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百年王家》第二部【王藩城传略】第十、十一章,弘正(王崇信)编撰:王家祖先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百年王家》(第二部:王藩城传略)

  弘正(王崇信)编撰

  手机:13484862676

  第十章、 创办学校、教育救国

  祖父辞去长安县长后,“县事交卸,仍过教书生活王家祖先。”(注:王藩城自传语)他最后一次辞职的时间是1933年11月,到1939年回咸阳创办周陵中学,期间长达5年,在这5年中,他都到哪所学校任教(或当校长),因资料缺乏,笔者不甚了解;只能知道大概情形,他曾在“西安女子师范”任过职,因他的大女儿王育英、儿妻李兰芬都是学生,她们或写回忆录或口述,都提到了父亲给她们上课的事。祖父在这所学校担任何职、因资料缺乏不能下定论,时间应是1934—1936年;大约1936年冬,他被任命为“省立西安第一中学”校长,1936年10月16日《西安一中校刊》封面登载他对学生说课内容记录,证明了他的校长身份;1937年冬,他又被任命为西安兴国中学校长,但这一段历史他在“自传”中没有片言只语的叙述,甚是遗憾;

  这是《西安一中校刊》第七期,登载着王藩城给学生说课内容,时间是1936年10月16日王家祖先。

  地方史册《咸阳名人录》中有王藩城的生平事迹介绍,其中有一句话:“与陕西在北京高师时的校友,联合创办西安力行中学”王家祖先。 这一善举,祖父很少给他的亲友及晚辈们提起过,他的次子即我的四叔父王观容在回忆文章中轻描淡写的提过这事,与史册记载吻合。

  有关“力行中学”的情况王家祖先,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下面就是搜到的信息:

  《西安地理》11月16日刊登的《后宰门》报道后,引起了曾在后宰门居住、工作、学习过的老西安们的很大反响王家祖先。几天前,西北工业大学离休教授、87岁的郗命麒老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自己曾在后宰门的私立力行中学度过6年多的中学时光,于是,记者拜访了这位耄耋老人,他给我们说述了力行中学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西安最好的私立中学之一

  现在后宰门汇知中学所在地,过去是西安市第四中学,解放初,这里是著名的私立力行中学所在地王家祖先。

  《西安老街巷》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西安的北平师范大学同学会,在“东九府街”(今青年路中段)筹办了一所“私立力行中学”,招收从东北逃亡来西安的学生王家祖先。当时,北平师范大学同学会在西安教育界颇有势力,1933年,教育厅在后宰门的陕西省女中东隔壁,给力行中学拨了一块地,修建了四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从此,力行中学在后宰门开办到西安解放,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力行中学的教师都是北平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在社会上很有名望王家祖先。很多学生为了考入大学,宁愿多出学费来这里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轰炸,西安市大部分公办学校都搬到了外地,而西安城里剩下的则是私立学校,”郗命麒说,“那时候,在所有的私立学校中,力行中学和东南中学是最好的,东南中学是南方人创办的,力行中学是北方人创办的,力行的老师很多都是东北人。”

  解放后,力行中学由石油部门接管,改成了石油职业学校王家祖先。1955年,石油职业学校迁到南郊,就是后来的石油学院,而后宰门原校址成为西安市第四中学所在地。

  同学中有两位成为院士

  郗命麒1939年进入力行中学初中一年级,1946年高中毕业,毕业后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王家祖先。郗命麒老先生说:“我上学的时候,力行中学很大,南门在后宰门,北面一直到西七路上。与力行中学一街之隔,还有一个铭贤学院,这是孔祥熙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上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有些来头,解放前夕,学校解散。”

  郗命麒对力行中学的老师们记忆深刻,他说:“我在力行中学时,校长是鲍廷忱,他是一位历史老师,也是东北人,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当时学校有个学生是省长的儿子,很调皮,没人敢管教,但鲍校长不怕,总是很严格地管教他王家祖先。还有一位校长,是罗端先,他是陕西人,是省内著名的数学教师。1997年,我们力行中学的同学聚会,请来了那时给我们教英语的李雪珍老师,她当时已经80多岁了,还能唱曾经教给我们的英文歌《believe me》,令我们非常感动。教过我们的老师还有化学老师赵梦琴,生物老师刘杏影,历史老师陈渝溪(音),音乐老师戴景录等等。”

