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古邑、汉唐名城”——佗城的年味儿有多浓?来了才不枉此行~: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在佗城景区,自带的文化气息加上各种灯笼的装饰,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各地的游客或三五成群,或结伴而行,游览学宫、考棚、越王井等景点,在新春佳节的氛围中感受千年古邑的魅力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来自汕头的金都灵告诉记者,原本打算去清远游玩,但是途径佗城时,被此地的一景一物所吸引,于是选择短暂停留,感受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
游客金都灵说:“我路过看到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建筑,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就来这里走了一圈,在观光的过程中发现佗城在古迹保存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从中感受到了千年古邑的魅力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在佗城景区,像金都灵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很多,佗城的知名度吸引八方宾客纷至沓来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来自广州的游客舒翔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太太是河源本地人,这次回乡过年,就顺便来欣赏一下千年古邑的历史。
游客舒翔说:“我是从广州过来的,一直都知道佗城是古镇,我很早就想来看看,这次有假期陪太太回乡过年,就来了大理祭祖宗族祠堂。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非常有历史感,不枉此行。”
除了慕名前来佗城观光的外地游客,还有不少回乡过年的乡亲趁着晴好天气,到佗城故地重游,在青瓦红墙间找寻年少时的斑驳记忆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游客钟慧贤说:“景区这几年升级改造,变得非常漂亮,像南门码头就从原来的荒地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据悉,为积极应对接下来的游客高峰,佗城景区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加强服务保障,多措并举保障景区、游客安全,确保春节期间景区环境秩序良好,以安全有序、优美和谐、畅通的旅游环境迎接四方嘉宾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为方便大家更加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了解佗城景区
融媒小编送上“游玩景点特辑”
原称龙川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素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的美称,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历史大理祭祖宗族祠堂。199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与“南越国遗迹”捆绑在一起共同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审项目;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佗城至今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唐代的正相塔,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明清时期的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古城墙、等120多处文物古迹。佗城堪称“岭南客家之源,中华姓氏之最,赵佗兴王之地,科举文化之窗”
佗城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是一种有柱子的门形构筑物,设于要道口,作为街巷区域分界的标志大理祭祖宗族祠堂。牌坊是许多古城的独特景观,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佗城牌坊的形制模仿汉朝的设计,总重量27吨,用整石构件组合而成,在布局上采用的是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结构,高低错落有致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即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佗城”两字为篆书。牌坊浮雕极有特色,细部装饰用了汉代龙图腾,柱基图案为“囚牛——龙之大儿子”,意示着赵佗的“兴王之地”—佗城,将重展当年的繁荣和风采,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学宫
学宫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由知县彭俊龄倡议在城东学宫的旧址上重建的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学宫坐北朝南,建成时占地面积为7287平方米,当时前面有照壁、长廊、丹墀路、泮池、大门、棂星门,两侧为廊道,再进去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五王殿等,现在只剩下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
考棚
龙川考棚是广东省现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在全国可查考的 204 座学宫和14 处考棚中,学宫与考棚并存的全国只有四处:广东龙川、河北定州、云南建水、安徽绩溪大理祭祖宗族祠堂。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原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梁架结构,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龙川考棚建成后,龙川每年的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场面热闹非凡。当时河源、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学子都到此赴考。据统计,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
佗城影剧院
佗城影剧院建于1939年,1962重修,2010年大修,是一栋三层高的中西合璧建筑,高大、气派,门楼上的对联和标语足以说明这里是一个时代的政治核心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据说影剧院外墙的砖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家每户从家里捐献出来的,然后大家一齐动手砌上去,所以墙面看上去不太整齐。
龙川商会
龙川商会占地面积115方米,始建于清代,民国期间重修过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为什么龙川要建立商会呢?原来,与龙川县商会会馆一水之隔的就是古代通航码头东坝岛。东坝岛就在前面那一片低洼的开阔地,实际是个江心洲。据说,赵佗古城是建在三条似龙山脉的龙头所在地,东坝则似龙珠。由于四面环江,水路交通便利,在唐宋时期东坝已辟为商埠。到明代中叶,东坝已经有200多家商店和豪门大户,并且建有大码头,商业经济非常繁荣,成为东江上游的经济贸易中心。龙川商会就是为了“联络各方信息共谋求存之道”而建造的。直到民国时期,会馆旧址这里都是本地水陆交通的接合点。后来因为东坝岛频遭水患,商埠逐渐衰落,商人陆续迁往10公里外的现在龙川县城老隆镇,今天的商会虽然己人去楼空,但它承载了龙川一段辉煌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前往古民居与宗祠最有特色的一条街道参观。
