、南宋新立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浚驰赴康王即位仪式、护卫高宗朝廷、平定行在兵谏、全权经略川陕

  南宋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南京(今商丘南)即位前夕,张浚自京师投奔南京,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七月,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升任殿中侍御史。是年宋高宗撤至扬州。建炎二年(1128)六月,在行在扬州的张浚奏论修备治军。已被出为兴元知府的张浚被宋高宗留任为礼部侍郎,任命为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张浚与中书侍郎朱胜非任同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驻守平江抗金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三月,杭州发生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兵变,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五月,高宗并欲拜张浚相,张浚认为自己晚进,执意推辞,而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亲赴江淮前线招抚西北散兵领袖薛庆、并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成功后,于七月赴任,十月下旬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同年十月,金将兀术统大兵渡过长江,进攻南宋。十一月间张浚到达秦州,经参议军事刘子羽介绍,张浚接见吴玠、吴璘兄弟,并提升吴玠为统制。十二月,张浚任命曲端为处置使司都统制、威武大将军。

  建炎四年(1130)正月,张浚命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时,曲端却拒不出兵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曲端命吴玠、张中孚等抗击金军于彭原店(今陕西彬县南),自拥重兵远处后方的宜禄(今长武)。当吴玠血战时,前军稍有退却,曲端不仅不出兵救援,反而立即率军逃向泾州(今属甘肃),吴玠等遂战败。

  “白原之败,其(曲端)气已沮”,主要是依靠部将血战,取得虚名的曲端,已被金军的气势所压倒,当张浚提出进攻以分金的军势时,曲端竟然提出:“俟十年乃可议战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浚知道依靠曲端为主将,领导抗击金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曲端被夺军权并被贬。二月,张浚得知金军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将处置使司事务交由刘子羽负责,自己率步骑数万人自秦州东进救援。当三月间到达房州时,得知金军主帅宗弼已自临安退兵北归,张浚遂率军重回西北。当年秋初,张浚得知金左监军完颜昌(挞懒)仍在淮东,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也滞留在江北,张浚推测金军企图深秋时将再次渡江,因而考虑出兵进攻金军,以分金军并力南下势。七月,金派位望隆重的皇子、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前往陕西任主帅,并命江淮战场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以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准备“以八月往陕西”,与张浚争夺陕西。宋高宗“以敌萃兵淮上,命(张)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今富县)延(今延安)以捣其虚”,企图以之消除金军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富平大决战前的七月初八,张浚献出一万两黄金补助军事开支。八月,张浚移檄金左副元帅宗维(即宗辅),问兴师犯宋之罪。同时,派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攻取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环庆经略使赵哲也收复鄜延诸郡。九月下旬,张浚集合五路宋军,骑兵6万、步军12万,号称40万,以刘锡任都统制,进抵富平(今富平北),与宋军决战。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环庆经略使“赵哲擅离所部”,率先逃跑,宋军相继溃退,金军虽胜但伤亡亦重,因而“得胜不追”。“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去冬渡江南犯的主将宗弼及所部精兵,此后数年一直滞留在川陕战场,确实减轻了金军在江淮地区的压力。

  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退向兴州(今陕西略阳),命刘子羽去秦州,召集败散的宋军达10万人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在金军进攻下,张浚又退往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张浚任命王庶为兴元知府,王庶汇聚溃军、义军2万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吴玠收兵保和尚原,并于五月大败来犯的金军宗弼所部。和尚原一战,使整个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军北逃,南宋政权初步稳定了下来。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九月,南宋任命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十二月,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引起张浚的不满。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绍兴三年(1133)正月,金将完颜杲率军由旬阳攻入金州(治今安康市内),欲进兵洋州。四月,川陕宣抚使张浚遣统制王浚收复洋州。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3、南宋中兴张浚坦然面对进退、右相措置淮西、不忘上奏抗金、廉正一贫如此