  力行中学的教学质量高,很多校友后来都成为教授、高级工程师王家祖先。“我在力行中学的同学雷廷权,傅恒志,后来都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郗命麒说,“此外,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西安的高校中,力行中学有很多校友都是教授。还有很多校友成为高级工程师、医生等。我的同桌曾慎达,曾担任过陕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 记者 赵珍

  正如上文所言,当时,北平师范大学同学会在西安教育界颇有势力,是陕西教育界的领头羊王家祖先。

  “力行中学”是由西安的北平师范大学同学会创办,祖父也是这个“同学会”的创建人之一,该校拟议于1931年,创建于1933年,当时祖父是长安县的在职县长,对该校的创建贡献不小王家祖先。

  1937年“西安事变”以后,国、共两党二次合作、携手抗日,从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寇铁蹄已至陕西边境,包括西安、咸阳在内的整个关中岌岌可危,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主要城市,都成了日寇轰炸的目标,而作为省会的西安,又是日寇轰炸的重点城市王家祖先。

  此时,在西安的大、中、小各级学校均无法正常上课,为规避敌机轰炸,于是小学停课,各大、中院校纷纷逃离西安,迁到汉中或甘省王家祖先。

  原本祖父也要随校迁往他地,然他却颇为踌躇,想到没有学校的关中,因贫穷或各种原因不能随校到外地就学的农家子弟怎么办?这些如饥似渴、引颈期盼就学的青少年们,无时不牵挂着他的心,使他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故而,他毅然作出了一个重大、又极具风险的决定:回老家咸阳创办学校,解救处于绝望中的关中孩子王家祖先。

  早在20年代,祖父就有在家乡办学的想法,他常和朋友提起这事,说:于佑任、杨虎城、关麟征等都在自己老家办起了中等学校,咸阳作为历史悠久且地域连接省府西安的大县,竟没有一所中学,教育环境远落后于兄弟邻县,作为咸阳人他感觉很难堪,并自认为具备办学条件者,舍我还谁呢?据亲属们说,他把在家乡办学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担当”,曾为办学校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准备王家祖先。

  他的次子(我的四叔父)1999年周陵中学60华诞时王家祖先,在所写纪念文章中谈到了其父创办周陵中学之前的思想状态,记叙的比较清晰准确,下面引用四叔父王观容的纪念文章,如下文:

  “筚路蓝缕办周中

  家父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进退王家祖先。”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荣辱中深深地领悟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水,既可载舟,也可覆舟。”但是,作为“水”的百姓祖祖辈辈在强权的奴役下,似乎已经忘记了自身应有的权利和巨大的潜力,往往逆来顺受,很少奋起抗争。早在1925年,鲁迅先生就曾十分痛心地指出,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奴性心态十分严重,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结果使一个偌大的中国竟沦落成给中外强者提供“人肉筵席的厨房!”他曾大声疾呼:“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代青年的使命。”他满怀希望地号召:“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指民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笔者注),则是现代青年的使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把推翻旧制度,建设新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都寄托于那时的热血青年。家父也深受鲁迅等爱国志士的熏陶,决心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可是,究竟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可是一桩很费思量的事情。从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末,他用了近乎二十年的光阴去反复权衡,苦苦探索。当时,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政治救国、实业救国、军事救国、教育救国••••••;全盘西化,弘扬国粹••••••,在这一堆主张和概念面前,要想作出一个既切合国情又符合自身条件的明确抉择,可真是很不容易。

  家父也曾在县长任上尽职尽责,努力为国家着想,替百姓办事,但当时政治上的昏暗与腐败,常令他愤慨不已王家祖先。听家父的几位挚友刘安国(依仁)和石雨琴(1)等先生说,家父当县长时,常是“被动上任,主动辞职”,“他既不愿巴结上司,又不忍盘剥百姓,只好愤然拂袖而去,”搞实业,开工厂吧,既无雄厚的资金,也非家父个人所学、所愿;参军打仗吧,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妻室儿女,一时也难以脱身。如果什么也不想,只管养家糊口,凭他当时的工作能力,挣来的薪水倒也颇能自给;收入好时,还能有所积蓄。但鸦片战争的教训、五四运动的震撼、东渡日本的所见、南下考察的体验••••••,又使他痛心疾首,寝食难安。他也曾认认真真到多所学校去教书、去管理,努力为国育才。但诚如他的知己王汇百先生所言:“当时不少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手段和教学内容仍相当封闭、相当陈旧,让人工作时常感处处掣肘”。

