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欧阳修佚文《郭氏族谱序》考辨 (转载):姬姓王氏族谱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欧阳修佚文《郭氏族谱序》考辨

  ——兼与郭一明先生商榷

  2013年,顾宝林先生在《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民间流传欧阳修之佚文〈郭氏族谱序〉辨伪》一文,就欧阳修撰写的《郭氏族谱序》之真伪性进行了考证姬姓王氏族谱。他得出结论说,在缺乏新的可证文献之前,《郭氏族谱序》应是一篇伪作。2015年,郭一明先生在《寻根》杂志发表了《欧阳修〈郭氏族谱序〉辨析—兼对顾文剖正》一文,对顾先生的观点进行了一一辩驳,并认定欧阳修为庐陵(宋时吉州的古称)郭氏撰写的《郭氏族谱序》是千真万确的。笔者通观郭文,郭先生虽是极力反驳,但无非是论证了欧阳修有撰写《郭氏族谱序》的种种可能性而已,而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有力证据。由此,笔者对郭先生的观点并不认同。有鉴于此,现对《郭氏族谱序》的真伪性再作考证,并商榷于郭一明先生。

  一、《郭氏族谱序》的落款令人生疑

  在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丛书,其中的第二册“序跋卷”就收录了与上述谱序内容一致的《泰和郭氏旧谱原序》一文姬姓王氏族谱。可能是传抄者地域和转抄的缘故,故其将谱序名进行了转述,并添加了县名泰和(今江西泰和)。事实上,各地郭氏族谱上所载欧阳修撰写的序文,均是同一篇序文,即序文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因地域不同而有“梅洲”“泰和”“麻冈”“符竹”之别,但序文落款则稍有差异。如梅洲版《郭氏族谱序》落款题为:“宋熙宁四年辛亥秋七月之吉,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序”。泰和版落款题为“宋熙宁四年辛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撰”。梅洲版比泰和版多了“秋七月之吉”五字,这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添足”之错。前者署“欧阳修序”,后者署“欧阳修撰”,当然有可能是传抄之误。但这些可能的错与误,也能折射出该序的严谨性问题。确实,欧阳修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十一日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七月归达颍州(今安徽阜阳)安老。难不成如此巧合,即欧阳修抵颖当月,便有故乡吉州(今江西吉安)的郭氏送来族谱请为撰序。即便这种可能成立,欧阳修又是否会在序文落款题署“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之官职名呢?观文殿学士是宋朝侍从官。欧阳修于治平四年(1067)即已授此官,因此在欧阳修集中,唯一可见以此官职题序落款的是在《仲氏文集序》一文中,即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太子少师也是官名,是欧阳修致仕时被加封的官职。但在欧阳修致仕后的文章中,尚不见以“太子少师”落款的,更未见将“观文殿学士”和“太子少师”两者合起落款的。同年,却有以其号“六一居士”落款之文章,如《江邻几文集序》落款题为:“熙宁四年三月六日,六一居士序”。正如顾先生所言:“欧阳修在题序落款时一般没有张扬自己官职的行文习惯。”因此,他更不可能在致仕次月,就将刚加封的“太子少师”官职急于落款于谱序之中。另外,笔者还见到了民间族谱中欧阳修在同年撰写的多篇谱序,如《义城黄氏族谱序》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九月吉日,六一居士欧阳修撰”;《姚氏族谱序》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观文殿学士、特进、上柱国、太子少师、六一居士欧阳修书”;《沙溪水源彭氏谱序》落款为:“宋熙宁辛亥年菊月上浣,翰林院内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欧阳修”;《王氏创修宗谱序》落款为:“宋熙宁四年辛亥,观文殿大学士欧阳修撰”。这些不同姓氏的谱序,有一个共性即是“熙宁四年欧阳修”所作,但落款的官职却是琳琅满目。很显然,一代文豪欧阳修不可能在致仕当年就沦为了撰写谱序的专业户,更不可能在同年撰写的谱序中不断变换花样来炫耀自己的官职。唯一可能的是那些伪托序文的作者,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才会制造出如此多样的官职落款。当然,这样也反证了《郭氏族谱序》的真伪难以自清。之所以会出现落款时间集中在“熙宁四年”的现象,笔者认为,主因乃是家乡的百姓料想致仕后的欧阳修即已归居于吉州永丰故里,这可为他们的伪作提供时间上和空间的可能。而他们殊不知,欧阳修致仕后便归隐于颍州,且再未回过故里,并于次年七月离世。

