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太公在此——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古城揭秘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太公在此——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古城揭秘

张士刚

2009年山东淄博高青陈庄西周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但是对于此遗址诸多专家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笔者经过认真梳理,结合当地实际,终于破解此城,认为古城为太公安息的地方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一座阐释未清的西周古城

2008年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在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附近发现一西周古城遗址,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考古发掘,发现西周甲字形大墓、带有“齐公”字样的青铜器铭文、大型祭坛等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迹遗存,被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咸阳祭祖宗族祠堂。2012年8月,“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高青举办。海内外专家学者100余人齐聚高青,初步认定今高青一带即为姜太公始封之地,陈庄西周城址即是姜太公所建齐国初都营丘,或营丘故城就在这一带。此遗址面积9万平方米,其中城址面积近4万平方米,古城呈方形,东、西、北面城墙保存较好,南墙中部有一个城门,其他三面城墙没有发现缺口,说明此城只有一个城门。城墙四周有壕沟环绕。发掘中,共清理灰坑近千座、路2条、陶窑5座、祭台1座、车马坑1座、殉马坑5座、墓葬30余座。四马一驾的车马形制和“甲”字形大墓葬的墓葬规格,这两种王侯礼制将这座古城指向了一点——齐国早期权力中心。

陈庄西周城址,究竟是怎么一座城?至2021年,陈庄西周遗址发掘10多年了,学界、民间围绕遗址定性一直在热烈讨论,争议不断,说法包括“此城是博菇”“此城是丰邑”“此城是军事城堡”,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此城出土的青铜器铜觥铭文“丰启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表明“齐公”就是姜太公,铜觥是祭祀姜太公使用的礼器,此城应当是齐国初都营丘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一个与姜太公有关的西周古城,到底是什么,学术界尚未阐释清楚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太公封营丘咸阳祭祖宗族祠堂,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是伪命题

《礼记·檀弓上》:“太公封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译文:太公封于齐,都营丘。因太公留朝为太师,死后遂葬于周。此后,其五代子孙虽死于齐,也都随太公葬于周。君子说:“音乐,还是故国的声音最好听。礼的精神,也是不忘其本。”古人有句俗话说:“狐狸死了,也要头对着狐穴所在的方向,这也是不忘其本啊!”——这段话的本意是教化世人“不忘其本”,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礼”和“仁”;这句话是为儒家“礼”和“仁”服务的说辞,在西安的丰京太公墓、咸阳太公墓、镐京太公墓皆依据此语而存在。笔者认为“太公封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是伪命题,理由有三:

其一,缺少理论依据咸阳祭祖宗族祠堂。返葬于周不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也不是太公遗嘱,《史记》、《竹书纪年》等均未记载;其二,缺少考古依据。丰京太公墓、镐京太公墓、咸阳太公墓都是唐代以后修建的假墓,西安一带没有发现太公一族的诸侯墓葬,也没有发现西周时期异地异姓诸侯墓葬群;其三,严重逻辑错误。如果说“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是“不忘其本”,齐国六世以后就能“忘其本”了吗?周武王、周成王两次分封71个臣属诸侯国,没有“比及五世,反葬于周”就全都“忘其本”了吗?此命题的逆命题是不返葬于周就是不遵周礼,就是忘其根本,然而其他诸侯没有返葬于周也没有忘其根本。所以“太公封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是伪命题。必须“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的背景是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齐丁公吕伋、齐乙公吕得、齐癸公吕慈母、齐哀公吕不辰、齐胡公吕静的归葬之地成谜,第七世齐献公吕山“治都临淄”后的其他齐侯墓葬皆在临淄有迹可循。

一个值得探讨的铭文翻译

在35号和36号甲字形大墓出土的随葬铜器中,一件铜簋上有长达70余字的铭文,翻译这段铭文是解读这座古城的关键,尽管对个别字的释读专家们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铭文大意已经初步解读出来咸阳祭祖宗族祠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解读铭文大意为:“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见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说,‘引,过去我已任命你继承你先祖的官职,管理齐国的军队。现在我再任命你,赐你红色的弓一把,红色箭杆的箭百枚,马四匹,希望你恪尽职守,不要打败仗。’引叩谢王恩,用追击敌军缴获的兵器,铸造了这件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李学勤表示,对于铭文内容的深层含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这段铭文透露的信息也很多。西周中期以后,与齐国相关的涉及到军事行动的事件中,李学勤认为周夷王烹杀齐哀公最符合铭文的背景,“引”很可能是周夷王派到齐国的王朝大将,并且是世代为官的贵族。李学勤先生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这段铭文的翻译是他在2010年10月作出的。