  年复一年地深入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多方实践,使家父终于在艰难的探索中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断——自建学校,用新观念、新方式加速培养能文能武的栋梁之才王家祖先。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疯狂入侵,西安、咸阳一带已成为他们经常轰炸的目标,许多大中学校被迫南迁,贫苦子弟无力随校远去,只能忍痛辍学。这种社会现状,也促使家父痛下决心,毅然由城入乡,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在周文王陵前建起了咸阳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普通中学。

  应当说,家父对“教育救国”这一方针的探索是长时间的,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周陵中学的创办,则是这个探索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数十年社会实践的结晶,又是新理念,新希望的发端——培养抗日人才,优化家乡民风等,虽也是当时办学的几个重要意图,但绝不是他创办周中的全部理念王家祖先。他满怀希望,想在新的实践中探索出中等教育的新路子、新办法,以促进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展示出基础教育的雄厚潜力”。

  注:(1)、石雨琴

  又名书润王家祖先。陕西陇州(今陇县)人。

  1911年毕业于陇州高等小学堂,同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王家祖先。

  1921年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先后在省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和西安高中任教王家祖先。他主说生物课, 在说台上,他不说一句废话,说解极为深刻透彻。

  1924年2月起,石被派往华北、东北诸省和朝鲜、日本考察中等教育,历时整整一年王家祖先。为了发展陕西教育

  主要事迹

  他主张私人集资办学王家祖先。

  1928年1月4日王家祖先,与北高师陕西同学会的校友们发起建立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又以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

  的名义创办了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王家祖先。

  同年夏王家祖先,在省教育厅任职的北高师校友梁午峰因参加渭华起义被省府代理 宋哲元以“共党密谋暴动罪”逮捕

  入狱王家祖先。石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联络教育界知名人士联名具保,终于在1929年初将梁营救出狱。

  此后,石曾担任省立西安一中、中山中学、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王家祖先。

  1935年还与梁午峰等集资创办了私立力行中学,一直担任该校董事或名誉董事王家祖先。同年2月,石又用了半年时

  间王家祖先,赴长江流域、珠江两岸和东南沿海地区考察,撰写了《国内教育概况》《吾陕教育之观察和意见》,发

  表在《陕西教育》月刊上,对全陕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王家祖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石任西安师范学校校长。他诚心诚意靠拢中共组织,接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聘请武伯纶、李敷仁、李一青、余达夫等到西师任教,并支持学校民先队的抗日救亡活动。期间,石加入了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侄儿、中共党员石锋由上海派回西安参加学联工作,就住在他家。由于石锋负责与全国学联的联络,因而平、津、沪等地不少去延安的爱国青年路过西安时,常到他家找石锋接头,他都不厌其烦予以帮助。因此引起国民党当局怀疑,曾遭抄家之祸。但他并未退缩。

  1937年11月,武伯纶、李敷仁等创办《老百姓》报时,经费短缺,他慷慨资助;没有社址,他在西安师范学校腾出房子供报社编辑、办公王家祖先。第十八集团军副总指挥彭德怀途经西安,石根据学生董学源、李连璧等的要求,请彭到西安师范作《华北抗日形势和我们的后援任务》报告,听众多达万人,影响很大。为此,国民党当局于1939年9月初免去了他的西安师范校长职务。此后,他曾担任省教育厅中教科科长。

  由于日机频繁轰炸西安,许多学校被迫迁出古城王家祖先。在石的倡议下,省立二中的部分教师和教学设备迁往陇县,创立了陕西省立陇县中学,当年就招收学生200余名。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逼近西安王家祖先。石拒绝国民党威逼他迁逃陕南的命令,留在西安迎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省立西安女子中学校长,在教育园地继续辛勤耕耘。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陕西省立西安女子中学区分部主任委员。他还是陕西省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教育(文教)局副局长。