  绍兴四年(1134)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浚调离川陕后,六月,金军主将宗弼才自川陕回燕山府(今北京)。

  绍兴四年(1134)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随后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主要是领导江淮前线的抗金斗争。同年六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下,岳飞镇压了杨幺作乱。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视师荆襄;后又被召回朝奏事,张浚即命韩世忠自承(今江苏高邮)、楚以图淮阳(今邳县西南),刘光世进屯合肥,张俊进驻盱眙,以杨沂中作为张俊部的后翼;岳飞进驻襄阳,准备北伐中原,摆出对金进攻的态势,军心振奋。韩世忠首先自楚州攻淮阳,张俊于五月间进驻盱眙。五月张浚次子张杓(字范夫)出生。张浚六月渡江至淮南视师。刘光世于七月收复寿春府(今安徽凤台),岳飞于八月攻占蔡州(今河南汝南)、卢氏(今属河南)等地。宋高宗在张浚的力请下,也于九月初出发前往建康以鼓舞斗志,张浚又赶往镇江督师,伪齐闻讯后发兵分道南犯。十月,刘光世慌忙南逃,张浚乘马奔到采石,并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停止南逃。数日后,杨存中等大败伪齐军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其他南犯军队也纷纷退回淮北。绍兴七年(1137),特赐张浚兄张滉进士出身。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但首先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提举宫观,后贬居永州(今属湖南)。抗金大好形势因而受挫,降金求和势力抬头。金朝废刘豫,拟同南宋议和。宋高宗起用秦桧为枢密使。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动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同年末,金以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换取南宋的臣属。秦桧任宰相兼枢密使。金归宋河南、陕西地,宋对金称臣。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使。金朝内讧,主持对宋和议的挞懒被杀。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攻宋,兀术分道南侵,夺回河南、陕西地。七月岳飞破金兵于郾城、颖昌;刘锜率“八字军”在顺昌获捷。宋高宗、秦桧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岳飞被迫奉诏还武昌,所收复失地又被金兵占领。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宋高宗罢岳飞等大将兵权。兀术南侵,大败于柘皋。高宗及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宋、金订立“绍兴和议”。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是年秋张浚回绵竹探母时作《登道观》。绍兴二十年(1150)张浚又移往永州(今湖南)居住。张浚被贬往永州做地方官,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其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 百两。绍兴二十二年(1152),张浚在福建福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危,派人罗织罪名把张浚投入监狱,正准备杀害张浚时,十月,秦桧死,阴谋遂未能得逞。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绍兴二十六年(1156)秋,张浚母计氏法真卒,张浚携子张栻奔母计氏丧回绵竹,一起护送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十月,张浚(六十岁)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4、绍兴末年张浚再出山抗金、破格进封魏国公、再任右相抗金、年老不忘以身献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栻寓居城南,筑书院于妙高峰,以待来学者。八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直攻至淮南;宋高宗欲从海路避敌,被宰相陈康伯劝阻。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冬十一月张浚又改为判建康府,虞允文在采石矶犒师时挺身督军击退金兵。当张浚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战。他一即位就立召见张浚,说“久闻你的大名,现在的朝庭就全靠你了。”即破格封张浚为魏国公,任命他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

  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上谓浚,当先图两城(指虹县、灵璧),边患既纾,弊以次革”。时以年少周旋于幕府中,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四月,张浚命李显忠、邵宏渊出兵北伐,李显忠接连攻占灵璧、虹县,张浚渡江前驻盱眙督战,李显忠又攻占宿州。李显忠被任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准备收复中原。但不久在金军攻击下,因邵宏渊坐视不战,李显忠被迫退兵,宋军溃败。七月间,汤思退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进行议和。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1164)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遍行两淮,筑治城垒”,积极部署抗金措施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但于四月间即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张)浚既去,朝廷遂决和议。(张)浚犹上疏言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帝务学亲贤。或劝(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居重任,今虽去国,惟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张)浚,(张)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疾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五月底,张浚贬经余干,寓赵氏养正堂。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还留有张浚《遗令》,告诫儿子,婚、丧、祭、宴都要从简。张浚逝世后,张栻遵父遗言护其父灵柩到潭州(今长沙)。十一月,张栻、张杓营葬父于湖南衡山脚下。张浚一身反对投降,坚持抗金,虽仕途坎坷,但矢志不改,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张浚三大精神遗产

