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汤若望受命荐康熙接班,宣教士助力清廷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清朝顺治年间,德国宣教士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正,负责制定历法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他与顺治皇帝友情深厚,免礼相交。宣武门第一座欧式大教堂建成时,顺治钦赐额匾“通玄佳境”。顺治皇帝很年轻的时候就很严重的病(天花),他在临死的时候请汤若望过来,请教他应该请哪一位做下一个皇帝。

顺治皇帝

汤若望知道,皇帝要做久一点,要选择一个已经有免疫,这个皇帝就是康熙皇帝,顺治死后,大臣杨光先率先以阴谋惑众罪名诽谤宣教士,扬言非我族类,其心必殊,宁可使中国没有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当时康熙才8岁,辅政的鳌拜听信谗言,逮捕了汤若望,南怀仁等宣教士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次年,汤若望被定凌迟死罪,其他宣教士杖刑流放。汤若望被抓入狱时,已是古稀老人,在狱中很快中风不能说话,拷打审问时由助手南怀仁代为作答。据清史记载,1665年4月13日天空出现彗星,16日上午11:00,汤若望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手中,突然发生地震,故宫摇撼不已,京城天昏地暗,辅政大臣们惊恐万分,太皇太后当即传谕,立刻无罪释放汤若望等人。

德国宣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75岁去世,葬于利玛窦身旁,他们的尸骨长眠在北京,他们的名字写进了明史和清史,他们的生命属于他们所挚爱的中国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美国天主教中国部主任满而溢神父说:你知道不知道吗?我们耶稣会派到亚洲那边去传教的人当中,5年以后,只有他们就是这些传教士的三分之一还在,所以我们派6个人去,我们就知道说在5年以后,有两个人还在,其他4个人已经(去世了)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聪慧通达的康熙15岁亲临朝政,招来反基督教大臣杨光先与宣教士南怀仁,一同到观象台推测日影和星象,结果南怀仁逐款皆符,杨光先逐款不合,康熙立即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正,追祭汤若望,放逐杨光先,逮捕鳌拜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从此康熙以南怀仁为密友,要他不离左右,据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一书中回忆,康熙心情不好时,只要一看见南老爷立即就会好起来。

康熙皇帝

1692年3月22日,康熙发布敕令,列数宣教士对中国的贡献,准许自由传教,康熙还亲临宣武门教堂,提写了敬天和万有真原两副匾额,又作诗称颂耶稣:功求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是圣子通,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名份得永生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美国天主教中国部主任满而溢神父说:皇帝写天的时候,我们也知道说他用天这个字的定义是什么,因为也有很多的那些其他的记载说明,当他写天,不是随便来写的,所以那样子可以说,他这样的一个对天的观念比较接近我们所说的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创造万有的唯一的一个真神,所以咱们不用这些,我们自己的天主教现在的中文的行话,他们那个时候也有他们自己时代的行话,所以用他们的行话,看看他自己怎么样的去解释,他解释以后说ok,那么你就可以放在那边(使用)。

钦天监正南怀仁

万有真原,你就去分析就这4个字嘛,没有异端嘛,任何一个基督徒,除非你也要在鸡蛋里挑骨头,那么你就可以找到骨头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当时宣教士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数10种,帮助中国制造火炮数百门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康熙每日请南怀仁、徐日升、闵明我三位宣教士入宫授课两三个小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音乐、绘画、解剖、医药等,即使出京城去行宫也不中断。

康熙还在宣教士徐日升、张诚协助下,与俄国彼得大帝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并以上帝的名义盟誓恪守,南怀仁死后20多年,天主教与清朝的蜜月结束,从此不仅天主教遭受厄运,清朝的国运也急转直下大理祭祖宗族祠堂。自1645年始,罗马教廷以捍卫纯正信仰为由,一次比一次严厉的申明,God不能译为上帝,要用拉丁文图斯,教堂不许悬挂敬天一类匾额,信徒不能敬孔祭祖,不能称许中国古经等等。

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表态,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质的天,敬孔祭祖也不是宗教,而是敬心与孝心的表达,与基督教并不冲突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刚刚来中国的时候,你懂中国懂得多少,说不定你还不会说普通话呢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你就来说这不可以(那也不可以),你在那边又上香,那个意思是说他就拜一个偶像,他的祖先里面,你已有领洗,为什么也要去拜祖先?就是在传教士当中,有的人说,你们现在不是好的传教士,说你们是魔鬼的走狗,你们给他们领洗,可是你们教的都不对。你们是搞异端的。