  1960年6月17日因患脑溢血,病故在工作岗位上王家祖先。

  祖父在咸阳周陵创办中学,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相较别人来说,还是有诸多他人无法比拟的积极有利因素,这一点,《渭城文史资料》第一集【周陵中学创办之前后】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民国二十六年,鉴于抗战期间敌机袭击,各省立中学迁处远方,王藩城先生••••••开始筹办周陵中学王家祖先。王先生名价(jie), 字藩城,••••••是一位矢志教育的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由他创办学校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王本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办教育是内行;二是王辞官回归故里后,谋为乡里兴办教育,造福乡梓之心甚切;三是王家在当地系望族,颇有影响;四是王的同学、同僚甚多,••••••省教育厅有王的同学侯佩苍、李景耀等,••••••至于地方贤达、士绅对王的支持更不待言”。

  正如上文所言王家祖先,祖父早就“谋为乡里兴办教育,造福乡梓之心甚切”,而日寇对西安、咸阳的狂轰滥炸,各大、中院校的远迁他乡,广大农家子弟对辍学的无奈和对求学的渴望,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刺痛他的心扉,促使他最终下定了决心——回咸阳办学!

  祖父此时在此地办学王家祖先,首先是取得了咸阳专区专员章烈的同意和支持的,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语),这个前期准备过程,周中32级学生吴文正在他写的纪念文章中有较详细的叙述,如下文:

  ——“受命于国难之时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倾巢而出,疯狂地侵略我国,两年之中,我国半壁河山沦丧王家祖先。日寇在山西运城修了一个很大的机场,敌机从那儿起飞,专门轰炸陕西、甘肃、四川等省,我们陕西的西安、咸阳、宝鸡也成了他们空袭的主要目标。为保全学校和师生的生命,使师生有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省教育厅命令在西安的省一中、二中、三中等校相继迁往陕南洋县、城固、宝鸡虢镇等地,一时间,咸阳专区十个县的贫苦青少年无力随校南迁,失了求学之机。老教育家王藩城先生对此非常着急。1938年下半年,他给当时的咸阳专员章烈(曾当过孙中山先生的侍卫)谈到此事,述说了自己的心情和打算。章专员非常赞赏王先生的爱国、爱民精神,并热情敦请他出面在咸阳创办中学,以解决广大贫苦青少年无处求学的急迫问题。王校长慨然允诺。

  受命之后,他就积极地与老同学、老同事侯佩苍、王干侯及咸阳教育科长王光清等多次商谈,决定‘以周陵小学为周中校址’,‘采用五月四日为周中校庆日’(引自渭城区文史资料)••••••经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努力之后,周陵中学于1939年正式成立王家祖先。”

  祖父与咸阳专区专员章烈交情笃厚,他们的交往起于何时,现无法确定,但资料显示,祖父创建周陵中学时,担任十区(咸阳)专员的章烈1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王家祖先。

  注:1、章烈(1889—1945),字一定,乳名小庆,新登麻车里(今富阳洞桥镇枫瑞村)人王家祖先。早年贫苦,以其姐夫资助,高小毕业后就读杭州安定中学,当时,目睹国势阽危,乃愤而习武,旋考取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南下广州,充大元帅府侍从武官,改任黄埔军校第一、二期步科考官,曾率学生军讨伐陈炯明,初具战绩。

  章烈-保定军校时期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章烈任第二师第四团团长,随东路先遣军入浙江,破孙传芳军,攻克龙游,次年正月,兵次桐庐,张宗昌授孙顽军号称十万大至王家祖先。章烈以所部据守白峰岭,激战三昼夜;桐庐、新登两县百姓群起以土铳、枟树炮助阵,又大破之。乘胜追击,直下杭州。

  北伐胜利后,任浙江省会公安局长,继任南京公安局下关分局局长王家祖先。

  时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章烈尽忠于蒋介石,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破坏中共浙江省委组织王家祖先。

