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中国五岳之一嵩山:道逢王子晋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嵩山在不到20平方公里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3亿年、18亿年和5.7亿年的三次构造运动的遗迹,其不整合接触面清晰,变质变形遗迹多姿多彩道逢王子晋。在400平方公里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五个时期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地质学上称之为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马杏垣教授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创立于嵩山,各种滑动遗迹在嵩山都有典型系统的显示。嵩山以其丰富的地质内涵受到世人青睐。观看嵩山五代地质,犹如翻阅一部地质史。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象——“登封群”的“登封朵岩”。[1]

  嵩山的山体岩石复杂繁多,主要是石英岩岩层道逢王子晋。经地质学家研究,嵩山的基底岩石形成于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它们可能是那时候大量火山、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岩石形成时,地球表面空气中氧气含量很少,可能同许多行星体的表面情况差不多,不适于生物生存。迄今为止,还没发现它们之中保存有当时任何生物的遗迹。

  大约距今23亿年前,嵩山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地质学家们管这次运动叫“嵩阳运动”道逢王子晋。“嵩阳运动”之后,地壳开始下沉到海平面以下,接受了巨厚的嵩山群底层的沉积。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0多亿年。现存的嵩山群地层厚度达到了2100多米,其中由于地壳升降、风化剥蚀等,可能损失了一些,这一段时期属于地质史上的元古代早期。这时,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如菌藻类植物慢慢开始形成,在其后期才开始出现一些原始动物。

  在距今18亿年前后,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变动,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慢慢隆起,并且皱褶成山道逢王子晋。这一次地壳运动的推挤力量来自东西方向,所以嵩山群的地层都被推挤成走向接近南北的皱褶了。皱褶作用十分强烈,有的岩层甚至被挤得直立了起来。这在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南侧都可以见到。这一次地壳运动被称为“中岳运动”。中岳运动也发生了一些断层。

  中岳运动之后,地壳又慢慢被夷平、下降,开始是沉积粗大颗粒的砾岩,以后是砾岩、泥岩,一直到含钙镁的石灰岩,说明这里的地壳开始被海水所淹没道逢王子晋。一直到五六亿年的时候,发生了“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这次运动的证据在少林寺的南面山坡上可以见到。少林寺位置正代表着地质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寺的后面是寒武纪地层。[1-2]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嵩山地区仍然被海水深深覆盖着道逢王子晋。又经过了两亿年左右,这里的地壳开始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遭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在石灰纪时形成了含煤地层,一直到二叠纪,在嵩山的南北两侧都沉积了这种地层,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煤田。

  尽管人类很难察觉地球这种永恒不断的运动,但经过亿万年地质时代的积累,地球表面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道逢王子晋。而演化的历史,正式通过我们能看到的各种岩石、地层以及附存于它们中的古生物化石来解读的。很多国家的地质学家前来考察后认为:在这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能看到40亿年来地球演变的轨迹。嵩山独特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历来为地质学家所瞩目,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地质工作者在此开展科研教学考察活动,为全面了解嵩山地质演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岳”,它们和珍稀的地质遗迹相配合构成了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世界地质公园景观。[1]

  嵩山属伏牛山系,中国五岳之一,因位居中原大地之中,天地之中,通称为中岳道逢王子晋。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149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至113°11′32″,北纬 34°23′31″至34°35′53″[3] 。

  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道逢王子晋。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0.2℃。

  嵩山岩石演变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道逢王子晋。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数据。

  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时期,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经历了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三次大的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道逢王子晋。两亿三千年前后,在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3地质构造

  编辑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迹而闻名中外道逢王子晋。嵩山的发展与形成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五个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运动的产物。

  构造特征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总体成近东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 穹窿构造组成道逢王子晋。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把嵩山一分为三。[4]

  褶皱(fold)

  嵩山岩石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道逢王子晋。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低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断裂(flaw;rupture)

  嵩山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道逢王子晋。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对嵩山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留下了明显的痕迹道逢王子晋。 本区地壳运动经过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怀远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和新构造运动。

  中岳运动形成嵩山雏形,燕山运动确定嵩山基本格架经过风化剥蚀后形成今天的嵩山山体道逢王子晋。中岳运动末期岩浆发生,形成岩浆入侵,同时又产生变质作用,使已形成的岩石又进一步变质,则形成复杂的变质岩系。

  外力作用

  经风化、侵蚀、溶蚀、沉积作用和改造、滑动、崩塌等作用,就形成了瑰丽多姿、怪石林立、景色峻幽、美妙迷人的嵩山自然景观道逢王子晋。可贵的是上述这些运动与作用的产物,可以在嵩山风景区不大的范围内一目了然,被地质学家誉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嵩山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山。

