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除了月泉书院,你还知道浦江哪些书院?: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浦江自古人杰地灵、文风鼎盛通化祭祖宗族祠堂。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背后,与浦江历史上数量众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深远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书院密不可分。

这些书院或择址于偏远乡村,或栖身于宗族祠堂,或依傍于秀水名山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地点不一,时代不同,但相同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理的躬行,对文脉的赓续,对家国的赤诚。

一所书院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寄托着一方学子探索未知的无限希冀;一所书院,承载着一批师者荫育后辈的博大情怀;一所书院,镌刻着一代先贤穿越时空的文人风骨……

从月泉到月泉书院

浦江最早的书院,是月泉书院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月泉书院,因为有月泉的随月盈亏而涨消之胜景,才有各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通化祭祖宗族祠堂。特别是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教育名家吕祖谦、朱熹“相与阐说正学于月泉之上”,力主抗金的陈亮也慕名前来月泉会朱吕二先生、传授学业,月泉也因此名声大噪,不仅从学者众、从游者也众。在这样的形势下,月泉书院因势而建,就成了必然。

南宋咸淳元年(1265)浦江知县王霖龙导月泉源、复濬月泉塘、筑月泉亭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学正朱子槐作《月泉导源濬塘筑亭记》,开篇曰:“月泉,学池也;池边,皆学旷地也。”两年后,知县王霖龙旷地十余亩,捐资运材,首创“月泉书室”于月泉亭之西北,并立朱(熹)吕(祖谦)二先生祠于月泉精舍之中,聘朱子槐为主说座。

“元初(1277)升为月泉书院,置山长一员,主教学徒”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据明嘉靖《浦江志略》教谕张端臣在《重修月泉书院记》记载:

“……乃建书堂,作朱文公、吕成公二先生祠,春秋行释菜礼,则书院之名其昉于此乎通化祭祖宗族祠堂。至于元初始赐今额,仿李氏之白鹿洞、朱氏之岳麓、睢阳、嵩阳四书院例,与石鼓、宗濂、延平、安定、紫阳、考亭之类得并称焉。”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时任浦江教谕张端臣认为:浙江浦江之月泉书院,仿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的睢阳书院(也叫应天书院)、河南郑州登封的嵩阳书院等书院之后,与石鼓、宗濂、延平、安定、紫阳、考亭等书院是齐名的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从明嘉靖《浦江志略》和光绪《浦江县志稿》记载发现,月泉书院自南宋咸淳三年(1267)知县王霖龙旷地十余亩,首创“月泉书堂”以来,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打进浦江被毁后,元明清三朝修建、扩建、重建月泉书院达十五次之多,实属罕见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月泉书院有三次重建记载,与中国历朝历代“毁而建、建而毁”的历史命运大体是一致的,时间上也都是衔接的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如: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到明崇祯九年(1636),知县吴应台重建月泉书院,重立朱吕二先生祠,复建瑞雨亭于书院之南,前后仅相差11年,也是历史上第二次重建月泉书院。

历史上第三次重建月泉书院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芳地黄林宴重建月泉书院流思阁三间,陈观、张宝恒重建月泉书院厢屋三间通化祭祖宗族祠堂。那时外有列强入侵,国内军阀割据,内战持续不断,重建后的月泉书院规模不大,难以为继。据县志记载,书院于民国十六年(1927)倾圮。

2012年,浦江县委县政府启动月泉书院第四次重建工程,从土地征用、房屋征迁,到考古挖掘、规划设计,再到招投标、建设装修等,历时7年,于2019年9月完成月泉书院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并对外开放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浦江县各书院的创建和发展

月泉书院之后,最有名的书院当属郑义门的东明书院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东明书院

前身为东明精舍,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郑氏私塾,由元初郑氏第五世主郑德璋创建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东明精舍规模虽不甚宏大,但结构精巧、风清雅致,为求学的好处所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家住金华潜溪的宋濂深为吴莱的人品学问折服,打听到吴莱在诸暨白门书院设帐教学,便负笈至诸暨正式拜吴莱为师。一年后,在柳贯推荐下,吴莱被聘到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至元元年(1335),时年26岁的宋濂追随吴莱负笈就读东明精舍。后由吴莱推荐,主说精舍24年。宋濂著《东明山精舍壁记》,详细记载了东明精舍的规模。

