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老城记忆:宜昌运河:宜昌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老城记忆之二十七:宜昌运河

  .余晨扬 .

  我发现,人们对于往事的记忆,往往都与一条河流有关宜昌王姓。

  -- 题记

  入秋以来,宜昌运河湿地公园以其别具一格的绚烂秋色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观赏游览宜昌王姓。面对美丽秋景,惊叹之余,一些稍年轻的朋友往往会问:宜昌怎么会有条运河?当初是怎样挖这条运河的?

  宜昌运河(老一些的宜昌人多称之“东山运河”)在宜昌的城市发展史上曾经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宜昌王姓。说到运河,就又要回溯到1958年大跃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年月。1958年在大跃进“一日千里”的浪潮推动下,当时的宜昌地区行政公署作出了“大战东山,开挖运河”的决定。(那时宜昌市隶属于宜昌地区行署,宜昌市还是个县级市,宜昌地区下辖九县一市,一市就是宜昌市。)大战东山为的是垦荒造田,开挖运河主要是解决沿线农田的灌溉,同时兼顾水力发电,解决当时城市电力供应严重紧缺的问题。

  运河的初步设计方案是:在宜昌县(现夷陵区)汤渡河建水库,筑拦河大坝引黄柏河水入渠,通过梅子垭隧洞进入宜昌市窑湾乡,经东山,在下游东山东麓建一水电站,最后汇入太平桥溪,经万寿桥注入长江宜昌王姓。工程被纳入湖北省十大水利工程计划,国家投资1600万元。实话说这点钱主要是用来购置设备、炸药、工具,其中大量的人力基本上是义务劳动。

  1958年9月8日,东山运河正式开工,5万民工齐上阵,在雾渡河-汤渡河-梅子垭-石板溪-张家店-万年乡-太平桥溪近30多公里工地沿线,人声鼎沸,红旗招展,机声隆隆,喇叭声声,好不热闹宜昌王姓。宜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成员上东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隔三差五也会上东山义务劳动。有时为了给重大节日献礼(比如1959年7月,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就曾大战100天),往往还要挑灯夜战。那年月,是荒芜冷清多年的东山最辉煌的日子。5万人、两年时间,终于在1960年5月1日,长达30.5公里,宽约10-20米的东山运河竣工,宜昌地区举行了盛大的开渠通水仪式。稍后,1960年9月5日,宜昌东山水电站建成,第一台17500千瓦水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我记得不久后,学校还组织我们去东山水电站参观,那高大敞亮的厂房、轰鸣的水轮发电机声,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认为那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工厂的概念。回来后学校布置的作文题是:参观宜昌东山水电站的感想。我作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东山水电站是宜昌的骄傲。

  在当年那种困难的条件下,历时两年的运河开挖工程,宜昌人民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宜昌王姓。1958年冬,随着工地民工增加,口粮供应紧张,我父亲从二马路粮店调到新成立的雾渡河粮站,除了每天小心周全安排粮油调运,保证供应外,还要抽时间参加工地劳动,往往一两个月匆忙回家一趟,拿点换洗衣服就走了。我母亲也随居委会安排,每隔一天上东山工地一次,每次都是天不亮就出发,到晚上才回家。我母亲劳动力弱,但好在有点文化,识字,多数时间背个药箱,里面放点红药水、碘酒、消炎粉、胶布等,充当临时卫生员,平时就在工地上烧开水。母亲不在家,幸好那时有居民食堂,解决了我和哥哥的吃饭问题。到1959年下半年,居民食堂遇到了粮食短缺,管理困难,因为我母亲不仅有点文化,还会打算盘,被抽回来做了居民食堂的专职会计,我们家才安稳了一些。

  那时开挖运河,工具也简陋宜昌王姓。主要靠铁镐、挖锄、竹筐(俗称粪筐,呈撮箕形,背后有把,到地后用钩子一带就卸料,很方便,民间很高明的发明)、独轮车,肩挑背扛。据说运河工程上游有一段叫黑岩屋,全长近千米,完全在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凿岩垒渠,下临深渊,有些人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家所在的小南湖居委会,也有一位姓许的居委会主任在运河工地因公伤亡。据我母亲说:那是1959年夏天,一天突降暴雨,民工们都四散逃到工地上简陋的芦席棚避雨,这位许主任看到工地上工具散落一地,就冒雨出去收拾。当时我母亲就在她身边,劝她不要出去,她说:工地人多手杂,工具丢失了影响事。她出去不久,刚刚扛着三把挖锄往回走,就听到一声巨雷轰响,可怜她应声倒下,猝然身亡。这是我知道的在运河工地牺牲的一个身边认识的人。后来我们还到她家里送过花圈,她家住在小南湖横巷北边,临近一马路口,是一个极好的人。现在想来,还是因为那时的人缺乏安全常识;她扛着的三把湿漉漉的挖锄,成了通电导体,才使她因雷击而不幸罹难。当时这件事也引起不小动静,钦佩的有,诋毁的也有。有些老太太私底下传,说是东山挖运河动了龙脉,龙王爷一发怒,就雷劈了人。一天,大碑巷几个小伙伴说起此事,一个家伙随口冒出一句:坏人遭雷劈。我气不过,和他打了一架,我鼻青脸肿回到家,母亲问明原因,第一次没有骂我。

