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贾载明呼吁:对得姓来源的表述应该正本清源:姬姓和王姓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对得姓来源的表述应该正本清源

  得姓来源是姓氏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姬姓和王姓。

  认识和准确表述得姓来源,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姬姓和王姓。

  得姓来源,也可以称为姓氏来源、得姓渊源、姓氏起源姬姓和王姓。

  何谓得姓来源?即一个姓氏始祖的血脉来源与得姓原因姬姓和王姓。这里面包含两个要件,其一:得姓始祖的先人属于哪个血系。一般追述炎黄二帝所属血系,当然还有其他血系,只是中华民族炎黄二帝的后裔最多罢了。其二:得姓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封国、封地、封官、称王、居地等等。十分复杂。

  要准确使用得姓来源这个概念,关键是要把“源”字的意义搞清楚姬姓和王姓。

  《新华字典》这样解释“源”:“1. 水流所从出的地方;2. 事物的根由姬姓和王姓。”

  《说文解字》释“源”云:“水泉本也”;“众水始所出为百源”姬姓和王姓。

  1988年7月版《辞源》云:“源”“本作‘原’,水流起头的地方姬姓和王姓。”

  很显然,这些工具书对“源”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姬姓和王姓。也就是水流开始的地方称为“源”。

  一条漫长的大河,不论支流何其多,最远那个源头(或来源、本源、渊源)只有一个地方,不会有多个地方姬姓和王姓。而一条河的长度,是从其发源点丈量到与其他江河、海洋的汇水口。如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黄河的源头在巴颜喀拉山。

  有许多河水汇入长江、黄河,但这些河流只是“支流”而不是长江、黄河源头姬姓和王姓。

  诚然,河流不论大小、长短,都有自己的源头姬姓和王姓。不过,这源头只能称为“此河之源”。如汉水之源只是汉水这条河流的源泉,而不是长江的源泉。

  所以,说姓氏来源,就是指一个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的头,他为什么会是这个姓姬姓和王姓。

  一个姓氏的起源或来源只有一个而非多个姬姓和王姓。也就是说,姓氏的起源具有唯一性。

  在姓氏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个姓氏往往会有其他姓氏改姓而汇入到这个姓氏中来姬姓和王姓。汇合之后叫“源流”。本源加上支流就是“源流”。即一姓氏改为他姓氏是“流”而不是“源”。这个“流”称为“支流”。没有得姓始祖形成后的发展,这个“流”就没有依据。所以姓氏之“流”,带有附庸的特征,是“客家人”、“外来户”;不属于主干,主体,仅属于枝枝叶叶而已。一般而言,姓氏支流的特点是没有主干、主体的人口多,其发展历史没有主干、主体悠久。

  为了研究和叙述上的方便,我们将姓氏“支流”称为“融汇入姓”,如王姓改姓为李,可以简称为“王融入李”;张改姓为王,可以简称为“张融入王”姬姓和王姓。等等。

  “融汇入姓”第一人不能称为“得姓始祖”,或可称为“改姓始祖”姬姓和王姓。因为他并非所得之姓的起源。记载其改姓具有明晰血脉来源的意义,而不具有姓氏起源的意义。也就是说,得姓始祖既具有姓氏开元的意义,又具有血脉渊源的双重意义。而“融汇入姓”者只具有血脉渊源的意义而不具有姓氏开元的意义。

  今人表述姓氏来源,与古人不同,出现了很大的混乱现象姬姓和王姓。

  例如袁义达等人编撰的《中国姓氏大辞典》 将贾氏来源表述为两个(见1334页姬姓和王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而古人表述的只来源于姬姓,封于贾国,于是得姓,袁义达等人增添了“金人”改姓为贾作为来源之一。同时还阐述了少数民族改为贾姓的情况(疑当做姓氏来源看待)。

  同是《中国姓氏大辞典》介绍张氏的得姓来源竟然有15个之多(见1128~112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少数民族改姓尚不在之列姬姓和王姓。

  网络百度辞条对姓氏来源的表述更加混乱姬姓和王姓。如对贾氏来源表述道:

