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陶瓷文化的缩影 ~走进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洪湖祭祖宗族祠堂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一把泥土,一团火焰,便有了陶瓷,有了蜚声海内外的瓷都景德镇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艺术?来到景德镇,走进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凝视千年不熄的窑火,通过窑工们灵巧的双手,便能让我们对陶瓷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占地83公顷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它集陶瓷历史文化博览、陶瓷制作体验及娱乐休闲为一体,是国家公布的4A级景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西园林绿化单位、景德镇首选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可以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是瓷都陶瓷文化的缩影,是瓷都旅游的名片,观之可了解瓷都陶瓷历史的博大精深。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陶瓷是一回来,陶者瓷也,瓷者陶也,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走进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才恍然大悟:陶瓷原来是两回事,虽然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原来,陶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称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除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外的第五大发明。我以为,就其实用性、艺术性及其影响力,一点也不为过。

  陶器和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通俗的说,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这样说来似乎简单了些,换句话说,它们使用的原材料是不同的。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得名)作坯。虽然它们的制成还取决于不同的烧制温度,陶器烧成温度最低可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但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原材料,高岭土的制成品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烧成温度在瓷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而且还会因为温度过高被烧熔为玻璃质。

  除上述两个主要因素外,它们的区别还表现在:坚硬程度不同洪湖祭祖宗族祠堂。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这样的解释似乎让我们基本明了什么是陶器,什么是瓷器了,但一件优秀的陶瓷杰作却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能说清楚的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还是让我们走进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去实地见证一番,也许会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陶瓷及制作知识。

  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由古窑瓷厂和陶瓷民俗博物馆两部分组成洪湖祭祖宗族祠堂。由于到景德镇的最大目的就是要见证陶瓷的生产过程,我们首先走进的便是古窑瓷厂区。

  古窑瓷厂主要有古代制瓷作坊、镇窑、风火仙师庙等景点,有获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景德镇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展示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制瓷工场建筑布局,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及传统名瓷精品。

  步入古窑瓷厂大门正直向北是风火仙师庙,又称佑陶灵祠,是奉祀童宾的庙宇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据说,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当时朝廷派到景德镇的督陶官叫潘相,他要求工匠们烧制一种大型的青龙缸,并且必须达到“万里无云”,即毫无瑕疵的要求。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屡烧屡坏。期限在即,再烧不好,窑工就有生命之危。当时的看火师傅童宾趁人不备,跳到窑膛,以身祭窑。次日开窑时,窑工们惊奇地发现,窑里的大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

  不过,上述说法大多有些人为神话成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事实是潘相督造青花大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瓷工进行鞭笞甚至杀害。民窑把桩师童宾(里村人)见情义愤填膺,为救众瓷工,勇斗潘相,最后毅然纵身跳入窑火之中,以示抗议。窑工们悲愤万分,童宾之死,激起了瓷工们的义愤,人们纷纷起来呼喊要潘相偿命,吓得潘相闻风逃回京城。为平息民变风波,缓解人心,官府在御窑厂东侧为童宾立起“佑陶灵祠”,并号“风火仙师”以供祀奉。此后,窑工与窑神同在,窑工将神圣之火代代相传。有诗云:“龙缸有弄自前朝,风火名仙为殉窑,搏得一身青共碧,至今青气总凌霄。”不管童宾是以身祭窑还是以死抗争,都能够说明,制作一件优秀的陶瓷作品,工匠们要付出许多心血,甚至生命。

  风火仙师庙为宗庙式建筑,庙内正中供奉童宾神像,两旁分别为金、木、水、土、雷、电诸神洪湖祭祖宗族祠堂

  在风火仙师庙的西侧是手工制瓷作坊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在那里,我们首先弄清了制瓷作坊的一般格局。制瓷作坊,俗称“坯房”,是制作瓷器坯胎兼瓷器坯胎釉下彩绘的工场建筑。根据瓷器坯胎品类的不同,又可分别称作“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作坊建筑,由三栋或四栋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绕内院组合而成。全封闭,平面型,尤如北方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这样的布局,使作坊建筑内部可以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作坊建筑主要由正间和廒间组成,正间是瓷器坯胎制作场所,依照瓷器坯胎制作程序按流水线型式作生产设施布局。与正间相对的廒间,是原料储存、加工粉碎的场所。正廒间之间相联的边屋,称“披屋”,是冶炼瓷土并储泥陈腐的场所,其上设置活动的木架,用于晾晒瓷坯,故俗称“晒架塘”。

