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记——记王家祠堂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寻根记——记王家祠堂
走前,我一再对父亲说,一起去吧!父亲坚定地摇头,到卧室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卧室的小凳子上,用笔记本电脑看今日头条。
王家祠堂,我是几年前知道的,父亲说有人找过他几次,让捐款。祠堂修好了,父亲却一直没去过。
做过心脏病手术后,他身体衰弱很多,手也颤抖得越来越厉害。
他为什么执意不去?我不明白,让女儿去说,他依然摇头。我们只有自己去找王家祠堂。
从小就听他说,我们的祖先从湖北过来,族人在张滩王家山。但我们没有任何人去过王家山,较近的几家亲戚都是农民,我便认为我们家族就是世代耕种之家。
过了张滩大桥,边走边问路,刚开始没有人知道王家山,只说陈家湾,我内心隐隐有些失落。顺着河湾走过一段路后,就有人说,哦!王山呀!你顺着路走。
一路上岔道很多,山明水秀,河上碧波荡漾,草木清香飘进车窗。进入陈家湾的那一瞬间,我顿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低坳处的田地,茂盛的草木,散落的农庄,竟是在我梦里出现过的。
直到山顶,住户依然很多,几乎家家门前都种着艳丽的锦葵花,月季花,果树绕宅而生。
这一片富庶的土地,就是我的族人繁衍生息之地吗?
然而,祠堂却一直未到,在山上盘桓许久,从树林,野花中穿行了大约十余里,才沿山梁而下,路边树木渐渐高大,人家房屋老旧,有的还保留着石头垒成的外墙。
我的族人,就是在这一片深山密林之中吗?
路一直延伸到山腰处,一片开阔的场院,一角灰色的飞檐出现了,院子边几棵大槐树,枝叶苍翠。高大的浅灰色祠堂,门前书有"王家祠堂"四个刚劲大字,红色的大门口,蹲踞着两个石狮子,高高的门楼显得很有气派。旁边还有两间小房子,与主宅构成呈品字型。
我们推开门,却发现门口的长凳子上躺着一个大汉,地上放了一个碗,一个空啤酒瓶,他睡得正香。真像水浒里的人物!这就是守护祠堂的人吗?我们没敢出声,悄悄绕过凳子,进入祠堂。东大殿是功德记录,写了每个族人重建祠堂时捐款的数额,我找到了父亲的名字,他算是上面辈分高的了。
主殿书有"三槐堂"几个大字,与东西二殿形成天井院子,殿堂高大阴暗,地面很潮湿,墙上是祖先的画像和族谱,两个清代服饰的人坐在厅堂上,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子孙名称,一直排到十八世,这种家谱我曾在山西的王家大院见过。右边墙上,是迁族史和族训。一篇写得极为工整的古文,记录了家族祖先在明嘉靖年间,从湖北麻城孝感槐树关至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的经历,后代几个支系迁往何处,都清清楚楚,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我家属于的牛角壩一支,竟是其中人数最少的,只记录了三户。其他户族,都是极为庞大的族群。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多的亲戚,没想到我的身后,还有这么多族人的陪护。
想起幼时,杨柳沟的王家亲戚,常会来我家做客,但多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前来。尤其是一位擅长中医的本家哥哥,用草药为我和父亲治疗了好几次的脚腿摔伤。而父亲竭尽全力地帮助本族亲戚,我曾是那样的反对,认为他好管闲事。
年幼的时候,何尝真正理解过亲族的含义?
女儿不用我吩咐,在祖先的画像前慎重地磕了头,又把我包里所有的钱投入了功德箱。
这时,门口的大汉醒来了,我连忙介绍我也姓王,原名叫王仁芳。
他的态度顿时恭敬起来,我还把你叫姑的呀!这个年过五旬,粗手大脚的庄稼汉子,就开始把我喊姑。
他告诉我,这个祠堂是王家祠堂的旧址,2014年重建,五年一大祭,每年清明一小祭。祠堂对面是王家祖先的墓地。
我问他有没有家谱,他说家里有,马上就准备去家里给我拿。
正要走,门口一个正在搬石头的人喊他去抬一块大石头。原来,他们都是王家的本族,修建祠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出的是力气,把石槛修好以便于祭祖。
这个本家侄子叫王文坤,住在王家山上,四个孩子都已成人。他告诉我这一带有两千多王家人。
写族谱的是谁?那篇祭祖文写得很有水平!
哦!是王文平,退休教师,写一手好毛笔字,族谱也是他编的。
这本族谱所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王文平在每一处家族遗址后都配了古体诗,咏祠堂三槐,叹王家迁业,赞族人兴旺。王家第一次续谱在清朝嘉庆年间,记载了续谱缘由,是为了避免本家相见不识,无辈分之别。古谱叙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族人勿耽逸乐,无论士农工商,都应有业;其二是饮食毋嗜,婚丧嫁娶不得浪费;其三是婚姻配德,勿贪一时之富贵;其四是必巡循天理,作孽之事切莫纵容。
族训言辞恳切,劝诫中满是爱护后人的心意。族谱的第一页即王氏家族族训,第一句是"耕读传家,忠贤孝悌"。
这一句话让我热泪盈眶,耕读二字,说明了族人立家之本和发家之愿,这是迁徙而来的家族能在金州繁衍下去的原因。族谱中记录的其他人,有为官的,有经商的,有成就者不在少数,重建祠堂时很多家捐款万元以上。没有捐款的,则不能上族谱。
父亲不愿前来,原来是因为我家没有男孩,上不了族谱。远走他乡的堂弟们,压根不知此事的意义。我们这一支系,到父亲就戛然而止了!
我们这一代人,很难理解父辈们对家族传统的维护,不到祠堂,也很难理解家族文化对人影响之大。
我带了两本族谱回家,自己留一本,给父亲一本。父亲的眼睛发亮了,他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翻阅着族谱,喃喃说,这是你叔,这是你侄子。王远林,是我们的族长。
母亲凑过来说,儿媳妇也能上族谱的。
父亲的节俭,父亲对我读书的重视,父亲对诚信的执守,对富贵的态度,对乡人的帮扶,我都从族训上找到了答案。
父亲说,无论在哪儿喝酒遇到姓王的,只要说是从王家山过去的,就不会再劝酒。
迁族的历史,我听父亲讲过多次,我们家为了躲避战乱,是走得最远的。百年过去了,这是第一次拜见祖先。几次清明节的祭祖,我们都错过了。
等堂弟他们回来,我们一家人再去祠堂!父亲点点头。
寻根记——记王家祠堂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6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