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世界概览]《汉族》(转载):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目录[隐藏]

  【汉族概述】

  【文化信仰】

  【汉族形成历史】

  【经济发展】

  【建筑形式】

  【文化艺术】

  【汉族音乐】

  【饮食习惯】

  【汉族服饰】

  【民族图腾】

  【文化习俗】

  【汉族民系】

  【传统节日】

  【天文历法】

  【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汉族概述】

  【文化信仰】

  【汉族形成历史】

  【经济发展】

  【建筑形式】

  【文化艺术】

  【汉族音乐】

  【饮食习惯】

  【汉族服饰】【民族图腾】【文化习俗】【汉族民系】【传统节日】【天文历法】【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汉族概述】

    英文:(the Han nationality)

    总人口:约13亿左右

    分布: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中国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汉族人口90%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0.56%,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地区 人口 占该地区百分数

    中国大陆 1,201,809,000 (2005年) 90%

    台湾 22,436,000 (2005年) 98%

    香港 6,554,000 (2005年) 95%

    澳门 462,000 (2005年) 97%

    总计 1,231,261,000

    汉族在其他部分地区也是当地的主要民族,新加坡(77%)、槟城(马来西亚)(56%)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大洲/国家 人口 占该国百分数、占海外汉族人口的百分数

    亚洲 28,800,000 (1998年) 48.1%

    柬埔寨 150,000 (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亚 7,300,000 (2003年) 3.1%

    日本 175,000 (2003年) 0.1%

    朝鲜 50,000 (2003年) 0.2%

    韩国 100,000 (2003年) 0.2%

    老挝 50,000 (2003年) 1.0%

    马来西亚 7,000,000 (2004年) 30.0%

    缅甸 1,300,000 (2003年) 3.0%

    菲律宾 1,500,000 2.0%

    新加坡 3,400,000 (2004年) 76.8%

    泰国 7,300,000 (2003年) 12.0%

    越南 2,300,000 (2003年) 3.0%

    北美洲 5,020,000 (1998年) 14.5%(这里可能有误)

    加拿大 1,200,000 (2004年) 3.69%

    美国 2,400,000 (2000年) 0.8%

    欧洲 945,000 (1998年) 2.6%

    俄罗斯 680,000

    法国 300,000

    英国 247,403 (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 (1998年) 1.5%

    澳大利亚 454,000 (2003年) 2.5%

    新西兰 115,000 (2003年) 2.8%

    非洲 126,000 (1998年) 0.3%

    南非 100,000 (2003年) 0.2%

    总计 35,175,000 100%

    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2005年的统计,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麻城祭祖宗族祠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汉族占总人口比重91.59%。

    中国各省(区市)汉族比例列表

    (按高低排序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根据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省份 比例

    江西 99.73%

    山西 99.71%

    江苏 99.67%

    陕西 99.50%

    上海 99.38%

    安徽 99.37%

    山东 99.32%

    浙江 99.15%

    河南 98.78%

    广东 98.58%

    福建 98.33%

    台湾 98.00%

    天津 97.36%

    河北 96.00%

    北京 95.70%

    湖北 95.66%

    四川 95.02%

    黑龙江 94.98%

    重庆 93.58%

    甘肃 91.31%

    吉林 90.97%

    湖南 89.79%

    辽宁 83.98%

    海南 82.71%

    内蒙古 72.24%

    云南 66.59%

    宁夏 65.47%

    贵州 62.15%

    广西 61.66%

    青海 54.49%

    新疆 40.61%

    西藏 5.90%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经济发展】

    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于现在。比如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蜀郡守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一直到现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无穷。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术方面,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因而不仅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而且作物品种之丰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发达史上大放异彩,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商业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除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区、狩猎区和渔猎区各民族,这两大类民族之间农业、手工业产品与畜牧狩猎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的交换,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发展。唐宋以来形成的“茶马互市”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经济上互相补充、交流关系的主要形式。商业的发达,反过来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说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汉族音乐

  【饮食习惯】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说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族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民族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麻城祭祖宗族祠堂。那么您知道“龙的传人”出于何处吗?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 

    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凤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 

    凤是自强不息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 

    凤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老槐树认同:

    中原认同:南方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广府等)普遍存在的认同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石壁祖地认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玑巷认同:广府民系

    麻城孝感乡认同:四川西南官话民系

    莆田城认同:

    苏州闾门认同: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业有成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腊八节 阴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汉族传统节日中西历对照表

    腊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立春节(于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的习俗,许多地区家宴中都要安排鱼肴,寓意“年年有鱼”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北方地区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别寓意团聚安康与步步登高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春分节(于春分日)

    晦日:无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社日)

    十五: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十九:观音诞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四月

    立夏节(于立夏日)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夏至节(朝节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于夏至日)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天文历法】