  上述制瓷作坊及其设备布局,充分表明了明、清时代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已经成为了分工非常精密的劳动组合,具有了明显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性质,从而使制瓷作坊建筑也就成为我国古代工业建筑罕见的现存实例,成为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实物例证洪湖祭祖宗族祠堂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是清代四大名瓷作坊,其手工制瓷技艺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在手工制瓷作坊内,我们了解到的第二个方面的知识就是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有做胚、印胚、利胚、剐胚、刹合胚、画胚几个流程。说实在的,虽然每道工序都有工匠连续表演,但若没有导游的说解,我们依然难以看个明白。

  做胚,主要就是把泥土变成一个简单的雏形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师傅手中捧上一捧洁白的陶泥,辘轳车开始快速的旋转,一个碗具就这么在师傅的巧手下渐渐出现形状;印胚,就是拿标准的模子给胚子定形。因为有的时候会出现误差,胚会扁,烧制出来就会成扁扁的碗具,自然就不好看了。别看工匠的双手在胚上拍拍打打,那可也是一种学问呢;利胚,就是要考究胚的大小以及薄厚,这样才会让碗的外形更加好看;剐胚,是一道起到辅助作用的工序,主要是修碗形,碗底要做成灯草坝似的薄底。乍眼一看,那些不起眼的胚刀就那么轻易的创造了景德镇的辉煌;刹合胚,就是把釉涂在碗胚上。荡釉是把碗的里面全部接触到釉,碗外面的釉叫沾釉,碗底的釉称足釉。釉的作用一般人都很清楚,涂了釉烧出来的陶瓷才能显得光亮好看;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画胚了。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陶瓷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绘,就是陶瓷艺术家们用料笔蘸上颜料(青花料)勾画出来的。

  走出手工作坊向北是一座极具古窑代表性的陶瓷窑~镇窑洪湖祭祖宗族祠堂。镇窑,就是在古窑中现存保留使用以松柴为燃料的窑。由于它是以松木为燃料,所以也叫“柴窑”。又由于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的首创。所以,又称它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它是中国传统窑炉的典范之作。镇窑全长18米,成直躺的鹅蛋形,前大后小,尾部砌筑高约21米的薄壁烟囱。走进窑房,如同走进森林,这正是古代建筑工匠巧妙利用曲木重心和弯曲外型立筑架梁的结果,可谓匠心独具,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镇窑窑棚的结构类似南京灵谷寺的无梁殿,窑棚上有三个观火孔是用来判断窑温的洪湖祭祖宗族祠堂。窑里的看火师傅可以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另外,他还有一个非常绝妙的“唾沫测温法”,就是通过观火孔吐一口唾沫下去,通过唾沫的挥发状态来判断窑温。虽然方法看似简单,但要练就这一本领,却非一日之功。烧炼业有一句话叫做“三年可以出一个状元,十年难出一个把桩。”就能很好说明这一问题。

  在镇窑的东南角,有一个名叫“窑中遥”的茶社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们很是好奇,窑内居然还有茶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这个茶社主要经营瓷器和介绍景德镇陶瓷的一些影音资料。其中最具耀眼的便是里面展示的百余块宋元时期青白釉和卵白釉瓷片,它均为镇窑周边出土的遗存。千年零碎残缺的瓷片,令多少后人心存遗憾。而这清晰的刻花和剔花纹饰,既全面反映了官窑瓷器生产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折射出官窑器物的绚丽光芒。如今这些瓷片已成为人们研究官窑瓷器的器型、装饰,揭开官窑工艺奥秘和探索中国陶瓷史、宫廷生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茶社内的茶座则为逛累了的游人提供了一个休憩歇脚的好去处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整个茶社装修古色古香,旁边古筝演奏悠远清雅,很有意境。我不由得佩服聪明的景德镇人,将茶文化和瓷文化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在镇窑的西侧有座小柴窑,是2003年10月建成的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整个烧炼过程都是按照“镇窑”的烧炼过程进行,据说每个月烧1~2次左右,可以让游客亲身体会到瓷器艺术是一门火的艺术。可惜,我们未能目睹此过程。

