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后人来扬州捐赠族谱,著名的“牛舌案”就是在这里断的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6月2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扬州获悉,近日,“黑脸包公”包拯后人将新修的《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族谱。捐赠者是包拯29世孙包旭初,此次捐赠的《包氏族谱》为新修订完成,首次公开面世,距离上一版本已过去102年。
包氏族谱
“云阳孝肃堂包氏”分布在常州、镇江、扬州等地
最新修订族谱显示,包拯后人中,有一支定居在江苏,被称为“云阳孝肃堂包氏”,分布在常州、镇江、扬州等地族谱。“云阳”是今镇江丹阳的古称,“孝肃”是包拯的谥号。丹阳是包氏郡望之一。更有缘的是,千年前,包拯本人也曾任扬州“父母官”。
包旭初告诉记者,包拯育有两子,目前包氏后人存世有几十支族谱。“云阳孝肃堂包氏”的先祖包邦直,是包拯次子包绶的后人。包邦直曾在溧阳、常州为官。他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和三儿子留居在了常州,其后人主要集中在常州、镇江一带。“包旭初就是这一支的后人。这一支是元末明初从常州迁过去的。”常州市名人研究会、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员包立本介绍说。
包旭初
生于1950年的包旭初告诉记者,小时候,总听家中长辈提起祖上是“包文正”族谱。当时,他并不知道“包文正”是谁。后来才得知,长辈所说的“包文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包青天”——包拯。从此,重修家谱的想法就在包旭初心里埋下了根。2003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包旭初内退,开始修订《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
包旭初说,早在宋朝,包氏家族便修订了族谱,但由于战乱,族谱残损族谱。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包氏续修族谱。2011年,包旭初通过多方打听,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扬州江都有《包氏族谱》留存,应为第11修,于是前往寻找。在这本1922年修订的族谱中,包旭初看到了爷爷的名字“贵义”和父亲的名字“礼定”。经过数年坚持不懈收集、整理、编纂,2020年,在第11修版本基础上,包旭初编修完成了第12修版本的《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
据悉,该版《包氏族谱》共26卷,记载了包氏云阳孝肃堂一支的历史传承,上限(一世祖)为生于宋建隆辛酉年(961年)的包拯之父包令仪,最小辈为包拯第35世孙,共有近9000人,其中包括包绶、包圭等历史名人族谱。
多部地方志记述包拯曾在扬州“智断牛舌案”
身为安徽庐州(今合肥)人的包拯与江苏的缘分,不仅在于有众多包氏后人定居江苏,而且包拯本人也曾在扬州当过“父母官”族谱。
颁发证书
史料记载,包拯曾因丧子请求到近便而事简的地区任职,一度担任扬州知州族谱。著名的“包拯智断牛舌案”,就发生在他的扬州任上。当时属扬州的天长县有农夫讼称,自家牛的舌头被人割了。包拯说:把牛杀了拿去卖,就知道是谁割了牛舌了。果然,农夫一杀牛,就有人来告状。包拯就这样抓住了割牛舌的凶手。原来,牛承担耕地重责,当时杀牛犯法,两家人有过节,割牛舌的人知道邻居杀了牛,必然不会错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
记者注意到,地方志给包拯的“画像”不到100字,言简意赅,却生动定格了他的AB面:他“性刚毅,闻者皆惮之”,有人说,让包拯笑比黄河清还难;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亲和心善、体恤民生的父母官,旧制规定诉讼不能径直到庭下,他却大开正门,让老百姓和他面对面、零距离族谱。专家表示,关于包拯的这段履历,《江苏文库》、历代《扬州府志》、《江都县志》、《甘泉县志》等地方志都有记述。
据悉,数百年来,包氏一直传承着良好的家风,至今仍以“忠孝廉”三字为训族谱。包旭初认为,“忠”字代表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要忠诚;“孝”字代表对长辈的责任心;“廉”字代表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朴实。如今,包旭初已经开始着手《包氏族谱》第13修的准备工作。通讯员 扬档轩 姜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345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