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宛然府城气象的乌镇(1)---嘉兴人文地理之二十九:嘉兴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文\一百个秋天 摄\胖胖胖

  宛然府城气象的乌镇 (1)

  ——南栅杂记

   一、乌镇闻见记

   乌镇是江南古镇中很特别的一个巨镇,以一条名叫车溪的南北方向的市河为界,民国以前,西为乌镇,隶属湖州府乌程县,东为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嘉兴王姓。两镇合称乌青镇。乌青两镇隔河相望,有南新桥、南花桥、北花桥、双溪桥等多座石拱桥相连接。虽分治有别,两岸居民并非老死不相往来。乌青镇在明中叶,即有"宛然府城气象"的繁华和规模,名为小镇,实可与湖州府城、嘉兴府城相媲美。镇制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多起刑事案件,加上分属两府县,故明嘉靖十七年(1538)十一月,地方官以"以弭盐盗,以安地方事理"为由,奏请朝廷批准分立县衙,在一份至今保存下来的《请分立县治疏》中,我们不经意中看到了明代中叶乌青镇的盛况:

   "乌镇大市,地僻人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本镇地厚土沃,风气凝结,居民不下四五千家,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梁圜阓,不烦改拓,宛然府城气象嘉兴王姓。"

   乌镇、青镇之名,由来已久,李乐《重修乌青镇志》卷一云:"按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一云乌镇因土地乌将军名,非也;按青镇古谓青墩,今名青镇,因与乌镇相柢,同称镇耳,一云青镇因土地祠青面使者名,非也嘉兴王姓。"李乐是明代对乌镇文化有着突出贡献的老土地,他负责修撰镇志,延续古镇千年文脉,严谨求证,剔除讹传,他做这些事情,像他年轻时做地方官一样,耿老古实,是可信的。

   迄今所见,关于"乌镇"之名的最早记载,是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朱洪《乌镇索靖明王庙碑》的碑文嘉兴王姓。显然,有唐一代,乌、青两镇尚未分立,镇在宋以前,是为军事而设置的,故唐代乌镇有镇守将军乌赞平李锜叛乱而战死的事迹。宋代,乌镇设监镇衙,以替代唐的镇守将军府,相应地,监镇官替代了镇守将军,乌镇从此进入经济性的江南市镇行列。

   乌镇由于地处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错壤之地,太平年代,自然百货骈集,战乱频仍的乱世,毁灭性的灾难也少不得首当其冲嘉兴王姓。明嘉靖三年(1524),镇人陈观记载乌镇盛衰甚详,大致是,乌镇盛于南宋淳熙(1174—1189)、嘉定(1208—1224)年间,这是宋室南渡的直接好处。宋室南渡,士大夫多卜居此地,直接招致了商业经济的繁荣,这也是江南大多数市镇兴盛的一个契机。但到德祐二年(1276),乌镇突然衰落,"德祐丙子岁,公署、酒楼、官店,悉入为民庐。"乌镇在元末再罹兵燹,"民庐寺观书馆举为灰烬矣,其仅存者唯两浮屠之遗迹焉。"明初经修养生息,稍稍恢复了元气,到了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年谷屡登,居民殷福,锐于兴作。"这个时期,乌镇经历一段规模颇不小的开发,"卑者高之,隘者广之,荆棘荒芜素无人居者,亦删刈而结构之。"这次开发的直接结果是,乌镇的镇容得到了巨大改观——寺观巍然焕然,雄视四方,民居鳞次栉比,延接于四栅。这在陈观,是亲眼目睹的。在老土地陈观眼里,这样的镇容镇貌,已经超过了乌镇历史上最繁华的南宋。到了他校正《乌青志》的嘉靖年间,眼见得"负贩之广,封桑之勤,又日盛一日,且士知向学,科贡有人,民知尚义,输赈多室,缙绅士夫摩接街市,民风土俗一变而为富庶礼仪矣。"剔除这位陈先生对他服务的那个皇明时代的过分美言,一个盛极一时的乌镇,后人还是颇可触摸的。

   到了清康熙年间,乌镇规模又是一变,"居民殆万家,又为乌程之巨镇……乌镇一区,实为浙西垄断之所,商贾走集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嘉兴王姓。"(见康熙《乌青文献》卷一,建制)这不是一般的江南市镇所可比拟的。

