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固王氏小宗逸事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潘固王氏小宗逸事
王伟凯
潘固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隶属章台镇。关于村名来历,一直众说纷纭,但自元朝迄今,村名未发生任何变化,传承已达700余年。按乡间传言,在明朝之前,该村以潘、于、黑姓氏居民为主,在经历元末明初战争后,原有姓氏居民无有一存,村东北角区域号称黑家园,当是最初黑氏居民聚居之地。
潘固王氏家族是目今潘固村大姓,全村王姓同宗同源。按王氏家谱载,始祖王士能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随叔父和兄弟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酒务兔村迁居于此,世传已20余代,世系清晰,家族和谐,男耕女织,繁衍生息。
其中王氏小宗主要居住在村西区域,该族人口鼎盛,人才辈出,日前发现的一则百年前的分家文书更是彰显出了该家族的和睦。按家谱所载,小宗传自始祖幼子一枝,但起初人丁单薄,数传至十四祖王振邦时,家业始兴。该家族一直保存有振邦祖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购买土地的文书一份,虽然土地交易仅为两亩八分,但在古代社会,购买土地是家族发展兴盛的基础,可以说,振邦祖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孔府结缘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后人世袭衍圣公所居住的府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为世界所敬仰。自汉武帝开始,孔子后人一直为国家敕封,就是这样一个千年荣耀的家族,却与潘固王氏家族却有过一丝渊源。
潘固王氏小宗自明洪武时期移居来此后,世代耕读,但人丁稀薄,自三代祖至十五祖,多为单丁相传。虽后人也多有秀才、生员等功名,只是耕读传家,与世无争。自十四祖始,随着社会发展的开变,王氏先人也逐步涉足它业,主要是从事木工行业,到十五祖王长林时,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园主章。
大约在清咸、光时期,孔府修缮孔庙,聘请了山南海北的能工巧匠汇聚曲阜,王长林公亦在邀请之列。在修缮时,自然是各有分工,但在安装廊下的抱柱时,却出现了点差错,因为负责测量的师傅看错了鲁班尺,量错了尺寸,使得做好的两棵抱柱都短了一截,无法安装。对此,测量的师傅、负责监工的孔府人员和其他匠人都很担心,因为重新再做抱柱,不但耗工耗料,而且时间也来不及。长林公时值壮年,心思缜密,且在所有工匠中威望甚高,于是大家请长林公来共同商量,长林公于是提议将所有的抱柱都比照短一截的抱柱取齐,而在所有抱柱下面再做一截垫柱,且垫柱四周雕刻上“福禄寿喜”等吉祥性花纹,使得比以前单独的抱柱更加美观。
修缮完毕后,孔府人员查看工程,对抱柱的这一设计赞不绝口,据说第三十代衍圣公孔祥珂在拜谒孔庙时,对抱柱设计称赞有加,并让孔府人员恩赏了所有工匠,尤其是特赏了长林公。一直到今天,曲阜的故老乡贤仍对衍圣公体恤匠人念念不忘。长林公另外得到的恩赏就是允许参观拜谒孔林,正是因为拜谒了孔林,看到了孔林的埋葬方式,长林公得到了启发。
孔林为“携子抱孙”葬制,“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潘固王氏家族自长林公始,亦是采用了“携子抱孙”葬制,本来长林公单丁一人,兄弟寡有,无需采取这样的葬制,但为何采用,现已不可知。推测当与其敬仰孔圣人有关,现在王氏小宗的墓地仍在使用,已长达160余年,长林公的子孙文人辈出,曾一度被乡人尊称为“圣人府”。长林公的孙辈中,有举人、有大学生,如孙辈王韶廷中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举人,曾孙辈中,王敏德公(系长林公次子清安公孙、鸣韶公长子)13岁即考入河北省冀州第六师范,被乡人称为“神童”,敏德公弟慎德公10岁入威县县立高小读书,惜鸣韶公猝然辞世,二人不得不退学归家,三子王谦德公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贺钊、雪塔等地高小任校长,后到湖南省博物馆任职,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子孙也有很多,按冥冥来说,这是不是得缘于和孔府的这段缘分呢!
