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王家》第一部第十八章,弘正(王崇信)编撰:王家祖先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第十八章 手机:13484862676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王家的鼎盛时期,此时有70多口人,女性约占半数王家祖先。人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对一个大家族来说,女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家史不写女人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公平的。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王家祖先。社会学家将人类传统的家庭模式分为三类:1、核心家庭:由夫妻及未成年子女组成。 2、主干家庭: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 3、扩大家庭: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 王家是70多人在一块“搅勺把”的大家族,应属第三类即扩大家庭。扩大家庭过去曾经是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目标,常用“子孙满堂”“四世同居”等词语来表达,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叫把日子过成了,就是一种成功和精神享受。在社会上能达到这样目标的家庭微乎其微。
王家的发展离不开女人,我曾祖母王魏氏的生平事迹已在前边写了,这里不再重复王家祖先。我祖父辈个个事业有成,可肯定地说他们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我因未掌握她们的具体情况,故只能放弃不写。
在此我要写的是我母这一辈的妯娌们,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晚辈媳妇们王家祖先。提起大家族的媳妇、小姐们,人们往往在思想上有个误区,就会联想到“红楼梦”中丫鬟一大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金戴银、不劳而获地寄生虫生活。解放后对王家的30年反面宣传,更增加了人们的这种思想意识。
然王家媳妇们的生活现状与人们的想象完全相反,她们的娘家基本都是中农成分,在娘家就是勤劳质朴的淑女,进了王家门后依然是地地道道的劳动者王家祖先。她们纺线、织布、做衣裳,全家大小的穿戴都是她们的事,哺儿育女、孝敬公婆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还不是她们的主要工作,主要工作就是负责7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即“炊事员”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强度甚大。她们受家族家规的约束,且是家规的积极实施者。几十年来,她们之间相互体谅谦让,从未发生吵架骂仗的事。
上世纪70年代农业社集体劳动时,一孙姓老者提起王家的媳妇们说:王家的媳妇给门前一站,一个比一个“威风”王家祖先。他是目不识丁的农民,用“威风”一词代替了所有的赞美词汇。
大伯母叫王芝兰,娘家在付阳村王家祖先。她是1933年与大伯父结婚,进王家门当“灶妇”长达17年直到解放,从未出过王家大院。她有男女八个孩子,其中有六个是生在解放前的17年中,每天起早贪黑当伙夫外,一大家子人的穿戴都是在晚上加班张罗,其辛勤劳苦不言而喻。
人常说:亲兄弟,仇妯娌王家祖先。在一个大家族中,最难处的关系恐怕就是妯娌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多数要反映或扩大到兄弟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来。然王家的媳妇们却是特例,在长达20年的共同生活中,她们从没有吵架拌嘴,遑论骂仗打架之事,她们就像亲姐妹一样,常在一块纺线织布、做衣缝被,这种优良家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50年代。
大伯母是王家的长子媳妇,妯娌们都叫她嫂子,都很尊敬她,她的职务就像今天单位的“炊事班长”,干活时她常说些幽默话活跃气氛,逗大家发笑王家祖先。大约是1935年的一天,几妯娌正忙着蒸馍,同在西安女子师范读书的四姨母李兰芬和三姑母王毓英叽叽咂咂地进来了,她俩人手拿着自己新近在学校照的照片,都说自己比对方漂亮,来厨房要叫几位嫂子评判。大家看了,两张照片都很漂亮,竟分不出上下高低,大伯母说“打去”,于是两个美女都嘻嘻哈哈的跑了。
解放后,大伯母被戴上“地主分子”帽子,被监督改造直到去世,年仅58岁王家祖先。
我母张宝灵,娘家在兴平县店张镇西张村,1930年与我父结婚,在王家当“灶妇”时间最长,约20年,解放前她生有五个孩子,除为家族所有成员做饭外,全家人的穿戴都由她一人加班熬夜操持料理王家祖先。和大伯母一样,解放后她也被戴上“地主分子”帽子,被监督改造,长达27年,1977年文革结束,政府给她卸了帽子,成了普通群众有了人身自由。