东明精舍,是我国古代民间办学的一个典范,在教育子孙、培养人才、学以致用、躬行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不仅为历代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也为淳化乡邑风俗、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通化祭祖宗族祠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担任各级官职者多不是通过传统的科举之途入仕的,而是凭借着孝义耕读之名被起用的,到全国各地赴任后谦恭勤谨,一心为国为民,取得的政绩廉迹可圈可点。据《麟溪集》记载,宋元明清四朝郑氏子孙不经科场出仕为官者达173人之多,均无一贪渎,被中纪委列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此外,郑氏子孙学有所成而终身不仕者也大有人在,最著名的要算郑渊、郑濂、郑源、郑柏等人。他们谢绝了出仕的机会,在乡里助学济困、造桥买舟、便利乡民,更以孝义持家,兴旺家族。

可惜的是明天顺三年(1459),一场大火将江南第一家的主要建筑化为灰烬,郑氏宗祠、东明精舍等荡然无存,郑氏族人虽被迫散居,但乃以义字辈分号义居,郑氏第十六、十七世均已数百人合食同居,崇尚勤耕读、守规仪的淳厚家风,史称“小同居”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任浦江知县的何子祥非常重视地方教育,除修建月泉书院、重建浦阳书院、白石书院外,还劝导郑氏后人继承前辈事业,重建东明书院,得到了郑氏后裔郑尔梧、郑若奇的积极响应通化祭祖宗族祠堂。由于年代久远,原址已荒弃、墓冢累累,难以再建。于是新院址便选在距郑氏宗祠东侧的200余米处,并正式命名为“东明书院”。鉴于宋濂在郑氏家族中的特殊地位,在重建东明书院时,特在书院西侧建宋文宪公祠,内列宋濂及四位山长的灵位。《东明书院章程》规定:学生入学时,“临期悬挂宋文宪公遗像于厅,具陈香果盒净酒,家长等率学生行礼”。以此纪念宋濂对郑义门、对东明书院作出的贡献。

重建后的东明书院规模宏敞、经营细致,东明书院走上复兴、发展之路通化祭祖宗族祠堂。进入民国后,东明书院被改作东明高等小学,后改称为玄鹿乡中心小学和玄鹿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浦江县郑宅乡中心小学,1960年后,因学校扩建,原有建筑被拆除,旧貌尽毁只留下了东明书院和宋文宪公祠二处门楼,作为遗址保护。

浦阳书院

据《旧志》载: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县黎宏道新建书院于学宫之东偏,造文昌阁,曰“文昌书院”通化祭祖宗族祠堂。知县黎宏道及邑人张应槐均写成《新建文昌阁暨书院碑记》。后三改其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杨汝榖重修,易名仙华书院;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何子祥重建,规模宏敞,改名为浦阳书院,著有《重兴浦阳书院记》,记云:

浦阳书院者,即旧文昌书院而增新之者也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浦故有书院二:曰月泉,曰文昌。月泉在城西北一里许,为朱、吕说学之所。文昌则在文庙之左,为有明邑令黎君宏道所建。阁之前为说堂三楹,颜曰“经义”,左右廊庑、学舍各七间,其前则为崇报堂,邑人所以祀黎公也……

知县何子祥文采丰富,还写有《浦阳书院八景诗》,浦阳书院八景分别是:层阁披云、长廊听雨、梅轩春信、桂院秋香、泮池塔影、水榭钟声、柳岸吟风、石桥啸月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浦阳书院辟为浦江县中学,在历次扩建中,原浦阳书院建筑尽毁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白石书院

