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各乡镇村来历之二(转载):敦煌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三危乡
三危乡位于敦煌市东郊,是敦煌市的东大门,敦郭公路和安敦公路纵贯全乡敦煌王姓。有5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是敦煌市蔬菜林果生产大乡。因其位于敦煌佛教名山三危山下而得名。在地方志中“三危东峙”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公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遥遥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坠,故云三危”。解放前三危属和平乡的五、六保。1949年10月建政属和平区(后改二区)的胜利、泾州两个乡。1955年撤区并乡,为第三乡。1958年9月,称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1961年成立三危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为先锋人民公社。1969年11月又恢复为三危人民公社。1983年3月改名为三危乡,沿用至今。
窦家墩村
窦家墩村位于敦煌市东郊,有6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清雍正移民时,现窦家墩村二组从我省靖远县迁入移民,称靖远坊。后因窦家墩村三组的石龙湾地上有一个烽火台,且姓窦人家较多,故取名窦家墩。现窦家墩村土改时属二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胜利和金星两个初级农业社,1956年合并为胜利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胜利生产队,1962年分为窦家墩和营田台两个大队,1966年又合并为窦家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1905年,该村二组武举张壶铭首倡抗采买粮,被害。1934年,在该村二组建成抗粮烈士祠,以纪念在抗采买粮事件中牺牲的诸烈士。
西河(和)槽村
西河(和)槽村位于三危乡政府东1公里处,有3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清雍正年间我省西和县农民移民到西河坊(即现在的西河槽),因“和”、“河”混淆,使地名失去了原来的特定含义。“槽”是因为当时所在地位于党河古河槽,南北两边被窦家墩村和杨家桥的两边的土层所夹挟,呈长条的槽形。故名西河(和)槽。现西河(和)槽村解放初属二区五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红光、高潮两个初级社,同年秋两社并转为红光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红光生产队,1961年为三危人民公社红光大队,1969年改称西河(和)槽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会宁村
会宁村位于三危乡政府东2公里处,有3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清雍正年间,现会宁村一组、二组及西河(和)槽村一组从我省会宁县迁入移民,称会宁坊,在所在村修建了会宁庙,后经逐年移民而不断发展,从此起名会宁村。现会宁村解放初为三区一乡三行政,土改后并入二区三乡五行政,1955年成立新丰农业初级社,1956年转为会宁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先锋生产大队,1961年冬为三危人民公社会宁生产大队,1966年又更名为先锋大队,1969年恢复为会宁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1996年前后,我省会宁县的有关工作人员来会宁村调查移民迁移情况,还进行了寻亲访故有关活动。
甘家堡村
甘家堡村位于三危乡政府东5公里处,有7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清雍正年间现甘家堡七组从我省灵台县迁入移民;六组从我省两当县迁入移民,称两当坊;三组、四组、五组从我省定西县迁入移民。其来历是:相传清代,在现甘家堡村一组有一个占地约20亩的堡子,为厚厚的土打墙,堡内有军队驻扎,大姓人家以甘姓为主,故名甘家堡。现甘家堡村解放前属于三乡一保,解放后分属二区二乡三行政和三区一乡一行政,1955建为五五和安丰两个初级农业社,1957年建成红旗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红旗生产队,1961年分为三危人民公社和安定、甘家堡两个大队,1966年又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12月恢复为甘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该村农民马玉莲1958年曾代表敦煌人民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泾桥村
泾桥村位于三危乡政府东北5公里处,有5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清雍正年间,现泾桥村一组、二组从我省陇南徽县迁入移民,称徽县坊;二组、三组一带从我省镇原县迁入移民,称镇原坊;四组、五组一带从我省崇信县迁入移民,称崇信坊。其来历是:在泾桥村的西南面有一片湖滩叫泾州塘,因与现在的泾桥村相连有一座桥,故取名泾桥。现泾桥村土改时属二区六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红星、泾桥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泾桥生产队一、二、三组,1961年分为三危人民公社泾桥、崇信两个大队,1966年改名为东风大队,1969年恢复为泾桥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五墩乡
