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大仲崮王氏祠堂的传说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大仲崮王氏祠堂如果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作为故事传承,对于其他家族或许意义不大。但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点和解放后的村小学,意义就非同一般了。清朝莒州知州周仁寿赠送给大仲崮村王氏祠堂一块牌匾,上有镶金嵌银四个大字——恺恻慈祥,这是知州对王氏家族的最高褒奖;抗日战争时期,王氏祠堂曾经是中共地下联络点。与莒县桑园的八路军办事处保持单线联系,盘踞在大北杏、枳沟炮楼的鬼子和伪军数次扫荡、多次清剿,都被王氏族人巧妙掩护、化险为夷;解放后,祠堂又做了村小学,由于物质匮乏,就将祠堂的牌匾制作成了学校的黑板,这也算是祖宗为后世子孙做的物质贡献吧!实事求是地说,这块堂匾,虽然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但从文物角度来讲,确实有点可惜。



大仲崮王氏祠堂共有五处,由五世祖王瑚在大仲崮村首建一处(即本文所说之处);由五世祖王琳的后裔在大北杏村先后建了三处;由大仲崮王氏出资、以合族的名义在中村村修建一处。一个家族,在不同的地点先后修建五座祠堂,这在左近方圆百里是绝无仅有的。

王氏先祖中村村王存礼的长孙王绥,明朝崇祯皇帝敕封为宣武将军,镇守登州,战功显赫,政绩显著,位居五品,是大仲崮王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高官。从此,王氏在仲崮一支方圆几十里内小有名气,所以说,在大仲崮建王氏祠堂,当之无愧!



大仲崮王氏的五世祖王琳早年在大北杏村李家当佃户,寄人篱下、备受歧视,生活困苦、艰辛度日。但是他卧薪尝胆、砺志创业,并非常注重对子孙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清朝中后期,先后考取了四名举人、四位将军、一名进士,从此以后,便在莒县有了名望。在民间曾有过“大店庄、北杏王、岳家春生小柳行”之传说。北杏王氏列于莒县三大家族,在此建祠堂也是顺理成章。

本文所说的仲崮王氏祠堂,建在大仲崮村东端,银溪河拐弯东北流向的东岸。院子南北长24米,含农历每年二十四节气之意;东西宽18米,象征二九之尊;占地0.48亩(老亩),预示子孙后代四平八稳、平安繁荣。



黑漆大门的前后各有两根朱红木柱撑成门楼,直冲大门靠北建主祠三间,祠堂的正房采用传统的工艺,上半截用黄草苫铺,下半截用青色鱼鳞瓦做檐,显得古朴厚重、庄严肃穆。主祠两端,各有配房两间,东边两间专门放祭祀器具之类;西边两间是专供族中长者、显贵们议事、休息、更衣之所。院内青砖铺成甬道,甬道两边左柏右竹,柏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翠竹丛丛蓬勃、密不透风,柏竹之下,鸟粪年积尺余,由此可见,平时无人敢越雷池半步。

大门外的东侧,另起房两间,这是看祠堂的人之居所。



到了年除夕,祠堂内外清扫一新,祠内正面墙上,挂着金碧辉煌的“家堂祝子”,祝子前的供桌上摆着猪头牲、各式糕点、时鲜水果以及本族各户送来的荤素菜肴百余碗。

到了晚上约七点左右,由壮汉抬着三百余斤重的锡制香案,长者抬着起火、抱着烧纸,儿童捧着信香,去村南石板盖上,迎请祖宗神灵回村过年。

大年初一,七点半以前,由身穿马褂、头戴红葫芦半帽的男子首先瞻拜;早饭后,新婚少妇、闺阁少女都穿着红袄绿裤、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前呼后拥来到祠堂。祠堂内外,红红绿绿、花团锦簇,形成了一道平时难得一见的亮丽的风景。



这是农民一年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也是一个家族最和谐、最有凝聚力的一天!

下午四点半左右,大群族人,再到南石板盖化纸、焚香、祭奠贡品、燃放大鞭,恭送祖宗回安息之地。

热闹喧嚣了一天的祠堂,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如果你们村有故事,那就快写下来,拍下来,发给乐乡游小编,欢迎投稿或者提供线索。


大仲崮王氏祠堂的传说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