  二、《郭氏族谱序》被遗漏让人质疑

  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郭氏族谱序》有可能未收录到欧阳修集而遗漏在民间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梳理一下欧阳修集收集与整理的历史过程了姬姓王氏族谱。其实,欧阳修晚年时,亲自编定了《居士集》五十卷。欧阳修逝世后,其长子欧阳发等人又收集遗稿或遗漏作品编成了其他集子。但欧阳修为自家欧阳氏所撰写的《欧阳氏谱图序》均未收录到上述的集中。然而,南宋周必大(1126-1204)是最早编纂刊刻欧阳修集善本的。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吏部尚书、中书舍人、枢密使、参知政事、左丞相等职。绍熙二年(1191)春,到庆元二年(1196)夏,经由周必大和十二名编校人员以及四十余名刻工历时六年边编边刻的精心工作,编成刊行《欧阳文忠公集》153卷、《附录》5卷,成为了通行的善本和定本,至今依然是编纂欧阳修集的祖本。周必大原刻本刊行大约十年后,其子周纶又进行了校正完善,重新刊行了《欧阳文忠公集》。此修订本基本保留了周必大刻本的原貌。周必大的原刊本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但残缺了十卷,是由明朝人的写本配补的。其子修订本之全本,藏于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而《欧阳氏谱图序》就是首次收录在上述版本的《居士外集》中,并且仅此篇而已。但笔者认为,周必大编纂《欧阳文忠公集》时不可能遗漏《郭氏族谱序》。原因之一,欧阳修是周必大的同乡先贤。周必大是绍熙二年(1191)解相回到家乡吉州后,才开始主持编纂《欧阳文忠公集》的。他对欧阳修文章进行了全面收集,在校勘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误谬杜撰者。因此,周必大在《欧阳文忠公集后序》中明确指出:“后世传录既广,又或以意轻改,殆至讹谬不可读。庐陵所刊,抑又甚焉,卷帙丛脞,略无统纪。”即指出,在欧阳修故乡的庐陵刊本中,杜撰或缺谬的现象还更加严重。周必大的编校团队都是吉州本地有名望的乡贤任官,他们对广收的文章都进行了反复鉴别、详加考证,所以未被采用者,往往是不得认可者。而现在冒出的各氏谱序,恰恰又起源于欧阳修故乡庐陵。试想,当时的朝廷重臣周必大广集欧阳修文章时,各大宗族定会争相将谱序呈出,在显宗族荣耀之时,又可“序”留青史。但怎么当时就未被周必大等相中或收录任何一篇呢?唯一可解释的,那就是谱序的真实性根本未被周必大等所认可,《郭氏族谱序》可能亦是如此。原因之二,那就更戏剧化了。郭一明先生在文中也明确强调周必大还为郭氏写过《符竹郭氏谱序》。那么请问,难道周必大写序前就未见族谱上已有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所撰之序?难道也没有族人在周必大面前“炫耀”一下欧阳修之序?上述疑问若被否定,那就不合常理了。如若周必大知有此序,又为何不选录《欧阳文忠公集》呢?据笔者查阅,所谓周必大撰写的《符竹郭氏谱序》,其落款时间是宋淳熙十五年(1188)。这正是在周必大启动编纂《欧阳文忠公集》的1191年之前,因此不存在来不及收录的问题。并且笔者查阅各类周必大集,也未见《符竹郭氏谱序》收录其中,正如《郭氏族谱序》未收录于欧阳修集中的状况一样。这就令人纳闷了,郭氏族谱上有两位乡贤的谱序,但都未能收录到撰写者自己的全集之中,这种巧合实不可能。因此,笔者认为,两篇谱序很可能皆是伪托之作。