  嵩山自然环境独特,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得山中物产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道逢王子晋。嵩山主要的土特产有:山楂、冬凌草茶、中岳仙茶、金银花茶、原汁柿子醋、玉米糁小杂粮。嵩山还有两种特色小吃:一是烧饼夹芥丝就着三楂红,二是少林三和饼。这两种特色小吃,口感好,有回味,不妨品尝或充饥。[5]

  山楂红

  中岳嵩山,果酒之源;天地之中,轩辕相传道逢王子晋。据《黄帝内传》记载:“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

  冬凌草茶

  冬凌草茶采用嵩山深处的野生冬凌草、金银花为主要原料,配以地道的贡菊,清咽利喉,去热、清毒润肺,最大限度地减少吸烟对人体的危害,长期饮用,还可以预防癌症,清肝明目,是益寿延年的“福茶”道逢王子晋。冬凌草茶是吸烟者的好朋友,也是送给吸烟亲友的最佳礼品。

  中岳仙茶

  中岳仙茶(晚茶)是采用嵩山山脉野生酸枣树的叶和芽精制而成的绿色健康饮品道逢王子晋。由于酸枣树生长在嵩山峻岭之间,充分吸收嵩山日月光华,营养丰富、纯天然、无污染,此茶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有镇定安神改善睡眠的功效,是晚茶中的精品。

  金银花茶

  采用嵩山金银花冲泡,闻之气味芬芳,饮之心清肺爽是夏季防暑降温,配制清凉饮料的佳品道逢王子晋。

  原汁柿子醋

  采用嵩山深处无公害柿子为原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以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味道纯正,是天然的保健食品道逢王子晋。

  玉米糁小杂粮

  该玉米糁产自海拔1400米嵩山顶上,生长周期长,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绿豆麦仁小米等杂粮均产自嵩山深处的无公害生产基地道逢王子晋。玉米糁小杂粮营养丰富、香味浓厚、味道独特,是上佳的保健食品。

  矿产资源

  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道逢王子晋。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筑为中岳庙、嵩阳书院道逢王子晋。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正如诗中所说:“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

  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山势陡峭峻拔,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道逢王子晋。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少室山距太室山约10千米,山上连天峰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为少林寺。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之时曾在此处驻兵。

  嵩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道逢王子晋。嵩山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文化高度繁荣,这里道、佛、儒三教荟萃,三教中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代表,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道逢王子晋。

  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道逢王子晋。

  少室山中以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释家的象征道逢王子晋。[6]

  6人文历史

  编辑

  1982年,嵩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逢王子晋。[7] 2001年3月16日,嵩山被确认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7月1日,嵩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2003年8月21日,嵩山成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候选地。2004年6月30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3] 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对三教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嵩山是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的地方道逢王子晋。

  佛教文化

  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首先在东汉都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并且开始由洛阳、嵩山地区向全国传播道逢王子晋。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专为佛教建寺之始。”同时,明帝刘庄为了使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特许阳城侯(今登封告成)刘峻落发出家。刘峻出家是“ 嵩山度僧之始也”,从而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国的传播与发展拉开了帷幕。