    汉族有悠久的天文学观测的传统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远在传说时代,就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观测天象。以后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因此,汉文献中以日食、月食、恒星、彗星、太阳墨子等天象的观测与记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汉族古代天文学家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有许多优点,其关键部件和原理至今仍被应用于现代大型天文观测仪器中。并以显示天体运行为契机,最先发明了报时的机械钟。此外汉族独立发明了自己的历法。

    日食发生的最早记录,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代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日食、月食的确切记录。周代以及春秋战国以来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诸多记录。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其中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三垣(太微、紫微、天市)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用这种区域划分来确定天体和天象发生的位置。先秦时期汉族先民绘制星图,留存至今最早的实物有五代时期出土的二块28宿星图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苏州石刻天文图及敦煌唐代星图。

    对于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从公元前613年到20世纪初,汉文载籍中共有31次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4世纪甘德的《星占》。正史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始于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见于正史中的太阳黑子记录约百余例,散见于其它汉文载籍的记载可能更多。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由于积累了历代天文观测的丰富知识,汉代天文学家明确提出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否定了先秦的“盖天说”。

    为了准确地观测天体和天象的位置,汉代天文学家耿寿昌、贾逵等发明了以赤道为座标系的天文观测仪器,汉文称为“浑仪”或“浑天仪”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浑象”(也叫“浑天仪”),是用来显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它利用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可以将天象准确地显示出来。

    机械钟的发明,始于显示天球旋转(即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天文仪器,为汉族首先制作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公元725年,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高僧(张遂)与梁令瓒在“浑仪”和“浑象”的基础上,制成“浑天铜仪”。这是一架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注水激轮带运转,一方面显示日月运行情况,另一方面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自然撞钟。其擒纵轮靠水力驱动。

    公元1092年,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了更先进的“水运仪象台”,这实际是一座大型天文钟台,高35.65尺,宽21尺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台分三层,上层是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是浑象,旋转并确显示天象;下层设木阁,木阁又分五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有漏壶和机械系统,驱动整个仪器。苏颂钟是人类在中世纪最卓越的机械制造,其原理于两个世纪后传入欧洲,导致机械钟在西方的发展。

    此外,春秋以前被普遍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也是汉族先民的一大发明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表为立竿,圭为卧尺,测日影长度,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唐代一行等人最早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汉族先民最早发现天然磁石和磁铁指南,并制作了“司南”和指南针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汉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历法麻城祭祖宗族祠堂。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又称“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历又称“殷正”以12月为首。周历又称“周正”,以11月为岁首。秦用瑞顼历,以10月为岁首。汉以来,有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太明历、戍寅元历、大衍历、12气历、统天历、授时历、时宪历、天历等。这些历法当中,除北宋沈括创制的“12气历”和太平天国颁行的“天历”是阳历外,其它历法都是阴阳合历。直到今天,汉族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阴阳合历,同时使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

  【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在中国古代辉煌的技术成就中,对世界科技发展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上面提到的四大发明麻城祭祖宗族祠堂

    造纸术 据考古发现,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不过这时的纸只是纺织业漂絮沤麻的副产品,产量很低,质量也差,还不能用于书写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到东汉时期,蔡伦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还采用树皮等一些含纤维的东西。并采用石灰碱液蒸煮的加工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在全国推广。公元6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纸从此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术 我国造纸发明以后,由于出版书籍的需要,印刷术也随之产生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之际,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印刷术一般用木材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给字板涂上墨,印在纸上。由于节工省时。很快盛行起来。宋代雕版印刷达到鼎盛时期,宋太祖开宝四年 (971年)于成都板印《大藏经》,共印5048卷,雕版达13万块,用了12年的时间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规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间,雕刻工毕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即用胶泥做成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用这些活字排版,既节省费用,又大大缩短了时间,十分经济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现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祯又将胶泥活字改为木活字,创造了转轮排字架。此后还出现了锡、铜、铅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活字。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火药 火药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公元8~9世纪,炼丹家已经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麻城祭祖宗族祠堂。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到宋元时期,各种药物成分有了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且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炮、火枪、火箭、地雷、炸弹等火药武器。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铜火镜,制造于元年顺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炮,由于靠火药作为推动力,其威力较大,称它为“铜将军”。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持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别光滑的地盘上,用以指南,称为司南麻城祭祖宗族祠堂。到宋代后期,人们又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后,也会产生磁性。于是又出现了以此为原料的指南针。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又开始使用了以此为原料水浮式指南针在阴雨天辨别方向。到元代时,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

    造纸、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过较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西方一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麻城祭祖宗族祠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近代实验科学家的始祖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也曾说过:“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近发明的印刷、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变化是这么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昨和影响。”由此可见,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十分辉煌,其中很多技术水平部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麻城祭祖宗族祠堂。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都是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新技术一旦被统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视,并尽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广使用。反之,对统治者利益相关不大的技术发明则要遭到阻止和扼杀。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古代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国近代技术又远远落后于世界,都与封建统治者利益有密切的关系。(转自百度百科)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3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