  三、欧阳修为姬姓王氏族谱他姓写谱序使人怀疑

  还一个问题,那就是欧阳修有为他姓撰写谱序的先例和习惯吗?据笔者查阅,绝大多数版本的欧阳修集,在“谱序”卷中只是收录了其撰写的《欧阳氏谱图序》,其石本为《欧阳氏世次》,至今还保存于欧阳修故里永丰沙溪西阳宫《泷冈阡表》碑的背面姬姓王氏族谱。该谱序为欧阳修熙宁二年(1070)知青州时所作。但近年来,新编出版的个别欧阳修集中,收录了一篇《衡阳渔溪王氏谱序》的序文。而顾先生却认同此序文,认为它是欧阳修集中除《欧阳氏谱图序》外仅存的一篇族谱序文,而且他还以此序文为例来说明欧阳修谱序的行文风格。但实际上,此序文的真实性也为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所质疑。如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指出,该文作于嘉祐五年(1060),文中疑点颇多。如首句“嘉祐五年岁在辛丑,七月初吉,予坐六一堂。”即有误,那年本当岁次庚子;当时欧阳修在京师任翰林学士,并无“六一堂”建筑,因为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是在熙宁三年(1070),距谱序写作时间尚有十载;并且当时他所谓“六一”之中的“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也还未成书,所以当时不可能自称“六一”,等等。故郭先生认为其疑为冒名之作,姑识此待考。同时笔者也发现,选用此篇的编者,均会特别注明此序文选自于《古今图书集成》。这种标注反而表明其不是来源于正统的欧阳修集,就连南宋周必大版《欧阳文忠公集》也未收录。也就是说,《衡阳渔溪王氏谱序》的官方化,最早可能是出现在《古今图书集成》中。那《古今图书集成》又是何书呢?它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间编成的一部综合性类书。虽然此书在编纂内容、体例方面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有学者郭海文指出“在其辑录的资料中,也并不全是引自原书,存在内容上的割裂与错落等。”学者张舜徽更是直言:“大抵此供查考僻典、究探旧事,尚可备一时之用;至于治学,固无取于斯也。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此书已早有刊本,而总目提要竟无其目,非无故矣。”因此,其亦有被误收的可能性。再据笔者查阅,此序收录在《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二百八十卷的“王姓部艺文”之中。其所选艺文共有历朝的四篇谱序或碑铭,目的是彰显其王氏家族的荣耀与地位。由于没有标明出处,所以笔者猜测,此四篇序文也应是来自民间的王氏族谱,故其真实性更加存疑了。如若此篇序文亦非欧阳修所作,那么能确证的欧阳修谱序之作,则只有《欧阳氏谱图序》了。由是可以推测,欧阳修很可能从未为他姓撰写过谱序。原因之一是,欧阳修与其同僚亲朋的书信往来和吟诗作文中,从未话及此事;原因之二是,从宋至民国的各类欧阳修集中,也只见《欧阳氏谱图序》;原因之三是,作为私家谱牒的新创者,欧阳修很可能只撰写了自家本,以彰显其谱例。而且笔者细读,反觉得《郭氏族谱序》的行文风格与《欧阳氏谱图序》十分相似,如其非常详尽地梳理了郭氏的由来、繁衍迁播以及吉州支郭氏的历代世次,辈分名姓皆十分详细,俨然是一篇成功模仿《欧阳氏谱图序》的“郭氏谱图序”。也就是说,倒像是郭氏本族名贤在书写郭氏的源流,而不像是他氏之作。

  总之,近年来有关欧阳修撰写之谱序不断被“新发现”和报道,李氏、王氏、彭氏、姚氏等等皆有,可谓是层出不穷、热闹非凡姬姓王氏族谱。然而这些未经详考的谱序,有的在网络上肆意远播,有的还编入了正式出版的图书资料之中。例如,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中,就收录了所谓欧阳修撰写的刘氏、罗氏、曾氏、吴氏、郭氏、梅氏、廖氏、王氏、李氏等九个宗族的谱序。虽然编入的谱序均注明了出处,但也容易给人一种“真实可靠”的错觉。随着年代的久远,很可能又会像《衡阳渔溪王氏谱序》一文那样,两三百年后莫名地“惊艳”在欧阳修集之中。因此,呼吁各位“发现者”和“传播者”能够审慎地看待民间的族谱资料,毕竟有些族谱资料是良莠不齐的;在缺乏确凿的证据之前,也最好不要过早地、冲动地立下定论,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持续发生。

  (作者:陈 元姬姓王氏族谱,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刊于《寻根》杂志2021年第2期)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40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