  嵩山地区继法王寺创建后,兴起了建造佛寺的高潮道逢王子晋。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大德沙门生禅师,隐显无方,沉浮嵩岭,创建嵩阳寺。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寺于少室山阴。永平年间,北魏宣武帝元恪诏令冯亮、僧暹与河南府尹甄琛视嵩岳形胜之处兴建佛寺,遂监造了嵩高道场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又将建于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宣武帝灵台行宫改建为闲居寺(隋仁寿元年改名嵩岳寺)。正光二年,为安置明练公主创建了明练寺,后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于此改名永泰寺。北魏灭亡后,孝文帝在嵩山积翠峰下的离宫也成了澄觉禅师的精舍,隋开皇五年被赐名会善寺。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禅学重心在嵩山,少林寺的兴建加速了嵩山为中国禅法重心的形成道逢王子晋。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和二祖慧可在嵩山传承大乘禅法影响很大。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五乳峰上的山洞里面壁九年,后来将衣体传付二祖慧可。这其中传说的成分较多,史实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达摩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不辞艰险,航海来到中国,先到了广州,次年到金陵,与梁武帝萧衍论佛法所谈不契,于是渡过长江北行,辗转来到了嵩山少林寺。达摩倡导的是一种经过革新的独具特色的禅法,以“壁观”法门为中心,以壁观教人 “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嵩山少林寺外的“面壁洞”、“卓锡井”、 “炼魔台”、和寺院内的“立雪亭”,就是菩提达摩和他的嫡传弟子慧可传承大乘禅法的遗迹。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禅宗二祖慧可离开少林寺,我国北方禅法重心由嵩山向外地转移,嵩山佛教开始走入低谷道逢王子晋。直到隋朝嵩山佛教才又出现新的转机。同时,杨坚“选沙门中德业灼然(著)者,置菩萨僧一百二十人”,少林寺慧远法师、洪遵律师皆在其列。隋炀帝大业年间,群雄纷争,历史把嵩山少林寺僧推向了以武参政的道路。在唐、郑两军决定胜负的柏谷庄大会战中,少林寺僧志操、惠阳、昙宗等,“率众以拒伪(郑)师,抗表以明大顺,执(王世)充侄仁则以归”,使唐军转败为胜,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了大功。唐太宗李世民“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尉”,对参战有功的十三名武僧各有封赐,其中昙宗和尚受封“大将军僧”。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当政期间,大多高僧云集嵩山,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大弟子道安国师、禅宗“定门之首”法如禅师相继归山,大力传播菩提达摩的大乘禅法道逢王子晋。后来,中国佛教禅宗南北分争,北宗大通神秀的嫡传法嗣普寂和南宗大鉴慧能的嫡传法嗣净藏,都相继来到嵩山会善寺,各传其法,于是嵩山少林寺、会善寺成了中国禅宗南北分争的重要场所之一。

  义净法师少时仰慕高僧法显、玄奘等西天取经的高风,也历时二十四个春秋到西天求法道逢王子晋。回国后到嵩山作了少林寺主,并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在嵩山少林寺建造戒坛。时隔十多年后,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禅师和元同律师,在嵩山会善寺共同建造五佛正思惟戒坛。

  宋哲宗元元年(公元1086年),在北宋王朝的支持下,首次把曹洞禅法传入嵩山道逢王子晋。报恩禅师融会三教,又借助北宋权贵的支持,在少林寺传法数年,使曹洞宗风在嵩山各寺院大行其道。金末元初,我国北方曹洞禅法大宗师万松行秀和他的弟子们,使得曹洞禅法在嵩山弘扬光大。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45年钦依雪庭福裕住持嵩山少林寺。雪庭福裕从万松行秀参禅十年,住持少林寺时,大大振兴了嵩山佛教。他还在太原、西安、和林、燕京、蓟县另外建造了五座少林寺,并排定了少林曹洞弟子的七十个辈号。嵩山广大僧众称赞他“旷复嵩山,如祖师再出世”,故称之为中兴之祖,认为其功可比开山祖师。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开辟了嵩山地区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为诸王(子)选僧师,宗泐荐嵩山法王寺僧道衍为燕王朱棣师道逢王子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僧道衍积极策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师”。朱棣即帝位,论功行赏,道衍居首。嵩山佛教在明代始终保持稳定兴盛的原因,除此原因外,还有后来一些高僧能够应天顺民有直接关系。小山宗书、幻休常润、无言正道和寒灰慧喜,还有月空、边澄等参与戍边平倭的少林武僧,他们都“以武参政,强兵护国”,从而得到明王朝的支持,明朝对少林寺住持的人选和任用也非常慎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498 年),倭寇大举进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朝廷征调少林寺僧兵参加平倭战争。时隔四年之后,嘉靖皇帝钦依释儒兼备的小山宗书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代方丈。他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蜂拥而至,听其说经说法的挤满了法堂,嗣其法不计其数。后来无言正道禅师住持少林,共住持少林三十一年,被称为“僧中之杰”,不仅名动京阙,还成为北方禅宗的首领。正是因为这些名僧在嵩山地区说经说法,有明一代,佛教才在嵩山地区持续繁荣。

  清朝时,少林寺在政治上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道逢王子晋。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少林寺第二十八代方丈彼岸宽禅师圆寂,继任者也未得到清廷的任职文牒,少林历史上传承了数百年的“钦命住持”制度至终止。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廷拨款重修了嵩山少林寺。乾隆之后,少林寺的衰落更加明显,往日统领天下禅宗的“天下第一名刹”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唇亡齿寒,嵩山其他寺院也繁华不再。[8]