  1、保家卫国献身的精神

  北宋末期,张浚父亲张咸去世后,年幼的张浚母计氏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立志报效国家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北宋灭亡时,金人议立张邦昌时,太常寺主簿张浚不甘受辱,不书议状,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

  南宋新建,张浚驰赴参与康王南宋新政权成立仪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突袭行在扬州,张浚追随宋高宗渡江,同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驻守抗 月,杭州发生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兵变,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五月,高宗并欲拜张浚相,张浚认为自己晚进,执意推辞,而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亲赴江淮前线招抚西北散兵领袖薛庆、并与刘子羽成功诛杀军阀范琼。七月,张浚赴任川陕全权负责川陕抗金。建炎四年(1130)七月,金派位望隆重的皇子、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前往陕西任主帅,并命江淮战场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以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准备“以八月往陕西”,与张浚争夺陕西。宋高宗“以敌萃兵淮上,命(张)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今富县)延(今延安)以捣其虚”,企图以之消除金军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富平大决战前的七月初八,张浚献出一万两黄金补助军事开支。尽管富平大决战失利,但因张浚的不懈努力,成功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使得在浙江流亡的南宋赵构新政权得以立足。

  此后,张浚又两次受命组织措置江淮抗金,为南宋的政权稳定、社会经济繁荣作出了很大的成绩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尤其是隆兴年,作为老者的张浚临危受命,支持孝宗北伐。隆兴二年(1164),张浚再次被罢右相退职后,有人劝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仍然坚定精忠爱国的思想:“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居重任,今虽去国,惟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张)浚,(张)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疾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八月,张浚在余干忧愤成疾,病逝。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十一月,张栻、张杓营葬父于湖南衡山脚下。张浚一生经历“六起六落”,尽忠为国,从无怨言。一生反对投降,坚持抗金,虽仕途坎坷,但矢志不改,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浚保家卫国献身的精神在当代官员和广大百姓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2、一贫如此的廉正精神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是年秋张浚回绵竹探母时作《登道观》。绍兴二十年(1150),张浚再次移往永州(今湖南)居住。张浚被贬出发往永州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其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宋高宗怜惜张浚,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 百两。

  张浚一贫如此的廉正精神对当代官员和退休官员而言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3、婚丧祭宴从简的节俭精神

  张浚《遗令》:“婚礼不用乐,三日后管领亲家,即随宜使酒成礼可矣;不当效彼俗子,徒为虚费,无益有损【婚礼不用音乐,三天后接待亲家,随地所宜地办成酒席就可以了;不应当去仿效那些凡夫俗子,徒然浪费钱财,有损无益】王姓辈分其述乃昌。祭礼重大,以至诚严洁为主,别置盘盏碗碟之类,常切封锁,以待使用【祭礼是重大的事情,必须以最具诚意、最严肃、最清净为主,可以另外添置盘盏碗碟之类,平时严密封锁起来,以待祭祀时专门使用】。丧礼贵哀,佛事徒为观看之美,诚何益?不若节浮费而依古礼,施惠宗族之贫者【丧礼贵在有悲哀气氛,请僧人做法事只是徒然好看,实际上有何益处呢?不如节省这宗不必要的开支费用而依循古礼,施恩惠于宗族中贫困的人】。宾客尽诚尽礼可也,恣烹炮,饰器用,又群集妇女,言语无节,昏增损财,为害莫大【来了宾客尽力做到热情、尽力做到合礼是可以的,但是,恣意烹调珍贵菜肴,装饰器用,又群集妇女,言语不知道节制,既迷乱心志又损钱财,为害是最大的】。”(据朱熹弟子刘清之(1134-1190)撰《戒子通录》)

