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楚都的变迁:广水姓王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摘要:本文结合历史典故和自然地理,用推理的方法论述了楚都“丹阳”和“郢”的地望广水姓王。结果发现“丹阳”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楚都,并非只在一处,它先在商洛,后在丹淅,之后在谷城,最后在南漳。“丹阳”之称大约有310年。“郢都”首先建立在宜城的“楚皇城”,是为“鄀郢”。80年后迁都到了江陵的“纪南城”。楚昭王时期北迁到“鄀”大约十年,之后又回迁到纪南城,直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拔郢,“纪郢”存在了大约350年。“鄀郢”前后有90年。

  楚人享国八百年,它的历史几乎和周朝一样长,它经历了商末、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最后亡于秦国广水姓王。由于楚国的历史比较长,它的都城又是在不断的变迁之中,因此它的建都地点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一般认为楚都有五:丹阳、郢、陈郢、巨阳、寿郢广水姓王。对于陈郢、巨阳、寿郢的所在地,目前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陈郢位于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巨阳位于现在安徽省的太和,寿郢位于安徽省的寿县。但对于丹阳、郢的地望大家就众说纷纭了。

  截止目前“丹阳”地望就有四个: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广水姓王。而“郢”的地望就更多了,有的说在谷城,有的说在老河口,有的说在南漳,有的说在宜城,有的说在钟祥,有的说在宜城和钟祥之间,有的说在江陵的纪南城,有的说在鄂州,有的说在当阳的纪家湖。

  那么究竟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丹阳”,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郢”呢广水姓王。

  本文试图以历史典故和自然地理,用推理的办法来得出自己的判断广水姓王。

  一、丹阳

  《史记》上提到丹阳的地方有三处广水姓王。《史记•楚世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遂取汉中之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从以上三条记录中,我们几乎可以准确无误的推断出丹阳就在丹、淅交汇之地广水姓王。按照这个推测,自熊绎公元前1043年立国到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始都郢”,楚国应有354年的时间立都于丹、淅之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反而证明丹阳并不仅仅只在丹、淅之汇。

  最早的一件事情是这样的广水姓王。周成王七年,周公旦被人诬陷不忠,不得已奔楚。之后不久,周成王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又把他请了回去。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时的楚都丹阳应该离镐京不远。如果丹阳是在千里之外的丹淅,中间又隔着连绵的大山,要想这么方便的来回,是简直不可能的。

  第二件事情是周昭王伐楚广水姓王。周昭王三次伐楚,史载都是渡过汉水进行的,最后一次,昭王在返回的途中还被船公陷害溺死在汉水之中。从这里可以得到两条信息。其一,这时的楚都应该在汉水以西的某个地方。因为昭王伐楚需越过汉水,就证明了楚都在汉水以西。其二,这个地方应该在丹江口市以南的某个地方。因为丹水、淅水交汇之后形成均水,均水下行45公里到丹江口才汇入汉水,昭王伐楚既然要越过汉水,那楚都必定在丹江口的下游地区。现在看来,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离丹淅之地较近的地方只有谷城,也就是说谷城极有可能是周昭王伐楚时期的楚都丹阳。

  还有一个事情也支持丹阳在谷城说广水姓王。自熊绎立国到周昭王死于汉水,这时楚国已经建立了82年,又过75年就到了自称为王的熊渠时代。熊渠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他征伐的这些古国的地望分别对应的是今天的竹山县、老河口和南阳市西北部。我们知道,这时的楚国还是一个刚刚崛起的小国家,它不可能劳师远征,也没有那个能力,它只能吞并或征服自己周围更弱小的国家。反过来说,离这几个国家都近的谷城,就应该是熊渠时代的楚都丹阳。

  楚人的发展和扩张引起了周王室的不安广水姓王。为了限制楚国的发展和加强对南方蛮夷的控制,周宣王时期又陆续在汉水以东和汉水以北地区分封了不少姬姓和姻亲诸侯国。它们以申、吕、曾为代表,加上原来的“汉阳诸姬”如随、厉、唐、蓼、贰、轸、郧等国,它们形成了对楚国的包围态势。在周王室的支持下,他们排除异己,打击楚国,严重地压迫了楚人的生存环境,迫使楚人不得不向西南山区寻求发展。这时,楚人的国都极有可能随迁到荆山脚下的南漳。在这里他们休养生息、艰苦创业,终于在这个荒蛮之地创造出了一片生存的新天地。《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是这种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二、郢

  郢,作为楚都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世本•居篇》和《史记•楚世家》广水姓王。前者云:“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后者记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这两个“郢”是不是一回事,是不是就是江陵的纪南城,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纪郢”呢。如果是,从文王始都到顷襄王时白起拔郢,就会经历了411年的时间,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楚武王时候他的“郢”或者说他的“根据地”在哪里广水姓王。