  后改江苏武进县县长,转河南辉县王家祖先。

  在辉县任内,捕杀以日本军阀和豫省民政厅长为靠山之巨盗崔二旦,为民除害,一时颇受称颂王家祖先。

  抗日战争时期,任蒋介石西安行辕高级参谋,旋任陕西省第四区后转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王家祖先。

  1941年(民国30年)乞休,因病辞职,养病西安,四年后不治而死王家祖先。

  章烈为人孝友正直,恪守职责王家祖先。出任江苏武进县县长时,能得民心,被视为清官,该县旧县志载“甘塘留荫”铭其政绩。在河南辉县县长任内,毅然捕杀受日本人庇护并以民政厅某厅长为靠山之巨匪崔二旦,为民除害,一时声誉鹊起,好评如潮。西安行辕任高参时,为平内蒙叛乱,章烈奉命深入虎穴。面对敌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侃侃而谈,对敌酋晓以民族大义,最后令敌酋臣服并甘心接受收编,因此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通令嘉奖。民国三十年,因病卸任行政督察专员时,商县百姓依依惜别,冒雪送行的队伍竟然长达数里。

  章烈虽官至陆军中将,但颇知自律王家祖先。每遇返乡探亲祭祖,皆留随行人员于新登县城,且从岩石岭起即微服步行,不愿惊扰百姓丝毫。他经常尽己所能救济部下与乡亲。民国二十三年,新登大荒,他慷慨解囊,每家发给白面一袋。桐庐白峰岭战役期间,偶然碰见一老妇哭泣,询问后得知老妇被一北兵用假银元欺骗而伤心,即用一真银元换下假银元。据说战斗期间,章烈被子弹击中,幸亏被胸口的假银元挡住,方才捡得一命。如此种种,新登乡间至今口碑犹存。

  解放初王家祖先,祖父辞去周中校长职务,携全家临时住在西安青年路胞弟王侃(季陶)家,某年,几个学生去看他,叙谈中有学生问他当年办学的初衷,他如实回答了自己当时的思想,这件事被他的次女、我的姑姑王炎记下了,她在回忆中写道:

  “1954年的一天,我在家休息王家祖先。原周中的几位学生来家看望父亲,他们在谈到周中当初创业的种种艰难时,一位学生问道:‘王老师,1938年是日寇侵略我国最疯狂的时候,敌机对西安、咸阳狂轰滥炸,弄得人心惶惶,难以安生。西安各校也纷纷迁往四川、汉中等地。当时你在西安任教,为啥未随学校搬迁,反而回到咸阳另外创办学校呢?’父亲深有感触地解释说:‘国难当头,我不能只顾个人安危,丢下该办的事去逃难。我是咸阳人,咸阳那时连个中学都没有,这跟文明古都也太不相称了。’他缓口气又说:‘你们知道不,华县有个杨松轩,给华县办了一所咸林中学,华县这些年出了不少人才;三原有于佑任老先生,哪里办了不止一所学校,有女中、师范、职校,还有高中。我在三原教过书,深知三原地方的人比我们咸阳人有文化,他们待人接物、处事说话就是不一样。蒲城出了个杨虎城,给蒲城创办了一所尧山中学。我们咸阳当时学师范的人不少啊,为什么就不能给家乡父老乡亲办点事?为抗日救国出点力?试想一个地方长期没有中学,许多子弟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走不出去,前途无望,这对咸阳的发展有什么好处?需要的人才从哪里来?••••••’听了父亲的这段话,使我由衷敬佩。他老人家在那样危难时刻,竟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想到的却是家乡父老的企盼,却是农村孩子们的前途,是怎样给国家和地方培养人才。他的胸襟多么开阔?另一位学生接着问:‘王老师,你为什么要把学校办到周陵?’父亲风趣地说:‘那里是个偏僻的农村,我把它叫做办学、逃难(1)两不误。’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注(1)所谓逃难,就是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王家祖先。周陵远离城区,又有大面积的森林,是防空袭的天然屏障。