  说起东山运河,还有一件事我印象极深宜昌王姓。1960年初,生活开始很艰难了,春节前夕,一个人计划供应4两猪肉。我们一家4口,总共1斤6两肉,母亲买回来,小心地挂在厨房旁天井过道的梁上。谁知当晚有小偷光临,径直把肉拎走了,可想象早上发觉时我们一家是何等的沮丧。幸好几天后,父亲从雾渡河回来,带来一只剥了皮的野兔,这只可怜的野兔据说是因为山上烧荒而窜出,被民工们聚而歼之。我父亲用了两斤饭票换过。代价就是后来他每天晚餐由三两杂粮减为二两,晚上饿了就猛喝开水。感谢这只野兔,那年春节我家才有了点肉腥味。

  东山水电站建成发电后,宜昌地区行署领导去视察,水电站负责人汇报说:电站引水渠海拔标高107米,宜昌市城区平均海拔标高57米,有近20公里“悬河”,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宜昌王姓。谁知一位领导听后却“突发奇想”:“安全问题固然要重视,但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既然两者落差50米,完全可以借此建一个水厂,向市内供水,今后市内6层楼以下的楼房都可以自流上楼,多好啊!”目前看到的资料语焉不详,没有注明是哪位领导,但宜昌人真要感谢这位领导的“突发奇想”或者说是他的睿智。因为领导的这番话,原本没有纳入运河功能的供水议案迅速进入论证、设计和施工。两年后,1962年10月,宜昌市第一水厂建成,日供水量达6万吨以上,年供水2500万吨,一举解决了宜昌人民千年以来的用水难题,真是善莫大焉!

  说起用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宜昌没有自来水,宜昌人自古就是从长江取水,取水靠人挑宜昌王姓。有劳力的家庭自己下河挑水,没劳力的家庭就要雇请挑水伕,多年来宜昌就有一批以替人挑水为职业的人,他们自己戏称叫“挑水佬”,有些挑水多走的江边小巷就叫:“水巷子”,滨江路、一马路、二马路、大公路一带,有很多这类成天湿漉漉的水巷子。我家有一段时间用水全靠这些挑水伕。那时好像家家都不习惯锁大门,挑水伕把水担送到雇主家水缸后,按惯例会在水缸附近的墙上或者门背后用粉笔划上一划,一担一划,五划一个“正”字。如果雇主家里没人,挑水伕还要用明矾筒在水缸顺时针搅划几下,以利浑浊的江水澄清。所谓明矾筒宜昌俗称“搅筒”,一般都是用直径5-8公分竹子截2-3节竹筒做成,最下面一节上部要锯开一个口子,方便放入明矾,底部要钻几个小孔,以利明矾与水充分搅合溶解。到了月底,雇主就会按“正”字多少结账,那时人彼此多互相信任,很少听到为多了少了争执的。而且好像冬天水价要高些,夏天一担2分钱,冬天就4分钱。有时雇主家的水缸底部沉淀太多河泥,挑伕们还会替其涮洗干净,这不收费,那年月好像大家都会彼此帮衬着过日子,钱不多,日子清苦,但锱铢必较仍是很丢脸的事。

  我们家厨房有两口大水缸,缸口直径约80公分,呈圆锥体形,下部锥体嵌入地面宜昌王姓。每口缸约存水4担,两口缸轮流用,这是我奶奶留下的规定,那时人们极信奉“穷灶门、富水缸”的古训。50年代后期,我哥哥长大了,我家的用水就由哥哥承担了,稍长,好像到1961年,我也用一担较小的水桶与哥哥一起下河,加入了挑水行列。哥哥挑水有个诀窍:他每天一放学,先敲敲水缸盖,然后才挑起水桶下河。我奶奶有时就忍不住问他:你看都不看一眼,怎么知道水缸差多少水。他就自信地回答:听回音,这是科学。我听得一楞一楞,佩服得五体投地。

