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梁|三旗永飏-记清代大坞张氏三位科举名人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我国古代社会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能够在祠堂前竖立功名旗杆是这个家族莫大的荣誉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清朝至民国时期,滕县大坞张氏家祠门前,高高竖立着三根功名旗杆。十几米高的旗杆上悬挂着黄旗,黄旗上分别写着清代大坞张氏三位科举名人:十三世举人涟公、涵公,十六世拔贡广寅公。高高飘扬在空中的三面黄旗,远远可见,成为大坞张氏祠堂的一个标志,昭示着张氏家族继明代“五世清官”之后,又一段文化昌明的历史岁月。
一
功名旗杆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衍生物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族人在科举中获取功名,举族欢庆,在家祠门前树立旗杆,以彰扬劝学,光耀门楣。同时,对于人们追溯历史、缅怀先辈、激励子孙、继往开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竖旗杆在明朝时国内已开先河,清朝时鲁南地区普遍兴起。兖州府所辖州县是儒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考中进士、举人(含拔贡)的人才能竖旗杆。相比有些地区考中秀才即竖旗杆,标准相对要高一个档次。
功名旗杆的主体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旗杆夹和旗杆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旗杆夹是由两块相同的经过打磨的长方形条石相对竖立构成。我少时看到的大坞张氏祠堂前的旗杆夹石,与别处不同,雕琢有鼓钉,档次较高。族人采用合抱石,经过打磨的两块石头完全抱和,旗杆从圆孔中插进去即可固定好。然后再用一道铁箍箍牢,已是相当牢固。每块夹石的尺寸标准高133公分(铁箍以上43公分;铁箍槽凹进4公分,在槽的上下部均镌刻有一排精美的鼓钉;铁箍以下86公分),宽68公分,厚24.3公分。每块石头上端的外面,抹去两个直角,形成一对倭角,倭角长4公分,这样制作避免石头尖角伤人。
置放在草地的滕州大坞张氏家祠清代旗杆夹石
旗杆选用的是直径一尺以上、高十几米的杉杆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在旗杆高约9米处,开始镶嵌旗斗。旗斗数量民间有不成文的规定:一斗举人、二斗进士、三斗状元、四斗是朝廷一品官员。旗斗造型很像明朝官帽。斗是计量粮食的工具,十斗就是一升,寓意主人官运亨通。许多旗杆的顶端,都有一只锡制笔头造型的帽顶,既可以保护旗杆顶部不进水,又向人们说明这是文举旗杆(有武举旗杆,顶部多雕剑戟)。
竖旗杆时,旗杆夹石要埋入地下50公分左右,夹石下面需要做好基础硬化兖州祭祖宗族祠堂。一定要让竖旗杆在夹石中高出地面30公分左右,以防地面雨水浸泡。
旗杆落成,挂旗时要披红挂彩,鸣放鞭炮;要请官员、名人、亲戚、族老代表参加典礼;要请唢呐班子吹奏,条件好的还要请戏班子唱戏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官员与名人规格高低,要看家族的社会关系与影响力。在滕县地界,能请到兖州府官和县官、本地具有进士身份的名人,就很有脸面了。
我读小学时,放学后常与同学坐在家祠前三対夹杆石上玩耍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出于好奇,我曾问过父亲,旗杆怎么不见了。父亲说:1947年春天挂了一场飓风,旗杆经百年的风吹雨淋,已近朽木,硬是被飓风吹折了。写此文时我再次进行考证,分别征询了几位年纪在9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广培公和裕道兄记得旗杆是在解放前几年所折,这与吾父之说相吻合。
明清时大坞张在滕县是人口大族、经济富族、文化强族,教育水平较高,不但培养出自家进士举人,而且为滕峄邹三县培养出一批进士举人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明清两代大坞张氏子孙有30多部著作曾流传于世。但清军入主中原后,因为异族统治,张氏家族坚决反清复明,一些人参加了天地会等会党,我的九世祖宣美公在滕县一带组织了拜月会,每月十五祭拜明月,誓言不与清廷合作,更不允许子弟参加科举仕清。因而族人被捕入狱,被迫流亡,被迫迁徙,造成张氏家族的“百年之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衰落,读书人的意志遂之涣散。“直到清嘉庆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复明的想法已不现实,家族里的年轻人才逐渐参加科举。”①
张氏祠堂
二
十三世涟公,字清谿,号石村,清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滕县大坞村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公生而颖异,丰彩都雅,长勤诵习,博综群集,文艺辞章搦管辄就。”②(提起毛笔很快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诗章)他参加童试,选为秀才。
“少年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涟公经年苦学,学识渊博,声名远扬,设馆授徒于家,滕县子弟不远百里来读。滕县志记载:“一时游黉宫食廪饩者半出门下。”(县学里的学生,几乎一半来自涟公私塾)虽博学闻名,“而公心愈敛,气愈和,勤学愈不倦,不妄交游。”涟公之厚德谦光,众人钦佩。