   有清一代,由于乌镇蓬勃的蚕桑业的兴盛,乌镇府城的架势其实早已经具备嘉兴王姓。十字形的江南巨镇,有着长长的"乡脚",保证了居民的日常开销,可谓民物繁缛,巨丽甲于他镇。根据乾隆《乌青镇志》的记载,"市逵广袤十八里",而这个时期,湖州、嘉兴两大府城,周围仅十二里。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里人卢学溥等修撰的《乌青镇志》刻成,乌镇的疆域,"市逵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同,横半之。"其时,乌镇并设有四大城门,即福昌桥北堍的南昌门——青镇的南门,通杭州;利济桥南堍的澄江门——乌镇之北门,通苏州;永兴桥西堍的朝宗门——青镇的东门,通嘉兴府;通济桥东堍的通霅门——乌镇之西门,通湖州府,俨然通都大邑的气势。与此四门相对应的是,土人直呼乌青镇为南栅北栅东栅西栅,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将分别叙述之。

   1950年,原属吴兴县的乌镇划归桐乡,与河东的青镇合并为一镇,定名乌镇嘉兴王姓。这个乌镇,与历代志书记载的"乌镇",有了新的扩大了的内涵。此名沿用至今。

   二、 南栅之南

   1973年,嘉兴王姓我七岁了,乘着水乡的蚱蜢舟

   进入乌镇,和嘉兴王姓我爱吹一点小牛的父亲

   用一支爬满水藻和青苔的

   吱嘎吱嘎的木橹

   搅碎嘉兴王姓了浙北小镇甜津津的市声

   ——引自拙作《乌镇遗事》

   这是我少年时代的一次亲身经历嘉兴王姓。凌晨,天还是乌墨墨的黑,我父亲解开缆绳,一脚将木船蹬离岸边,架起橹,吱嘎吱嘎摇向乌镇。头顶是寒冷的启明星,船舱里,是十三只猪崽。船在白马塘里穿行着,船头与水流搏击两个多小时后,斜尖子到了,这里已是乌镇的南栅,白马塘和金牛塘,在此汇入乌镇市河车溪。白马和金牛,两条白练,勾勒出一个斜尖的土墩。据说这里曾是枪毙犯人的地点,我没有亲见,但是每次船到此处,心便紧缩起来。土墩上的焦黄的芦苇,在露水里,显得凄凉异常。过了斜尖子,乌镇南栅头的老风景——东面的一半市河,半露出一片巨大原木。粗大的木材,一直是我对乌镇的清晰的想象。然后,天亮堂起来,市河东边奇长无比的街面上,南栅附近村庄里的老农,手挽着提篮,或肩挑竹篰,去街上喝早茶,顺便买卖蔬菜及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

   船摇到南栅小猪行的河口,就停下了嘉兴王姓。这个小猪行,在南栅头160号,仍在。墙面斑驳,上个月我去踏访,仍有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味。墙上还有一块"桐乡县乌镇供销合作社苗猪行"的洋铁牌子。三十年过去,附近的建筑,基本未变。只是大门紧闭,显然已废弃有年。当年父亲选择这里买苗猪,是有原因的,猪行附近,即168号,是我家的远房亲戚,姓杨。木头楼房,有小厅堂和天井,记得天井里有一棵葡萄藤,攀爬覆盖了整个天井。现在,杨家已经迁走,房子出租给外地人。附近176号的朱家,祖上开染坊发家,砖雕的门楼,长方形的天井里,置一大七石缸。厅堂也要考究得多,屋子里正方形的青砖铺地,洁净整齐。朱家的小辈,多在城市里安家,厅堂分出一半,租给人家。这大概是小镇老居民眼下处理老房子的一个普遍趋势吧。

   乌镇南栅,实可以浮澜桥为界限,浮澜桥往南,俗称桥外头,民国以来,"为乡民市易之区嘉兴王姓。"丝庄等均设于此。现在,街两边的房子比之桥北常丰街,明显窳敝,新砌的白粉墙替代了焦黄的排门,确有市梢头的感觉。但自晚清同光以来,这里却是木业、竹行业的繁盛之地。这里的竹货均来自湖属上柏、梅溪等处。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竹行一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抗战军兴,日军进驻乌镇,南栅竹木业的凋敝,已是大势所趋。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我在南栅却看到了"独此一家"的"南栅天成竹行",经理姓黄,屠甸人,十八岁来乌镇学做生意,一住四十二年,在此娶妻生子,顽强地扎根在乌镇肥沃的土壤里了嘉兴王姓。在他家小小的门面口,一排排气势非凡的青竹岿然屹立,仔细看,每支青竹的竹篰头上,安装着铁钩,原来是撑船用的篙子。竹行北面的墙上,是"乌镇供销社生资商店南栅竹木部"字样,这是上世纪的遗物,沿袭到现在,只有"天成"一家了。