  第十一章 艰苦奋斗、创办周中

  祖父在抗战非常困难时期,为挽救广大的失学青少年,为抗战培养人才,为达“教育救国”之目的,采取断然措施,在周陵创办中学王家祖先。虽然当时有政府官员和同学、同僚的支持等有利条件,但毕竟是“私立”学校,又在全国抗战非常艰苦困难时期,故而其最大的症结就是资金问题,鉴于当时的战争形势,政府没有、也不会给予经费支持。包括校舍、宿舍、食堂、办公室、会议室、围墙、操场等基建在内的所有开支,全由祖父独自一身设法解决,为此他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夜以继日的操劳,各种方法措施并用,才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在筹集资金方面,他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自掏腰包,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王家祖先。

  2、向社会开明绅士、贤达写信或发送册帙募捐王家祖先。

  3、说服老家弟兄,以输送粮、棉的方式对周中予以支援王家祖先。

  4、说服政府同意,拆破旧庙宇用于建校材料王家祖先。

  5、争取挚友、同僚的援助王家祖先。

  6、组织师生劳动建校王家祖先。

  建校初期王家祖先,祖父将自己每月的微薄收入及往年的积蓄,全部投入进去,故而使家庭日常生活都难以保障,家里的伙食标准常低于普通农家,因经常是粗米淡饭,缺乏营养,致祖母和几个尚处幼稚阶段的姑姑多次患疾;更使人伤心的是,祖母因营养不良缺乏奶水,竟将襁褓中的小姑送人,骨肉分离、撕心裂肺的痛啊!

  1999年周陵中学60华诞,叔父、姑姑们都写了纪念文章,对当时的家庭生活也有叙述,这里引用一段:——“父亲忙着办学,根本顾不了家王家祖先。母亲每天夙兴夜寐,相夫教子。那时候,我们的家常饭,不是飘着几片‘仁汉菜’的连锅面,就是一碗半稠半稀的玉米粥,上边放点自制的酸黄菜。母亲自己吃的,比我们更差。白天,她已经累得够呛,晚上还要在灰暗的油灯下,熬夜给大家补衣裳。这样日积月累,她的健康状况便日益恶化。先是害奶疮,晚上疼得双手撑着被子,彻夜难眠,白天还得硬撑着干家务。结果两只奶全害坏了,人也急骤地消瘦下去。小妹育蕲出生后,根本没有奶吃,万般无奈,父母只好忍痛把她送给了程姓人家,更名程玉芳!后来,母亲的眼睛又出了问题;先是干涩疼痛,继而发炎红肿,最后竟导致左眼完全失明!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天,母亲病重,一连多日吃不下饭,懂得医道的张佩甫先生说,她营养太差,体力不支,需要赶快加强营养。家父急忙托人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小框西红柿,算是给母亲的‘补品’,其余家人不得食用。”

  “当时,我家的经济状况确实十分艰难,育茝妹从周中毕业考上西安的女子师范后,也不得不像周中的大多数校友一样,连续三年靠在家背馍读书王家祖先。当时的学生灶伙食并不贵,但她无钱上灶,只能靠开水泡馍充饥。几个小妹穿的衣服也都是补了又补。但家父要资助贫困学生时,母亲却总是积极支持。”

  这就是创办了周陵中学的祖父——王藩城先生家庭的日常生活,其艰苦程度与贫困农民几乎相等;尽管如此,祖父却从未中断资助贫困学生的慈善行动,祖母及全家也都毫无怨言地予以支持,这就是王家人和王家家风的作用和体现王家祖先。

  另外,为募集资金,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祖父还亲自给社会贤达写信,如:创办天津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先生、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中学的陈嘉庚先生等王家祖先。“又向当时省政府 熊斌、财政厅长周介春、教育厅长王捷三、••••••求助求捐”(渭城文史资料语)。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或精神、或物质给予了支持。我四叔父王观容、大姑王育英曾写纪念文章,回忆、叙述了祖父写信募捐的详细过程,请看他(她)们的回忆:

  “为创办周陵中学,家父多方努力,做了大量的动员与组织工作王家祖先。在此过程中,受过许多鼓舞,也遭到不少冷遇,但他不泄气。单是为了筹措资金,他就付出过及其艰辛的努力,不但自己带头捐款捐物,还草拟了不少求援信,并让我们兄妹等人代为誊抄发送。例如给天津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伯苓先生、给福建厦门大学和集美中学的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等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募捐信,都是家父在百忙中亲手撰写的。”