我们在欧洲,我们还是比方说跪在坟墓那边送花,是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已经埋在那边的那个人,他有鼻子还可以呼吸这个花朵的馨香吗,教皇派34岁的主教铎罗来华,以开除教籍威胁中国信徒,被康熙逐出国门,教皇又派主教嘉乐来华,康熙13次接见他,直到索阅了教皇,毫无妥协余地的强硬通谕后,硃批如下,只说得西洋尔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美国天主教中国部主任满而溢神父认为:当时这个悲剧都是天主教来的,这个跟中国没有关系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最支持天主教的是康熙。你看到了最后是不得已,也说你们不要按照教宗教要你们做的,如果你们是要教宗的话,你滚,不准留在这里,我不准你们留在这里。

美国天主教中国部主任满而溢神父

香港崇基神学院院长邢福增说:我觉得当时候康熙和基督教的关系是是欣赏,但是是不是真的去到一种很深的,他是一个基督徒这个角度,我觉得还是有一段距离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他最关心的还是,他可以去接受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宗教,但是他还是把它放在一个中国的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这些东西,都不能挑战中国的王权的权威跟社会一般的礼教。这个是一个秩序的维持,你能顺服的,你能跟他是融合的,那你信什么都没关系。但是如果你要挑战他的时候,这个就会动摇了整个统治的根基,所以我想礼仪之争其实也是后来他们把你可以说一种默契,一种的大家共识打破了。

1724年康熙禁教4年后,雍正发布通谕,令中国信徒一律退教,否则处以极刑大理祭祖宗族祠堂。限各省宣教士半年内离境,当时全国30万信徒陷入危难,300座教堂被没收,50多位宣教士躲的躲,逃的逃。

台湾光启社制作人、丁松筠神父阐述:那么到底这个是谁的错?是教廷那边太傲慢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或是皇帝太固执?是人的错或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可能每一个人都要做自己的一个判断,不过最近我们的教宗梵蒂冈觉得 ,梵蒂冈的责任很大,在这一方面教廷的责任非常大,太硬。太不了解中国文化。

在当时国情下,中国信徒如果按照教廷,就不能参加宗族祭祀和科举考试,成为不孝之子和不良公民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如果按照康熙信徒依旧祭祖,也的确不合乎基督教的体统。

那时候做一个好中国人与做一个好基督徒,两者似乎水火不容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做了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后来,当中国经过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一次次冲刷,今天做一个好中国人,已经不必违背基督信仰,反而需要基督信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说,上帝的选择总是最好的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从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一次次的扣门、开门和关门,一次次的撒种、发芽和拔出,一次次的遥望,希望和失望,都不是徒然的,都带着上帝的美意,在他们对中国的舍己献身中,我们看见上帝对中国人无条件的爱,在他们对中国的前赴后继中,我们看见上帝对中国人的不离不弃,在他们一次又一次成与败的艰难尝试中,我们看见上帝在精心开辟一条最适合中国人的福音之路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马礼逊来华年份

1807年,中国禁教100年后,马礼逊、戴德生等一大批基督教宣教士,用血和泪将福音的种子植入中国最底层大理祭祖宗族祠堂。这一次中国的灵魂之门被打开后,就再也关不上了。

美国天主教中国部主任、满而溢神父高兴地唱起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来:天上飘着些微云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小结:汤若望和南怀仁两位宣教士得到清朝顺治和康熙大帝的认同,并且康熙明辨是非,毫不避讳朝廷要职通过公平竞争,以实力选贤重任的方式,使得南怀仁有用之才得到重用,并且在全国普及基督的做法,为基督教的传播打下良好基础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后来还是罗马教廷的强加干涉,不了解东方古国国情,才导致康熙拒绝不合理要求,对基督教再次关闭上大门。显然罗马教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可能正是上帝的安排吧。

朋友们,本文到此结束,希望了解基督进入中国早期历史可以翻阅上面两篇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有关基督在中国的传奇故事并没有落下帷幕,精彩后续继续推出,请大家关注!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收藏、转发、点赞;同时欢迎大家本文底部互动交流,发表观点,下期见!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0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