五墩乡地处敦煌市最东面,距市区13公里,有“敦煌东大门”之称敦煌王姓。它南望祁连、北邻草原、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众多。辖6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莫高镇”。为什么叫五墩乡呢?因为在五墩乡的东面有五个汉代烽火台,当地人称为“五个‘墩’”,故名。解放前属于和平乡的一、二保,1949年10月建政,属和平区(后改二区)的新店、隆德两个乡,1955年撤区并乡为第一乡,1958年9月称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三中队,1961年成立五墩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曙光人民公社,1969年11月恢复为五墩人民公社,1983年3月更名为五墩乡。
新店台村
新店台村位于五墩乡政府东5公里处,有7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境内全市投资规模最大的旅游开发项目伊塘湖温泉旅游开发区正在建设。新店台村因境内有清代新建的烽火台和小庙而得名。烽火台附近原建有小庙一座,旧时县城东行到此,或由圪垯井西行到此,恰好一站路(约40华里),行人多在此歇脚休息,故称“新店”。店、台合称谓云“新店台”。现新店台村解放前属二乡一保,解放后属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新店台、许家堡两个初级社,1957年分别转为两个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中队新店台、徐家堡两个生产队,1961年为新店台、许家堡两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东升大队,1969年恢复为新店台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八户村
八户村位于五墩乡政府东北7公里处,有2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清末民初之际,这里因只有八户人在开荒种地而得名。现八户村解放前属二乡一保,解放后为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建立八户梁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中队八户梁生产队,1961年改为五墩公社八户梁大队,1966年改名为黎明大队,1969年恢复为八户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五墩村
五墩村因所在区域有五个汉代烽火台而得名敦煌王姓。该村位于五墩乡政府东4公里处,有4个村民小组。清雍正年间,现五墩村三组、四组从我省渭源县迁入移民,称下渭源坊。现五墩村解放前属二乡一保,解放后为二区一乡二行政,1955年成立五墩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生产队,1961年为五墩公社五墩生产社,1961年更名为向阳大队,1969年恢复为五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靖远村
靖远村位于五墩乡政府北1公里处,临近敦煌机场,有5个村民小组敦煌王姓。靖远村因清雍正年间移民多数来自我省靖远县而得名。现靖远村解放前属二乡一保,解放后为二区一乡三行政,1955年成立两个初级社(一、二、三队为红星社,四、五队为黎明社),1957年合并为靖远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中队靖远生产队,1961年为五墩公社靖远大队,1966年更名为曙光大队,1969年恢复为靖远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新墩村
新墩村位于五墩乡政府西2公里处,有5个村民小组,境内正在建设敦煌火车站敦煌王姓。清雍正年间,现新墩村四组从我省安定县(即现在的定西县)迁入移民。新墩村因在该村三组的南面有清代新建的烽火台和老爷庙而得名。现新墩村解放前属二乡三保,解放后为二区二乡一行政,1955年成立新墩农业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中队新墩生产队,1966年更名为新建大队,1969年恢复为新墩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
苏家堡村
苏家堡村位于五墩乡政府西5公里处,有6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林场敦煌王姓。据说很早以前,苏家堡村一组因为姓苏的人较多,集中住在一个大堡子内,故称苏家堡子;二组、四组、五组一带因为多数是清雍正年间隆德县(现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移民来的,称为隆德坊;三组叫杨家堡子;五组叫上灵台,六组叫下灵台,农户均来自于我省灵台县。现苏家堡村解放前属和平乡二保,解放后属二区二乡三行政,1955年建立新隆、永安、苏家堡三个初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三危大队五墩中队下属的苏家堡生产队,1961年改称五墩公社苏家堡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锋大队,1969年恢复为苏家堡大队,1983年3月撤大队设村。该村村民范登举在上世纪70---80年代,推广大棚蔬菜技术,成为敦煌的“种采状元”,国务院两次授予他全国劳模称号。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79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