原为白石山房,建于白石山麓,在县南十里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明初大学者张孟兼与其从弟放伯拱辰未显时筑室读书于此而名噪一时。后废。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何子祥访其遗址,见万山环翠,一鉴澄泓,清气袭人,尘容罕到。进命宪裔孙而谓之曰:“此尔先人考道问业之地,可勿加之意乎?”张氏合族踊跃增葺,山房扩为书房,俾族人肄业其中。知县何子祥又是一番诗兴大发,写下了《白石书院十二景诗》。何子祥的十二景分别是:

丹崖摩日通化祭祖宗族祠堂,玉漈垂虹,春波浴鲤,夏木鸣莺,

新亭过雨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晚洞归云,幻荷露石,篆碣霜苔,

繁花谷口,澄月潭心,樵歌曲径,琴韵别楼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邑人唐华感叹知县何子祥的用心及张孟兼后裔族人的合力,让白石书院在南山脚下扶桑流丹,欣然撰成了《重修白石山房记》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摘录其中一段记述:

浦为文献之区,得以备读昔贤之遗书,且得于暇时访其故里,吊其旧迹,慨然想见其为人通化祭祖宗族祠堂。顾履任来,百务烦冘,首以劝农桑、敦学校为急。而于培植人材之区,则有浦阳书院、月泉书院,皆因其故址,廓而大之,葺而修之。至如东明书院,系昔宋文宪公说学之所,亦既与义门郑氏议所以振作之。次第毕,举独念孟兼兄弟与文宪齐名,而于白石山房终以未获一至为歉。

白石书院后迁至平安,为浦江平安小学校址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万花斋书院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檀溪东岸(今寺前村),由陈道第三子陈大纲所建,供村中和外村学子读书作文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据明杨朝泰《祈山钦五十一称五十三公行状》记载:

作厅三楹,以备说堂,内构小轩,置花卉,以供作文清玩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半山有亭翼然,游人墨客登眺其中,憩息期间,则收祈、檀之胜。

明万历乙巳年(1605),浦江知县须之彦来此,爱其清雅,曾在书院居住,并作《秋暮过惠云寺夜宿陈友松书斋》两首,其二有“总道浮生偷半日,乌纱终是负黄花”之句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浦江历史上有记载的书院(书堂)还有:

元朝的松林书院:县西十里松林山下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元至正年间,集贤学士吴直方建;

明朝的荷塘书院:县东二十里后叶村通化祭祖宗族祠堂,明孝廉叶化醇、叶有声兄弟读书处;

清朝的广学书院:县南三十里通化祭祖宗族祠堂,通化长陵祝庄,请道光八年(1828)合乡捐建;

还有山堂书院、建溪书院(马剑)、昆山书院(朱宅)及吴溪学堂(前吴)、湖山学堂(潘宅)等等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时至民国,浦江的书院,无论有名或无名,时长或时短,均一一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中,唯有墨韵书香山高远长、馥郁悠远;唯有经书院培育出来的英才继文载道,百世流芳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值得欣喜的是,月泉书院终于在沉寂一百多年后得以重建,浦江的文风、学风,也许会因此而迎来新的春天;浦江一如天灵岩之细水流泉,或似浦阳江之奔腾翻涌、或似壶源江之婉转鸣侧,一路渐宽、一路奔袭,面向大海,万古不息。

书院由来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它一经产生,即成为与地方官学平行的独特教育形式通化祭祖宗族祠堂

书院原为藏书和修书之地,唐末五代之后,成为说学之所,但不同于府州县学,是私办或半官办性质的学校通化祭祖宗族祠堂。其主持者多为地方名师宿儒,或当地守土官吏,称“山长”,或“洞主”,或“堂长”。办学经费主要来自院田,此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政府拨给。说学内容以儒家经学为主,旁及史书诗文,并订有学规、学则,以表明本书院的办学宗旨。南宋浙江的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适都主持过书院,或在书院说过学,并由此形成闻名全国的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

——摘自《浙江通史》

作者|何金海

编辑|吴晓阳

审核 |李少俊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4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