  “渊源一:源于姬姓,是唐叔虞的后代姬姓和王姓。① 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即贾伯公明)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② 出自春秋时著名人物狐偃之子狐射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渊源二: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贾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渊源三: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贾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渊源四:源于蒙古族等北方、西方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渊源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渊源六: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渊源七: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氏。”简直是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百度辞条介绍张姓:① 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③ 出自聂姓;④ 出自赐姓;⑤ 源于古奚族;⑥ 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姬姓和王姓。

  百度辞条介绍武姓的来源更加杂乱:

  “来源一: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来源二:出自姬姓;来源三: 出自以国名为氏;来源四: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称或爵称为氏;来源五: 源于封地名简化;来源六:源于改姓或赐姓为氏;来源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来源八: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来源九: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来源十:源于夏朝君主帝启最小的儿子武观姬姓和王姓。天册万岁二年(696年),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再次追封夏朝君主夏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即涂山氏,被武则天尊为神)神为玉京太后,别为立庙;来源十一: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人表述姓氏来源比较准确,一般只叙述一个来源,不说多个来源姬姓和王姓。

  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对萧氏的表述为:

  “萧氏出自姬姓,帝喾之后姬姓和王姓。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衎,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

  对张氏的表述为:

  “张氏出自姬姓姬姓和王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

  对武氏的表述也是这样:

  “武氏出自姬姓姬姓和王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新唐书》为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姬姓和王姓。欧阳修不仅是史学家,而且是谱牒大家,还是文学大家。他这样表述姓氏来源不是没有道理的。

  古代姓氏典籍一般也只表述姓氏的“一源性”姬姓和王姓。

  例如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这样表述萧氏:

  “萧:出自子姓,商王帝乙庶子微子启,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衎,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姬姓和王姓。子孙因以为氏。”

  例如宋代郑樵在《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里这样表述张氏: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姬姓和王姓。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汉有张耳,张释之。后周改赐叱罗氏,隋复旧。”

  这种介绍方式到了明、清的姓氏典籍,基本没有变化,例如明代陈士元的《姓觽》转述前人对姓氏来源的表述姬姓和王姓。

  清代张澍的《姓韵》,收录的姓氏为西汉以来最多,达5000多个姬姓和王姓。但他没有专述姓氏来源,而是与陈士元的《姓觽》一样,说明某姓氏出自哪部历史或姓氏经典。从侧面说明陈士元、张澍认等人都认同前人的表述。

  这说明,古人的姓氏学坚持得姓来源的唯一性表述姬姓和王姓。

  今人为什么会出现介绍姓氏来源如此杂乱,其根本原因是疏忽了对“源”的理解,疏忽了古人对姓氏起源的表述姬姓和王姓。以为改为他姓,此人就是该姓来源。却忘记了此姓早已存在的客观事实,把“源”和“流”当做一回事,把主流与支流当做一回事。

  将“源”与“流”混为一谈弊端很多姬姓和王姓。

  首先是违背历史真实姬姓和王姓。本来是“支流”而成为“源泉”,从而导致姓氏学在得姓来源表述方面呈现极其杂乱的状态。这是病态的姓氏学,而非健康的姓氏学。这不仅给读者廓清族群结构带来一些障碍。

  其次,对一般读者是一个严重的误导姬姓和王姓。把“源”说得过多,反而令不明真相者人难以找到真正的“源”。比如前面说到的武姓,舍弃古人的表述不用,一个来源弄出11个来源,何况武姓不是一个很大的姓,这是愚蠢的做法。或许有人会说,是新的研究成果。那么请问,你的研究成果出自哪里,应拿出具体依据。

  再次,有些表述“多源”时主次不分,使人们不知道谁主谁次姬姓和王姓。此种混乱现象,不利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确定姓氏的主体、主干,对于把握一个姓氏的总体遗传特征、性格特征、发展特征非常有益。

  现代姓氏学不能想当然,不能随意创新,应多向古人学习,借鉴和继承其优秀思想、优秀方法姬姓和王姓。这样的姓氏学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草)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angzijinci.com/post/72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