  在镇窑的东北面有一座唐英纪念馆,是为纪念督陶官唐英而建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唐英,字俊公,辽宁沈阳人,授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督陶等职。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衔兼景德镇佐理陶务任督陶使,至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因病辞职。在景德镇27年之久,唐英是一个伟大的督陶官,他礼贤下士,虚心求学,亲身实践,与窑工同食同作达三年之久。在他督理陶务期间,景德镇的制瓷业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准。陶瓷史上称其督陶期间景德镇所制陶瓷为“唐窑”。唐英是一个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善长写诗填词、绘画、篆刻……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书画能手,也是一个制瓷专家。在那种文人学士崇尚清高、好逸恶劳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出古窑瓷厂大门向西,有游道连接另一个山坳里的陶瓷民俗博物馆区洪湖祭祖宗族祠堂。陶瓷民俗博物馆区是以12幢明、清时期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博物馆。馆内有陶瓷民俗陈列、古窑群、天后宫、祖师庙、瓷碑长廊、瓷乐演奏等景观。当我们漫步在博览区内时,顿时产生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博物馆区,首先参观的是清园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清园由迁建的一栋清代宗祠,三栋清代民居组合构成。清园的园门,是按照景德镇乡村清代砖木混合构造的门坊建筑模式仿制建造而成。据说园名还是清代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杰题写的。

  清园的整体平面布局以及园内地坪,道路及绿化的处理,参照了景德镇市东北郊清代乡村遗存建设模式进行规划设计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可以说,它是景德镇市清代乡村建设状况的局部缩写。

  清园内有一玉华堂,是一栋民间的宗族祠堂,原称“通议大夫祠”洪湖祭祖宗族祠堂。20世纪70年代末迁建入清园后,作为皖赣交界区域民间宗祠建筑代表作对外展示。

  玉华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00年),祠堂由门楼、小院、门厅、享堂和后寝五大部分组成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占地722平方米。建筑的正面,配备了仿牌坊建筑模式的四柱三间三楼牌科门罩。门楼两侧,配备有厢房,分别用于堆放祭祀仪仗和看守人居住。门厅选用石材为柱,前部还配备了石栏板。门厅至享堂,采用了“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造建筑形式。

  如今,玉华堂内专题展出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的大批精美瓷器,如光泽柔和的面釉、雅致素净的青花瓷,件件底款上均有确凿纪年,是迄今世界上同期产品中的精品,让人看后大开眼界洪湖祭祖宗族祠堂

  玉华堂之后是大夫弟,原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庄湾乡佑村村内洪湖祭祖宗族祠堂。1982年,作为景德镇市清代乡村官绅宅邸的典型遗存,由市文物部门负责作整体迁建,进行异地保护。

  大夫弟属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黄中理传世故居,因其家黄爵受封作“奉直大夫”衔,宅前立有“大夫弟”牌科门坊,故有“大夫弟”之称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左为住宅,右为书房,占地面积706.8平方米。住宅前堂影壁之上,粘贴了六幅清代地方官府赠送的“捷报”,分别为中举、授官、晋级封号的黄氏家族六人庆贺,实属极为罕见的文物遗存。大夫弟内还陈列着“竹山八友”的佳作,以及当代景德镇画苑名流的作品,此外,还珍藏了“扬州八怪”和“金陵八家”的珍贵名画。

  清园的西侧是古窑群洪湖祭祖宗族祠堂,那里有景德镇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几种窑炉的模型,即:

  龙窑: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用得比较普通的一种窑型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多为依山坡而建,前端低,为窑头和燃烧室所在,后端高,是窑尾。因为窑身的长形倾斜砌筑,犹如一条火龙自山上而下,所以叫龙窑。龙窑的优点在于热利用率较高,生产周期短,烧成成本较低;缺点是满窑、开窑的劳动强度大,窑内某些部分气氛和温度波动比较大,不稳定。