“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在滕县域内,满秋石(滕县西岗柴里人,后任浙江武义县知县)、赵容轩等几位知名学者,是涟公的好友,常邀涟公相聚,或凫山或龙岭,咏诗唱和,商榷古疑,涟公每次都是全力筹备,事无巨细,神采奕奕,不亦乐乎。
涟公家室多有不幸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冠带之年娶太学公王兴业之女,贤妻却在生子学奎时难产离世。中年之时,涟公父母陆续离世,他连续服丧六年之多。涟公57岁时,长子学奎又不幸去世。人生之大不幸——早年丧妻、晚年丧子,一一经历。这在他精神上造成很大打击,参加科举的时间一再被阻断。
丁酉年(1777年)族议三修家谱,涟公力为,他组织众人,潜心考证史料,搜集嘉言懿行,敦睦之衷形于笔墨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家谱数载修成,他撰写了《族谱三编叙》。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涟公“甲寅贡成”,成为岁贡生,得入国子监读书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嘉庆十五年(1810年),涟公参加庚午乡试,获殊荣钦赐举人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嘉庆十六年(1811年)赴京参加辛未会试,“以年高文优,累蒙恩赐注选任国子监学正,里党荣之。”国子监学正官秩正八品。
涟公由此“名动一时,后生学者争出门下”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学生中举明经成进士的有邹县赵宗鲁、滕县杨佩冕等人。涟公的著作诗文为时人所推崇。
涟公卒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月二十三日,逝年77岁兖州祭祖宗族祠堂。鱼台县马邦玉作墓表。涟公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老亦精进,其精神值得我们后世继承和发扬。
张氏祠堂落成典礼
三
十三世涵公,字宏蕴,号晴谷,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三月八日出生在滕县大坞村兖州祭祖宗族祠堂。父亲体晋,是太学生,为涵公治学奠定了一个优越条件。涵公幼年过继给大爷体坤为嗣子。
涵公“幼聪慧,初学为文,出语惊人,未冠入邑庠”兖州祭祖宗族祠堂。不足20岁即入县学读书。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32岁时,戊辰恩科乡试中举人。翌年春天赴京参加殿试没有中榜。回到家中,生父握着他的手笑着对他说:“汝归,吾甚喜,若成进士即属官人,安能朝夕待吾,常有此家庭乐耶。”听生父之言,涵公于是决定不再赴京参加殿试,一心在家奉养父母。③
“一节誓坚忠与孝,立身端不负乾坤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涵公冠带之年娶妻孔氏(1774—1860年),乃曲阜圣裔,素性静俭,至孝父母,温文贤淑,邻里口碑甚好。夫妻二人夫唱妇随,孝敬父母,教养子弟,家庭和谐美满。涵公生父在50岁时眼睛失明,但生父副室有两个儿子年纪尚小,涵公每日里教两个弟弟读书,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们成长,直至他俩成年立家。涵公夫妇一生精心敬养生父母、庶母、嗣父母五位老人生老病死,无处不尽心尽力,在乡里被奉为榜样,传为佳话。
涵公外严而内和,治学严谨,为人谦顺有礼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常有读书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他严肃认真,析疑辩难,孜孜不倦,务求真谛,受人敬重,他家中藏书千卷,凡有人借读从不拒绝。他特别喜欢读《易经》和《左氏春秋》,并手抄数本赠送友人。涵公学问人品久闻乡里,声名渐远,遂成滕县一代名儒。
大坞张氏家族第四次续修族谱,他勇于担当,不辞劳苦,奔走乡里采访,搜集整理史料,撰写文章,不遗漏前辈一件善事义举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四卷谱成,他撰写了《四修族谱叙》。
他轻财好义,有乡邻借贷数百金不还,他闻知其依然穷困不济,逐把到期的借据焚毁,并告诫家人不许再索要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县里集资建节孝坊,他不但自己出资,还帮助一些拿不出钱的人家出资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涵公生母满孺人逝世后入供节孝祠,他常年出资维修节孝祠。
知县彭斗山,江西安义县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十六年(1836年)任滕县知县,先后在滕主政八年(十九年一度调任兰山县,半年后即回任),熟知滕县舆情,久闻涵公贤德,动议举荐涵公做乡饮大宾兖州祭祖宗族祠堂。这一年涵公65岁,德高望重,年龄恰当,是全县最佳人选。乡饮是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始于周朝,儒家在活动中注入了尊贤敬老的思想,通过活动使百姓从中得到教化。此活动由当地官府出资,请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活动。清代乡饮宾又分为“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其中大宾档次最高。活动主办方(一般是州县)推荐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为乡饮大宾,逐级上报到礼部备案,由皇帝钦命授予,具有很高社会荣誉。对主持乡饮活动的大宾,州县官府一般都赠送“筵宾大老”的匾额。彭知县向涵公表明态度后,涵公却表示坚决谢绝。彭知县感到不解,对涵公说:“滕县地域除了先生,没有人能当得起这份荣誉,你为什么坚辞不受,不接受我的举荐而辜负众望呢?”由此可以看出,涵公确是一位纯粹的读书人,不慕功名。