   南栅头,当年我父亲摇船经过的河道已经用铁架子封禁,有如健壮的胳膊上上了一块夹板嘉兴王姓。我坐在河口,呆望了许久。远一点的斜尖子,还是原来模样。往来的大铁皮船,都绕到嵇家汇那个方向去了。车溪市河,像江南的所有河道,浑浊,静默,无话可说。只是,石驳岸上,倒挂的杨柳突然抽芽了,一点一点的鹅黄色嫩头,在微风中向着我点了点头。这是不是春天的颜色呢?这一点点嫩绿,在江南古镇的街面上,特别地显眼。

   三、 浮澜桥

   我小时候,石拱桥的印象就是来自南栅头的这座浮澜桥嘉兴王姓。那时候不作兴称它浮澜桥,更不会叫它那个刻在桥身上的名字——福昌桥。我们只简单地直呼它"大(读如杜)石桥",大石桥到了,就可以歇歇脚了。于是,噔噔噔,一口气跑到桥顶——桥顶平坦得很呢。桥顶东西两边,各有一长条形石头。这两块石头,靠内一半平坦如砥,靠外一半呈弧形折起,这平坦如砥的半边,正是极舒服的座位。小小的脊背靠拢去,微微的沁凉。夏天,这里是镇上居民纳凉的好所在。且说那个早晨,我坐到桥上,手心摩挲着小石狮子,俯瞰桥南堍——我父亲放下肩膀上的一担包菜,摘下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大草帽,啪嗒啪嗒扇着风。稍歇,他重又挑起担子,脚步微微横向,缓慢地跨出,一个步子一个步子地走上桥来,走到桥顶,父亲照例陪着我远望一会儿,然后,拉起我的手继续向桥北走去——那里是乌镇的闹市区。

   浮澜桥南北向横跨在浮澜桥港上,为单孔石拱桥嘉兴王姓。相传为明宣德年间镇人浮澜先生壶敏所建。正德十三年重建,因"后人罔知其原",更名福昌桥。但中国民间,老百姓肚子里自有一本账簿,特别是对造桥之类的善举,他们是不会忘记的,故镇人一直称之为浮澜桥。

   按理,先有河,然后有桥,现在这河很奇怪地叫做"浮澜桥港",原来的河名反而不彰,可见,这位虚实未知的浮澜先生,在乌镇人心目中的位置嘉兴王姓。

   一座浮澜桥,两边各雕刻有六只精美的石狮子,总计十二只嘉兴王姓。可惜桥南堍有三只已毁,询之本镇老居民、八十四岁的陈吉生先生,他十分肯定地告诉我,石狮子是被日本人打掉的。

   浮澜桥的西面,就是嵇家汇嘉兴王姓。民国二十八年(1939)冬,国民党陆军二十八军六十二师,自南栅茶亭庙进入,乘着暮色的掩护,一部分士兵依据浮澜桥作为掩体,向河对面嵇家汇的日军射击,日军情急之下,点燃民房,近三百间民房顷刻间化为一片火海。战斗结束,浮澜桥上血迹斑斑,三只小石狮子已被日军小钢炮击毁。时年十六岁的陈吉生目睹了这个场景。

   六十二师的故事,我小时候听到过一些嘉兴王姓。该部多为湖南人,头戴竹笠,因而杭嘉湖一带习惯称他们"箬帽兵"。日伪军闻"箬帽兵"之名,内心惊惶。故每到一地,必向当地人问有无"箬帽兵"。一年以后,六十二师三七一团一营姜云祥部再袭乌镇,日军溃退。姜部进驻乌镇,逮捕伪区长叶俞民等汉奸,公审后枪决。于神圣的抗战,六十二师实在是功不可没。

   小小的浮澜桥上,刻印着中国军民伟大抗战的印记,这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嘉兴王姓。

   浮澜桥北堍,朝南埭一号,为南圣堂,清同治九年建,奉圣帝安乐王财神嘉兴王姓。据一老者告诉我,原先门口有井,有石碑。屋子里有三个菩萨,文革时期被毁。南圣堂的老屋子望进去黑萎萎的,空关着,窗子倒是很古朴的直条窗。青砖的墙基,平砌,看来是有点年份了。局促在街路边,不大有人注意。

   乌镇南栅头,现在最惹人注目的当然是浮澜桥,陪同我的罗佩英女士告诉我,本地人是这样介绍给沪上客人的,南栅头有座浮澜桥——白天(水里)浮起来,夜里沉下去嘉兴王姓。我听着,莞尔一笑,心里嘀咕一句:瞎七搭八。