因为这件铜簋在35号甲字形大墓出土的,李学勤先生认为铜簋的器主就是35号墓的墓主,墓主的年代是西周中晚期,这局限了对铜簋器主的判断;再者,对铜簋器主的翻译,李学勤先生使用了一个残缺的拓片字形,翻译成“引”,墓主是诸侯身份,受“太公封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的影响,把“引”理解为军事首领——笔者认为,这值得探讨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一个字成为解开这座古城的“钥匙”

有73字铭文的铜簋主人是“引”吗?第一个提出质疑的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说:“M35和M36出土的两件同形同铭簋,器主人名(见下图咸阳祭祖宗族祠堂。似不从弓,与下面“彤弓”之弓比较可知)——笔者认为这个字是“及”,即第二代齐侯吕及。

铜簋铭文拓片

甲骨文“引”和“及”的规范写法,字形相似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甲骨文“引”(选自(《甲骨文与汉字对照表大全》)会意咸阳祭祖宗族祠堂。从弓。表示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甲骨文“及”(选自(《甲骨文与汉字对照表大全》)咸阳祭祖宗族祠堂。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商周时期不论甲骨文还是金文都不可能有印刷体规范写法,不同人写的不一致,甚至同一人在不同作品里写的同一个字也不尽相同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35墓出土的铜簋铭文拓片中的“及”字

对比35号墓铜簋铭文,原先解读的“引”前后出现了两次,此字上半部分非常清晰,下半部分皆有不同程度模糊,其中前面“引”字相对清晰,最后一笔类似“捺”的笔画,更像“及”字最后笔画咸阳祭祖宗族祠堂。所以,此字解读为“及”更加合适。

35号墓铜簋铭文属于赐命铭文,在古本《竹本纪年》有明确记载:“三十七年夏四月乙丑,王陟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康王,名钊。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召康公总百官。诸侯朝于丰宫。三年,定乐歌。吉褅于先王。申戒农官,告于庙。六年,齐太公薨。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十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丰,锡毕公命。秋,毛懿公薨。十六年,锡齐侯伋命。”

铜簋铭文和《竹本纪年》记录十分吻合:铭文中的“王”是周康王(钊);铭文“余既命汝更乃祖,司齐师”指康王六年齐太公薨,康王让吕伋袭承吕尚之齐侯爵位,管理齐师;铭文“余唯申命汝,锡汝彤弓一、彤矢百、马四匹,敬乃御,毋败绩”指《竹本纪年》“十六年,锡齐侯伋命咸阳祭祖宗族祠堂。”甲骨文没有“伋”字,因用作人名,后人在“及”加单立人旁写作“伋”予以区分。山东大学方辉教授判断此铜簋为康昭时期的作品,比M36早了一百多年,从时间上此簋就是“及簋”,铭文内容为康王对吕及的赐命。

破解了铜簋主人是吕及,铭文为周康王对吕及的赐命,就知道了M35\M36两个甲字形大墓的墓主人都是吕及的“子子孙孙”,因为铭文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子子孙孙宝用之”,在吕及后面的诸侯中确定墓主的身份就明朗起来了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关于祭坛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另一重要发现是位于城内中部偏南的夯土台基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南北残存34.5米,东西残宽19米。其中心部位近圆台形,直径5.5~6米,残存高度0.7~0.8米。从平面观察,由内向外依次为圆圈、方形、长方形及圆圈、椭圆形相套叠的夯筑花土堆积,土色深浅有别。圆台的中心点距东墙96.7米,距西墙90.1米,距南墙21.5米。中心圆台的外围仍有多层水平状的夯土堆积向外延伸,每层堆积厚5~12厘米不等,有的两层间夹杂薄层白色沙士或灰烬。外围堆积平面大致为长方形,周缘被大量的灰坑等遗迹破坏,形成过程可分两期。由于周缘多被东周遗迹打破,唯北边界尚存,呈斜坡状,其余三面外围原始边界不清。根据夯土台基形制和所处位置初步判断,此类台基可能与祭祀有关从夯土台基保存的现状看,其周缘部分基本被晚期遗迹破坏,但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却保存完好,且春秋、战国时的南北干道绕行圆台的西侧,由此判断,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一直到战国时期仍未被破坏,说明当时的人们对该台基中心仍然存有某种神秘或神圣的信仰色彩。”

关于这个夯土台基,郑同修、高明奎、魏成敏、蔡友振四位专家进一步作出推断:“城内的夯土台基由其结构和所处位置初步判断,很可能与祭祀有关,或径称其为“祭坛”,此为山东周代考古的首次发现,在全国这一时期也十分罕见,为研究周代的祭祀礼仪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咸阳祭祖宗族祠堂。”——祭坛是用来祭祀的,那么祭祀的对象就成为破解这个古城的一个重要元素。