  道教文化

  道教的形成和嵩山也有很大关系道逢王子晋。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嵩山地区就有很多神仙活动。嵩山东部的浮戏山有个山洞,叫神仙洞,古代称为“崆山洞”,相传是神仙广成子居住之处,轩辕黄帝曾来此向广成子问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不满父亲的政策,居别宫修道,后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后在嵩山北麓缑山驾鹤升仙。秦代宫女毛女得道,往来于嵩华之间,常栖于嵩山。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始祖张道陵在嵩山修炼“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后来才入蜀创立五斗米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嵩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嵩山中岳庙

  嵩山中岳庙

  二千年来,嵩山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镇道逢王子晋。嵩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属山脉缑山是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七十福地。历史上大多著名道士都曾在嵩山修炼,浮丘公、王子晋、李八百、张道陵、成公兴、寇谦之、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刘道合、邱处机、王常月等,有的长期在嵩山修道,有的先在嵩山修道后成就了一番道业。北魏时,嵩山道士寇天师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于是他改革了五斗米道,增加了一些新科仪,称为“新天师道”。隋唐时,道教上清道茅山宗移居嵩山传道,其第十代传人潘师正还多次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召见。金朝时,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来到嵩山传道,当时道徒朝拜者络绎不绝,邱处机开创了道教丛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清代嵩山道士王常月在全真教门日衰的情况下,重振教门雄风,成为全真教创教以来公开传教的第一人,被后世道徒誉为全真道“中兴之主”。道教在嵩山的重要道场有中岳庙、老君洞、崇唐观、三官庙、峻极宫、九龙圣母庙等。

  汉魏两晋时期,嵩山道教有两支,即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道逢王子晋。传说二张都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开创汉业立有汗马功劳张良的后世子孙。张道陵的天师道,源于嵩山,创于巴蜀,后又在嵩山得到传播和发展。张角初信黄老,熹平年间创立太平道,徒众达数十万人,后来发动了黄巾起义。嵩山地区的颍川是黄巾起义的发源地之一,黄巾起义失败后,嵩山道教徒涉嫌惨遭迫害,刘根被杀害,左慈被追杀得脱后逃往东吴,在天柱山省悟道妙,传道于葛玄,葛玄传道于郑隐,郑隐又传道于葛洪。西晋时,著名道士鲍靓曾官至南海太守,晋惠帝永康中在嵩山石室中修道,后在石壁在发现天文大字,此文后为《太上洞神经》所本。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450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为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被称为北天师道。这些改革使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

  隋唐之时,嵩山成为道教的中心道逢王子晋。茅山派第十代宗师王远知对其弟子潘师正说:“嵩山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于是潘师正就在嵩山逍遥谷隐居传道。潘师正清静寡欲,隐居嵩山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幸东都,礼嵩岳,召见了潘师正。调露二年(680年)高宗又幸逍遥谷潘师正居所,敕于此建隆唐观。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羽化于嵩山隆唐观,时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谥体元先生。”唐圣历二年(696年),由司功王适撰写,司马承祯书丹和《唐默仙中岳体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刻立在嵩岳逍遥谷隆唐观中,此碣文石刻至今尚存。潘师正有弟子18人,司马承祯和吴筠皆开元名道。与潘师正同时隐居嵩岳的还有著名道士刘道合。唐高宗闻其名,敕令于其隐所置太乙观以居之,并召入宫中,以礼尊之。

  宋代时,嵩山道教持续发展,虽比唐代较为逊色,但也是历史上的兴盛时期道逢王子晋。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为中岳神制作衣、冠、剑、履,中岳神着衣戴冠的风俗一直相沿至今。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敕修中岳庙,还下诏让县令兼任庙丞,政教合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嵩山道教的发展。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并按时派遣官员致祭。经过唐宋两代的大加修整,中岳神规模宏大,曾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中岳庙和供奉真宗御容像的崇福宫遂成为宋代嵩山地区道教的两大重镇。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道教内部宗派纷起,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创立了以道教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道逢王子晋。金末元初,全真道传入嵩山地区。王重阳的弟子、嵩阳世族丘处机曾在嵩山地区传教,崇福宫有通碑刻记录了他在嵩山传教的史实。元代时,丘长春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顺应时势,派遣著名道士乔志嵩到中岳嵩山,以应蒙古利用宗教教化中原汉民之意。乔志嵩来到嵩山,入居邱祖曾修道过的崇福宫,他一边修道传教,一边重建崇福宫。于是全真道风大盛,有徒众数百,嵩山大崇福宫恢复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教丛林。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国家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设道会司于崇福宫,管理嵩山道教事务道逢王子晋。成化八年(1437年),道会司改设在中岳庙,这时仅嵩山南麓就有道徒近千人。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抑制政策。嵩山道教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冷落。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19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