母亲心地善良,勤劳贤惠,常做善事接济穷人王家祖先。农业社时期,尽管我家也很困难,而且父母都是“五类分子”,不敢和贫下中农交往,然只要别人有求,她必暗中搜腾些粮食赐予,我目睹过三次,都是母亲提前装好粮食(约20~30斤),晚上他们(都是贫下中农)偷偷来取。我记得一次是民兵连长的母亲和女儿晚上悄悄的来了,拿走了母亲为她们装好的玉米,因民兵连长母亲的娘家和我母亲的娘家是邻村,从小认识。另一次是东头一杨姓家的主妇,她娘家和我母亲娘家是同村,她引着她家的一个兄弟晚上过来,偷偷地拿走了一小袋小麦。第三次是村里的治保主任,叫王**,他家在学校东边,母亲装了大约30斤粮食,差我偷偷放到学校东一柴垛边,王**便趁黑拿了回去。
那时农业社的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即所分配的粮食70%按人口分配,30%按劳动日分配,如此在农村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小伙子多者家庭,都是大饭量粮食基本都不够吃,女孩子多的家庭情况稍好一些王家祖先。当时我家女孩子就有4个,粮食消耗相对少些,因而能省点粮食接济穷人。
母亲因“五类分子”身份的原因,行善不敢公开,都是偷偷摸摸的,如被发现,就是“利用糖衣炮弹,拉拢腐蚀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的重罪,按当时的政治形势,被枪毙的可能性都有王家祖先。由于是地下活动,母亲肯定还有多次救济贫苦人的行为,只是我不知罢了。
1952年我兄王晓欧结婚,嫂子连续8年不生王家祖先。直到第九年即1961年才生一儿子。第二年村里来了两个算卦的老婆,给我母算了一卦,说:孙子是你积下的,你寿长84岁。果然母亲活到了84岁,1996年无疾而终。母亲长寿,等到了人心所向的和平盛世,晚年是比较幸福的。
上面这张老照片,是我母张宝灵最早的照片,摄于1931年春,当时她仅有18岁,已有身孕半年王家祖先。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我母亲的衣着是自己用粗布做的,并非人们所说的“绫罗绸缎”,外形具有劳动人民的主要特征,看起来有30岁的苍老面相,这是经常体力劳动留下的痕迹。
母亲曾说,那天她们几妯娌正在忙活着蒸馍、擀面,先天回家的三叔父王观行提着照相机来了,给每个人都照了一张像,她还和三叔母张氏和照了一张王家祖先。
那时国家贫穷、工业技术落后,造不了照相机,都是购买外国货,非常稀缺王家祖先。新闻记者十有八九都没有照相机。王家人能有照相机给自家人照相,在当时是很了不起、使人羡慕不已的事。
照片中母亲右侧的小窗户,就是王家媳妇们和一家大小住的房子,面积仅有10平米左右,一个火炕约占一半面积,一个柜子,两个小箱子,仅此而已王家祖先。八祖父王俭夫妇、四伯祖母王氏也是这样的待遇。这样的小房子,一个院落有6间。母亲身后有砖券门洞的大房,就是王家供70人做饭的大厨房,所站立之处就是“四水归堂”天井式格局的院落,中间有眼渗井。
三叔母张氏,娘家在庞村,1936年与我三叔父王观行结婚,1938年生子王晓长王家祖先。在家族中也是做饭的工作,约12年。1947年她随叔父去外地生活,不幸染病而亡,年仅30岁。
四叔母李兰芬,娘家在渭店村,是革命烈士李云轩的亲妹妹王家祖先。由父母做主,她从小就和我四叔父王观容定了娃娃亲,约1938年结婚。她是解放前王家众妯娌里唯一的读书女人,毕业于西安女子师范。1952年,她撇下5个儿女随军进藏,担任进藏解放军家属队队长之职,1957年随叔父回陕探亲。由于西藏达赖集团叛乱,她和叔父同时接到上级通知,不再进藏,叔父被安排筹建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她被分配担任西藏驻西安办事处保育院副院长。翌年,因给某领导提意见被划为右派,1966年被开除公职遣回老家白良村,戴着“五类分子”帽子被监督改造。文革后的1978年政府给她平反,后她随四叔父住咸阳西藏民族学院,1999年因病不治去世,享年82岁。
四姨母一生跌宕起伏,文革中受尽折磨,然她总是坚贞不屈,她的困苦、遭遇前边已有所交待,在此不再重复王家祖先。下面引用她的小女儿芝寿妹的回忆文章作结语。
母亲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年撇下五个儿女毅然进藏,仅有的值钱物一枚结婚金戒指捐助了藏民,在她七十多岁时用钩针给我们四姐妹每人勾了件披肩,针法娴熟式样很朝,至今我仍保留着这个唯一的物质遗产王家祖先。
母亲毕业于民国后期西安女子师范学校,除数理化文学课,还学到插花刺绣的手艺,记得家里床边有个白色的边裙上,绣了一把花,花瓣都是鼓鼓的,立体感很强,花色颜色搭配的很美王家祖先。母亲的才情和美丽我们四姐妹无人能比,特别是她的坚韧顽强让我们敬畏!
1957年前有个政治运动叫大鳴大放,就是让干部们畅所欲言,给上级提意见提建议,毛 有语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母亲是个快人快语直肠子她的上司是个14岁参加红军的女党员没多少文化,那时母亲是西藏註西安办事处保育院副院长,人家是正院长,母亲祸从口出提了人家不爱听的意见,人家是党员代表党,,之后不久就是57年反右斗争母亲被订为右派分子,行政降两级免去副院长在西藏保育小学留用任带课教员,王家祖先。
1966年文革始,挂牌子批斗,剔阴阳头,整日拿把大扫帚在校园扫马路,被那些小男生扔石头追打,王家祖先我那会儿上二年级被骂是狗崽子,怕被打女厕所是我的避难所……
记得是二年级期末我和母亲在一个晚上被红卫兵用架子车拉着很少的家档送回老家了,母亲又开始了新的遭遇,除了正常下地干活还有额外的扫马路游街……一次还被一帮学生捆绑着吊到屋梁上很久,那时她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呀王家祖先!放下来回家她自己做一大碗干面吃个净光,我二伯二娘看着她吓得以为她脑子坏了呢……从57年到79年二十多年没有人的尊严,她默默地承受着, 从来没见她在我们面前哭泣过,母亲!这就是您留给儿女孙孙们的一种精神遗产,百折不挠!!!