  葫芦窑:元代时期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窑炉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因外形如卧地的葫芦,故名葫芦窑。葫芦窑的前端设火膛,后窑尾部有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设有投柴孔。葫芦窑内的温度和气氛都比较容易控制,但窑体型特别小,所以产量不高,而且前后两室的温差较大。

  马蹄窑:是景德镇明代使用过的一种窑型,由北方的馒头窑变化而来,是半倒焰式窑炉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此窑由于体积小,只设有隔墙烟室而无独立烟囱,所以抽力不大,升降温度慢,烧成时间较长,但容易控制,适于烧制胎体比较厚重的瓷器。

  在古窑群的北面有一天后宫,是为祭祀天妃娘娘而建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关于天妃的事,在前面的游记中曾多次提到过,因其练就了一身极佳水性,经常出没于海上岛屿之间搭救遇难的船工渔民以及过往客商,从而博得了福建、广东等地沿海民众的崇敬爱戴,在其死后尊奉为海上保护神。景德镇会有天后宫,是因为景德镇在明清时期是个万国来求之地。景德镇天后宫,是由清初客居景德镇的福建籍工商民众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22~1772年)合资建造。天后宫在景德镇的出现,是景德镇古代经济发达和对外贸易频繁、特别是瓷器广泛销往海内外的见证。

  天后宫向北是祖师庙,亦称师主庙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在景德镇的制瓷史上,有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那就是被瓷工信奉为陶瓷业的师主,姓赵名慨,字叔朋。

  据明时邑人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师主庙兴建于明代洪湖祭祖宗族祠堂。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少监张善到景德镇督陶,在御窑厂的东侧建立师主庙,祀奉赵慨为佑陶之神。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太监邓原在镇时,众多居民都从事陶瓷生产,都信奉师主,便把庙迁到东门外街上东北约一百步的地方,以便于大家祭祀。从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

  明代师主庙内,中间供奉着赵慨的坐像,两旁分列着陶瓷制作行业的六个师傅神位,有打杂师、做坯师、刻坯师、挖坯师、石膏坯师,基本上把坯房的工种都包括了进去,体现了后世工人对先师们的敬仰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到了清代,师主庙中又增加知四的位置。知四师也是一名瓷工。知四为改善瓷工伙食,带领瓷工罢工,被官府捉入衙狱,坚强不屈,惨遭杀害。这激起瓷工愤怒,群起抗争,最后赢得了胜利。知四为争取工人的福利而献出了生命,瓷工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牌位供进了师主庙,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绕过祖师庙向北又是一个手工制瓷作坊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正待进去瞧瞧,忽闻一阵清新悦耳的乐声从北面传来。赶往北面一看,原来有一被称之为明湖的小湖,湖上有一舞台,称为水上舞台。

  听一导游小姐介绍:这是一支独特的乐队~瓷乐队,这支乐队所用的乐器全部都是用景德镇的瓷做成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在古代,用瓷做乐器在我国颇为盛行。瓷瓯、瓷箫、瓷笛等,但多已失传。为了挖掘、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景德镇歌舞团从1985年开始研制瓷乐。1999年,瓷乐队第一次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亮相,立即引起轰动。以后曾到日本、俄罗斯、亚美尼亚以及东南亚等多地演出。所到之地,深受音乐爱好者欢迎。2001年,原国家 江泽民来博览区参观,听完瓷乐后,还兴致勃勃地走上舞台,用瓷笛吹奏了一曲“洪湖水,浪打浪”。2000年,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听完瓷乐后,欣然题词“奇瓷神韵”。

  看着几个美女的瓷乐表演,不能说不是一种享受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在此时此刻,既能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又能让人深切体会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听完古乐演奏,向西步入瓷碑长廊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这是一个以“瓷都颂”为主题的瓷碑长廊。整个长廊全长90米,由45块长三尺六寸,宽二尺四寸的瓷板组成,瓷板上的内容多以讴歌景德镇为主题。大多数人知道,碑林主要以石头作载体,而这里的碑林以瓷板作载体,时刻不忘营造瓷都文化氛围。