《礼记·祭法》云:“燔(fan)柴于泰(大)坛,祭天也咸阳祭祖宗族祠堂。”《礼记郊特牲》云:“天子适于四方,先柴。”郑玄注:“所到必先燔柴,有事于上帝也。”对天或上帝要筑坛(高台)燎祭,使天能够嗅到牺牲之气味,即可佑护祭祀者。燎祭是将薪柴积聚在一起,将动物牺牲,还有玉、帛等物置于其上,以烧燎之。这样牲体气味可上达于天,天神可享之。商周时期祭天首先要筑坛,在高坛上架柴,然后把祭品如牺牲玉帛放到柴火中烧,天上的神嗅到祭品的气味谓之“享”,这种祭祀的方式叫燎祭,燎祭必须用到祭坛。

《大雅·旱麓》曰:“瑟彼柞(zuo)棫(yu),民所燎矣咸阳祭祖宗族祠堂。”燎祭主要用于祭天和自然神,有时在祖庙中也用以祭祀祖先。《逸周书·世俘》曰:“乃以先馘(guo)入燎于周庙。”西周时期,战争归来,把战争中所割掉的战俘的左耳献祖庙,以馘放于燔柴上进行燎祭,以告祭祖先。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古城的祭坛是用来祭祖的,因为祭坛正对的是一些古墓葬,并且是西周同时期的齐国贵族墓葬咸阳祭祖宗族祠堂。那么,谁才有资格使用这个祭坛呢?西周时期,只有宗子才有主祭权。宗子即在家族是宗族长,在诸侯国是承袭祖先爵位的人,在齐国就是齐侯。也就是说,使用这个祭坛来祭祖的是这个贵族家庭的宗族长,而这个贵族家庭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推断为齐国公室,齐国公室之始祖是齐太公吕尚,所以,这个祭坛当是齐侯用来祭祀先祖的。

关于M36墓主的判断

36号甲字形大墓(已考古挖掘)墓主为齐哀公吕不辰咸阳祭祖宗族祠堂,依据如下:

1.墓葬形制为诸侯墓葬;

2.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周夷王时代);

3.墓主遗骸骨植凌乱咸阳祭祖宗族祠堂,符合齐哀公被“烹于鼎”的历史事实;4.陪葬寒酸符合罪臣不正常死亡埋葬草率的常识,西周时期罪犯向王室交青铜(吉金)可抵罪;

关于M35墓主的判断

35号甲字形大墓(已考古挖掘)墓主为齐癸公吕慈母咸阳祭祖宗族祠堂,依据如下:

1.墓葬形制为诸侯墓葬;

2.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咸阳祭祖宗族祠堂,比36号墓葬略早,大约共王时代;

3.墓主排列比36号墓主早一代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在M36的右后方10米处,根据周代丧葬习俗,儿子葬在父亲的左侧;

4.有及簋出土,为吕及“子子孙孙”之孙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关于太公墓葬的判断

1、M35\M36甲字形墓葬的间接指示作用

2、铜觥铭文的间接指示作用

3、甲字形墓葬形制和年代的指示作用

4、车马坑的指示作用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1座(CMK1)咸阳祭祖宗族祠堂。位于T5424、T5524、T5423、T5523内。开口于L7下,打破第9层。东南向。长方形,直壁微内收。开口距地表约1.9米,上口南北长14.15、东西宽3.4米,下口南北长13.9、东西宽3.3米,坑深4.2~4.9米。坑内放置3辆整车,前、中、后成列摆放,分别编为1、2、3号,车皆向东南(图版贰,2、3;图版叁,1)。车前均驾马,马骨架直立跪伏,1、2号车轴两端皆存细长圆筒形铜车軎。1、2号车各驾4匹马,两服两骖,马头部均佩戴精美的辔头,尾部覆盖编缀有海蚶壳的髹红漆皮革。1号车前的4匹马所饰头饰及马具相同,鼻梁上有尖角长条形铜当卢,嘴两侧戴圆形铜镳,面颊、额部绕以海贝串饰及圆铜泡构成的带饰,颈部为人字形铜轭(图版贰,1)。2号车4号马头被战国灰坑挖去,马具、马饰不同于1号车,当卢呈兽面形,顶部和颊侧的带饰无海贝串饰,代之以小铜泡和长条铜饰,仍佩圆铜镳。颈部仅存铜轭首,木轭肢已朽。3号车前仅有两服马,无辔头和马具。