  张浚婚丧祭宴从简的节俭精神对当代弘扬正能量、时代社会风气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不止张岱和张竹坡有缘分,张岱、张竹坡和徐渭的金瓶梅都大有缘分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彭城张氏:张岱的同族近支

  文·李建华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之际,曾招募五千余人抗清复明。后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绝代散文家”。著有《石匮书》和《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文学名著。

  彭城张氏为徐州名门望族,祖籍浙江山阴县(即绍兴)车水坊,明嘉靖年间始迁祖张棋(字合川)迁至徐州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明清以来,张氏宗族仅科举出仕者达220余人。三世张垣为肇兴之祖,明崇祯癸酉科武举中式,随史可法抗清,辟为归德府通判,因叛将降清而壮烈殉国。垣长子胆与父同科中举,任归德府参将,后随豫王南征,累功官至浙闽总督中军副将,加都督同知。自此张氏英才辈出,诰命迭颁,恩纶屡加,可谓纬武经文,一门显赫,簪缨世胄,钟鼎名家。五世张竹坡(1670~1698)更是一代才子,因评点奇书《金瓶梅》而名垂青史,张竹坡研究现已成为“金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分支。近代则有十二世张伯英(1871~1949),曾任段祺瑞执政府代理秘书长,主编《黑龙江通志》,为著名书法家、金石碑帖考据家、诗人。

  彭城张氏祖籍浙江绍兴,那么绍兴先祖何人?又从何处迁至绍兴?为解决这些疑问,笔者近日借来2010年续修的《彭城张氏族谱》一套进行研究王姓辈分其述乃昌。该族谱收录了自康熙元年至道光五年历修谱序,然自康熙五十九年二修起,序中皆称祖籍山阴世系不可考。然而笔者对《康熙元年初修序》研究之后发现,彭城张氏乃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绝代散文家”张岱的同族近支,继而根据张岱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出彭城张氏祖籍山阴世系。   

  一 、《康熙元年初修序》:彭城张氏为张岱的同族近支

  《康熙元年初修序》为浙江山阴人张昙所书,落款“山阴小侄昙书于彭城房山之济美堂时康熙元年小春日也”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昙在序中写道:“如余籍山阴,家卧龙山。闻先世有迁吕梁,虽不可考,然自江北来者无不订谱以归,洵乎万壑之同源也。高曾乃迁钱塘,时阳和公尚未殿元名世,今蓬莱道上俗呼卧龙先生,岂非人有重其地耶?”序中说,张昙祖上阳和公曾“殿元名世”,中过状元。那么阳和公是谁呢?经查资料得知,山阴人张元忭(1538~1588)别号阳和,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中为左谕德兼侍读。而阳和公张元忭正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的曾祖父。

  难道张岱与彭城张氏有关系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再继续看《康熙元年初修序》中的两段文字:“伯量讳胆,隶徐州,宋号彭城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江东不顺,渡钱塘讨之。遘余弟登子名陛,为阳和公曾孙,昔司李镇江,溯厥渊源,次序井然。”“因访畴昔所闻伯量叙山阴谱,了然指掌。是登子之先为量也弟,而余之后为量也兄矣。”伯量即张胆,为张氏始迁祖张棋之曾长孙。这两段意思是说,张胆在征战浙江时,曾遇到张昙的弟弟张陛,与其共叙山阴先祖谱系,次序井然,丝毫不谬。张昙曾听其弟张陛说过此事,所以游历徐州时,特来拜访张胆。这么说来,张胆自然与张昙、张陛为同族兄弟了。