  我们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南阳盆地南方就是江汉平原,它们中间隔着大洪山广水姓王。从江汉平原进入南阳盆地只有两条路线,一个是大洪山与西侧荆山形成的“荆襄通道”,一个是大洪山与东边桐柏山形成的“随枣走廊”。楚人要经过南阳盆地进军中原一定要经过这两个地方。另外,还有一个通道就是经过广水、大悟和信阳平桥区的“冥厄三关”,那是进军中原南部的又一通道。

  楚武王在位51年,他是一个有抱负的楚国领导人广水姓王。他不仅自立为王,而且一生都在为楚国的发展南征北战。他伐申、败郧,征服了贰国轸国,并先后灭了鄾、罗、卢戎、权等国。从从他征伐的这些诸侯国的位置反向推测,他的“根据地”应该就在这些国家的中间,也就是现在宜城和钟祥之间的区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也间接的证明了这个推论。

  我们还可以从他三次伐随中得到这个结论广水姓王。第一次武王伐随“瑕邑之战”,走的是荆襄通道,绕过大洪山向北向东伐随;第二次伐随“速杞之战”,走的是随枣走廊,绕过大洪山向东向北伐随;第三次伐随“溠水之战”,走的仍是荆襄通道,绕过大洪山向北向东伐随。那么他的“根据地”设在什么地方,三次伐随无论走荆襄通道或随枣走廊路程才会一样呢,我想只有宜城和钟祥之间,也就是说武王的“郢都”一定在这个区域。至于“武王徙郢”,也许是指他连年征战,“根据地”在不停的迁徙“郢都”也在不停的迁徙吧。

  从上所述,我们还可以推测出文王“始都郢”是说到了文王的时候,才结束了动荡的生活,终于把都城建立在了“郢”这个地方广水姓王。那么这个“郢”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应该就是现在宜城市南9公里郑集镇的“楚皇城”。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是一个古都遗址。这个“郢”就是后来被称人们为“鄀郢”的郢。

  这个鄀郢延续了多久呢,我们来看看后来楚成王时期的情况广水姓王。

  楚成王是个聪明的首领,他布德施惠,结旧好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承认了他的地位,命令他镇守南方,平定夷越的混乱广水姓王。这为他以后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了名义上的支持。

  楚成王早期的都城仍应该在鄀郢广水姓王。这从三个方面可以得到印证。首先楚成王时期齐楚争霸的地点在中原地区,“鄀郢”离中原最近,立都于此便于调兵遣将和后勤补给。其次屈完御兵时说楚国要“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鄀都北面的汉水显然符合作为护城河的条件。第三楚成王三十五年,重耳过楚,不久便被楚国送往秦国,也证明这时的楚都离秦国比较近。这一切都证实了这时的楚都就在鄀郢。

  那么楚人什么时候把楚都迁到了纪南城呢广水姓王?

  据《左传•文公十年》记载,楚成王三十九年,晋楚城濮之战后,子玉死,子西逃回国内,“沿汉溯江,将入郢广水姓王。王在渚宫,下,见之。”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这时的楚都已经迁到了江陵的纪南城。结合上面分析,也就是说在楚成王三十五年到三十九年期间,楚国把都城从“鄀郢”迁到了“纪郢”。

  那么纪郢是不是就一直作为楚都到了“白起拔郢”的时候呢?不是广水姓王。楚昭王时期有过短暂的迁都。

  《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年冬,……昭王出奔……吴入郢广水姓王。”“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清楚的记载了楚昭王迁都于“鄀”的历史,这时是公元前504年。之后,昭王什么时候又迁回了纪郢呢?

  《左传•哀公四年》有云:“吴将溯江入郢,将奔命焉广水姓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这个时候楚国的都城已经迁回到了纪郢。这时是昭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491年。从昭王十二年北迁都鄀,到昭王二十五年之前迁回纪郢,楚昭王迁都鄀郢大约有十年左右。

  现在我们知道了“纪郢”从楚成王晚期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被毁,它作为都城大约存在了360年的时间广水姓王。除去中间楚昭王都鄀的十年,它作为都城仍大约有350年的历史。

  三、楚都的变迁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楚人是不断迁徙的,他们的都城也是不断变化的广水姓王。结合历史资料,现在让我们描划一下楚人的迁徙路线。

  楚人本是居住在河南新郑一带的一个部落广水姓王。商末周初之时被周人排挤,于是他们向与他们友好的周部落靠拢。他们沿着熊耳山南麓向西迁徙,在今商洛市商州区的荆山河谷定居了下来。这里群山环绕,荆楚丛生,丹水横流。他们居住在河谷之阳,故称“丹阳”。

  至周成王时,大封诸侯广水姓王。熊绎因先人没有军功,仅被封为“子男之田,居丹阳。”由于地域狭小,物产匮乏,楚人只能向周王室贡献一些苞茅、荆矢、桃弓之类的东西,因此颇被王室轻慢。