按照一般常识,车马坑的出现和大型古墓葬是成对的,此车马坑考古挖掘后,与之成对的大型墓葬不在发掘区,被考古工作者探明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山东省考古研究院高明奎院长是当年的考古队队长,他称此车马坑和祭坛同龄,笔者认为此车马坑和后面的大型墓葬就是此古城第一个主人,即齐太公吕尚。研究车马坑1号车马铜当卢,“鼻梁上有尖角长条形铜当卢”,笔者认为是“文”的象形,推测是太公为文王师的战车,文王赐命,身份的象征;2号车马铜当卢“当卢呈兽面形”,笔者认为是“武”的象形,推测是太公为武王师的战车,武王赐命,身份的象征;3号车马铜当卢呈菱形方框,笔者认为是“齐”的简化和象形,推测是太公为齐侯的銮车,身份的象征。与此车马坑对应的甲字形墓葬即太公墓葬。

关于太公儿子墓葬的判断

1、形制

2、位置

关于吕及墓葬的判断

1、形制

2、位置,葬在吕尚墓的右前方,根据周代丧葬习俗(儿子葬在左侧,孙子葬在右侧,曾孙葬在左前方),也证实了铜簋铭文“更乃祖司齐师”的记录,即吕及系太公之孙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关于吕得墓葬的判断

1、形制

2、位置

关于吕静墓葬的判断

1、形制

2、位置

3、逻辑

2020年,在小清河复航工程启动前的考古发掘中,在陈庄西周城址南小清河南岸边的邹平东安遗址,新发现一甲字形墓葬,墓室在河道内已破坏,仅存墓道,遗存3座车马坑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已破坏的甲字形墓葬可能是齐胡公吕静的,他被兄弟吕山杀死在博菇,以罪人身份不入祖庙是可能的。

高青陈庄西周古城诸侯墓葬布局图

“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所说的六位齐侯墓葬与在山东高青西周古城发现的六个甲字形诸侯墓葬在形制、排列顺序、年代等特征完全相同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关于古城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经考古勘探及对东城墙的解剖,确认城址近方形,城内东西、南北各约180余米,城内面积不足4万平方米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其中东、北两面城墙保存较好,残存高度约0.4~1.2米,城墙顶部宽约6~7米,底部宽约9~10米。西城墙大部分尚存,残高不足0.4米。南墙基本被大水冲掉,局部残存墙体的底部。墙体皆用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约5~8厘米,夯窝圆形圜底,为使用单木棍作为夯具夯筑而成。在南墙中部应有一个城门,城内有宽约20~25米的道路通往南墙中部,但揭露后发现城门已被唐代的砖窑完全破坏,其余三面城墙经密集勘探后没有发现缺口。城墙四周有壕沟环绕,与城墙间距2~4米。”——此城西周中晚期废止。《史记·齐太公世家》“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胡公徙都薄菇、献公“治临淄”距武王发纣已经近二百年,正是西周中晚期,所以高青陈庄西周古城的废止是因徙都所致。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原院长李伯谦表示,“这就牵涉到这个城是什么性质的城咸阳祭祖宗族祠堂。我去看的时候,我曾经怀疑过是不是围绕着墓修的陵园的墙。在陕西周公庙发现西周时期周公家族的大墓,它是有陵墙的。但这里现在看来不是。城尽管不大,里面有房子,有很多灰坑,有居住的人,它不像是专门为墓葬修的,它应该还是城址性质的遗址。但他不可能是营丘,因为我们从时代上来看,从遗址的房子、灰坑出土的东西来细分的话,没有西周最早期的器物,都是西周早期到中晚期阶段,充其量到康王,成王是到不了。这样的话,因为太公封齐的时候比较早,城墙和祭坛和最早的墓都应该与它相应,现在看来不相应,要晚一点。从城的规模来看,城虽然很重要,但它不是国都的规模,与太公身份不相称,比如北京发现的琉璃河燕国早期都城,比它大得多,时代差不多,也是西周早期开始建的,那个才是西周的重要封国的国都。而这个城址的规模很小,只有4万平方米左右。尽管如此,我觉得这个祭坛的发现,这个城址的发现,对齐国考古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认为:1.高青陈庄西周古城最早是康王时期所筑,古本《竹书纪年》:“(康王)六年,齐太公薨”,应当理解为太公去世后,此城因此而筑;2.此城不是营丘,不只因为小,还有筑城的年代;3.营丘在太公就国时就已存在,太公就国时营丘没有西周齐国的祖庙是有理由的;4.祖庙在西周时期也是政治活动的重要所在,商周时期“国之大事,非祀即戎”,在诸侯国,“祀”就是祭祀祖先,祈求祖先护佑,所以祖庙非常重要,筑城加以保护,有人、有建筑理所当然咸阳祭祖宗族祠堂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古城系“早齐之祖庙”,此城废止是献公“治临淄”齐都重建祖庙的缘故咸阳祭祖宗族祠堂。太公吕尚、丁公吕及、乙公吕得、癸公吕慈母、哀公吕不辰皆葬于此。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298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