  那么张陛是谁呢?据《绍兴府志·选举志》记载:“张陛,张岱弟,字登子,山阴人,明天启年贡生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原来,张陛就是张岱的弟弟,那么张胆与张岱必然是同族兄弟无疑了。

  再查张岱资料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万历二十五年出生于绍兴车水坊。根据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张氏有四弟,分别字卿子、介子、平子、登子。”

  这段文字不仅证明张岱确实有一位弟弟字登子,还说他出生于绍兴车水坊,这和《彭城张氏族谱》中所记载的张氏祖籍相符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因此得出结论:彭城张氏祖籍浙江山阴车水坊,与张岱同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二、彭城张氏与张岱家族的宗支关系   

  那么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彭城张氏与张岱家族的宗支关系是怎样的呢?

  张元忭在《先考内山府君行状》中写道:“先世本蜀之绵竹人,宋咸淳中名远猷者为绍兴太守,有惠政,卒而葬山阴,遂世为山阴人,居南和里王姓辈分其述乃昌。迁今常禧里则自先大夫始也。太守公四传生福,以乡进士为温州学政。学政生仕廉,当元末抱德而隐。高皇帝既定天下,以隐士征,不就,郡守罗贤之辟为大宾。仕廉生原旭。旭生恭,少孤,育于舅氏陆,因冒陆氏。恭生宗盛,虽从里为散官,而好古敦行,有长者风,乡人至今称陆如松翁云。弘治间,陆之子孙构夺其居,始白于官,复故姓。宗盛生四子,季曰诏,则先大父也。”

  再看看张岱族谱世系图:张守礼→君政→子胄→弘愈→九皋(徙家长安)→抗→仲方→孟常→克勤→纪→(迁四川成都)→庭坚→文矩(迁四川绵竹)→咸→浚→杓→焯(炳)→逊厚→震→远猷(迁山阴)→王姓辈分其述乃昌?→?→?→福→仕廉→原旭→恭→宗盛→诏→天复→元忭→汝霖→耀芳→岱

  张岱为张元忭曾长孙,张元忭生于嘉靖十六年(1538),元忭生汝霖,汝霖生耀芳,耀芳生岱(1597)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张棋生年不详,于嘉靖年间迁徐州,嘉靖二十七年(1548)生应科,应科生垣,垣生胆(1614)。张元忭与张棋因曾孙岱、胆辈分相同,两人应为从兄弟,且张棋比张元忭至少长十余岁。

  元忭大伯张天□(缺)、二伯张天衢之子皆为“元”辈,基本排除张棋与元忭为叔伯兄弟的可能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彭城张氏族谱》里在写于雍正十一年的《三修序》中说:“别驾公(指张垣,胆之父)犹能自合川公而上追忆数代,音容想象,可屈指而历数之。别驾公捐馆后,无复有能知之者。”可见,张胆征战浙江,与张陛共叙山阴先祖世系时,也就上溯几代而已。因此,彭城张氏祖先可能为诏之兄或弟,其谱系分支为:(前略)→恭→宗盛→?(诏之兄或弟)→?→棋(迁徐州)→应科→垣→胆。

  由上推断,张棋与张元忭应为四世兄弟,张胆与张岱则为七世兄弟王姓辈分其述乃昌。   

  三、山阴车水坊张氏为三朝显赫世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钟鼎名家

  绍兴车水坊张氏历代先祖十分显赫,公卿将相、宗师大儒不乏其人,实为簪缨世族王姓辈分其述乃昌。现择知名人物略述如下:

  张九龄(678~740),西汉留侯张良之后,绍兴车水坊张氏先祖张九皋之兄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时期著名丞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著有《曲江集》。其五言古诗,语言素练质朴,寄托深远,对扫除唐初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皋,中宗景龙三年明经及第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曾做过南康郡赣县令、南康郡别驾、襄阳郡太守兼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南海太守兼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使、摄御史中丞。赐爵南康县开国男、益封开国伯。