  挑水人最怕冬天宜昌王姓。一马路一带河滩浅,冬天水退老远,挑起水桶要走长长的栈桥,跳板窄,又冷又滑,每次挑水都像一场冒险。我们邻居就发生过好几次连人带桶摔下冰冷江水里的事。每次看到哥哥小心翼翼走过栈桥的身影,心里总会发怵。1962年夏,哥哥去武汉上大学了,我就自然晋升为家里挑水主力,谢天谢地,万幸的是,这年冬天宜昌开始供应自来水了。离我们家最近的供水点在中心小学(现红星路小学)红星路和强华里转角上,2分钱一担,虽然路远点,但安全好走。所以说,一提起宜昌有了自来水,我是最感激不尽。一直到80年代上半叶,宜昌才逐渐实现自来水入户。

  现在看来,宜昌从大跃进开始的“大战东山、开挖运河”的工作,在宜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宜昌王姓。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沿线8万多亩农田再无水旱之忧,还担负宜昌用水的备用水源任务;如今车水马龙的东山大道也正是当年垫下的路基。

  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发展大道的建成,沿运河一带冒出了无数“农家乐”宜昌王姓。这些新生事物,方便了市民,但也渐渐污染了运河生态。2002年11月,中央财政部驻湖北特派员到宜化调研,按他的要求,我们选了一家条件较好的农家乐“运河农家”。落座不久,特派员突然问我:“宜昌有运河吗?这家怎么叫运河农家?”我回答:“宜昌有运河,我们现在吃的水就是运河水。”他略一停顿,呶呶嘴,很不屑地说:“真应了那句老话,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宜昌就在长江边,还挖运河取水,难以理解。”我一看这位高傲的特派员可能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把我知道的运河的历史和功能向他说述了一番,还特地把宜昌人过去挑水的艰难渲染了一遍。他听后,沉吟好一会儿,然后说:“难怪老人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始听说宜昌还挖运河取水,就认为真是蠢人干蠢事,听你这么一说,看来宜昌还是有明白人,这么看来宜昌运河实际上是一个集灌溉、发电、取水三位一体的综合工程。昨晚接待我的你们那个副市长,给我说了一晚上的什么‘遍山大曲’(余注:即所谓高粱纯粮酒),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宜昌的经济特色,有什么拿得出的好产品。”那天,他还兴致勃勃地要我带他去看了夜色下的运河,但是看到的是被一堆堆厨余垃圾包围的暗黑色运河,臭哄哄的,我尴尬极了。

  运河的生态持续恶化,开始受到人们的谴责,也引起了执政者的关注宜昌王姓。

  2012年1月6日,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整治运河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宜昌王姓。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宜昌市运河实施全面整治,努力将宜昌市运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2012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宜昌市运河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确定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违建拆除、河岸绿化、堤防加固、灾害治理、污染治理、景观工程等十二个方面的重点整治和建设任务。2012年,运河景观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1.2亿元占地11公顷的运河湿地公园建成。

  说到运河湿地公园,真要感谢公园的设计者北京土人景观设计事务所及其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宜昌王姓。俞教授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景观设计师之一,曾于2020年荣获世界景观设计大奖杰利科爵士奖。他与他所带领的团队从中国传统生态观念吸取精华,践行基于自然的设计理念,20多年来为中国及世界10多个国家250多个城市设计和实施建成了500多项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比如北京永兴河生态廊道、重庆大佛寺湿地公园、苏州真山公园、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等等,宜昌运河湿地公园是其杰作之一。设计者将原有的12个废弃的鱼塘加以保留,形成生态湿地景观水体,利用运河高差落水将运河水引入鱼塘,流水经过不同形式的鱼塘及其改造后的湿地,通过湿地的层层过滤,得到清澈的湖水,并最终又返回运河,流入长江,而改造后的鱼塘仍然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并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通过最少的干预,使之成为城市的“生态海绵”,缓解城市内涝,保留场地记忆,同时为市民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休憩空间。近年来,随着前些年成功引进栽种的池杉成林,“池杉立水中,秋来一片红”,每到入秋,成片的池杉陆续由绿变为金黄,再转为褐红,既挺拔大气,又妩媚多姿,五彩斑斓耀眼,水树相映成趣,莫不令人赞叹不已。

  前不久看新闻,宜昌市政府计划要继续加大运河的整治力度,让运河成为宜昌一条灵动的飘带,更使人增添无限的遐想宜昌王姓。

  祝福运河,它留下了我们太多记忆宜昌王姓。

  2021年12月2日于宜昌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90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