多少人熬不过那场运动自杀了!您一个弱不禁风的女人那么勇敢坚强不畏屈辱,难能可贵啊!我问过她说:妈我要是王家祖先你或许就自裁了!她说:我也想过死,安眠药都存够了,怕你醒来看到会害怕,还有我只是提了些意见,,你舅舅为党为国把命都搭上了,我没有理由要反党反毛呀?!我要是死了被人说成畏罪自杀其不更冤!
母亲79年平反已经是62岁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了,补发了工资,她的那个政敌去世前在病床上拉着母亲的手说了些类似道歉的话,母亲回家感慨地说:人将至死,其言也善王家祖先。
这是四叔母李兰芬进藏前和五个儿女留影
五叔母刘氏,娘家在庞村,1936年与五叔父观悌结婚,这天王家同时娶了两个媳妇,另一个就是三叔母张氏王家祖先。押车娃分别是8岁的七叔父观武和7岁的八叔父观韬。五叔母刘氏与六叔母马氏是姨姨表姊妹关系。
五叔母聪慧,心灵手巧,剪纸、刺绣、织毛衣等手艺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妯娌们凡有难事全赖她帮忙化解王家祖先。
1948年,五叔父在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部就职,五叔母曾去过一次,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最酣时期,交通很不方便,在十二祖父王季陶的安排下,她搭乘军用飞机去了南京王家祖先。几十年后人们提起这事还都羡慕不已。
五叔母性情温厚贤惠,属“贤妻良母”类,与五叔父的性格恰成互补王家祖先。她生育有7个儿女,负担重,生活也很艰难,加之五叔父在外常被人欺负免不了在家要发泄一下,她都能忍耐谦让、泰然处之、以柔克刚及时化解矛盾,使家庭始终保持平和温馨状态。由于五叔母自身的稳健温柔脾性和较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她晚年也很幸福,坐在椅子上无疾而终,享年88岁。
七叔母张氏,1925年生,比七叔父大三岁,她娘家在兴平县店张镇西张村,与我母娘家同村,媒人是她的姑奶,对双方各瞒了一岁,说是只差一岁王家祖先。七叔母1945年与七叔父结婚。
七叔父是十三祖父王倜(仁吾)的长子,因十三祖母得眼疾,做不了缝衣做鞋等挖针脚的活,一家大小的穿戴成了当务之急,因而给儿子娶了个“大媳妇”,以解小家庭燃眉之急王家祖先。七叔母过门以后,纺线、织布、缝衣、纳鞋,包揽了全家七、八口人的穿戴身事长达十三年之久。
七叔母贤惠、温和、善良,标准的“贤妻良母”类型,对全家老小均能做到细心关怀、体贴入微王家祖先。与叔父终身同甘共苦、相敬如宾、互相体谅、互相尊敬,他(她)们自始至终都在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方,达到了夫妻关系的最佳境界。我们后人乃至与他们结识的人无不赞叹。
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到1977年文革结束,在这长达20年、接连不断的极左政治运动中,七叔父屡遭迫害,受尽非人折磨,曾一度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甚至没有了苟活的勇气王家祖先。是七叔母的劝说开导,解释安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是七叔父有了勇气,度过大小坎坷,等到了拨乱反正、人心所向的和谐社会。后来七叔父在事业上的成功及对社会的较大贡献,七叔母功不可没。
堂哥王谦补充说:据我所知,母亲对父亲的帮助主要是早期照顾好老人、弟妹(因为前奶奶眼疾致盲,育玖姑、观斌叔、邦姑全是母亲帮着带大的,邦姑解放前夕马家队伍闹事逃难时才送到了毛村)以及子女,一家老小的吃穿洗涮所有家务都是母亲一人包揽,直至分家王家祖先。但母亲对政治不感兴趣,在父亲被迫害那些年,母亲主要是精神上的支撑。二人相濡以沫72年,实属不易。
2017年七叔父仙逝,长寿至89岁,七叔母业已94岁,身体依然硬朗,但愿她能寿逾百岁王家祖先。
七叔母以后的叔母们,肯定都有很多故事,由于她们解放以后都随夫在外生活,有的在事业上也颇有成就(如在西安美院的最小叔母),有的只是家庭妇女,但多数没有回过老家,对她们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在此一概省略,暂不述说王家祖先。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45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