涵公因病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八日,时年77岁,遗有诗文各一卷未付印兖州祭祖宗族祠堂。邹县训导孙济奎撰写《滕阳晴谷张先生家传》,兖州府教授吴步韩(字小岩,郯城县人)为其撰写墓表,称其为纯学笃行尚义之君子。
四
十六世广寅公,字亮臣,号凫阳埜樵兖州祭祖宗族祠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十七日出生在滕县大坞村。他少年即立志读书,锐意向学,未冠之年已是满腹经纶,“当灵谷位移之代,抱遗经以教授于其乡。”他设馆授徒,播学桑梓,终身不出。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广寅公潜心于学,“年四十始以选拔为明经。”即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保和殿朝考选为拔贡。史载“光绪乙酉科拔公候选复设教谕授修职郎”。
清代拔贡制度是与科举制度并行的入仕正途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清初规定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开始改为每十二年一次。每逢酉年由各省学政从各县选拔品学兼优的生员,名额是每个府学两名,州、县学各一名,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拔贡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正八品);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从理论上说,贡生是举人的副榜,比举人略低一级;但经过选拔和朝考之后的拔贡,其地位高于举人、略低于进士,这从朝廷授官足以看出。清廷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而拔贡1909年仍举行了最后一次选拔。
“御苑得题朝帝日,家乡佩印拜亲时兖州祭祖宗族祠堂。”金榜题名是所有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广寅公也无日不盼望着那人生高光时刻。七世祖中鸿公、九世祖盛美公高中进士的光荣历史无时不激励着他。几十年坚持苦读,年高他仍不放弃,坚持走祖辈科举之路。他百折不悔,坚持不懈,60岁仍积极参加乡试,其志向与精神令人感动。他自述:“十试秋闱,荐而不中。”极言他参加了十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准备立宪,并推动创立新学,统中西学于一兖州祭祖宗族祠堂。翰林高熙喆受命回乡,推荐广寅公在滕县领衔兴办新学。广寅公表示自己并不抵制西学,但恐无能力领办新式学校。高翰林看出他是无意官场之人,遂作罢。
广寅公“甲寅岁秋,旧患湿症大作”兖州祭祖宗族祠堂。于民国三年(1914年)十二月初九日在家中逝世,时年70岁。
令广寅公生前没有料到的是,他在60年后竟还有一场劫难兖州祭祖宗族祠堂。正值“文革”期间的1973年秋天,滕县农村兴起一场平坟造地运动,大坞张氏南林广寅公墓被扒。广寅公封墓有三层,第一层黄土覆盖,第二层是用黄米汁搅拌沙灰灌的墓顶,第三层是天落簧墓盖石。天落簧墓盖是用五块打磨后的大石块嵌合在一起,相当牢固,只有砸碎其中一块才能打开。“整个墓室全是大块青石砌成,工艺精湛,豪华气派。十二圆花的柏木棺纹丝未动,棺材里面是用丝绸吊的里子,瓷美的棺底,就是用碎瓷块、石灰、桐油搅拌在一起,把棺材底抹平,俗称瓷美的底。”⑤ 人们从墓中取出一块长5公分、宽3公分的铜印,上刻5个大字“乙酉科拔贡”,后此印不知下落。
清代三老,高品懿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终生读书的榜样兖州祭祖宗族祠堂。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把读书学习贯穿人生全过程,寓学于农,孜孜矻矻,终生成长,老亦精进,值得我们由衷敬仰。愿代表着他们功名与精神的三杆旗帜,永远在我们心里飘扬!
注释:
①《善国文化》2020年第一期张国梁《三朝英烈》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②涟公史料主要参见《古滕张氏族谱》十四卷第16页,所载《滕县志·儒林》之《石村公传》第16-19页,鱼台马邦玉所撰墓表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③涵公史料主要参见《古滕张氏族谱》十四卷第39-40页,清·邹县训导孙济奎《滕阳晴谷张先生家传》第40-42页,兖州府学教授吴步韩国所撰墓表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④广寅公史料主要参见《古滕张氏族谱》十五卷第20-22页,清·高熙喆《张徵君亮臣家传》及墓表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⑤见《古滕大坞张氏文献辑要》第332页,张裕洽《历史八景之说》兖州祭祖宗族祠堂。
2021年8月写于望湖楼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7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