百岁街
百岁街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街区,又名百岁坊、百姓街,原名儒学前街大理祭祖宗族祠堂。从街道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两多”。一多——百岁老人多。据2009年最新统计,佗城村90岁以上老人有65位,其中有5位100岁以上老人。这里的老人之所以长寿,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本地特殊的自然环境。龙川古县城山环水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无环境污染,是天然的养生佳地;二有独特的长寿食材。据调查,佗城寿星们的食物主要是大米、小米、红薯、黄豆等,常吃的蔬菜有南瓜苗、红薯叶、青菜、苦麦菜、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笋等,多吃素食,少食荤腥,肉类喜吃本地产的土鸡土鸭等;三是老人们一生辛勤劳作,筋骨活络,血脉通畅,身体健康;四是生活起居有规律、性格乐观开朗。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长寿基因的形成、巩固和遗传。二多——姓氏多。在这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个姓氏,鼎盛时期集中了10余间宗族祠堂,保留下来的有刘氏、黄氏、曾氏、张氏等宗祠。
北门城墙
这座古色古香的城楼,是在宋代龙川城的北城门遗址上修建的,为秦汉风格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城墙高逾两丈,面阔五丈余,进深约三丈。城门中间有高丈余的拱形门洞,门前设木吊桥横跨护城河,是古代佗城居民主要出入口之一。城门上方大理石板上刻写的“佗城”二字,是隶书字体。城门顶部平台,整个城楼以灰白色为基调,材料全部采用明、清时期城墙的砖石,所以完全保存了原来古朴的风貌。
青砖广场的地面上有一幅古龙川城地图,大家可以仔细找找北城门的位置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在广场一侧有一砖砌的阶梯通向四方形的亲水平台,在它前面总长约200米、宽约30米的几个池塘,就是曾经环绕北门、流淌千年的护城河。
赵佗故居遗址
赵佗去世后,故居里供奉着他的神主灵牌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宋绍兴17年(公元1147年)由郡守韩京改建为光孝寺,仍然奉祀越王,元至顺3年(公元1332年)郡守罗翰思在此塑佛像供奉,元末时毁于战火。明洪武16年(公元1383年)由僧会、僧明善重修佛殿。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又被僧宗募捐修缮。明嘉靖25年(公元1546年),僧智经重修佛殿山门。明嘉靖28年(公元1549年),监生黄贞鼎增建观音堂,加在两房前作为三宝殿,房后有方丈五间殿,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前有山门,门外有越王井。现仅存赵佗故居遗址。
南越王庙
南越王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是龙川人民为了纪念南越王赵佗修建的庙宇,门口“南越王庙”四个字是当时知县胡一鸿题写的,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正相塔
正相塔始建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坐北朝南,平面六角形、高32.5米的七层楼阁式砖塔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南宋后期,曾有两个文韬武略的“状元宰相”一个是文天祥,一个是吴潜,都来过循州。其中,吴潜在他近70高龄之时仍向龙川学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南宋理学,竭力为百姓造福。龙川百姓为纪念他,将塔取名为“正相塔”。1962年7月,正相塔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地区最著名的古井——越王井大理祭祖宗族祠堂。
越王井誉为“岭南第一古井”,挖掘于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祭祖宗族祠堂。至今还保留完整能够见证赵佗历史的文物,就只有它了!它承载着当年赵佗在龙川的丰功伟绩。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认为:“这恐怕是岭南打井的最早记录。”此井年代比赵佗后来去番禺时掘的那两处越王井(位于应元路和清泉街)还要早。因此这应当是当时岭南地区的第一口井。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井不完全是秦朝时候的原貌,它经过了几个朝代的修缮。2009年底有专家来专门考证过,井壁的砖有秦朝的,还有唐朝的、清朝的。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行的那次重修,本地第一个进士韦昌明作《越王井记》并刻之于石。井旁立有石碑三块,一块是《越王井记》,一块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县王永熙的《重浚越王井记》,碑文字迹清晰,工整美观;还有一块刻着“越王井”三个字。
井水源自佗城城北的嶅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赋诗描绘龙川古八景,其中一景就是“嶅顶峰高积雪多”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因此井水极其清冽,味甘而香。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称,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并说“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也就是说,这井水有美容、保健功效,可以益寿延年、长命百岁。
苏堤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9年),大文学家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在龙川住了17个月,居所在白云桥西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当时嶅湖屡遭东江洪水袭击,千亩良田受灾。苏辙见村民田园年不保收,生活艰苦,便倡仪村民在湖的东边再筑一堤防洪,从此年年旱涝保收。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堤称为“苏堤”。当时苏堤长1000多米,高2.5米,堤顶宽2.5米,底宽6米,横断面呈梯形。外墙为石砌,中间用沙土夯实,堤上的路面部分铺鹅卵石、部分铺青砖。作为嶅湖的堤坝,苏堤又是古时龙川驿道上重要的一段,往南可至河源、惠州、广州,往东往北可达梅州、潮州、福建、江西。苏堤曲折迂回,垂柳含翠,堤上拱桥如新月。
嶅湖秋月是古龙川八景之一大理祭祖宗族祠堂。大文豪苏东坡(苏轼)被调惠州任职后曾来龙川与弟弟苏辙相会,赋诗赞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可惜的是,元代、清代嶅湖两次遭到大洪水冲击,湖堤崩毁,此后屡筑屡毁,湖水逐渐干涸淤塞,而成为稻田。昔日景观已不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在。
南门码头
南门码头建于明代,坐北朝南,曾经是商贾云集的繁华要地,是古代古邑龙川通往广州深圳的重要水路码头,也是佗城亨渡、坪田、四甲等地村民前往佗城圩镇采买物资的摆渡码头,2005年有重修, 2022年古城升级改造,南门码头华丽变身为备受欢迎的热门景点大理祭祖宗族祠堂。来源:龙川新闻
龙川一线大理祭祖宗族祠堂,龙川新媒体,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0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