  水上舞台再向北是一片明代古建筑群,看后让人增长不少见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这些建筑主要有:

  明代闾门,原位于市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的村口,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1983年,整体迁建到博物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夏田村历史上为汪姓氏族的聚落。夏田闾门,则是整个聚落建筑群的对外主要作坊建筑。汪氏家族为了炫耀其官绅大族的气派,特地在该闾门外侧门额上方安置了四颗“八椤柱状海棠纹”门簪。现存建筑体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特征。

  五股祠堂,原位于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中部洪湖祭祖宗族祠堂。1983年,整体迁建到博物馆。汪氏五股祠堂,为汪氏家族第五分支建筑的分祠。建筑分门厅、享堂与后寝三大部分。整体造型的构部件,以“鱼龙吐水”梁柱支撑为例,整体上大刀阔斧,细部中丝缕入微,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家豪放潇洒的创作气势。雕饰构部件数量的有限,使建筑装饰部位的选择性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简朴特色。

  桃墅汪宅,原位于市浮梁县桃墅镇镇内洪湖祭祖宗族祠堂。20世纪80年代整体迁建到博物馆。建于明代崇祯年后期,前部有院落,主体建筑内,宅房居中,陪屋夹持两侧,其间及外侧封火式马头墙,前后封以硬山式封檐墙。宅房构架,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斗式”结构型。建筑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手法上由简开始转繁,题材的选择也开始突破花鸟虫鱼以及吉祥图案的局限。

  汪柏弟宅,原位于市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20世纪80年代整体迁建到博物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汪柏,明代夏田村人,曾任浙江布政使,嘉靖末至隆庆年间(约公元1565~1572年),弃仕返乡隐居。据史料记载,汪柏出仕在外,其弟始终居故里奉养父母,汪柏则以所得傣禄“尽以均之”。建筑内的雕刻精美,木雕的题材突出的是花卉鸟兽图案,其中有其它民居建筑上所看不到的群马图、群鹿图、凤穿牡丹图和麒麟引凤,尤其是“海怪”和“海马”,在景德镇市明代民居建筑上极其少见,充满着明代景德镇市木雕工艺追求潇洒朴实的地方性时代特征。

  金达故居,原位于市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建于明代,20世纪80年代整体迁建博物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金达,历史上浮梁县化鹏乡英溪村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乡举第三,三十五年,会试第一。因严嵩专权,江西同榜者邀达私谒,不从,而被严嵩改作“一甲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授国子监司业等职。明代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致仕返里。

  金达故居的装饰十分考究,两级叠跳“虾须拱”出檐,配备花草缠绕的“富、贵”字样纹饰瓦头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这种大大超越隐蔽构架的重工装修装饰手法,在景德镇市已发现的明代民居建筑遗存上尚属首例,绝无仅有,堪称重工装修装饰的景德镇市明代民居建筑遗存的典型实例。

  苦菜公大宅,原位于市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体迁建到博物馆洪湖祭祖宗族祠堂。苦菜公,姓汪,幼时家境清贫,常以野菜充饥,故得俗名“苦菜”。其中年偶然在山野挖到黄金,则以此作本经营茶叶,逐步成为桃墅镇首富。致富后,周济在镇同族贫困人家,独力出资建造“汪氏楼下祠堂”,受到族人尊崇而被推选为桃墅镇府前汪氏宗族族长。后人尊称其为“苦菜公”。宅体木构架为“三间五架穿斗式”的基本造型,为三层构造。是景德镇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栋明代三层构造民居建筑遗存实例。

  走出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回首望去,一栋栋低矮的木棚房屋在葱郁的林间约隐约现,有如明清时代的乡村群落洪湖祭祖宗族祠堂。然而,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人穿梭其间,络绎不绝,为这座座古老而又陈旧的“艺术殿堂”充实了浓墨重彩的现代气息。这不由让人感慨,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景德镇人提供了泽被万代的福祉,而精明的景德镇人,在传承精湛的制瓷技艺的同时,也将这一“国粹”的商业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3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