  但募捐并非易事,其中的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在此继续引用四叔父和大姑的相关回忆:“有一天,观容把父亲写好的募捐信送到自己的好朋友家,希望他家大力相助王家祖先。未料到朋友看过信后,竟很直率地说:‘观容呀,你是个小疯子,你父亲是个大疯子!眼看日本人就要打进潼关了,多少人正急着卖房子、卖地,常常连血本都不顾,为的是带着钱尽快逃命,谁还顾得上办学校?就算大家有钱,捐一些给你们,可在日本飞机的翅膀底下,还能干成个啥!你父子都不要命啦?’一席话,说得观容心里好难受,正欲发作,又一想,人家说的也是大实话,何必跟朋友再较劲?他满怀惆怅地回到家里,父亲问及当日筹款情况,观容只好如实相告。没想到家父却淡淡一笑说:‘我相信,真正有远见的人,会理解咱们这一片苦心的。一处募捐不到,还有别处,你们千万不要灰心,’在家父的带动和鼓励下,我们兄妹照旧各处奔走,充满信心地去求援”。

  “古人说:‘皇天不负苦心人’,家父的爱国精神和办学义举不仅感动了咸阳及周边地区的许多群众和爱国人士,还得到了数千里之外的热情肯定”王家祖先。

  周中在运行过程中,资金链时断时续,财政始终处于拮据窘迫状态,每到此时,祖父就向老家求助,在家业农的王俭、王倬两弟兄便毫不犹豫地出手救急援助,他们曾多次向周中输送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王家祖先。

  周中32级学生吴文正王家祖先,在他写的纪念文章中述说了周中这种经济窘迫状况,在此引用,便能一目了然,故录于后:

  “——(周中)创建于经济无着之中

  初建的周陵中学,既非省立,又非县立,是一所私立学校王家祖先。学校的日常办公费、教师每月的工资等都无较可靠的保障。原周陵小学的校舍本来就很少,要改办成中学,师生猛增,教室、宿舍等都立即成了问题。为解此类难题,王藩城校长慷慨解囊为学校捐款,并四处奔走,多方募捐。1943年春,学校经费日益拮据,教职工的工资以及灶上的伙食费用等都不能按时支付,王校长为使良师们不致因此流失他去,就从自己老家设法筹措了二十石小麦运到学校,以解燃眉之急”。

  政府对周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因是咸阳县的第一所中学,当局也比较重视,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尽可能开绿灯放行,没有刁难或限制王家祖先。二是批准了王藩城的请求,拆迁部分破烂庙宇,砖瓦木料用于修建周中校舍。并将部分庙产荒地划归周中。其详细情况,吴文正在文中也有交代:

  ——“周中创办之初,就吸引了大批青少年来校求学王家祖先。当时周中的学生中咸阳县籍的约占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则来自周至、户县、长安、高陵、泾阳、礼泉、兴平等附近县份,甚至渭南、朝邑、扶风等地的青少年也慕名远道而来。

  由于学生人数猛增,校舍急需扩建,1942年8月,王校长呈请咸阳县政府批准,将咸阳市北街安国寺中的七间睡佛大殿拆迁搬运至周中,修建了礼堂和教室王家祖先。••••••1944年10月初,他又呈请有关方面批准,将崔、费、李三村之间的高山庙所属之16亩庙地和庙中的残砖破瓦划归周中,以增建教室宿舍••••••”。

  在祖父众多的亲朋好友中,对周中贡献最大者,应是著名的小学教育家王汇百先生;早在20年代中期,王先生曾和我祖父同时被省教厅委派,数次到全国各地考察教育,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1933年我祖父出任长安县长时,聘任王汇百先生担任财政科科长,掌管财权、协助他治理县政;加之他们又是近距离的乡党,关系“非同一般”王家祖先。

  王汇百先生对“周中”的关切、帮助都是主动、自觉的,没有任何先决条件和要求,据知情者回忆,主要有两件事:一是为周中“借用”大量的桌椅及办公用具,使周中节省了很多费用;二是为周中联系、介绍了很多优秀教师,保证了周中的教学质量,使周中很快在关中驰名王家祖先。在我叔父、姑母的纪念文章中,也提说了这些往事,下面引用他们的原文:

  “周中建校初期,桌凳等设备奇缺,学生却日渐增多王家祖先。正当家父为此着急之时,王汇百先生再次主动找上门来。他说西安师范南迁后,部分校产由附小代管(王先生当时任附小校长)。驻扎在师范校园内的国民党军队某部经常不顾禁令,把师范的桌凳、床板、书架等劈碎当柴烧。王先生等人虽十分心疼,却难以有效制止。他听说周中缺桌凳、书架等物,便主动向西安的教育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并建议该部门同意把西安师范的部分课桌凳、书架等‘暫借’与周陵中学,这样既支持了咸阳的教育事业,又能使师范校产免遭破坏。为取得该部门的信任和同意,王先生还主动承担了‘中保人’的责任。剩下的只需家父代表周中向有关部门写一份‘借据’即可。在王汇百1先生的多方斡旋下,周中很快便‘借’到了不少桌凳等物,大大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王先生不但在物资上给了周中很大支持,他还主动协助家父,多方奔走,登门访贤,先后为周中延请到郭屏山、张佩甫、程志廉等饱学之士,大大加强了周中的教师队伍。••••••的确,王汇百先生为周中出过大力,功不可没”。

  注:1 王汇百先生,(1895~1975)又名文海,咸阳县双照区庞村人,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初期,曾与王藩城受省府委派,到全国各地考察中、小学教育,后随王到长安县府任职;30年代中期回归教育领域,先后担任“西安师范附属小学”等校校长王家祖先。

  当年“附小”的一位学生,七十年后撰写了回忆文章,叙说了他对校长王汇百的记忆:“高瘦的个头,一袭长衫,满身书卷气,一付忠厚长者相”王家祖先。

  网搜“西安师范附属小学”,在知名校友一栏中,说王汇百是“追求进步,民主治校”的知名校长,该校在近百年的岁月里,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王家祖先。

  周中建校初期,由于教室、宿舍、灶房等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学校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基建劳动,为学校节约了大笔开支王家祖先。

  “刚开办中学时,仅一个班,教室还够用,但教师住房很缺王家祖先。王校长对全校总的布局规划早已胸有成竹,全校师生一边上课学习,一边参加劳动。学生老师齐劳动,拆除古旧庙,搬砖、运瓦、抬木料。先给老师盖办公室,给学生盖宿舍,盖伙房。”

  “••••••(1940年)学生、老师大增,小学的教室全用完了,来年要招生,必须尽早建房王家祖先。可以说我们周中开创的1939年到1941年,师生们将极大一部分精力投入了建校劳动。”(学生屈慕胜回忆)

  “为建校,他(指王校长)冲破陈规旧俗,向上说服官府,取得其支持;向下做全体师生和附近民众的思想工作,发动大家拆了两楼(两个牌楼)、一寺(安国寺卧佛大殿)、一庙(高山庙),并将其木料砖瓦等建筑材料悉数搬回学校王家祖先。当时的运输全靠民众义务套车拉载和师生们肩扛人抬,先生也亲自搬运多次。这些木料砖瓦陆续建成三排平房(教室),后又盖起一座五间大的礼堂(总理纪念室)。除此之外,先生又发动大家义务投工,在东西两院各挖建地窖一座,内有多孔土窑洞,解决了部分教师和全校女生的住宿问题,至此,周陵中学便初具规模。”••••••。

  “直到解放前夕,周中已有九个班,加上新增设的简师班、师训班、初中补习班等,共有500多名在校生王家祖先。那时候,在三秦大地上,周中已是遐迩闻名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积十年的辛勤培养,周中已为新中国储备了千余名建设人才,解放后他们很快就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这其中有院士、教授、将军、著名作家、诗人、医生、书法家及多名中高级干部。”

  “应该说,先生的这一历史功绩,咸阳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的门生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即使解放后的五十年间,先后毕业于周陵中学的校友们,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王家祖先。千秋功过,谁人予以评说?只有后人。在周陵中学建校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深情地缅怀先师,他创建周中,功勋卓著,他壮心光明,功不可没!”(学生孙致和、骆振炳撰写的回忆文章选段)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45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