  张浚(1097~1164),南宋汉州绵竹人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南宋宰相,抗金派领袖,官至少师,封魏国公。秦桧执政,谪居在外近二十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重被起用,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封为魏国公,任枢密都督江淮兵马,符离之败后,被主和派排斥,不久罢官去世,谥忠献。《宋史》有传。

  张栻(1133~1180),浚长子,字敬夫,世称南轩先生王姓辈分其述乃昌。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数千人,初步奠定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后历任吏部员外侍郎等职。著有《张南轩公全集》。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杓(宋史为枃)(?~1197),浚次子,字定叟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授承奉郎,历两浙西路安抚使、兵部尚书兼知临安府、刑部侍郎等职。后升宝文阁学士、知建康府。再升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学士。

  张远猷(1222~1272),字辰卿,魏公浚六世孙,车水坊张氏徙居山阴的始祖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历任贵州朝散大夫,出知绍兴知府,直节不阿。时贾似道权倾朝野,远猷未尝谒见。为政明察,关心民疾,修德自警,郡人颂之。加大中大夫,赐绯衣金鱼袋。后致仕(离任),一因蜀道梗阻,二因母曾氏为会稽人,遂徙居山阴南和里。

  张天复(1513~1573),字复亨,号内山,山阴人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云南按察司副使、太仆寺卿。博洽工文,亦善书,著有《皇舆考》、《鸣玉堂稿》,与柳文合纂《山阴县志》。

  张元忭(1538~1588),天复子,字子盖,别号阳和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中为左谕德兼侍读。善属文,工书,曾与孙鑛合修《绍兴府志》,与徐渭同修《会稽县志》。著有《云门志略》、《翰林诸书选粹》、《不二斋文选》等。

  张汝霖(1557~1625),元忭子,字肃之,号雨若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岳父为明大学士、内阁首辅朱赓。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历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山东副使、贵州提学、广西参议。山东副使任上曾力排众议,于落卷中录取“古文崛”的名士李延赏,遭礼科给事中汪若霖弹劾。后历任南刑部主事、福建按察副使。

  张耀芳(1574?~1633),汝霖子,字尔韬,号大涤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张岱(1597年~1679年),耀芳子,元忭曾长孙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曾招募五千余人抗清复明。后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绝代散文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陛,张岱弟,字登子,明天启年贡生王姓辈分其述乃昌。著有《救荒事宜》。崇祯十三年,山阴大饥。陛出其家粟五百石,又鬻家产得米千余石办赈,活人万余。后考授内阁撰文中书。康熙十五年,授延平府同知,署邵武府,摄沙邑令,卒于官,祀名宦。《嘉庆山阴县志》有载。

  四、彭城张氏宗族代表赴绍兴寻根问祖

  2011年9月29日,笔者陪同彭城张氏家族代表张明君、张信和两位老人前往浙江绍兴寻根问祖,先后在杭州市浙江图书馆、绍兴市图书馆查遍典籍家谱方志,联系当地文史学者,咨询有关部门,寻访古巷旧户人家,然偌大绍兴城竟无人知晓张岱后人情况,更无其家谱可寻王姓辈分其述乃昌。昔日聚族而居的车水坊及钟鸣鼎食的状元府,如今被繁华的金融商业区和高档公寓所取代,只空留一个地名,直让两位老人扼腕叹息!绍兴晚报社听说后,特派首席记者周能兵前来采访,并将“徐州张氏来绍寻根”的报道刊登于10月1日《绍兴晚报》头版。

  真可谓:黄河钱江原归一派,云龙卧龙本为一家王姓辈分其述乃昌。叹绍兴车水坊张氏宗族三朝鼎盛,因饱受满清政治影响,人丁逃徙四方,现已湮灭难寻;幸彭城张氏一脉秉承子房遗风,仍勤勉敬业仁孝忠厚,宗派分支繁多,已成彭城望族。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angzijinci.com/post/728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