  到了周康王时,熊艾不满周王室的不公,抛弃“子男之位”愤然南下广水姓王。他们沿着丹江河谷向南迁徙,走商洛、过丹凤,跋山涉水,最后终于在河南淅川的丹、淅交汇之地定居了下来。他们仍称这个地方谓丹阳。

  楚周决裂后,周王室为了限制楚人的发展,一直对它进行打击和压迫,楚人不得已向南迁徙,都城也不停的向南迁徙广水姓王。先是谷城,后是南漳。不过一直沿用“丹阳”的称谓。在荆山之麓的南漳,楚人艰苦奋斗、韬光养晦,终于在楚武王的时代走了出来。他们在南漳以东的“荆襄通道”上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在这里东征西伐,在楚文王时期才拥有了自己的固定都城“郢”。

  楚成王后期为了向南扩张,征伐南夷和百越,成王把都城迁到了纪南城广水姓王。自此开始,纪南城作为楚国的都城存在了大约350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纪南城,顷襄王率领民众仓皇东逃广水姓王。昔日先王们称霸中原的要道“冥厄三关”成了他们的躲避秦军的最后屏障。他们先是在信阳平桥区的城阳城安顿下来,等待淮阳陈城的修建,之后便迁入了陈郢。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为避让魏国的袭扰,楚都又南迁至安徽太和的巨阳广水姓王。又12年,复迁到安徽的寿春。19年后,楚国灭亡。

  综合统计,我们可以知道,楚都在商洛丹阳大约40年,在淅川丹淅之汇大约20年,在谷城丹阳大约140年,在南漳丹阳大约110年广水姓王。在鄀郢前、后大约90年,在纪郢大约350年,在陈郢25年,在巨阳12年,在寿春寿郢19年。

  四、释疑

  在我们论证了楚都八百年的变迁后,也许有人会对这些推演持不同意见广水姓王。这里把大家可能会提出的疑问予以解释。

  1,除了上面论述的五个楚都外,史书上经常提到的如鄢郢、郊郢、鄂郢、穰、项城、陈城、蔡城、不羹、城父、乾溪、章华台等城算作什么性质?答,它们有的是当时楚国的别郢,有的是对外扩张的军事重镇,有的是外交谈判的会盟地点,有的是动乱中的临时国都,有的是楚王的行乐地点广水姓王。

  2,《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广水姓王。”这里的荆山是不是现在保康县东南、南漳县西北的荆山?非也,这里指的是在商洛丹江河谷的荆山。熊绎获封的子男之田,方不过五十里,不可能有现在南漳荆山这么大的范围。

  3,《史记•楚世家》:“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广水姓王。”这是不是指的楚始祖熊绎的受封地?非也,这里应该是指楚成王获天子赐胙时的受封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熊绎是受封在江汉。

  4,《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广水姓王。”这里的鄂是不是指现在湖北省的鄂州市?非也,此鄂州市正是熊渠伐鄂国之后鄂人的南迁之地。熊渠时鄂国在南阳市西北部,这已经被2012年南阳新店考古发现所证实。

  5,《世本•居篇》:“武王徙郢广水姓王。”与《史记•楚世家》:“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是不是相矛盾?非也,武王徙郢,表示武王时,郢都是在不断的变换中;文王始都郢,表示文王时终于把郢都定了下来。这两个地方大致一致。

  6,《史记•楚世家》:“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广水姓王。”既然这时的“郢”在鄀地,为什么不直接叫“鄀郢”?答,这时因为文王时此地还不叫鄀地,楚文王后50年楚穆王灭西鄀后,才把鄀人迁来建立了鄀邑。

  7,鄀郢和鄢郢有什么关系?宜城市楚时分为三个邑,他们分别是邔、鄀、鄢广水姓王。楚昭王时弃郢迁鄀,把邔、鄢两地的一部分划归到了鄀邑。因此鄀郢也叫鄢郢,它们应该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8,《左传•哀公四年》:“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吴将溯江入郢,将奔命焉广水姓王。’”是什么意思?答,本句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吴国将要溯江而上,攻打郢都,大家如果不及时迁徙,日后便要奔亡逃命。历史背景是楚国人为了经营北方,把蔡国的居民迁到负函,把方城之外的居民迁到缯关,是鼓励大家迁徙而提的政治口号。

  9,《左传•哀公六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广水姓王。”沮漳是不是指现在当阳、枝江东边的沮漳河?非也,这里指的是发源于荆山东北侧,从南漳流向宜城方向的蛮河,也叫鄢水,古称沮漳水。江汉指汉水。江汉沮漳,实际是指荆山东南麓、汉水中部流域和宜城平原一带,这里是楚国真正的发迹之地。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96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