   四、宋堡弄与汤国梨

   乌镇四栅,车溪重掘之前,原有六条长街,南北两栅,河东河西各有一条;东西两栅,为单街,俱在河北嘉兴王姓。市河一开,南栅之河西长街,已是无存,北栅独存河西长街,河东之街面,悉数挖掘殆尽。

   南栅长街,我小时候走过的次数较多,现在基本保持当年的模样,特别是冶坊左近,茧门洞、马头墙俱在,这一段,比较的还有一些古味嘉兴王姓。

   冶坊入北,原有箍桶桥,现在也是无存了嘉兴王姓。箍桶桥是俗名,位于宋堡弄口,南北向的一座石平桥,惜民国时河道已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河道填平,桥废成路。这次我去踏访,见原先的桥址,即现今的街面上,尚有六块长条形石板,四米长,两米来宽,想是箍桶桥旧物。

   我对箍桶桥附近的宋堡弄有兴趣,是因为这里是一代女史汤国梨(1882—1980)的旧宅嘉兴王姓。汤国梨,字志莹,号影观,国梨是她寄父沈善宝(号和甫)取的学名。

   汤国梨诞生于宋堡弄口之汤宅嘉兴王姓。汤宅为一幢三开间二进的宅院,与冶坊内屋贴邻。国梨自幼乖巧、聪明过人,故深得冶坊主人沈善宝夫妇喜爱,自小就认为寄女,如同己出。

   因有冶坊老板沈和甫先生的资助,汤国梨有机会赴上海入务本女校嘉兴王姓。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即参加反抗清政府出卖苏杭甬铁路修筑权的运动,成为"妇女保路会"负责人之一,迈出其革命人生的第一步。

   毕业后,国梨立志妇女启蒙教育,执教于吴兴女子学堂,由教员而舍监而校长嘉兴王姓。辛亥革命成功,国梨热血沸腾,重返上海,参与发起、组建"女子北伐队",策应革命。旋与上海一百二十多位女界名流共同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并上书孙中山先生呼吁"女界参政"。得中山先生热情赞许并大力支持。1912年3月16日,"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宣告成立,宋庆龄为名誉社长,国梨任编辑部长之职。该社创办神州女学,为民主革命培养妇女骨干,国梨任主说教员。又创办《神州女报》,负责编务,并为主撰人之一。该报开女报界之先河,宣传妇女解放,鼓吹辛亥革命精神,维护共和,抨击时弊,影响至巨。

   汤国梨一生最为人提及的是,1913年6月15日,在上海著名的爱俪园(即哈同花园),与"民国先驱"、"学界泰斗"的章太炎先生结为夫妇嘉兴王姓。盛大的婚礼上,蔡元培为之证婚,盛赞他们是学问加革命的天作之合。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革命领袖与会庆贺,这个世纪婚礼,称得上冠盖云集,极一时之盛。

   此后,国梨传奇的人生就完全与章太炎这位革命家、大学问家结合在一起了嘉兴王姓。特别是1936年,太炎先生去世,汤国梨克尽全力,护卫太炎先生全部遗著和手稿,功不可没。战乱频仍的岁月,国梨所带行李物件大部分丢失,唯太炎遗物,丝毫无损。

   国梨善诗词,有《影观诗稿》、《影观词稿》传世嘉兴王姓。词学家冒鹤亭、吴梅等人对她赞誉甚高,称其为当代女词人中之佼佼者。夏承焘为《影观词稿》作序,赞之"幽深绵邈,令人深绎无穷"。徐观在所作的《前言》中说:"其诗其词,机杼自出,一派天籁,乃其独立人格与天才性灵之真实写照也。"太炎先生在世之日,章士钊曾致信给他:"吾嫂工诗能文,填词尤清丽,惜其文名为吾兄所掩,故不彰于世云。"

   早在1907年,汤国梨作有《薛家桥即景》一诗:"岸柳将无叶,汀芦正着花嘉兴王姓。小桥流水急,人影夕阳斜。"按,薛家桥,位于宋堡弄后,通田野。诗为汤国梨二十五岁所作,但诗歌中的情趣,延及晚年。

   晚年的汤国梨徙居苏州,酷爱梅花,"年年梦绕梅花"、"问舍求田素愿奢,屋前屋后种梅花","冰雪精神绝世姿",一位诗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个意象,梅花,可为汤国梨先生人格之写照嘉兴王姓。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09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