文教兴家
十五祖王长林则是家族发展史上的转折人物,其生有五子,就是现在潘固村西头的“五房”,俗称“五大院”。现在该家族中传承的分家文书立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十月二十五日,距今已经125年。分家文书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为尚在世的母亲留有养老土地,“与慈母除养老地三十八亩以为奉养”,从而解决了赡养问题;二是为尚未出嫁的妹妹留下嫁妆资产,“与胞妹七姐除地六亩以为嫁资之用”,从而解决了嫁妆问题;三是为幼年丧父的子侄留下肥田,因二子清安公先父而逝,侄子明韶年仅15岁,几位伯叔就把最好的土地和房产分配给侄子,且由四叔、五叔负责照管,体现了家族和睦、孝亲爱幼的风范。
长林祖生有五子,以文教兴家、良善为本传承。五子分支,共有叔伯弟兄十三位,其中武秀才一人,秀才两人,举人一人,大学学习者三人。按民国十八年(1928年)《威县县志》所载,王绍庭系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补行辛丑恩正并科举人;王来庭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至民国十年(公元1911年)在广平府中学和北洋法政学校学习,后任威县参议会参议;王露庭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至民国十年(公元1911年)在广平府中学和兽医学校学习,后在张学良将军麾下的东北军中工作;王保廷就学于河北邯郸农业专科学校,后就职于南宫市农业局;王明韶曾任村正多年,乡人念其贡献,县知事赠“急公好义”匾额以彰,此匾解放后尚存。兄弟四人同入县志,应该说这样的家族并不多见。
堂兄弟共有三十三人,虽为堂兄弟,但和睦处事,彼此提携,亲如一家,兄弟们之间从未发生过丝毫口角。三十三人中,参加革命者3人,从事教育工作者2人,尤其是王明韶之子王谦德14岁即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潘固村第一名党员,之后先后任威县三区宣传部部长、五区青救会主任、县青救会武装部部长等职。1949年4月随大军南下到达湖南省津市,先后任津市宣传部干事、津市镇镇长,后调省委党校工作,文革后任省博物馆副厅级馆长。
下一代的后人中,王培勋曾任威县县委书记、海河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培良曾任湖南省包装总公司秘书长,王培礼曾任中国援助阿尔及利亚技术首席专家,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更有十几位之多。
岁月荏苒,潘固王氏家族后人秉承“良善为本”的家风家训,无论士农工商,各司其业。每逢春节、清明,在外游子回家团聚,上孝长者,中和兄弟,家族之兴、家风之传,是之根本。目今正值乡村振兴之机,潘固王氏子孙更是不忘先人教诲,砥砺前行,以不负祖辈的付出与辛劳!
救治抗日伤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求存抗战。当时在威县潘固村周围,日军和伪军建造了很多炮楼,其中驻雪塔炮楼的敌人经常来潘固扫荡,他们一般是马队先行,采取圈街方式。潘固村有四条很整齐划一的街道,分为前街、后街、东街和西街,且四条街彼此贯通,围成一正方形。
大约在1939年的时候,驻雪塔的敌人开始圈街,把潘固前街以外的部分住户和东柏悦村的一些老百姓给圈在了潘固村南,向百姓释放毒气来加以震慑,潘固吕姓的一位前辈想跑出去,被敌人开枪打死,这是敌人欠给潘固村民的一笔血债。后来在八路军的营救下,全体百姓脱险,但在战斗中,有两名战士负伤。
当时负伤的战士就安置在了王氏家族的空闲房子中,房子里放满农具、柴火等农用品以作为隐蔽之物,由王氏家族的妇女负责给送饭。当时每顿饭都是两个咸鸭蛋,一碗小米粥,且两名伤员分开隐藏,每两天换一个地方。最后几天藏在了家祖父王谦德开挖的地道中,该地道从炕上开口,通往另外一间房子的地下,此地道在1988年房屋拆迁时尚存。因为地道所在房屋位置在王氏家族的大约中心位置,人们相互串门方便,也就减少了外人的关注。家祖王谦德当时仅15岁,但加入共产党已经一年多,是潘固村的第一名党员。族中的很多长辈都很是支持他,尤其是一些叔伯时刻为他担心,两位哥哥每天晚间也都去他房里坐一会。
据乡间老人所传,王氏家族的妇女这几天集中在这间房子里纺花闲谈,曾祖母出身大家闺秀,又一曾五叔高祖母性情温和,两人辈分高,其他人围坐一起,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在战士养伤的十几天时间里,王氏族人给与了很多关照。后来,家族中准备了两辆大车,把战士送到了掌史村和部队顺利汇合。
杏坛五姐妹
潘固王氏小宗是个很重视教育的家族,其家训即是“文教兴家,良善为本。”虽然家族曾一度是潘固最富庶之家,但并没有让子孙单守着土地和家产生活,而是把子孙送到学堂,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王氏小宗分为五大院,二院的曾祖鸣韶公弱冠丧父,三叔、四叔和五叔为其延师就学,后婚配生子,发展家业。因鸣韶公睿智清明,公正处事,为村民所仰,20岁即出任村正。其对子女教育更是全力,伯祖14岁考入冀州第六师范学校,鸣韶公用骡马送子冀州读书,家祖、叔祖亦先后入威县县立高小读书。三院的叔曾祖韶庭公中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叔曾祖来庭公入北洋法政学校学习,后任县参议会参议。四院的曾叔祖露庭公入兽医学校学习,建国后任职保定。五院的叔曾祖保庭公入邯郸农业专科学校学习,后就职南宫市农业局。
正是这种家族“重文”氛围,使得族中子弟无论男女都以上学读书为要。1949年,临清组建了女子师范学校,家族中的五位女长辈,四位系姑祖(分别是三院的云芝姑奶、四院的金凤姑奶、四苗姑奶和另一位姑奶),一位系家姑讳字桂芬,五人一同在家学习。1950年秋天五人同去临清参加考试,同时皆被录取,一时传为佳话,被乡人称为王家的“五朵金花”、“五只凤凰”。1953年,五人毕业后都参加了教育工作,除家姑回到威县工作外,其他四位亲人皆在临清就职。
应该说在解放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下,王氏家族能够让女子读书上学,且外出参加考试,不能不说是全体家族的开明。
潘固王氏小宗一门自迁到威县,明时初创,清时初显,六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和传承。王氏家族的兴盛发展仍然需要后辈人的继续坚守和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王伟凯,潘固村人,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办公室主任,天津市政府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博士后。
潘固王氏小宗逸事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